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沧海桑田陆沉说与大陆漂移海浸说
沧海桑田的变迁
地球自诞生到今天,46亿年来,发生了沧桑巨变。昔日波涛汹涌的大海湖泊,几经变迁,转变为陆地,经过开垦播种,成了阡陌纵横,田桑之地。“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边无。朝去暮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浪淘沙》,这首诗指出了潮汐涨落的规律和巨大力量,潮汐不断冲击着海岸,使海岸不断发生变迁。尽管这种变化不易测量,但洪涛变平野,绿岛成桑田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正如唐太宗李世民在《春日望海》一诗中所说:“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
中国很早对海陆变迁现象有一定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中有:“桑田变沧海,我为之添一筹,沧海变桑田,我又为之添一筹。今观海屋筹,忽已三千年矣”。大自然的营力,使古代人惊叹不已,创造了麻姑神话,唐代诗人顾况《古离别》借麻姑神话写道:“西江山,风动麻姑嫁时浪。西山为水水为尘,不是人间离别人。”这首诗意思是说,从麻姑出嫁以来,大地经历了沧桑变化,麻姑却不曾经历人间的那种动荡离别。神话不是科学,但他多少反映古代对沧海桑田的认识(相关:地球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沉浮_天涯论坛
麻姑故事出自葛洪《神仙传》,葛洪是东晋著名的医学家和炼丹术家。他曾经做过晋元帝司马睿的丞相,但平生却好钻研“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著有《抱朴子》、《神仙传》、《金匮药方
》等书。葛洪在《神仙传》中记载,女仙麻姑曾因道士王方平之召,降临蔡经家。这时的麻姑看上去好象才十八九岁的样子,可是当王方平询问她的年龄时,她却答道:“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又说:“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王方平也附和说:“圣人皆言,东海行复扬尘耳。”这里在说,麻姑也说不准自己确切的年龄,只知道自己自得道以来,已亲眼见过三次海变为田.田又变为海的变化。不久前她在蓬莱仙岛又发现海水比旧时浅了差不多一半,所以她对王方平说:“东海莫非又要变成山岗和平地了吗?”王方平也说:“圣人们都说,东海上又要刮起尘土来了。”
“东海三为桑田”,本来只是古人的猜测或“神话”,经科学考证,这些沧海桑田的巨变在地球的历史上的确是发生过,今天第四纪学、古地理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东部在最近十万年中确实经历了三次“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如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提到,浙江宁绍平原自晚更新世以来,相继经历了星轮虫、假轮虫和卷转虫三次海进海退。其中,假轮虫海退是中国东部海岸空前扩展的时期。这次海退发生在距今二万五千年以前,规模极大。东海中的最后一道贝壳堤位于东海大陆架前缘今海平面-155米处,放射性碳素测年为14780土700年,中国东部海岸较之今海岸要偏东六百公里。
唐宋时期不但发现沧海桑田现象,而且能阐明其变迁的原因。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他所写的《麻姑山仙坛记》中说:“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生物化石是保存在岩石层中的生物遗体,是反映地球沧桑变化的重要痕迹。唐代诗人韦应物,认识到琥珀形成与地质变迁关系,他在咏琥珀诗中写道:“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蛟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dí)。”
北宋科学家沈括,于公元1074年在察访河北时,沿太行山看到山崖之间的螺蚌化石和砾石的沉积带,推断这里过去是海滨:“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这里大陆,指华北平原。这句话意思说,这里过去是海滨,现在东面离海已经近千里了所谓大陆,,不过是水中混浊的泥沙沉积形成的。沈括不但发现了海陆变迁的根据,而且第一次正确地解释华北平原形成的原因。
南宋朱熹也认识到,生物化石和海陆变迁的关系。他写道:“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夾在)石中,此物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本来低的地方现在却变成高山),柔者变为刚(原来松软泥土后来却变成坚硬的岩石)”。
韦应物、沈括、朱熹这些观察分析,都是我国古代地学、古生物学方面的重要成就,国外直到十七世纪才知道化石的来源,也比意大利达.芳奇最早理解,螺蚌化石为海中古生物遗迹,还要早四百多年。如果我们攀崖踏沙,漫步海滨,就可以发现海岸上升的痕迹。福建沿海村落,多以屿、洲、浦、埕、浔、渚、埠头命名,说明在过去这些地方,还沉没在海中或濒临海洋。在福建的闽南闽东沿海一带,曾广泛流传“浮福建,沉东京”的说法。这里的“东京”指过去东南海中一块陆地。福建莆田临海,有很多地方的海陆变迁的痕迹,南宋诗人柯应柬题莆田县《壶山》诗,从海中古生物遗迹,说明沧海桑田变化:“方壶久伏海中洲,涌出高山不计秋。峰上今犹蚝带石,六边时有蟹寻湫。”
福建泉州五里桥,八百年前桥下还是一片惊涛骇浪,如今桥下竟是青翠田畴。正如郭沫若1963年访问此地,咏五里桥诗所说:“五里桥成陆地桥,郑藩旧邸纵全消。”据地质专家考证,距今约250万年前,福州一带原是起伏不大的准平原。后来地表下沉了30多米,整个地区变成了港湾.汪洋大海北达北峰山麓,西抵闽侯县白沙镇,西南至永泰。
秦汉时期,福州大部分地区处在江海之中,是海运港口,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郑玄“建初八年(公元83年)代郑众为大司农,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这里所提到的“东冶”,是今福州在汉时的称谓。其时福州盆地的大部分地方仍被海水淹没,出露的陆地有限,除屏山、冶山有小片丘陵外,许多地方都是沙洲,闽江水从冶城的南门城下滚滚东去。谢肇淛《五杂俎》说:“建业之似,闽中有三,城中之山,半截郊外一也;大江数重,环绕如带二也;四面诸山环拱会城三也”。
