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邦一生善于借势,顺势而为的成功之道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抛开刘邦是流氓的成见,才能读懂其智慧

刘邦虽然开创汉朝的宏图伟业,但是由于历史上口口相传的一些“负面新闻”,使得刘邦在历史上的形象和口碑始终不够正面和高大。危难时刻抛妻弃子,盟约之后背信弃义,战败之间撒泼耍赖,建国之后屠戮功臣,这些“小人物”的行为方式使得刘邦在政治道德上备受争议。而在同时代那个光芒四射的千古英雄项羽的映照之下,刘邦的“流氓式”成功更让很多人不认可、不尊重、不赞成。

但是,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人们不喜欢刘邦这个“流氓式”的英雄,是因为人们基于一种道德、情感的一种主观化、表层化的历史观念。伟大领袖毛泽东对刘邦的评价就极高,说他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研究,必须要放下对人物预先设定的标签,真正回到历史的本身,真正扎根于时代的逻辑,真正深入到人性的学问,才有可能获取真正营养和价值。

对于刘邦,这样一个经历大浪淘沙、百折不饶,最后建立了丰功伟业的历史英雄,他的成功之道是极具研究价值的。本文将回到楚汉争霸的兴衰起伏中去探寻、总结刘邦的成功之道,并用以指导、实践于我们的现实生活。

真正的英雄懂得应势而起

陈胜吴广起义就是打开了秦末乱世的黑匣子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秦帝国的上空阴云密布,失去了秦始皇这个雄才伟略的千古一帝对大秦帝国的控制和经营,好大喜功而又粗鄙无能的胡亥坐下的皇位已经开始东摇西晃。

秦二世以为他最大的威胁和敌人是他的王室大臣,所以他认为杀光他们就可以让自己的统治高枕无忧了。公子扶苏、名将蒙恬这些国之栋梁相继殒命,大秦帝国开始自掘坟墓。而没有敬畏之心的人经常会变得更加荒唐和猖狂,日夜歌舞升平、大兴土木的的胡亥,带着大秦帝国在“暴政”的路上走得更激烈、更彻底。践行法家思想的秦国,原本只是历史对于治国思路的一次探讨,国家机器的运行是需要经过不断调试,是需要温和启动的,但是胡亥用了一种荒谬的逻辑把大秦帝国的“法治”模式迅速地带入了高速运转的状态。大秦帝国背后的安全隐患的必然存在和偶然爆发都已经注定。

是年七月,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终于诱使了一场“顺理成章”的动乱。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把大秦帝国千秋伟业的政治幻想震得瑟瑟发抖,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先对大秦帝国的统治发起了冲击。陈胜、吴广的起义本身的力量无异于蚍蜉撼树,从逻辑上来说是动摇不了秦朝强大的统治的。但是,它真正的作用在于释放了一个信号、树立了一个样本。那些不甘亡国的六国贵族、那些矢志重新构建国家模式的英雄们纷纷应势而出,于是,一场小的动乱终于引发了大秦帝国大的灾难。

陈胜吴广是吹哨人,也是垫脚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声怒吼,回荡在山谷,丘陵,在每一个反秦人们的心里和梦里,怀着各种不同想法的人纷纷把它奉为圭皋,火借风势,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纵的一点星星之火,迅速成立燎原之势。陈胜、吴广建立了“张楚”政权,就在“张楚”政权与大秦政权混战之际,六国纷纷乘乱响应,武臣在陈余张耳拥护下,叛离大楚自立为赵王;而田儋在齐国,韩广在燕国,魏咎在魏国,也相继称王……

对于陈胜吴广来说,我一直认为他们只是有足够的反抗勇气,却没有承担起义的能力。张楚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很快就淹没在历史的泡沫之中。事实上,历史的大多数都是陈胜吴广这样的人,他们就是历史剧里的配角,他们衬托了历史的波澜壮阔和百转千回,却终究成不了历史舞台最耀眼的明星。吴广陈胜先后被楚将田臧、和车夫所杀,同样被自己人杀掉的还有赵王武臣……急剧斗争的时代,时代也用急剧的方式,大浪淘沙,只有真正经得起时代洗礼的人才能成为最后的英雄。

