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经七书》战术与武术的技击战术

《武经七书》与武术技击 来自武宗 13:06

长期以来,武术与军事在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区域内共同发展,可谓是同源之水、同本之木,这是由两者的攻防技击格斗本质所决定。早在冷兵器时代,武术作为训练兵卒的军事技能之一,是决定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武术技击战略水平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军事征战的操作与实践得以提高。军事战略战术是兵书的主体内容。熙宁五年五月,宋神宗下令设立武学,为了便于武学学员学习,同时也给武举取士考试规定范围,宋神宗于元丰四年下令国子监组织人力,从众多的兵书中选出一批精粹作为教材。受命参与这项工作的朱服、何去非等人,历时三年,经过权衡比较精心筛选,最后确定了《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等七部兵书。宋神宗随即将其命名为《武经七书》,下令刻板印刷,并颁之武学作为教材。通过归纳《武经七书》中的技击战术与武术技击战术,使我们深化理解两者在技击战术方面的共性,从而为习武者在技击战术的实践中提供帮助。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在战略谋划做到胜人一筹,就是强调知已知彼,系统考察战争的主客观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提出“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的军事理论。强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战场上全面准确地观察分析和判断敌情,在详尽掌握敌情的基础上,灵活采取不同的战法,牢牢把握战争的主动权。“先料敌之心与已之心孰审,然后彼可得而知焉;察敌之气与己之气孰治,然后我可得而知焉。是以知己知彼,兵家大要。”'武术技击也要求知己知彼。在散打对抗中要获得胜利,必须要搞清楚对方的弱点与强势之处,并与自己的技战术水平对比分析,才能最大限度地掌握对抗的主动权,方能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技击效果。比如,对手下肢动作速度快、力量大,而自己上肢进攻较为优势,那就应该采取贴身靠打的近距离攻势,迫使对方的强势进攻施展不开,从而获得胜利,正所谓“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太极拳讲求“以己粘人,必须致人”。知己知彼是古代军事与武术技击战术重要的指导纲要。

2.示形于敌,因敌制胜

因敌制胜,即以敌人为依据而制定战胜对方的战略战术。

《孙子》说,“水因地而致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者,谓之神。'《司马法》说,“设而观其作,视敌而举”。因敌变化而取胜,根据敌情的变化随时调整部署,做到灵活机动,即所谓“践墨随敌,以决战事”。《三略》中强调“因敌变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根据不同的敌情制定不同的战法,捕捉战机,造就优势,从而做到“无复先术”。示形于敌人是因敌制胜的主要手段。用谋略欺骗迷惑敌人,“能以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外乱而内正,示饥而实饱.......欲其东,袭其西”,牵制敌人的战略战术,迫使其决策的失误。武术技击充分吸收了这些思想。指上打下、指下打上欲左忽右、欲右忽左等都是迷惑对手而实击的方法。八卦掌歌谣说,“未击西来先声东,指上打下就得知,卷帘倒流更神通'。太极拳论中讲“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即动作的快慢取决于对手的快慢。“兵以诈立”通过战术策略迷惑对手的决断,方能获得胜利。散打对抗中这种战术思想也得以体现。比如,我以左拳详攻对方头部时,待其防守,我右拳以迅电不及掩耳之势勾袭其下颚部,从而给对方造成严厉打击。

3.避实击虚,出其不意

避实击虚是《孙子兵法》的重要战术原则。孙子认为,“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趁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意思是说,用兵的规律就好像水,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而攻击敌人的弱点。“凡战,击其微静,避其强静”网、“夫用兵知虑实之势,则无不胜焉”,在实战中强调善于发现对手的一切不利因素,避开对手的强劲之势,做到出其不趁,趁其不意,达到攻其不备的技击效果。“敌实我避之,敌虚我击之”这一战术思想被移植到武术技击中。《八卦掌》歌诀有云:“闪开避脱身换形,借彼力顺手推船。”其步法的转圈走转灵活而避实击虚,造成敌背我顺之势,进而击之。太极拳讲求避实击虚,引进落空,后发制人。在徒手搏斗中,对方连续攻击的动作之间,往往会有一个连接停顿点,而此时正处于“旧力略过,新力未发”的刹那间,是防守最差的时机,如果及时反击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技击效果。正所谓“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实则是避实击虚的一种体现,意指在对方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密察其破绽进行攻击,借势打势。在峨眉拳技击中有“旋击”一法,如果对手攻击时,来不及前顶,也来不及使用闪让之法,就用原地旋转一周,用鞭拳的方法旋击对方,这样可以化掉或减轻对方的攻击力度,也可以打倒对方。“敌实我避之,敌虚我击之”正确选择进攻的方向和时机,做到避实而击虚,是武术技击和军事战略战术的突出环节。