清未郭柏苍《葭柎草堂集》也有“相传汉时海舶碇于还珠门外”记载,还珠门在现在的鼓楼前南边,可见鼓楼前在汉前还是一片泽国。宋代蔡襄登临乌石山最高处凌霄峰时,曾写下《凌霄台诗》:“峭拔几千仞,孤高无四邻。低回倾北斗,突兀起东闽。缔结青云上,登临沧海滨。溪山来面势,歌吹彻穹旻。子夜看先日,阴崖得后春。三山空锁碎,万落自埃尘。”这首诗说明了九百年前福州南台还是一片圹野、水泽地,所以登乌山可以观日出和望闽江风帆。
沧海桑田变化是地球外力和内力作用的结果。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能的作用,由于日晒,风吹雨打,逐渐使高山的岩石破裂粉碎,破坏后产物随流水搬运到河流下游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天长地久,上游山上,年年有所失,变得越来越低,相反,下游,特别入海的地方,年年有所得,被逐渐填高,久而久之,山被移掉,海被填平。内力作用如地壳的上升运动和水平运动,尽管这种运动十分缓慢,但由于范围广,时间长,其作用是难以想象的。地球上海陆分布主要是这种地壳运动的结果。今天我国绵亘的高山,当初大多是海,这些山脉的分布,大都反映古代海的轮廓。喜马拉雅山在一亿八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是鱼龙游戈的地方,后来横空出世,升出海面,才成了世界第一高峰。我国在珠穆朗玛峰地区发现鱼龙化石,有力地证明海枯陆生,沧海桑田变化。(沧海桑田话变迁 新浪博客盘古大陆的分裂与终极盘古的形成_新浪博客沧海桑田:大陆漂移图解专家谈科普:“沧海桑田”与大陆漂移科学网-《地球古海蚀地貌研究》创作说明中科院梁光河:大陆漂移说的五个证据(图)大陆漂移说的证据资料内容(2)_来揭秘质疑:大陆漂移学说_天涯论坛大陆漂移说错误的九大证据-张小平大陆漂移说的两个致命弱点_新浪博客
转载:西游记中的《烂柯经》
读《西游记》很多人都只是看故事情节,对于其中的诗词大多数都是跳过去的,为什么呢?一是故事情节精彩,看了容易记得住,摆龙门阵时才吹得出来;另一个原因是诗词难懂,于是就删繁就简,不去看那些诗词类的段落了。如果不相信我说的情况,我会首先反对,因为我当初就是那样去阅读的。要不然,作一个测试,看有几个人能说出《烂柯经》在西游记的哪一段?《烂柯经》其来源是,有樵夫进山砍柴,见二人在青石上下棋,就在旁边观看,其间一人给他红枣两枚,食后不觉饥饿。棋罢,樵夫看脚下斧头斧柄已朽,成烂柯也,从此就将下棋的经验之谈称为《烂柯经》。从这一段话可以猜到是有关下棋的。在唐王与魏征下棋,魏征梦斩泾河老龙王那一段(第十回)。先声明一句,笔者不会下围棋。
《烂柯经》曰:博弈之道,贵乎严谨。高者在腹,下者在边,中者在角,此棋家之常法。法曰:“宁输一子,不失一先。击左则视右,攻后则瞻前。有先而后,有后而先。两生勿断,皆活勿连。阔不可太疏,密不可太促。与其恋子以求生,不若弃之而取胜;与其无事而独行,不若固之而自补。彼众我寡,先谋其生;我众彼寡,务张其势。善胜者不争,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夫棋始以正合,终以奇胜。凡敌无事而自补者,有侵绝之意;弃小而不救者,有图大之心;随手而下者,无谋之人;不思而应者,取败之道。《诗》云:‘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此之谓也。”诗曰:棋盘为地子为天,色按阴阳造化全。下到玄微通变处,笑夸当日烂柯仙。
此段文字所言之理不仅仅是下棋吧?!对待人生严谨一些可以吧!人生面对的皆可视作棋盘之敌,凡敌无事而自补者,有侵绝之意;这个人是你?不要处于‘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状态,有空时间进行‘自补’,是有头脑,有选择的去进行学习,上网求知可以,总是上网聊天,欠妥;沉溺于上网,错误!“与其无事而独行,不若固之而自补”,能明此理而行动者,就算没有侵绝之意,也具有了侵绝的内功啦。那些对人生“随手而下者”,无谋之人;“不思而应者,取败之道”。成天不知道自己应该作一点什么事的朋友,建议把《烂柯经》反复细读几遍,回想一下自己的近期行为,符合哪一种状态?
刘锡诚:陆沉传说试论 中国民族文学网
一、陆沉传说的形态与流布。从我国东南沿海,主要是江浙一带的河汊湖海地区,经安徽、河南、山东,一直到辽宁、吉林的沿海地区,广泛流传着一个陆地突然沉陷而为湖泊的传说。这个类型的传说,在西藏高原也发现了一个与沿海地区大致相似的珍贵异文。这就意味深长地说明了,陆沉传说的流传地区,远远不是只在沿海地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们把这一类型的神话和传说的流传地区仅局限于江浙,看来是受到资料不多的一种局限。
某地的一座城池,由于某种原因,在某一时刻,突然沉没而成为水塘或湖泊。在陆沉之前,是有征兆的。这个征兆就是石狮子的眼睛红了。由于石狮子神秘的预告,只有一个人知道,所以他和他的家人中的一位得以幸免于难。洪水之后,人类便由一对活下来的血亲姐弟结婚,繁衍生息,再传人类。石狮子在传说里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为了分析的方便,也为了读者检阅资料的劳苦,我愿意在此把我所找到的、20世纪以来搜集发表的资料多引用几个。
例1.1930年4月9日广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出版的《民俗》周刊第107期上发表的叶德铭搜集于浙江省富阳县的传说《石狮嘴里有血》:从前,有姊弟二人。离他们家不远,有石狮。弟每日必以“镬焦团”一个投石狮口中。习以为常。如是者,经三年。一日,石狮谓弟曰:“我口旁有血时,世间必遭大难。届时,你可入我腹中避之!”越数日,弟果见石狮口旁有血。原来是某屠夫无意中所涂上之猪血。他即奔告其姊,相率入石狮腹中避之。狮腹甚大,且通大海。当姊弟俩出来时,世间已无人类踪迹。弟因向其姊提议,二人结为夫妻,以免人类消灭。姊说:“我们俩可以磨一具,搬至山上。再各人取一扇,向山下滚去。如能合,则我们俩结为夫妻。弟赞成。于是就照话去做。俩扇磨滚下山时,果相合。因此姊弟就结婚了。
1931年钟敬文在所撰《中国的水灾传说》论文中,将其归为水灾传说。情节大致相同的,还有铃儿发表在《新民半月刊》上的一则和王显恩编《元始趣事集》一书中的《百家姓由来的故事》。后一个传说异文,芮逸夫在所撰《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1938年)长文中曾加以引用,并归入洪水传说类型之中。