顺势而为,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刘邦也只在秦末的乱局中趁势而起的。反抗,一直都是历史的一个主题,只是有些人的反抗是被逼无奈的,有些人的反抗是主动选择的;有些人的反抗是盲目混乱的,有些人的反抗是有清醒思路的;有些人的反抗是基于小得小失,有些人的反抗是为了实现理想情怀;有些人的反抗是自私自利的,有些人的反抗是大义凛然的……大家印象中的刘邦,一个乡间的小市民,趁乱而起,最终成为了一个名垂千古的开国君王,一切是那么偶然又不可思议。但是透过这些历史表象,我们应该更深刻一点去思考其背后的深层逻辑。

刘邦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因为他私自释放那些劳役,无法完成秦朝的政治任务,所以“被逼”走上了谋反之路。可我们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刘邦是一个混社会的人,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人,能够混得风生水起本身也说明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在秦始皇巡游时发出“大丈夫当如是”的感慨,也说明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能“一掷千金”去参加吕太公的寿宴,说明他是一个有手段且十分洒脱的人;他能在沛县笼络县丞萧何、壮士樊哙,说明他是一个熟知人性的人;他能够释放劳役并果断起义,说明他是一个对时势和人性有清晰判断的人;

刘邦的“借势”炉火纯青

刘邦的起义比陈胜吴广起义,相对来说更为理性,也更有策略和认知,这是一个英雄在乱局之中破局的必要素质。也是刘邦难能可贵的地方,刘邦起义之后,迅速归附了更有实力、更有声望的项梁,用现在的思路来说,就是“要创业先就业”,“创业”是刘邦“就业”的一种方式而已;从历史规律来说,刘邦这样的选择符合“缓称王”的历史要求。

但不管怎么说,是秦末的乱世给了刘邦崛起的机会,也是刘邦对于人性和时势的精准判断与把握,使得刘邦这样一个小人物,在成功之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真正的英雄借势但不逆势

刘邦不善于造势,但善于借势

我们在解读历史的时候,时常会用“大势所趋”这个词来解释一些历史现象,但是所谓的大势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处于相同位置的人来说,机会是平等的。所以,我们应该在统一趋势的背景下来一分为二地来看待历史人物和结果。

很多人把刘邦最后的成功归结为“集权制对分封制的终结”,从而忽视刘邦在楚汉争霸过程中的逻辑、能力和功绩,这是不客观也是不科学的。

在诸多反秦势力中,身在吴中的项梁、项羽家族,率先脱颖而出。项梁是楚国大将项燕之子,通武略,得民心。杀掉会稽郡守后,自任郡守,以项羽为副将,镇抚郡属各县。刘邦也正是这个时候开始登上历史大舞台的。只比秦始皇晚生三年的刘邦,早已在世俗的摸爬滚打中修炼成精,但他不是贵族,没有“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他也做不了侠客,没有“仗剑走天涯”的浪漫气质。已经四十七岁的他,苦心经营了大半辈子,也只是一个小小的沛县的一个亭长,如果没有动乱,他可能心怀侠客情怀和富贵美梦,就此终老。

刘邦就是一个能忽悠的人

但恰逢乱世,向来不甘束手束脚的刘邦终于看到了机会。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一身的市井之气和侠义情怀,使得那些被他“义释”的劳役之中,有数十人不愿离去,愿意生死相随。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原始资本”和人性的“投资回报”,让刘邦觉得事情还没有到最糟糕的时候,下定决心走上了反秦的道路。

刘邦不是一开始便打定主意要反秦的那一批人,他走上反秦之路,是基于他对人生的一种理解和对时势的一种判断。这才是真正的草根逻辑。刘邦回到沛县起事,并开始攻略周边郡县,正是人脉和勇气,也是人性和时势给了他最宝贵的生存机会。浑水摸鱼之际,他居然真的摸到了一点不大不小的鱼,有了这些鱼,刘邦才真的让自己、也让他人看到了希望。

