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凇纶:无需从法学院逃逸,你也可以读这些书(2020年)

缘起:

在一个专业化的时代,写这样一个不甚专业的书单,或许多少有一点不合时宜的偏执。但我有自己的理由。由于我国在中学阶段欠缺足够良好的中等教育,所以大学的本科教育具有“补课”的功能,因此专业性与技术性不该成为大学教育的唯一取向。借用以赛亚伯林的隐喻,大学教育不仅需要刺猬,也需要狐狸。事实上,很多学生(其实也包括很多老师以及我自己)既不是刺猬,也不是狐狸,我们只是普通动物(比如松鼠)。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大学教师会犯一厢情愿的错误:由于自己选择了学术为志业,所以希望甚至强迫学生也要选择相同的志向。事实上,很多学生(或者说大部分学生)都不会选择学术研究,甚至相当一部分人会离开法学专业。因此只给学生推荐法科的专业书肯定是不全面的。

不过即便不是这样,法学的学生(其实也包括老师们)也不应该只看法学书。因为缺乏正确方向的技术是很可怕的,如果背道而驰,驰得越快,距离目的地就越远。这次疫情之下的众声喧哗再次展示,或许我们还是缺乏足够的人文修养和反思精神——当然外国的普通人也缺,不过这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总不能说别人不认字就是自己文盲的理由吧?——对于那些已经成熟或者决定成熟的人来说,这些都太晚了;但对还是一张白纸的学生们来说,或许他们的确需要这样的一份书单。当然,或许更重要的理由是,法学专业的书单已经有很多优秀的法学学者(比如李昊教授等)写过了。

当然,非法学专业的书单,也并非没有人写过。不过相比之下,我的书单会呈现如下规则:

首先,这里没有任何法学专业人士所撰写的任何法学类作品,理由正如前述。

其次,这里没有任何“超级巨星”所撰写的“超级名著”,诸如《理想国》《纯粹理性批判》《国富论》或者《正义论》之类,因为这些书本不用推荐,而且它们要么读起来太难了,要么离我们太远了,要么因为其观念已成公理而看起来反而无甚高论。

最后,这里没有纯文学作品,如果有,就会开启一个永远也写不完的潘多拉魔盒。概言之:我会根据我的阅读,向各位推荐一批有趣的非法学专业书。这里有中国人写的,有外国人写的(都是中文译本),有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有轻松一点的畅销书,但饱含才华和启发性是我的标准。不过如果你认为,我推荐的书不如你看的某一本或某几本,那么并不是因为你的那本不好,可能是因为那一本太难了,或者更可能是因为我没看过。哪怕只有一位同学,看过这个书单之后,真正仔细地能看过这里的一本书籍而有收获(我相信你一定会的),我就满足了。另外,我会在每一本书下面,写一点非专业的阅读体验,供你参考。

作者简介:

张凇纶,吉林长春人,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土地法制研究院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青年学者”。

编者按:书单中标红的书目为2019年至2020年出版的新书。

1.[美]萨迪-汗、所罗门诺:《抢街:大城市的重生之路》,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如果你想触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你有两个选择:公共卫生或交通部门。”本书作者的母亲如是说。当下的疫情证成了第一个选择,而没有疫情时候的堵车会证成第二个。作者受此影响进入了纽约市交通局,直至成为该局局长。她认为街道是城市生活的力量源泉之一,而城市的首要任务是保障街道上行人的身体和心理安全,而并不是主要服务于机动车。为此其在纽约的街道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强调利用街道功能区的设计实现交通方式多样化的理念,强调降低车速而提高通行的简易度和安全性。这本书很易读,虽然并不能说作者想法都对,或者说都能适用于世界各个国家的城市,但它充分展示了一个来自实务界人士的想象力和责任心,而这些东西有时候会比资料更有用,也更有趣。顺便说一下,本书有大量实拍照片,非常有意思。