例2.20世纪40年代,民族学家陈志良先生在上海收集到几个沉城的传说,其中一个情节比较典型的如下:从前东京城里有个孝子,有一位老母在堂,他非常孝顺她。有一晚,他梦见一个仙人对他说:“这个城快要沉没了!你如果见到城隍庙前石狮子的眼睛里出了血,此城马上沉没,赶快驮了你的母亲逃走!”那孝子信以为真,每日在天未亮之前先到城隍庙前看看石狮子眼睛有没有出血。一连好几天,天天碰到杀猪摊的。杀猪的奇怪他的行为,盘问明白那孝子的原委。于是在第二天大清早,杀猪的把手上的鲜血预先涂摸了狮子的眼睛。得到孝子一到,看见石狮子的眼睛果真出了血,马上回家驮了老母就逃,他的前足跨出,后脚已沦而为湖了。于是那东京城就沉没而为湖,崇明岛却渐渐地汆了起来⑷。
东京在哪里已不可考;历史上是否发生过这次沉城事件,也不得而知。居民间口传,东京城沉没在金山外面的海洋中。口传的材料,只作参考,不足为凭,我们就当作传说来看待吧!下面我们引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文化部和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主持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即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所进行的大规模搜集工作中得到的材料。
例3.浙江长兴县横山中学的女学生钦利群讲述的当地流传的一种异文,题目叫《瓷州城与太湖》⑸。这篇传说与上面所引的那篇流传于上海的传说比较起来,又有其独到的地方。故事说:太湖旁边有一个城叫瓷州。老神仙来到人间察看,遇见的人都很贪婪,爱占小便宜。决定惩治这些贪得无厌的人。对一个小丫环说:姑娘,瓷州城里将有一场大难,如果你看到城门口两头狮子的眼睛红了,就快去逃命吧!走时别忘记带一把筷子,跑到一个地方,就往身后插一根。小丫环得到了这个神示,就天天早上到城门口去看石狮子的眼睛有没有发红。有一天,她看到狮子眼睛里果然发红了,赶快跑回家拿了筷子逃出城去。瓷州城里的人发现他们的水缸旁长出了许多笋,拔出一根笋,就从笋窝里冒出一股洪水。很快洪水便淹没了房子、村庄。小丫环每走一段路就插上一根筷子,筷子变成了一排排芦苇,挡住了洪水。当洪水退下去后,瓷州城变成了无边无际的太湖。
例4.《洪泽湖的传说》。华士明、陈民牛搜集于江苏省淮安县南闸,王步生讲述。传说大意如下:天上观音老母得知世上人要遭难,便下云头到了高良涧。她变成一个老太,卖馒头。发现人们都是买馒头给伢子吃的,却没有买给老人吃的。她想:“怪不得此地人要遭难,没有一个孝敬老人的。”到了年底,她把店门一关。门外来了个伢子,要买馒头给奶奶吃。她开了门,卖给他馒头,还对他说:“伢子,你每天上学,路上不是有个庵吗?庵前有对石狮子,你早晚望一望它,望见石狮子眼一红,你赶快带你奶奶走,水马快就到。”并嘱他不能告诉别人。伢子早晚上学,都去看石狮子的眼睛是不是红了。他的这种行动被开猪肉案的发现了,就逼问他,不得已,将秘密告诉了杀猪的。第二天,杀猪的用杀猪时手上粘的血涂红了石狮子的眼睛。伢子见状,飞奔回家,拉上奶奶便逃,告诉奶奶泗洲城要塌陷了。奶奶要他带上埋在床头地下的聚宝盆。他一刨那聚宝盆,洪水便从哪儿冒出来。他俩人爬到高滩上,幸免于难。高良涧陷而为洪泽湖⑹。
例5.《狮子眼红陷濠陵》。王成文搜集于山东省梁山县王庄,王曰让讲述。传说很早以前,梁山以西十里有个城池叫濠陵,城市雄伟繁荣,人缘却不仁不义,上欺老下欺小,尔虞我诈,作恶多端。泰山老母化作一要饭的贫婆来到濠陵察看。一个小学生可怜她,把她领到家里,给以饱暖。泰山老母得遇此等仁义慈善之人,便告诉他要他注意庙前那对石狮子,如若眼睛一红,濠陵就要地陷。并给他母子一小纸船,以备洪水一来,作为逃命之用。小学生每天到庙前去看石狮子,被老师知道了。在老师逼问之下,说出了真情。老师偷偷用红铅笔涂红了石狮子的眼睛。小孩发现后,急忙跑回家,和母亲一起坐上了纸船。即刻雷声大作,天昏地暗,刹时间濠陵城陷进地下。母子俩的小纸船,变成了一只大船,随波浪而去⑺。
例6.在山东省藤州市同时搜集到两个关于石狮子的传说。第一种说法与上述几种异文大同小异,不同处是,预言家装成一个傻里傻气的卖油的,遇见一个诚实的老头,老头提醒他一葫芦四两、四葫芦半斤会亏本。预言家告诉老头将要洪水横流,嘱他扎成木伐,以备水患。洪水到来的预兆,是村北小庙前面石狮子的眼睛变红。小学生得知消息后,用红颜色涂了石狮子的眼睛。老头把东西搬上木伐,洪水铺天盖地而来,生灵无一幸免。
例7.山东省藤州市搜集到的第二种说法《拐磨山》与上述诸说殊为不同,别有特色:千山脚下有吴姓人家,门前有一对石狮子。小孙子和小孙女常骑着石狮子玩。有一天,兄妹都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梦见石狮子对他们说:三天以内,洪水滔天,人烟灭绝。你兄妹俩,后天晌午头,哪里也别去,骑在俺俩的身上,就能躲过这场大难。到了第三天,兄妹俩骑上石狮子,只听到耳边的风声,不敢睁开眼睛。等到从半空中落下来的时候,他们被带到一座高山顶上的破庙旁,只见四周天连水、水连天,人烟断绝了。半夜里兄妹俩梦见两个蛇模样的人,自称是伏羲女娲,告诉他们,兄妹二人要结为夫妻,好接续人种。兄妹不肯从命,只好用滚磨扇的办法,连续三次,两扇磨扇都滚在一起。兄妹只好成亲。洪水退后,他们勤恳耕作,并生下十八个男孩,十八个女孩,人烟就接续下来了⑻。
例8.《盘古兄妹》。马卉欣根据河南省桐柏县姚义雨等人的讲述整理而成。盘古兄妹用了七七四十九天工夫做了一个石狮子,放在桐柏山顶上。石狮子镇守着山头,野兽再不敢来侵扰了。他们每天给它喂一个馍,喂了七七四十九天。石狮子对盘古说:“盘古,别再放馍了,等我的眼睛一红,你就赶快喊上你妹妹,一块往我肚子里钻。”一天,盘古果然发现石狮子眼睛红了,便赶快喊妹妹。这时,天昏地暗,乌云翻滚,石狮子两眼发光,张开大嘴,把兄妹吞到肚子里。雷雨大作,洪水暴涨。七七四十九天之后,石狮子张开嘴,把兄妹俩吐出来。石狮子解释洪水的原因说,妹妹是玉帝的三女儿,来到地上后,天上有个面善心恶的天将也要跟随下来,未得玉帝允许。于是串通雷公、雨公和风婆作恶,降下洪水,想把你们兄妹淹死。盘古教兄妹用斧子把和葛藤补天。他们又同九条龙搏斗。洪水退后,石狮子叫他们结为夫妻,延续后代。他们不答应,于是经历两次考验:要石狮子把破碎了的乌龟壳合起来;兄妹两人往山下滚磨盘。两个考验通过后,他们二人才结为夫妻,生了八个孩子。八个孩子各踞一方,盘古在中央,称为九州。八个孩子死后,夫妻又用泥捏人。子子孙孙,绵绵不断⑼。
例9.《人的来历》。张其卓、董明搜集于辽宁省岫岩县,李成明(满族)讲述。传说情节梗概如下:很久以前,有两兄妹靠打柴为生。有一天,姐姐鄂云倚在石狮子身旁睡着了。带的干粮没有了。一连多日都是如此。又一天,姐弟在睡梦中,石狮子对他们说:要天塌地陷了,把能拿来的赶快拿来。姐姐把这个消息告诉村人,但没有人相信。他们来到山上后,石狮子张开大口,鄂云领着鸟、兽、禽类,走进狮子嘴里,兜抗着种子、粮食也走进去;弟弟把鸡鸭鹅狗扔进去,石狮子把嘴闭上了。七天七夜后,狮子把嘴张开,姐弟从狮子嘴里出来。人烟灭绝了。他们把种子分给飞鸟走兽每人一粒,让它们撒到人迹到不了的山里。弟弟提出结为夫妻。姐姐说隔在两座山上,若能把线纫进针眼里,就成婚。蚂蚁、蜜蜂、小鸟来帮忙。姐姐看见线纫上了,还是不同意,又提出滚磨盘。狼、虎、蛇都来帮忙,两扇磨盘终于合上了。姐弟结为夫妻,生了十个孩子。世上的人还是太少,于是又用泥捏人,一气捏了好几百个。据说现在世上的人,就是从那时候传下来的⑽。