可以说,刘邦的崛起是他善于借势。但如果刘邦仅此而已,他也必定会得到陈胜吴广一样的结局。古往今来,多少借势的人被借势带来的短暂成果迷失了理智?把风口之下的成绩当作是自己能力的结果是古今失败者的一种通病。刘邦也踌躇满志过,但是他知道凭自己当时的实力和能力,不可能成为那个“出尽风头”的人。他手下有一员猛将雍齿,起事之后,在丰邑便依附魏王,公开背叛了刘邦。这也是农民起义的逻辑,完成新的对权力的依附,小富即安。刘邦的恼怒可想而知,但是他又无可奈何,对丰邑也是久攻不下。失败者遇到困难往往会破罐子破摔,只有真正的成功者才会从失败中去自我反省,去调整方向。就在此时,刘邦遇见了张良——一个抱着试探态度的来见刘邦的张良,两人相见甚欢,刘邦凭借对张良《太公兵法》的正确理解和认同,获得了张良的认可与支持。由此可见,刘邦在团队组建方面的思路是十分清晰的。

刘邦选择向项梁借势是最正确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为攻破丰邑,刘邦向项梁借兵。这也是借势但不逆势的具体表现。刘邦不觉得自己真的可以纵横天下,反秦虽然如火如荼,但是反秦的大势还是在项梁那里。依靠项梁的势力才能使自己真正地强大。项梁是楚国将门后裔,威望极高。一世猛将英布原本在骊山做苦工,逃离后率领数千部众队归附了项梁。楚人范增,年已七十,也效力于项梁。他建议项梁高举楚王义旗,聚拢人心。项梁便从民间寻找到楚怀王的孙子芈心,也立为楚怀王。项梁才是反秦大业的核心灵魂,所以刘邦选择对项梁的依附和借力是顺应时代要求,也是符合自身利益的。

正确的选择所带来的红利往往都是可观的。项梁在定陶被章邯诛杀之后,刘邦又迎来他新的收获。政治利益之下,人性的脆弱肉眼可见。原本在野外放羊为生的楚怀王那颗权谋之心,在项梁去世之后无法克制了。为了分化项氏集团的势力,他合并了吕臣、项羽二人的军队,交给自己的亲信宋义统帅,封刘邦为武安侯,统领砀郡兵马,并发出“先定关中者王之”的政治口号,企图开创真正属于他自己的政治、军事新局面。

楚怀王又给刘邦助攻了一下

盖世英雄被剥夺了军权,被安排在宋义的率领下北上救赵,去啃“巨鹿之战”那块硬骨头。而刘邦作为当时“人畜无害”的军事代表被安排西出、北上,一路收割项梁的残余势力。所以刘邦从出发时的不足万人,到入关中时已经发展到两万精兵了。这种自由轻松的发展机会简直是美妙得不要不要的。

等项羽费尽心思从宋义手里重新夺回兵权,并破釜沉舟地奇迹般地打赢巨鹿之战时,刘邦已经吃得个半饱。虽然他依然还是无法成为一战成名的项羽那样孔武有力的壮汉,但是这个时候的刘邦已经真正具备独立行走的能力了。这一切都是在于刘邦对于时势的精准把握和依靠,善于借势,但从不勉强自己逆势而行,虽然看起来没有项羽那种逆天而行的悲壮和惨烈,但是却是市井逻辑下最简洁便利的成功之道。

真正的英雄能胜能败但不彻底沉沦

英雄是历史大浪淘沙的结果

历史是残酷的,在浩大的变革机遇来到之际,容不得人们准备。符合标准的豪杰,继续留在舞台,不合标准的,只留下一滩血迹,留给后人遐想。

在乱世,勇略和人心是领袖崛起必备的条件。勇略是人心的基本,人心是勇略的发展。巨鹿一战,成就了项羽的盖世威名,也让刘邦看到了背后的危机,项羽非池中之物,彻底依附项羽只能彻底沦为配角。在项羽取胜的之初,刘邦便当机立断地扭头南下,一路西行,因缘际会之下他真的成了那个“先定关中”的人,他也成为名义上所应该的“关中王”。这是刘邦前期最辉煌的成就,但也注定会是刘邦前期最惨痛的失败。

关中,这一块天下膏腴之地,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可能会是刘邦的囊中之物的。项羽不会答应、天下诸侯也不会答应,甚至那个发出“怀王之约”的楚怀王也不会真正地答应。匹夫无罪,怀璧有罪。占据关中,把刘邦推到了政治矛盾和斗争的风口浪尖上。

