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己的计划,最好让别人定!


本文由新生大学译自Eliezer Yudkowsky, Planning Fallacy


原文地址:


http://t.cn/RqUOvWP


作者简介:


Eliezer Yudkowsky,美国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因提出“友好AI”的设想而闻名,机器智能研究所联合创始人及研究员。详见:http://t.cn/RqUOnSB



丹佛机场的竣工时间比原计划晚了 16 个月,多花了 20 亿美金(也有人说是 31 亿)。不过这个数字并不是最夸张的,相比之下,悉尼歌剧院才算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延期工程:原定计划是花费 700 万美元,1963 年完工;但实际情况是 1973 年才完工,并且开销高达 1.02 亿美金。


这比预计时间足足晚了 10 年,同时多花了将近 14 倍的钱。


这些案例有什么共性么?都是夺人眼球的著名案例?都是行政规划失误的表现?没错,这些都对,但是这里还涉及到一个“认知偏差”,这种偏差在关于制定计划的实验中反复出现。


1995 年,劳里埃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Buehler 做了一项实验。他让参与实验的学生预测一下,要完成自己的学术项目需要多长时间。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生们需要给出三个截止时间,分别表示他们有 50% 、70% 以及 99% 的把握在此之前完成项目。你猜多少人提前或按时完成了项目?


实验结果表明,当他们觉得有 50% 的把握时,实际上只有 13% 的人按时完成了项目;当他们有 75% 的把握时,只有 19% 的人按时完成了项目。你猜那些估计自己有 99% 把握的人中,有多少人最终按时完成了任务?


答案是 45%(一半都不到)。


Buehler 教授特意强调“第三次的结果( 99% 的把握),让我很震惊:即便研究人员要求学生们,尽可能保守地估计截止时间,学生们的估计还是离真实情况相距甚远。”




这种现象正是我们熟知的“计划偏差”,换言之,我们都认为自己可以准确地制定计划,把握计划的进程。


Newby-Clark 等人在 2000 年的时候,就指出了“计划偏差”导致的现象:

A. 要求受试者从实际出发,来预估一下最佳情况。

B. 要求受试者理想化地说一个最佳情况。


结果发现,A 和 B 所描述的结果没有什么差别。


即便要求人们根据实际情况去预测,他们也总是假定,所有的事情都会按照计划顺利进行,完全不考虑任何延迟或突发状况。这其实和他们所想的理想化情况别无两样。


但真相是:


实际情况往往比“最坏”的情况还要糟。


不过好在与其他认知偏差不同,我们有很好的方法应对“计划偏差”。虽然这种方法可能并不适用于悉尼歌剧院这样庞大的项目,但是对于我们个人,或者一些小项目来说则是绰绰有余的。这个方法就是“转换视角”:从一个“当局者”变成一个“旁观者”。


其实这是一个十分常用的方法。


参考阅读:《一个不可或缺的方法论:转换焦点



我们制定计划时,通常会把关注点放在任务的某些特定点上,然后据此考虑自己如何完成任务。当你准备搞定某件事的时候,你需要考虑时间、地点、方法以及所需的资源,并且从头至尾,将每一步都想清楚。这些其实都是“当局者”视角,你并没有把意外延迟和突发事件考虑进去。正如我们之前看到的那样,即使让人们想象一下可能会发生的“最坏情况”,也还是不能防止他们“过度自信”。


“旁观者”视角则有助于你摆脱自身的局限,借助以往的经验,更理性地预测完成项目所需的时间。这通常是反直觉的,因为我们潜意识里总认为站在“当局者”视角可以观察到更多细节、获得更多数据,从而带来更好的预测结果。




但是实验表明,人们掌握的细节越多,“过度自信”的程度就越强,这意味着做计划时的准确度更差。Buehler 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让一组实验者尽可能详尽地描述自己的圣诞节购物计划,包括时间、地点、购置物品等;而另一组只需要说出他们完成购物计划的时间。平均下来,前者认为自己在圣诞节前 7 天就能完成所有的计划,而后者相对保守地说了 4 天。事实证明,两组实验者的完成时间均为圣诞节前 3 天。


与此同时,Buehler 教授还针对不同文化圈,做了一次研究。他找到一群日本学生,并问他们需要多久才能完成作业,学生们给出的答案是“截止日期前 10 天”。但结果是,他们完成的日期只比截止日期早了 1 天。不过如果你问他们,此前完成类似的作业都用了多长时间,他们会说“都是在截止日期前1天完成的”。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事实证明,那些不了解具体细节,但有相关经验的“旁观者”会表现得没那么“自信”,但在计划的准确度上,却胜过实际的计划制定者。


看来,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个克服“计划偏差”的好方法。如果你准备做些事儿,而又恰巧有过相关的经历,那就问问自己


我过去做类似的事情,都花了多长时间?


同时不要去考虑任何的细节。如果有机会的话,你还可以去问问那些有经验的“旁观者”,参考一下他们依据过往经验给出的预估时间。


你在“旁观者”视角下得到的答案可能会非常长,同时也没什么特殊因素表明你有可能提早完成任务。那就不用多想了,接受这个现实,立马开始行动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碎语杂记 | 旁观者视角(20230112)
既是当局
房地产公司绩效考核指标大全
地产集团考核指标库
幽默搞笑的八字短句:当局者痴,旁观者笑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