例10.《高公高婆》。王洪烈搜集于吉林省吉林市,讲述人赵清女。有兄妹俩上学的道儿上经过一个石狮子。常把带来的吃的塞进它的嘴里。有一天石狮子说:“你们五天内有一场大难!天地间要混沌,天塌地陷,发大水,世上没有活人了。你们俩心眼儿好,我搭救你们一回吧。到时候,你俩倒退着钻到我嘴里来,我把你们俩藏起来,躲躲灾!”后来果然如此。兄妹在石狮子嘴里躲了七七四十九天,等到外面见亮了出来一看,洪水汪洋,人烟断绝了。兄妹俩去问石狮子,它要哥哥拿针、妹妹拿线,往山下扔,如果线纫进针里,他俩就结为夫妻。结果没有纫上。又去问石狮子,它要他俩往山下滚石磨。结果两扇石磨又没有合在一起。于是,妹妹用泥捏女人,哥哥用泥捏男人,这就是后世的人了。那兄妹俩就是家家供奉的老祖宗--高公高婆⑾。编者附记中交代说:“《高公高婆》在吉林省流传很广,有些地方的说法和上面正文不太相同。如伊通县王力田采录的故事中说,混沌以后,兄妹俩到昆仑山,见到洪钧老祖(是个得道的蚯蚓,能盘昆仑山三圈,已经历过七世混沌),老祖让二人滚石磨成婚。两个狮子变为两扇石磨,二人各推一扇,滚至山下合在一起。他俩成婚后生儿育女。”又,伊通县王福金采录的另一个传说说:兄妹滚石磨成婚后,从未同床,手捏泥人,泥人受日精月华,一百天后成为活人,世间人丁再度兴旺。
例11.《石狮眼里流血的故事》。廖东凡、次仁多吉等搜集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回族阿比讲述。这是一个最特殊的例子,其他都是搜集于沿海地区,而这个传说则孤零零地搜集于遥远的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据向搜集者询问,此传说虽为回族居民讲述,但并不为回族所独有,在藏族居民中也有较为广泛的流传。情节梗概如下:从前有个国王,家里供养着一个僧人,他能预知未来。他跟国王说,这座城市很快就要被洪水淹没,唯一能预知洪水来临的是市场上的一只石狮。只要石狮眼里流血,不出七天,洪水就要到来。国王知道了这个秘密,就派三个公主轮流去市场买肉,实则是去看石狮的眼睛是否流血。公主的举动被五个商人看破,向小公主打听到了秘密,希望大发横财。他们用牛血羊血涂在狮子的眼睛上。国王得知石狮眼睛红了,低价拍卖了宫中所有的财产,带着臣民百姓,逃到了山上。五个商人以为得计,高兴得饮酒作乐时,石狮眼里真正流出了鲜血。七天之后,五个商人被洪水吞没了⑿。
笔者在此列举了南从浙江省北到吉林省如此狭长的沿海河海湖汊地区的十个同一类型而行文大同小异的异文,外加一个从西藏拉萨市搜集的变体。对于在拉萨记录的一个异文,尽管其中有浓厚的高原民俗生活氛围的描写,但我们还是存在疑问:是否由外地传入的?我们不排除这样一种推测。分析这十一个异文,大致呈现出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又是由一个共同的情节模式或曰一个共同的情节核心联结起来。这就是预告和陆沉。
早在四十年代陈志良先生就曾试图把这个型式加以概括,根据他的叙述,完整形态的沉城型传说的情节梗概大致如下:(1)有一个人(老妪,孝子,或其他,而以老妪之说为多);(2)得到了神的启示,明白该地或该城之将沉没;(3)某种物件上(城门,石狮,石龟等)出血为陷城的记号;(4)为别人(门吏,屠夫)所知,故意涂了血;(5)此人走而陷城;(6)末尾,或者加上了本地风光⒀。二、洪水预卜与血信仰。洪水的泛滥和地壳的剧烈运动,使陆地和城池陷而为湖泊,是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界的巨大灾难,给人类造成的冲击是具有巨大震憾力的。1935年吴越史地研究会进行的江浙两地的考古调查,一个很热闹的论题就是当地湖泊纵横地带的陆沉现象。无锡、苏州与太湖之间,从前有个山阳县,后来沉而为湖了。据说,水清的时候,还能看到水底的房屋。这在人们的记忆中是会留下难忘的印迹的。但是,当人们在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能力还相当微弱的时代,这种陆沉为湖的自然现象,就会在人们的记忆中形成种种奇妙的神话和传说,而在这类神话和传说中,巫卜作为一种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虚假手段,理所当然地成为一种添加剂。石狮子就是作为灾难的预言家、作为巫卜的代言者出现的。石狮子眼睛出血,预兆城池将陷而为湖的传说,简括为陆沉型传说,是洪水神话的一支和延续。石狮子眼睛出血这一情节,是这个类型的传说的核心情节,别的情节往往在流传中因某种因素而有所增减,如孝子、诚实的老头或小学生,和贪婪的、不仁的、不养老人的人的种种世相,就是这种情况,而唯独石狮子眼睛出血预告城池将陷而为湖这个情节是不大容易变化的,换言之,是比较稳定的。有的地方的传说,如浙江长兴流传的关于瓷洲城沉陷而成为太湖的传说中,只提到石狮子眼睛红了,而没有明确说出是眼睛出血,这大概是因为在流传中丢失了某些不重要的细节。石狮子眼睛出血,在原始思维里,其象征含义在于通过血而实现石狮子的预卜吉凶祸福的预言家的功能。狮子不是中国原产,是汉以后从西域传进来的一种动物,逐渐进入中国人的人文生活之中,成为祥瑞的动物象征之一。在陆沉传说中,石狮子扮演了洪水预言家的角色,而石狮子在实现其洪水预言家的角色时,又是以血为预言的表征的。在全国各地与洪水有关的石狮子传说中,石狮子的预卜功能的实现,无一例外都是借助于动物的血,没有动物的血的参与,石狮子就不可能实现其给人类以灾难的预告的预言家的角色。人和动物的血具有魔力,以及血作为生命的象征,这样一种观念,在几十万至几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就已经已经有了或朦胧或明确的认识了。他们把红色的赤铁矿粉撒在尸体的周围,或许意味着他们希望死者永生,或者意味着他们希望死者的灵魂不要干扰活着的同伴。总之,那红色代表了血是无可怀疑的。在欧洲发现的几万年前的洞穴岩画,和在我国发现的几千年前的崖壁岩画,有许多是原始人用牛血和着赤铁矿粉作为染料画的。当时的人们不仅是把血作为一种单纯的染料,也表现了他们对于动物的血的崇拜。学术界有一种解释值得重视:原始先民在观察人和动物从子宫里分娩与母体分离的时候,看到新生命的诞生总是伴随着阳水和血液的流出。而石狮子眼睛里出血预告洪水的来临,正如同一个新的生命的诞生必然伴随着血和阳水一样。这种原始的观念虽然经过了漫长的时代的演变,依然或隐或显地出现在源远流长的神话和传说之中。陆陷而为湖、洪水涌流人烟灭绝的原因,在上面引述的这些神话和传说中,大都说是某个天神为了惩罚人间的贪婪、不仁不义、不孝、不诚实、尔虞我诈者。