不管刘邦在关中如何安抚人心,如何畅想未来,但等待刘邦的只能是失败。所以,对于刘邦来说,接下来的《鸿门宴》是最好的结局,否则,就是死路。也正是从这一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的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

鸿门宴对刘邦的打击是蛮大的

按照常人的逻辑来说,一个“穷”了一辈子的人,突然得到了一座丰富的宝藏,其内心的欣喜和迷恋是可想而知的。事实上,刘邦在占领关中之后,也不是没有想过要占为己有,甚至不是没有动过与项羽以及天下诸侯分庭抗礼的念头。那种垂涎三尺却又无法染指的不甘和得而复失的失败,对于人性的考验是残酷的。好在刘邦并没有因为欲望失去理智,不管有多么的不甘和不舍,他终究还是清醒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和实力的制约。他参加了《鸿门宴》,让出了关中,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和失败。

项羽风光无限地分封天下时,刘邦只能落寞地忍辱偷生。关中这块肥肉被项羽瓜分了,刘邦只喝到了汉中这一丁点儿的“汤”,而且还是夹杂着骨头和刺的汤,汉中的周边全是项羽布置好的棋子——章邯、司马欣、董翳。

失去关中,差点让刘邦失去雄心壮志

我们不要因为刘邦最后的成功而刻意夸大刘邦的豁达,这次失败对刘邦的打击是致命的。换做其他人,也许就真的无法从这样的打击中恢复心气了。刘邦在去关中就藩的途中,手下便开始作鸟兽散,就连一直对刘邦青睐有加的张良都到韩国为相去了,而心灰意冷的刘邦几乎对这一切视而不见。那个时候的刘邦只想做一个衣食无忧的富家翁,而不是争霸天下的拼命郎。

如果刘邦真的就此泯然于众的话,他也就必将会就此沉沦,一个英雄的心志有时候比其本身的能力更重要。好在痛定思痛的刘邦在忠心耿耿的萧何等人的劝说、建议、安慰、鼓励下逐渐恢复了“天塌不下来”那种“没什么大不了”的心态。随后便发生了“萧何月下追韩信”,“封韩信为大将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楚汉争霸中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了。世人也因此来赞誉刘邦的识人之明,而我更愿意理解这为刘邦的英雄之志,是刘邦的不甘人下的精神复苏。

就“封韩信为大将军”一事来说,世人就有很多解读。但其实这就是一个历史的偶然现象,当时的刘邦封的大将军也基本上是个空架子,有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而韩信需要的是一个名分和舞台。这种偶然的结合成就了刘邦必然的成功,是历史逻辑无法解释的。从历史常识来说,如果当时刘邦意气风发或者真正的心如死灰,甚至刘邦还有更好的选择,他都不可能封韩信为大将军的。

刘邦是真正的英雄,他的英雄般的成就是建立在“不甘沉沦”的英雄逻辑上的。

真正的英雄是灵活多变而不墨守成规的

刘邦读书不多,但能融汇变通

用当下的“套路论”来总结刘邦的成功之道是难得其要的,刘邦能成就一番霸业,就是因为他不守规矩,没有套路才是最好的套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世人眼中的“卑鄙”就是刘邦反败为胜的成功之道。

在汉中的刘邦,一副安守本分的样子,却在萧何、韩信的帮助下,导演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经典好戏。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真正占据了关中,但是占据了关中依然不可能是项羽的对手,这个时候的刘邦又再一次有理有据地“套路”项羽。

他给了项羽一个说法,他之所以占据三秦之地,只是为了拿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无意真正冒犯项羽,简直就是对项羽睁眼说瞎话。项羽也不是一个真正的政治盲人,刘邦之心已经昭然若揭,项羽不会毫无察觉。但是项羽当时正在对齐国、赵国等作战,此时和刘邦反目也实属不智,也只能面无表情地吞下刘邦送来的苦果。

刘邦也知道项羽的隐忍只是自己选准了时机,项羽不会真正地容忍自己。所以刘邦抓紧时间消化占据关中的胜利果实,又迅速地再一次“套路”项羽。他以“为楚怀王报仇”的名义,东出关中,正式在拉开了楚汉争霸的帷幕,也巧妙地把战火不断地往项羽身上引。

