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臧策:对生活的认知有多高,影像的内涵就有多深

元影像理论在摄影界颇有影响,它跳离了摄影本身,上升至人文乃至哲学领域探究摄影的另一种可能。此次月月谈栏目,我们邀请到了著名摄影理论家及策展人臧策先生,聊聊他的元影像理论和他对摄影的独特见解。

藏策老师接受网易艺术专访视频

藏策老师接受网易艺术专访视频

元影像:站在摄影的背后研究摄影本身

元影像这个词是从元语言来的。元语言意为“语言的语言”,故而元影像的最简单理解就是“影像的影像”,是在对影像的元认知的层面上来思考影像。这样的抽象概念乍一听令人困惑,但如果和传统摄影对比理解,就能参出些妙处。

传统意义的摄影是从摄影师到相机再到拍摄对象的过程,摄影史的发展也是从器材、感光材料、暗箱、镜头开始,最后落脚到对象。这样的摄影在上个世纪末的时候基本已经完结了它的发展过程,尤其是数码相机出现以后,很多西方理论家称“后摄影时代”已经来临。

胶片时代里人们探讨世界本来的样子,而在数码时代,我们要探讨的是世界可能的样子。当大家还在纠结于影像所记录的“真假”时,元认知理论提出了“人们怎么看取决于各自的认知方式,而不取决于对象到底如何。”所以把整个摄影过程而非认知对象作为获义对象,站在摄影的背后和上层去研究,这就是元影像。

元影像的基本想法是上级学科给下级学科提供思路,下级学科为上级学科提供研究资料,必须搭建起来进行分层才能逐一研究清楚,不能局限于内部解决。臧策举例说,数学是最抽象的,属于物理学的上一级学科。数学解决不了的问题,物理学就一定解决不了。同样,哲学是人文学科中最上层的学科,它包含了现象学、皮尔斯符号学等。摄影就是一种视觉符号,所以摄影学解决不了的,符号学可以解决。从上级学科不断追问到元认知,人们认知的高度没有极限,因此元影像的发展也没有极限。

既要突破国内传统摄影遇到的瓶颈,要进入世界格局

90年代初臧策开始喜欢摄影,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2001年中国摄影报发布了一次“中国摄影界有真正的理论和批评吗?”征文,臧策执笔一篇1000余字的文章,直言中国摄影界的理论无非是经验谈,批评就是“歌德”“缺德”,没有能站得住的学术标准。时在中国摄影报的王保国把这篇文章拿给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研究部的李树峰看,两人当即决定要开一个版面跟臧策约稿。就这样在两位摄影家的引荐下,藏策写下了六篇《摄影·批评·文化研究》,并受邀到北京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和社科院召开的研讨会,开始了和摄影的不解之缘。

臧策摄影作品《格林威治时间》

在摄影界有两派人物:一派拍摄风光,研究“美”;另一派主做记录,研究“真”。后者沿着媒体摄影的思路,不注重“表达”,而只做“转述”,臧策认为必须要摒除这样的简单意义,摄影可以是对记录的利用,但不能是“记录”本身。再加上他对“糖水片”常常落入恶俗的排斥,元影像中“美不只是形式美,还与真理内涵有关”的理论雏形便出现了。

人工智能的不断突破似乎对传统影像带来了挑战,它们通过对大师的作品进行数据分析,可以达到近乎完美构图和光影。臧策却觉得这种非人类的、智能的艺术是“蛮力”的,它本身并没有认知。艺术是来源于内心的感受,是为内在的表达找到了外在的“能指”,这永远是属于人类的。人工智能只能依靠大数据分析模拟人类的认知,而终究无法取代。

臧策说,研究理论,既要俯视大地,也要仰望星空。在解决了本身的问题后,我们还要继续向上发展。说起对元影像的期待,臧策希望这个理论能不断从上级学科的角度研究,既要突破现在国内传统摄影遇到的瓶颈,又要进入世界格局。

摄影家的艺术·艺术家的摄影

摄影从出现就跟艺术发生关系,而今我们有摄影家的艺术,也有艺术家的摄影。进入当代以后,艺术家的摄影占主流,这种方式相对难以习得,因为它的前提是有一位“艺术家”,而绘画或摄影只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和手段,所以其路径越发广阔。而摄影家的艺术探索的进程相对缓慢,难以突破。在摄影初现时,许多画家认为摄影是对绘画的模仿,更应归为亚艺术。慢慢地人们发现摄影其实不应以绘画为本体,而应该着眼其本身能达到的境界。如果能从元认知的角度让摄影家们重新认识器材、工艺、对象、摄影师,形成理论和实践两者的良性互动,也一定能有所启发。

文学专业出身的臧策除了是摄影理论批评家,在文学尤其是小说领域也颇有建树。在文学和摄影之间游走,他发现任何一种认识都需要有参照物。 以前文学界的人说起小说,觉得用文字反应现实社会是不言自明的事情,但如果用视觉艺术来看小说就有所不同。摄影同绘画、雕塑、装置一样,不同的人也许理解不同,但总能看懂一些。而文学首先是密码系统,不懂这门语言的人需要先解码才能获取其中的意义。小说的真正精神不是要像视觉艺术把一件事写的栩栩如生、还原现实,而是通过语义构建的系统把人带入到精神世界。

一切对艺术的认知局限,都根源于对生活本身的认知局限

随着技术不断革新,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最普通的必备品,看到喜欢的事物拿起手机随手拍下也是当下人们交流的重要形式。手机摄影和航拍机、人工智能一样在分类里属于“新器材”,我们现在常说的“摄影的门槛降低了”,在藏策看来并非如此。恰恰相反,摄影的门槛在提高,那些拥有相机的普通人仍属于摄影的消费者,而不能称为摄影家,不应该用摄影的思路思考。手机摄影最大的功能是网络社交,臧策老师称之为“新口语”,它使得说与看合一,从而辅助人们沟通。

无论是文学界、摄影界还是艺术界的人,都强调生活的重要性,但下一步如何认知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臧策说,艺术对生活的体现不在量,而在质。太多人对生活的理解落在了过于简单的日常生活层面,而一切对艺术的认知局限,都根源于对生活本身的认知局限。

藏策接受网易艺术专访

藏策,著名摄影理论家及策展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及山东工艺美院客座教授,创建了“超隐喻理论”与“元影像理论”,著有《超隐喻与话语流变》、《元影像理论与元语言研究》等著作,获国家级最高个人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奖),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最高学院奖”及“飞马杯优秀策展人”称号等,是国内首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学-影像理论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另眼观点】理论评论应成为摄影家的“第三只眼”
“人人都是摄影家”,摄影如何打破“九宫格”
【找寻】三十年,五姐妹你们在哪||姜舟伟
索久林:摄影艺术比技术更重要
哲学家镜头下的大千世界
街头摄影的“梵高”| 传奇保姆摄影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