4.诡道致敌,正奇制胜

造成有利的作战形式,关键在于妥善解决战术上“奇正”的变化运用问题。孙子提出“战事不过奇正”,“以正合,以奇胜”,“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的重要军事理论。《李卫公问对》说,“吾之正,使敌示以为奇;吾之奇,使敌人示以为正'。以奇为正,以正为奇,变化莫测。“以奇胜”是“击敌虚“的方式之一,但两者在战略战术考虑出发的角度不同,“以奇胜”是从自我的角度去设法攻击敌人的弱点,而获得出其不意的技击效果。在武术技击中奇正的转换变幻莫测。“以正合”讲的是合乎常规的作战方式,即在敌人意料之中与其硬拼硬打。在散打对抗中,敌我双方处于正常的攻防转换态势时,审时度势,寻找战机进行强攻突袭。比如敌人注意力正集中在进攻时,防守就相对薄弱,我方则针对敌人的弱点进行防守反击,即“势内于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陈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争取战争的主动。奇正是一-对矛盾体,奇正相生变化无穷。一种正的技击战术有时被对方看成是奇的技术,奇反而被看成正。劈挂拳追求正顺等十字决,先从正人手,势势都要求公正规范,由正求顺,猛劈猛挂,快打速攻的态势,往往会收到奇的技击效果。武术技击的高境界乃为“化”,'‘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不意而发,也就无所谓招式了,做到“形人而我无形”则是奇正变化之极致。

5.气勇合一,周到准备

古代战事突出周到细致的部署,要求加强战备,立足于有备无患。“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子从辩证思维的高度,论证了军事备战的重要性,强调要做好军事的了解和准备。“气”、“勇'则是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是全面准备军事战争的重要环节。《司马法》说,“凡战之道,即作其气。'强调作战要鼓励和保持高昂的土气,做到“精锐勇斗”。“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叫道出了提高士气、鼓舞斗志的重要性。在武术技击中,周到准备则表现为技术、战术、心理等因素稳定良好的心态是获取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击实战中,良好的心理状态能使自己敢打敢拼,无所畏惧,气质上就可以压倒对手,即“两军相遇勇者胜”。形意拳法讲究“气合”:气合则劲顺,气乘则劲谬。心与意合、气与力合是形意拳“遍身着力”的必备条件之一。“夺人之心”指的是先发制人战术,散打对抗中表现为直攻,强攻等战术。“有待其衰”指的是后发致人战术,内家拳的技击特点正是这种战术的体现。无论采取何种战术,都重视心理因素的影响,“气”与“勇'两者的融合,是争取对抗胜利的先决条件。因此,要想法设法鼓舞士气,做到“气勇”合一。

6.攻守兼备,术贵致人

《李卫公问对》提出“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乎胜而已矣”阐明了攻与守的辩证关系。武术技击也强调“攻中寓守,守中寓攻,攻守兼备”。攻是为了克敌制胜,防是为了等待时机积蓄攻的力量,两者都处于保护自己的目的。攻时兼顾防,防时考虑攻,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攻中有防,防中有攻”。《孙子》说,“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审时度势,做到攻而取,守而固,即“守则固,战则胜”。“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意思是善于进攻能使敌人不知道该如何防守,善于防守使敌人不知道该如何进攻。做到攻则取,守则周,乃是军事与武术技击战略战术的理想化境界。内家拳强调静而稳,防守严密而无隙可乘,寻隙而进,见机而发,做到“犯者应手即仆”。正所谓“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八卦掌要求“化中打,打中化”的技击方法,突出进攻与防守要得势而进,势去而守,守而不利则退,即“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孙子》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有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强调在作战指导上,要以快取胜。这类同于武术技击中速战速决、以快制胜的技战术打法。

《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战争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其技击战术与武术技击战术的类似性与文化的同源性,使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如果我们学习掌握了《武经七书》中的技击战术原理,也就掌握了武术技击的战术原则,在实践中能促使我们技击战术水平得以提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武和《孙子兵法》
战略战术
孙子兵法与武学
武术与古代兵法
李小龙 | 截拳道对奇与正的运用
《孙子兵法》中对应武术技击思想:“耍花招”致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