这种说法显然带着漫长的阶级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烙印,是与现存的西南地区诸民族的箱笼型洪水神话中关于洪水泛滥的原因的原始解释大相迳庭的。由于这种宗法的、世俗的或宗教的观念的不断渗入,适应了社会发展和人类思潮发展的需要,所以也相应地促进了这种类型的传说的流传。在陆陷为湖的洪水传说中,关于洪水的来源,保留着许多原始或比较原始的观念。有的传说认为,天上有洞,洪水是从天洞里倾泻下来的。有的认为,洪水是地陷而涌出来的。有的认为洪水是从笋窝里涌出来的,笋窝是原始的水眼。有的认为洪水是从水缸里出来的,水缸是洪水泛滥的水眼。有的认为洪水是从埋置聚宝盆的洞穴里冒出来的。等等。水眼的观念应该说是十分古老的一种观念,是与原始的类比思维方法相适应的一种关于水和水患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即使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也还是常常听得见的。这些关于洪水来源的观念,与传说中其它一些情节,如劫难之后原始遗民再造人类、天破了兄妹补天等,联系起来,则形成了中国洪水神话的另一个系统。在上述十个神话传说中,有七个只有陆沉为湖洪水泛滥的情节(江浙一带的六个和西藏的一个),符合陈志良拟订的情节型式,而另外四个则把陆沉为湖洪水泛滥的情节与洪水之后兄妹结婚繁衍人类的情节结合在一起(山东、河南、辽宁、吉林等北方地区)。它们是藤州的《拐磨山》,桐柏的《盘古兄妹》,岫岩的《人的来历》和吉林的《高公高婆》。这四个神话传说中,除了《盘古兄妹》把盘古造天地的古典神话拉了进来,使神话传说的内容显得庞杂,而且完全可以剥离外,其它三个神话传说的情节都比较单纯,而且基本一致。石狮子在保存洪水遗民--兄妹(或姐弟),使在洪水泛滥人烟灭绝之后人类得以再传这个重大关节上,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它让兄妹(或姐弟)进到它的嘴里(肚子里),或骑在它的背上,从而免遭洪水吞没。在这里,石狮子又是一只可以避水的原始舟船,或进而是一个可以孕育胚胎的大子宫的象征。大洪水灭绝了一切生物,兄妹(姐弟)进到石狮子的嘴(或肚子)里,在象征的意义上,意味着他们在一个人类的大子宫里得到发育,洪水平息之后,他们从这个大子宫里出来,意味着人类得到了再生。从这个分析来看,说洪水到来时兄妹骑在石狮子背上,石狮子把他们带到洪水未及的山顶上,也许是在流传中出现的人为地合理化,实际上恐怕是未必合理的艺术加工。洪水神话中的兄妹婚,所反映的是人类历史上确曾经历过的必然阶段--血缘婚以及对血缘婚的抗拒的情景。大洪水过后,世界上只剩下了兄妹(或姐弟)俩人,面对着混沌状态,怎样能延续人类呢?兄妹(或姐弟)能成婚吗?能回到人类曾经存在过的血缘婚吗?陆陷神话传说里的主人公兄妹(或姐弟)俩人不愿意结合的心理,不是血缘婚盛行时期的心理,而是对已经成为过去的血缘婚的回忆和抗拒。要克服这种心理的和物种进化的障碍,原始先民为他们的主人公设置了多种形式的原始考验:如兄妹各踞一个山头,如果把线纫进针眼里,他们就可以结为夫妻;如兄妹从不同的山坡往山下滚磨盘,如果俩扇磨盘在山下面合在一起,他们就可以结为夫妻;如果能把已经砸碎了的乌龟壳对起来,他们就可以结为夫妻。这些原始的考验,都顺利地通过了,他们(也是原始先民)把这些考验的通过看作是天意,他们必须尊从而不能违反天意,结为夫妻。这些原始考验的设置,显然是为了人类违反社会进步所形成的法规和血亲结婚的戒律,而制造的借口罢了。兄妹(姐弟)一起钻进石狮子的嘴(或肚子)里,直到洪水平息后出来到大地上生活,象征地体现着人在母体中的整个孕育过程。兄妹(姐弟)在母体子宫里从孕育到出生,又可以认为是一对异性孪生子。三、石龟也曾是洪水的预言家。在陆沉型洪水传说中,石狮子作为灾难预言家的角色,是取石龟而代之的。石龟曾经是这类传说的主角。在探讨石龟的形象和文化内涵之前,我们还应该作一点溯源的工作,理清这类传说的来龙去脉。陆沉型洪水传说,最早的形态要算伊尹生空桑的传说吧。关于伊尹的传说,始见于《吕氏春秋·本味篇》。原文如下: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庖)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勿顾。”明日,视臼水出,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长而贤。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伊尹亦欲归汤,汤于是请取妇为婚。有侁氏喜,以伊尹媵也。这个传说又见于《列子·天瑞篇》、《楚辞·天问篇》和《论衡.吉验篇》等书中。可见是战国秦汉间最流行的传说之一。传说中值得注意的是:臼出水,是洪水泛滥的预兆;婴儿在空桑中飘流而免于溺死。作为洪水预兆的臼出水,无疑可以认为是石龟或石狮子眼睛出血的先声,二者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臼是什么?王逸注《楚辞.天问》篇说:小子谓伊尹。媵,送也。言伊尹母妊身,梦神女告之曰:“臼灶生○,亟去无顾!”居无几何,臼灶中生○。母去,东走。顾视其色,尽为大水。母因溺死,化为空桑之木。水干之后,有小儿啼,水涯人取养之。既长大,有殊才。有莘恶伊尹从木中出,因以送女也。原来臼灶系灶之一种。杨堃先生考证说:“按臼灶二字,一般均认为臼与灶,系指二物而言。然余个人之愚见,则认为臼系一形容词,臼灶乃指臼形之土灶而言。盖古时之臼与灶,皆掘地而为之,而灶形如臼,故曰臼灶,换言之,臼灶乃灶类中之一种,亦即最古式之土灶也 。至于所谓‘臼灶生 ’者,此在余看来,乃臼形之土灶,忽而生蛙之谓也。盖臼形之土灶系挖地而为之,故有生蛙之可能”⒁。臼灶内有水才能生蛙,所以臼出水成为洪水来临的预兆。如果要谈论陆沉型洪水神话和传说,最早而比较完整的形态,当推《淮南子·叔真训》里关于历阳陷而为湖的记载:“夫历阳之都,一夕反而为湖,勇力圣知与罢怯不肖者同命。”高诱注:昔有老妪,常行仁义,有二诸生过之,谓曰:“此国当没为湖。”谓妪视东城门阃有血,便走上北山,勿顾也。自此,妪便往视门阃。阍者问之,妪对曰如是。其暮,门吏故杀鸡血涂门阃。明旦,老妪早往视门,见血,便上北山,国没为湖。与门吏言其事,适一宿耳。一夕,旦而为湖也。勇怯同命,无遗脱也(刘文典案《意林》引注略同,惟末有“母遂化作石也’六字)。历阳在安徽省现今和县境内,史载当地曾发生过陆沉为湖的事情,现在的历湖可能就是当年历阳之所在。《淮南子》撰于西汉,那时,也许更早一些,这种陆沉型或沉城型的传说,其基本情节梗概--门阃有血,预告洪水将至--就已经大体形成了。伊尹生于空桑传说中的臼灶出水的情节,在这里变成了门阃有血。二者表现形式不同,但却都是以一种预告的方式,预示洪水的到来。在思维方式上是何其相似!晋.