2.郭亮:《地根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在我阅读过的国人作品之中,这本书是少有的灵动之作。实证调查研究需要把握数据搜集和理论阐述之间的平衡,这个平衡的难度非常大。很多人要么把理论罗列起来,要么把数据堆砌起来,呆板不堪。本书以小见大,细微处论大问题。介绍事实时展现理论储备,同时在理论探讨中显示着淡淡的乡愁,展现了很深厚的学术功力。另外,我所推荐的这些作品,作者来自五湖四海,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唯一认识的学者。这次疫情把他困在江苏老家,希望他一切都好。

3.三部“史”书

初入学术之门,读史应为首要之事。但正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历史研究存在一个材料与观点的辩证法:如无资料,则难以服人;但若只有资料堆砌,难免沦为炫技或者高级八卦。真正优秀的历史作品是要形塑读者关于所讨论对象的源流,并最终指向今日之事。而且对初学者来说,还不能太难。我在这里推荐四本(套)作品,仅供各位参考。

(1)[奥]希尔:《欧洲思想史》,赵复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将欧洲思想的谱系总结为精英与大众的对抗,这是个很大胆和笼统的勾画。如果没有极强的学术能力,这个结论就会显得愚蠢而荒唐。但这本书完美地冲破了这个知见障。而且,本书会让你了解基督教在欧洲思想的演进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看得到今日之观念在欧洲历史中的源流与严谨。无论是材料还是观点,必然会适合你的地方。

(2)[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邓正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版。(分上下卷)

相对而言,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要正统许多:它就是按照经典作家和流派的年代而加以写作的一部学说史。不过,它的优点在于:第一,内容全面;第二,总结精当;第三,译文流畅。我建议将本书与上一本一同作为本科第一学期的必读书目,当然是对于那些喜欢学术的学生而言。

(3)[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译,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这本书我建议在大四或研一来读,需要阅读者有一定的学术积累。本书之中,作者的观点相对而言反而是不重要的(因为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公认的观念),而是要学习和领会作者“举重若轻”的学术技巧:在一本小书之中(2005年版本中是263页)讨论如此宏大的一个主题,却有条不紊而偏僻入里,这是一种很强大的学术能力——虽然对学生来讲或许有点难,因为很多老师(也包括我)时至今日仍然难以望其项背,但我仍然希望从一开始就为学生树立和培养良好的学术品味。

(4) 讲谈社的《中国的历史》系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译者较多不一一列出)

这一套书水准不同,但相比之下,要比6卷本的《哈佛中国史》好得多,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从世界和非汉族文化的视角来反观中国历史的视角。我不能说日本学者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他们当然也有错误,但学术的关键仍然是启发性。重点推荐三国时期和元朝时期的两本,非常有意思。而且由于每一本的作者不同,学术风格也有不同,读起来饶有兴味。

4.[英]托尼:《中国的土地和劳动》,安佳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西方人对中国的研究,很少能像本书一样深入的。如果你仔细看,你甚至会感觉作者不是英国人,而是一个中国人。冷静、客观、诚挚,这是我读后的第一感觉。基于大量的实证数据,他给中国提了很多具体意见和建议,看得出拳拳之心。时至今日,这些意见仍然有效,而这些建议也还是建议。我不知道作者在天之灵对这个结果作何感想:这再次印证了其作品的价值;但似乎在另一个层面上却在否认着作品的价值——或许这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和激励吧。

5.周其仁:《城乡中国》,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版。

周其仁教授是一位极其聪明的学者。用简单的方式说正确的道理,然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策,这需要很强大的能力。本书之中有大量的历史,也有非常尖锐的批评,更有一些很精到的分析。无论是那些过去的历史,还是对今日的分析,对于塑造普通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而言,这本书是极好的参考材料。

6.[法]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李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在我推荐的作者之中,涂尔干算是最大牌的学者了。本书似乎没有《社会分工论》有名气,但要比后者成熟得多。本书是“法国教育史”课程的讲稿,似乎是个无甚可谈的题目。但在涂尔干的手中,它成了西方思想沿革与进化的映射,彰显大师手笔。可见如果你觉得题目不好写,十有八九不是题目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是你没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读者们可以在本书中看到教育史,更能看到思想史。无论你是老师还是学生,你都会在这本书里找到有用的资料与观点。