打不赢项羽,但是也只有战争才能保障刘邦的安全

从楚汉相争的前期过程来看,刘邦就是那个不断给项羽点火,不断对项羽进行后方骚扰的人。从道德角度,刘邦固然是算不上什么高尚之人,但是从战术角度来看,这无疑是刘邦当时最好的出路和选择。刘邦的最后成功也恰恰是因为这种反复挣脱道德束缚的“不讲原则”。

希望这种“不讲原则”不要被世人理解为“作奸犯科”或者“不择手段”,我更希望大家把他理解为“灵活多变”和“对人性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如果刘邦和项羽一样墨守陈规,按照传统的思路和框架来和项羽摆明车马、公平对决,我想刘邦不会是项羽的对手。胜负的取决往往在于规则的制定和合理运用,项羽是一个传统规则的坚守者,而刘邦则是游走在固定规则之间的一个“人性自由主义”,在这一点上,刘邦和项羽高下立判。

真正的英雄追求“得”敢于“舍”

项羽的失败让人惋惜,也让人敬佩

项羽的失败是令人惋惜的,也是引人思考的,见过很多总结项羽失败之因的文章,总觉得没有说到点子上。说项羽败在好大喜功、分封诸侯、高傲自大、刚愎自用其实都是基于“失败之果”而刻意放大一些局部的“失败之因”,项羽之败,其实更主要是败给了人性,人性中的贪婪、趋利、自私、狡诈成了束缚和捆绑项羽的框架,而世事洞明的“老油条”刘邦对这些约束和问题就没那么在乎或者更知道如何应对了。刘邦是真正的基于人性懂得“取舍之道”的人。

楚汉相争表面上看,应该是刘邦率先挑起的,但实际上是人性挑起的。世人由来“不患贫而患不均”,项羽分封天下或者不分封诸侯,在项羽成为反秦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后,项羽就注定成为新的众矢之的,只是这次反的不是“暴秦”,而是“暴楚”。

项羽的政治漏洞几乎都被刘邦抓住了

项羽分封天下如何能做到绝对的公平,这本是一碗端不平的水。对于别有用心的人来说,造反从来不缺理由。在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之前,他是天下反秦的核心,也是天下诸侯追逐政治利益的希望,所以不管是否真正支持他的人都不会反他。但只要项羽成为那个分蛋糕的人,就注定会有人要反项羽。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辖巴、蜀两地和汉中郡。把关中分割为雍、塞、翟三部分,分给秦将章邯、司马欣、董翳,阻挡刘邦。并根据个人喜好和战功大小,封英布、张耳等十八路诸侯。这些安排原本是没有绝对对错的,也是符合政治逻辑的。

但是,多次背弃项梁、又不肯领兵跟随楚军攻秦的田荣因为没有受到封赐所以不满,而齐将田都因随楚军救赵,即跟着进关,反而立为齐王,原齐王被贬为胶东王。彭越灭秦有功,同样未得分封,心中也有怨恨。成安君陈馀抛弃将军的印信离去,不追随入关,项羽仅封他三县,心中亦不平。后来,田横自立为齐王,占领了齐地,同时帮助陈馀在赵地反叛,赐彭越将军印信,让他进军济阴攻打楚军。天下迅速进入“反楚”的乱局。

刘邦打不赢项羽,但项羽算不赢刘邦

这种“得失之心”的矛盾其实是无法平衡的,所以把原因完全归结于项羽的个人因素,是不符合客观历史的。项羽相信实力,但他更需要时间,只有足够的时间能让他逐个击破,历史将会是另一种呈现结果。但是,刘邦对于人性和时机的把握是老道和精准的,他明白自己求“得”的机会只能存在于项羽分身乏术的空隙中,而且项羽这块大饼是他一口所吞不下的。

刘邦反项羽的逻辑就是“趁你病,要你命”,同时刘邦知道自己要不了项羽的命,所以刘邦想尽一切办法号召大家一起来要项羽的命。要人出力,就必须要有利益驱动,所以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刘邦为了寻求帮助,往往一张“口头支票”就出去了。实际上这是刘邦利用了人性中的贪欲而已。

一个政治家,哪有那么大方?