干宝《搜神记》里也收入一个类似的传说:由拳县,秦时长水县也。始皇时,童谣曰:“城门有血,城当陷没为湖。”有妪闻之,朝朝往窥。门将欲缚之。妪言其故。后门将以犬血涂门,妪见血,便走去。忽有大水欲没县。主薄令干入白令。令曰:“何忽作鱼?”干曰:“明府亦作鱼。”遂沦为湖(《搜神记》卷十三)。这一个传说,作者可能引自《神异经》。魏郦道元《水经注》二十九也引用了,文字稍有差异,并借《吴记》的记述考证,由拳县,即吴之柴辟亭,现在的浙江省嘉兴县南之地。⒂校注者汪绍楹注中说,这个传说的本事见于《淮南子》。是否指上面的一段话及其注释?一个发生在历阳,一个发生在由拳,看不出二者说的是同一件事情。但从内容看,可能形成于秦王朝及以后不久时代。因为提到了秦代童谣:“城门有血,城当陷没。”不过,当时的这两个传说里,洪水将至、国没为湖的预兆,是城门阃上有血。不仅石狮子的形象没有出现,连石龟的形象也还没有出现。李赝《益州记》里记录了一个邛都县(今四川邛崃)城陷为湖的传说,与历阳之都陷而为湖的传说十分相似,现录在下面,略可对照:邛都县下有一老姥,家贫孤独。每食辄有小蛇头上戴角,在床间。姥怜之,饴之。后稍长大,遂长丈余。令有骏马,蛇遂吸杀之。令因大愤恨,责姥出蛇。姥云:“在床下。”令即掘地,愈深愈大而无所见。令有迁怒杀姥。蛇乃感人以灵言,嗔令何杀我母,当为母报仇。此后,辄闻若雷若风,四十许日。百姓相见咸惊,语:“汝头那忽戴鱼。”是夜,方四十里与城,一时俱陷为湖。土人谓之曰陷河。唯姥宅无恙,讫今犹存。渔人采捕,必依止宿。每有风浪,居宅侧恬静无他。风静水清,犹见城郭楼橹 然。今水浅时,彼土人没水取得旧木,坚贞光黑如漆。今好事人以为枕相赠(转自《后汉书.西南夷传.邛都夷》)。历史学家徐中舒认为:“此老妪与陷城,与历阳之都一夕为湖极为相似,当为同一故事之转变。其说旧木为枕,当亦由空桑说(即指伊尹传说--引者注)推衍而来。又小蛇头上戴角,乃古所传虬龙之形。此当为古代南方民族之图腾”⒃。他的这个论断是不无根据的。历阳沉没为湖的传说中,城门阃有血为洪水徵兆,在梁代任肪《述异记》的记述里便变成了石龟眼睛出血:和州历阳沦为湖。昔有书生遇一老姥。姥待之厚。生谓姥曰:“此县门石龟眼出血,此地当陷为湖。”姥后数往视之。门吏问姥,姥俱答之。吏以朱点龟眼。姥见,遂走上北山。顾城遂陷焉。今湖中有明府鱼奴鱼婢鱼。同一个事件、同一个传说,在这本书里却出现了不同的说法:“此县门石龟眼出血,此地当陷为湖。”“城门阃有血”变成了“石龟眼出血”。石龟成了这个传说中的主人公。其实,在任昉的著作之前出现的晋代干宝的《搜神记》里,石龟就已经开始代替门阃(kǔn)而成为这类传说的主角了:古巢,一日江水暴涨,寻复故道。港有巨鱼,重万斤,三日乃死。合郡皆食之。一老姥独不食。忽有老叟曰:“此吾子也,不幸罹此祸,汝独不食,吾厚报汝。若东门石龟目赤,城当陷。”姥日往视。有稚子讶之,姥以告实。稚子欺之,以朱傅龟目。姥见,急出城。有青衣童子曰:“吾龙之子。”乃引姥登山,而城陷为湖(卷二十)。石龟怎样成为陆沉型洪水传说中的洪水预言家的呢?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史上,从殷商起,龟与龙、凤、麟一起,被认为是四灵之一。龟在古代一向被视为长寿动物,而又具有特殊的灵性,所以龟甲通常被用于占卜。司马迁在《史记.龟策列传》中说:“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筮龟,不易之道也。”无论是部落或族群间发生战争,还是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事先都必须举行占卜决定行止。“灼龟观兆”,即用火灼烧龟甲,观看被烧的龟甲的裂纹,来占卜吉凶福祸、决定或行或止,乃是通常的手段。古人还认为龟是负驮河图的灵兽。《河图》曰:“天与禹洛出书,谓神龟负文列背而出。”河图洛书现,则天下太平盛世。龟逐渐被神化。统治者们为了追求江山永固,而把象征着权力和功业的记功碑放到了石龟的身上,希望有石龟的驮载,千秋功业,永垂不朽。有些地方的石龟,雕刻它的主人为了加强其神性,甚至把象征皇权的龙与之雕在一起。例如现保存于渤海兴隆寺前院门庭右侧的一个唐代渤海国的石龟,就不失为一个典型。这尊身高58厘米,长101厘米,龟座长136厘米,座高32厘米的石龟,龙头龙足,昂首裂眦,龙鬃批颈,四条龙足盘踞石座之上。这尊造型奇特的大型石龟,除了向我们提供了渤海时期上层社会的民俗心理而外,无疑是研究渤海与中原关系的重要资料。从上述叙述中,不难得出结论:当着龟集长寿、占卜(预言家)、星象、权力和功业的象征于一身的时代,凭它的灵性和威望,石龟进入陆沉传说,成为人类大灾难的预言家和人类的救护者,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了。四、民俗文化变迁:从石龟到石狮子。到了辽宋金元以后,龟作为神授权力的象征,依然随处可以见到它驮着沉重的石碑。但它在世俗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了,甚至成了市井中人们讥讽嘲笑的卑物。明初陶宗仪在其《南村辍耕录》中引录了金方所的诗句:“宅春皆为撑目兔,舍人总作缩头龟。”俗称兔子望月而孕,因此,“撑目兔”就是指的不夫而孕的女人。俗信龟不能性交,纵牡者与蛇性交,在遇到敌人时,龟又常常把头缩起来,装“孙子”,所以市井中常把男性生殖器无能而纵容其妻在外面行淫的丈夫,戏称为“缩头龟”。曾几何时,代表着君权神授的神龟,如今变成了竟王八(忘八),即忘掉了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八项道德准则的人。这时,石龟显然已经无法再保持它受人尊敬的预言家地位了。鉴于这中情况,在村夫野夫游女怨妇的民间信仰和口碑文学中,石狮子就乘虚而入,取石龟而代之了。有意思的是,1993年3月笔者在云南锡都个旧参观云庙时看到,在大殿门前两边各有一个造型不凡的石狮子,它们的背脊上留有一个方形的石质碑榫,很象是作柱础用的。其取意颇有些像石龟背上驮碑的石榫。从其功能来看,也许是石狮到石龟的一种过渡形式。老百姓对其所持的态度如何?崇耶?贬耶?笔者向个旧市博物馆张馆长询问其来历和人们所持的态度,他只能告知,这一对石狮子是从民间收集来的,雕刻年代、用途和人们对之所持的态度均未能确指,甚感遗憾。民间对待石狮子,确有敬之如神的。谢肇《五杂俎·人部》云:“吴越好鬼,由来已久。…于是邪怪交作,石狮无言而称爷,大树无故而立祀。木偶漂拾,古柩嘶风,猜神疑仙,一唱百和,酒肉香纸,男妇狂趋。”宋朝京都汴梁府(开封)龙亭附近午朝门外的一对石狮子,民间传说是财神手下的散财童子⒄。大连市金州城北门外大慈庙门前的一对石狮子,老百姓认为是有灵验的,称为“神狮”:好人月黑天出城,也顺顺当当走不错道儿;坏人晴天白日来此,即使不掉到护城河里,也跌在石桥上。每逢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人们就积下当时的雪水,到了三月三这天,大闺女小媳妇都端着团圆水(雪水)来到大慈庙前,给神狮洗头企望两个石狮子团圆⒅。