7. “理想国”系列之四种

“理想国”是非常棒的一个系列丛书,至今我也并没看全。在我阅读的范围之内,以下四本最值一读。

(1)[英]达斯古普塔:《资本之都:21世纪德里的美好与野蛮》,林盼秋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印度是一团迷雾,但这不代表我们应该了解它。事实上,印度和我们面对的问题非常相似,但普通人似乎对印度的印象仍然停在爬满了人的火车、咖喱与宝莱坞歌舞片的层次上。本书用普通人的生活片段,向我们展示了印度的方方面面,政治,文化,历史,贫富差距,环境问题,农村与城市,信任与背叛,民族与宗教,不一而足。这是一本令人感动的作品。我希望每个有良知和理想的人都能看一遍。尤其是本书的结尾,从头读下来,你将会体会到浪漫与感动。

(2)[美]马顿:《布达佩斯往事:冷战时期一个东欧家庭的秘密档案》,毛俊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一位女儿在父母去世后,在东欧秘密警察的档案中,看到被监控之下父母的一举一动。这会填补很多回忆的空白,也会揭示很多所不了解的真相。或许父母和子女之间,既是最亲密的,也是最陌生的:每一方很难相信对方在家庭之外的真实形象。这样一个充满紧张的历史反述,用威权之下监控的记载来满足作者对个人与历史的双重想象,是一本令人难以忘怀又填满内心的作品。

(3)[英]科利尔:《战争、枪炮与选票》,吴遥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底层10亿人的国家中,能否实现民主的构想?作者的结论是非常深刻的。由于在国家之下,仍然会有诸如种族、宗教甚至性别的共同体认同,因此民主不仅仅是一个观念,更是一个操作。就在这些国家之中,民主往往会成为武装战争、暴政甚至屠杀的挡箭牌。这是一部或许会令你不安的书,但当你越相信某个观念的时候,这个观念就有可能越危险。从这个角度讲,倾听一切声音的怀疑主义才是保证社会进步的关键。

(4)[荷]布鲁玛:《零年:1945》,倪韬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在疫情之际推荐伊恩布鲁玛的《零年》,别有一番滋味。这次疫情所造成的世界性撕裂,或许撕破了命运共同体之类的宏大叙事的遮羞布。在这个时候,重申人道主义就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本书以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的不同国家的微观历史作为范本,充分地揭示了个体与抽象标签之间的紧张:面对盲目、冲动与欲望,个体的命运在历史的洪流里是如此飘忽不定,而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那艘随时可能倾覆的小舟。这一点被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媒体所加剧,后者非常容易激发集体无意识和网络暴力。我希望每位学生都应当阅读此书,因为纵然成绩再高、技术再好,也不一定能保证你的人性。

8. [美]格林菲尔德:《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王春华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作品,有助于我们理解民族主义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之中的起源和发展。不过,严肃作品不代表无趣。本书的作者非常聪明,比如其对马克思的阶级论就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另外,本书也有很多令人深省的判断。比如“自很早起,爱国主义就经常和对国王的忠诚混在一起。”这是在说英格兰。

9.[英]麦克法兰:《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管可秾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马克思与韦伯的作品无疑更伟大,但我更愿意推荐这本批评以上二位巨人的作品。它读起来会更简单一些,而且会教会大家用具体的事件来反驳抽象的宏大叙事的学术策略。当然,不能说因有特例便能驳倒一般规律,但当一般规律是一种设想之时,具体的事件就会成为堤坝上面小小的蚁穴。而且对于法学院的同学来说,本书涉及到英国土地法发展的历史,结合着普通法历史来理解本书,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助益。