刘邦追求的自然是至高无上的利益,他自然不是一个真正的毫无得失之心的人,只不过他在“得”与“失”之间进退和把握得十分到位,所以能够事半功倍,借力打力。就以“为韩信打下大半个江山”的韩信来说,其实一直都是刘邦的棋子。刘邦不停地给他开支票,最后也都收回去了。历史上,刘邦每次感觉自己的处境比较好一点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收韩信的兵权。彭城之战,偷韩信的虎符,夺了韩信的兵力。彭城之战失败后,又用了一个“真齐王”把韩信团结过来,用“割地封王”把彭越也争取过来。

刘邦的成功跟他“敢赏”的作风是分不开的。但是这只是刘邦的一种策略,而不是项羽的一种失误。这其中,我们要发现一点区别,刘邦的封赏很多是空头支票,而且很多时候是迫于无奈,并不是说刘邦这个人有多大方,事实上,势力壮大后的刘邦“秋后算账”的本性并不比项羽好多少。而项羽的封赏是实实在在的,割出去是实实在在的肉。所以他在封赏的时候更加谨慎和“小气”,项羽如果真的是一个“舍不得孩子”的人,不会有那么多人舍生忘死地追随他。所以刘邦和项羽的行为方式的差别并不是两人的品德、智慧决定的,而是实际处境决定的。

从上帝视角来看,刘邦更加明白把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的道理,他也更清楚有舍才有得的道理,其实,在封建体制下,所有的“舍”都是为了“得”,刘邦的成功在于他用虚的“舍”博取了实的“得”。

尾声:刘邦的成功之道——帝王之术

刘邦花白的胡子里都是故事和智慧

行文至此,算是把秦末到汉初这段历史的两个主线人物——刘邦和项羽中的刘邦分析得差不多了,这也是我心中愿意和大家分享的刘邦,我也相信通过这样的分析,大家不会认为刘邦是一个真正的无赖、流氓了,“流氓习气”只是历史投射在刘邦身上的影子,这个影子不能掩盖刘邦身上的智慧和光芒。

刘邦无疑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雄主。雄主的特质无外乎三点:心性、将道、韬略。对己,深沉厚重的心性;对人,万人之上的领袖魅力;对物,攻无不克的韬略。这才是刘邦的成功之道,帝王之术。

心性:刘邦的性情是什么?忠厚?狡诈?大度?侠义?其实都不是,深沉厚重,甚至没有性格,才是最好的性格。做得了无赖,坚持得住理想;弯得下腰,挺得住压力;狠得下心,装得出仁慈;下得了手,容得下委屈;这些都是刘邦身上超越同时代大多数人的特质。

将道: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刘邦自己也说过“运筹帷幄之中他不如张良,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韩信”,但是不善将兵的他,却十分善于将将。大道至简,没有一个人能够包揽一切,只有真正地会“借鸡生蛋”、“借力打力”的人才是真正的领袖。

韬略:刘邦的个人韬略算不上十分突出,也就是说刘邦的智商算不上是顶尖的,但是他的情商简直是无敌的。真正的韬略其实是把握人性,因为历史终究是由人性构成的。任何事情的背后逻辑都是人性。任何韬略发挥作用的着力点也是人性。刘邦对人性是洞若观火的,所以会给人老奸巨猾的印象,但这不妨碍他无往不利。

刘邦和项羽共同谱写了那个壮怀激烈的时代

刘邦的年代,距现在已有两千年之久,或许再过千百年,依然会有人就刘邦那些不符合常规道德逻辑的鬼魅之态非议颇多,这是道德范畴的话题,而政治很多时候与道德的关联性并不大。纯粹站在政治的角度上来看,刘邦无愧于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的一生比那些所谓的“成功学”,对我们的生活更有思考和指导价值。

回到文章的标题,我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面对理想的时候,多一点坚持和思考,刘邦的成功就是在于合理地坚持、清醒的积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邦的成功之道: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至今思项羽——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韩信的崛起,印证了一个道理,大多数人都缺失了这一点
韩信为什么在项梁和项羽手下都得不到重用
“暗度陈仓”的由来
刘邦说自己不如项羽韩信,为何又敢说自己能打败项羽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