但石狮子从来没有象石龟那样成为神权的象征,它存身于世俗生活之中。有时人们甚至还赋予它常人一样的特点,比如《稽古录·人事部》录:《在阁知新录》:“世以妒妇比狮子。”《续文献通考》:“狮子日食醋、酪各一瓶,吃醋之说殆本此。”人们还把悍妇发怒称为“河东狮吼”。君不见《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里有道是:“从来夫唱妇相随,莫作河东狮子吼。”(1993年3月26日脱稿;中国文学网)注释:⑴娄熙元《中国的人文动物--狮子》,《民俗调查与研究》(张紫晨编)第245-248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⑵钟敬文《从石龟到石狮子》,《民间文学论坛》1991年第2期。 ⑶参阅宋志成《石狮子趣谈》,《民俗》1992年第2期。⑷陈志良《沉城的故事》,《风土什志》第1卷第3期,成都。陈志良还引述了在青浦县搜集到的另一个传说。讲故事的人是诸长凯。内容讲的是淀山湖(上海青浦区)陆沉为湖的事情:“淀山湖从前是个城池,城里有个孝子,非常孝顺地供养他的母亲。有一晚,孝子梦见一位老头子对他说道:‘这个城快要沉没为湖了,你若见到城隍 庙前石狮子眼中流血,就是城沉的时间,你赶快和你母亲逃走,因为你是孝子,所以特为关照你。’这个历历如画的梦境,他不能不信,所以每天清晨到城隍庙前看看石狮子的眼睛,有没有流血。有个杀猪的,见他天天去看石狮子,很是奇怪,问明了他的原因,杀猪的就和他开玩笑,现把猪血涂在石狮子的眼里。第二 天清早,孝子一见石狮子眼中果然流了血,马上背了他的母亲向东逃走。那城就在孝子走后一步马上沉没了。孝子走了三里多路才停止。那城沉没之后成为淀山湖。孝子停止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朱家角。那朱家角是青浦县的一个大镇,镇上却有城隍庙,此庙就是淀山湖中的旧城隍庙。”这个传说与东京陆沉的传说,其情节大致相似。⑸《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长兴故事卷》第172-173页,田家村主编,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民间文学集成编纂委员会1990年7月编印。⑹《洪泽湖的传说》,《江苏民间文学》1981年第2期第68-70页,江苏省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编。⑺《狮子眼红陷濠陵》,《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梁山民间故事集成》第4卷第6-17页,山东梁山县三套集成办公室编印1991年11月。⑻第一个传说题为《石狮子的眼红了》,钟士长搜集于藤州后坝桥村,讲述人王庆友;第二个传说 题为《拐磨山》,张士哲搜集于胡楼村,讲述人刘登科。均见《藤州民间故事》(枣庄市民间文学资料选编)上册,藤州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1988年。⑼《盘古兄妹》,《民间文学》杂志1986年第1期;又见陶阳、钟秀编《中国神话》第166-17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⑽《人的来历》,《满族三老人故事集》第3-6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沈阳。⑾《高公高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吉林卷》第010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⑿《石狮眼里流血的故事》,《西藏民间故事》第1集第179-180页,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拉萨。⒀陈志良《陷城的故事》,《风土什志》第1卷第3期,成都。 ⒁杨堃《灶神考》,《民族研究文集》第164页,民族出版社1991年。⒂见任松如编《水经注异闻录》之157《作鱼》,上海启智书局1935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⒃徐中舒《跋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人类学集刊》第1卷第1期,中央研究院人类学研究所编,1938年。⒄参见高铁军搜集、张振犁整理的《石狮子吐元宝》,《河南民间故事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⒅参见于耐寒搜集的《神狮的故事》,《辽宁民间文学》1984年第1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辽宁分会编印。 陆沉传说再探 -刘锡诚的民俗学博客。几年前,笔者曾在拙著《石与石神·石狮子:洪水的预言家》(学苑出版社,1994年)中写下这样的一段话:“石狮子眼睛出血,预兆城池将陷而为湖的传说,简括为陆沉传说,是洪水神话的一支和延续。”最近又发现了一些新的材料,促使笔者再作进一步思索。
一、陆沉传说与吴文化圈。陆沉传说,虽然在我国沿海一带有所流传和采录,但它应是吴文化圈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源远流长的传说类型。从本世纪30年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这种传说类型在吴文化圈内多有发现和记录。现根据这个主要流传在吴文化圈内的传说资料,略作归纳分析。
地处太湖之滨的嘉兴县,秦代或先秦时代就有陆沉传说流传。晋·干宝撰《搜神记》卷十三收入一则有当地地域特色的陆沉传说:由拳县,秦时长水县也。始皇时,童谣曰:‘城门有血,城当陷没为湖。’有妪闻之,朝朝往窥。门将欲缚之。妪言其故。后门将以犬血涂门,妪见血,便走去。忽有大水欲没县。主薄令干入白令。令曰:‘何忽作鱼?’干曰:‘明府亦作鱼。’遂沦为湖。
魏郦道元《水经注》另据《神异传》引了此传说,并释曰:“《吴记》曰:谷中有城,故由卷县治也。即吴之柴辟亭。故就李乡,携李之地。秦始皇恶其势王。令囚徒十余万人,汙(污)其土,表以汙恶名。改曰囚卷,亦曰由卷也。吴黄龙三年,有嘉禾生卷县,故曰禾兴。后太子讳和,改为嘉兴。《春秋》之携李城也”⑴。从干宝所辑录的传说中所引用的秦代童谣“城门有血,城当陷没为湖”来看,陆陷传说的滥觞期,可能在秦代或早于秦代。“城门有血”作为陆陷的预兆,在当时已成为此传说类型的基本母题。