10. [英]汤普森:《共有的习惯》,沈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E.P.汤普森是英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但与佩里安德森相比,汤普森的研究要更“接地气”:或者用作者自己的话,希望揭示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英国)劳动人民的文化。文化研究总是很有趣的,尤其是与所有权和婚姻相关的文化研究,就更值得法学院的学生们看一下了。比如其对英国历史上“买卖妻子”的研究,揭示了这种“陋习”背后的经济理性与女权内涵,读起来非常有趣。不过,推荐在大三以后来读,否则可能有点困难。

11.[美]哈斯金斯:《12世纪文艺复兴》,夏继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我个人在教学伊始,总希望能够简要地向学生介绍中世纪的文化对法律以及其他领域现代发展的重要意义。之所以简要,一是学力有限,二是时间不足。因此,我非常希望本书能成为法学院学生的参考书,希望他们能够深入了解罗马法到现代法学之间近1000年的时代演进,了解学术传承对传统塑造的重要意义,并且能够形成足够良好的知识框架,为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2.[美]施普尔伯:《经济学的著名寓言》,罗君丽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作为法律经济学的拥趸,不推荐一本经济学的作品是不可以的。但对本科生来说,本书是教材之外非常良好的一本升堂之作:它有点难,但不是特别难。对每个寓言的分析和反驳,特别是科斯和范弗莱克的两篇文章,可谓才华横溢,饶有兴味。本书会向我们的学生展示,通说里面常常会有错误,发现这些错误是科学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不过,如果想完全理解本书,建议还是先阅读经济学的基本教材,对基本概念形成理解之后为妥。

13.[美]斯蒂芬斯-达维多维茨:《人人都在说谎:赤裸裸的数据真相》,胡晓姣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版。

这是一本畅销书,但也是一本很好的方法论作品。正如得之于心应之于手的隐喻,我一直认为抽象讨论方法论的做法少有意义,如果你想知道一个好的方法,那你就直接来看书,当你理解了作者的意图,你也就学会了一种方法。在大数据的讨论中,本书展示了一个独到的视角:这就是数字吐真剂。诸如点赞、媒体的贴子等信息都是虚假的,但大数据的搜索和点击会反应事实的真相。这就是一个极好的方法论范本。而且,本书非常易读,军训回来躺在床上看就可以。

14.[英]齐格蒙特·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洪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鲍曼一度是我最喜爱的作者之一。尽管后现代的理论终究冲击力有余,理论底蕴不足,不过对本科生来说,“立法者”“阐释者”“园丁”“猎场看守者”的隐喻,要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更易读一些。对于30岁以下的年轻人来说,鲍曼的作品是很有趣的,很漂亮,文字宛如浪潮一样不断冲击读者的心灵。而且相比《现代性与大屠杀》,这本书更薄一些。

15.汉学两种

(1)[美]史景迁:《王氏之死》,郑培凯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加]卜正民:《秩序的沦陷》,潘敏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汉学作品颇为丰富,但与《叫魂》之类相比,我更希望学生们来读一读这两本小书。它们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一个是17世纪的中国山东,另一个是抗战初期敌占区的江南五城。但它们关注的都不是帝王将相,而是小人物的命运。《王氏之死》一书有个副标题,叫做“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这是这两本书的共同之处。正如纪伯伦所言,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往往只会关注历史中的强力人物。但就像这次疫情一样,当我们处在历史之中的时候,真正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被历史遗忘的小人物。历史学家将他们从记忆的流沙中拯救出来,对我们是一种幸运。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摇摆和无力,是我推荐这两本书的根本原因:他们会让我们觉得更亲切,就像这次疫情中的李医生一样。阅读这两本书,我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能够在做出判断之际,少贴标签,多看事实,不要让抽象的判断掩盖了具体的双眼。毕竟,法律是除却了激情的理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山万水 同一本书|湖南大学法学院推荐阅读书单
神之书单 | '桑神'是如何炼成的?
著名法学家、甘肃政法学院法学院院长谢晖
尤陈俊 | 读书:以有涯随无涯?
书单丨10位历史学家如何写自己的历史?
胡洪侠|十七年前的一份“十大好书”书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