就记载的时间来说,干宝的记录并非陆沉传说的最早记载。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汉时期的著作《淮南子·俶(chù)真训》:“夫历阳之都,一夕反而为湖,勇力圣知与罢怯不肖者同命。”所记本事即情节极其简单。到东汉高诱作注,才将历阳陷湖传说大体勾勒出来:昔有老妪,常行仁义,有二诸生过之,谓曰:“此国当没为湖。”谓妪视东城门阃有血,便走上北山,勿顾也。自此,妪便往视门阃。阍者问之,妪对曰如是。其暮,门吏故杀鸡血涂门阃。明旦,老妪早往视门,见血,便上北山,国没为湖。与门吏言其事,适一宿耳。一夕,旦而为湖也。勇怯同命,无遗脱也。
历阳陆陷传说,被后出的各种志异笔记类书多所引述。历阳在今安徽省和县,县治现在还称历阳镇。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注曰:“有注云:汉明帝时,历阳沦为湖”⑵。汉明帝刘庄即位时在公元58年,退位时在75年。和县与含山县为邻,其湖在和县称历湖,在含山县称麻湖。其地望在太湖之西,巢湖之东,与南京、湖熟一带相去不远。据考古发掘,含山凌家滩新时期时代墓葬中发现的玉版,其正面,围绕着中心刻有两个大小相套的圆圈⑶。如果像有的学者所说的,这两个圆圈象征着太阳的话⑷,那么,含山一带居住的族群,与生活在浙江余杭的反山、瑶山,嘉兴的马家浜、双桥,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上海青浦的福泉山、松泽等新石器文化遗址的族群一样,都是太阳崇拜的子孙⑸,它们应是有着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特征的族群。把和县、含山的古文化看作是先吴文化,大概是说得通的。
历阳陆陷传说,到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所收一则异文,其情节显然出现了重大变异:古巢,一日江水暴涨,寻复故道。港有巨鱼,重万斤,三日乃死。合郡皆食之。一老姥独不食。忽有老叟曰:“此吾子也,不幸罹此祸,汝独不食,吾厚报汝。若东门石龟目赤,城当陷。”姥日往视。有稚子讶之,姥以告实。稚子欺之,以朱傅龟目。姥见,急出城。有青衣童子曰:“吾龙之子。”乃引姥登山,而城陷为湖。
其变异表现在:1、城门(阃)有血,国将陷而为湖,变成了石龟目赤,城当陷,出现了一个新的角色--石龟⑹。2、出现了对陆陷为湖起因的解释:合郡食龙之子的肉,遭龙的报复,城陷为湖。3、合郡皆食,独老姥一人不食,老叟(龙的化身,龙与水有关,龙的出现,有重要意义)将秘密--石龟眼赤,城当陷--告诉了她(报恩),因而得以逃生。4、“江水暴涨,寻复故道”--开始与洪水联系起来,但其解释还未达到合理程度。
到梁,任昉《述异记》卷上也记载了这个传说:和州历阳沦为湖。昔有书生,遇一老姥。姥待之厚。生谓姥曰:“此县门石龟眼血出,此地当陷为湖。”姥后数往视之。门吏问姥。姥具答之。吏以朱点龟眼。姥见遂走。上北山,顾城遂陷焉。今湖中有明府鱼、奴鱼、婢鱼。与《搜神记》所载相较,显然,这个传说在流传中,丢掉了江水暴涨、合郡食龙肉、龙惩罚人类的情节,老叟变成了书生,他以一个预言家的身分,把城将陷而为湖的秘密--石龟眼出血预兆--告知厚待他的老姥,地陷后只有老姥一人逃生。至此,陆陷为湖的传说,始形成为一种较为固定的型式。
历阳沉湖的传说,其变异一如上述。但,在唐·李冗所撰《独异志》中所搜集的文本,与《淮南子》注里的说法却并无多大差别,究其原因,可能是李冗直接从汉籍移植而来,而不是取自民间。而吴兴沉湖的传说,由于笔者读书有限,未见在晋·干宝之后的其他文献中有新的记载,但笔者相信,此传说不会在民间断流。在明代无名氏小说《龙图公案》里有一篇《石狮子》,预兆洪水将至的角色,由以往文献中的石龟变成了石狮子。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转变。这个转变,可能是由于民间流传着的这类传说中,石狮子已经取代了石龟的缘故。
二、以石狮预兆为标志的近代传说。本世纪以来,在吴文化圈内,在太湖周围的广大地区,搜集记录的陆陷为湖的传说,仅笔者读到的就至少有九篇:从南而北,浙江富阳两篇、长兴一篇;上海三篇(一篇是金山的、一篇是氵殿山湖的、一篇是阳澄湖的);江苏宜兴一篇、常州一篇、淮安一篇。其他地方不一定没有流传,只是笔者没有看到,或没有搜集到而已。(笔者在此呼吁,吴文化圈内各地同好,不妨留意此类传说,加以搜集,以便对这一文化现象作进一步的考察。)这九篇陆沉传说,大致可分为两个类型:1型:陆沉母题;2型:陆沉母题与兄妹婚母题融合。
先说1型:陆沉母题,属于陆沉母题的传说有七篇,与古代记录的异文有连续性,但也有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城(陆)陷或洪水到来的预兆,由城门(阃)有血--石龟眼睛出血,变成了石狮子眼睛出血。这个类型以民族学家陈志良于30年代在上海记录的《沉城的故事》⑺为代表。情节构成大致如下:(1)东京城一孝子,仙人对他说,城隍庙前的石狮子眼睛里出血,此城将沉没。(2)孝子天天往看,被杀猪的看见,盘问何故,孝子实告。(3)杀猪的将猪血涂在石狮子眼睛上。(4)孝子见状,回家背了老母逃命,东京城陷而为湖,崇明岛渐渐汆了出来。
宜兴的异文《水淹半边胡》⑻,陆陷的原因是玉皇大帝为了惩恶:(1)相传太湖有座山阳城,城里有七十二个留着半边胡子的异人,在街市上作恶欺人。(2)为惩治恶人,玉皇大帝命地藏王于某日陷落山阳城。(3)南海观音扮作小贩,卖油煎饼子,大饼便宜,小饼卖得贵。有一孝子,花钱来给父母买了一张小饼。南海观音把玉皇大帝决定陷湖的秘密告诉他。城隍庙前石狮的眼睛变红,就是城要沉没的日子。(4)孝子天天去看石狮子眼睛是否变红,被屠夫发现。(5)屠夫为了捉弄他,在石狮子眼里涂了猪血。(6)孝子带了全城老百姓和老母逃出城去,山阳城陷于湖中。
这个传说比上海的异文多了作恶的七十二个留着半边胡子的恶人和玉皇大帝决定陷湖,以及南海观音考察实情的情节。情节与宜兴的异文大致相同的,还有采录于常州的一篇题为《滆湖的传说》⑼。该传说前半部分与《水淹半边胡》相同,观音菩萨对恶人的作为生气,一跺脚,村子就沉了下去。然而,后半部分,即(3-6)都在流传中丢失了。因而可以断言,这是一个残缺不全的传说。
长兴的异文《瓷州城与太湖》和淮安的异文《洪泽湖的传说》也有神仙惩恶扬善的思想,但在构思上强调了洪水是怎么来的。《瓷州城与太湖》⑽的主要情节是:(1)瓷州城的人很贪婪,老神仙决定发大洪水惩治这些贪得无厌的人。(2)对小姑娘说出秘密:城门口石狮子的眼睛红,就快去逃命。要带上一把筷子,跑到一地,就插一根。(3)小姑娘每日往看狮子。一日,狮子眼红,带了筷子逃出城去。(4)瓷州人发现他们的水缸旁长出了许多笋,洪水从笋窝里涌了出来,瓷州城变成了太湖。(5)小姑娘每走一段路,便插上一根筷子,这些筷子成了一排排芦苇,挡住了洪水。
《洪泽湖的传说》⑾的主要情节是:(1)世人要遭难,观音老母下凡,变成卖馒头的老太。(2)没有一个人孝敬父母的人,只有一个小伢子心眼好,孝敬父母。(3)观音老母告诉小伢子,石狮子眼一红,大水就到,快带你妈逃走,不准泄露天机。(4)小伢子天天往看,被杀猪的察觉,小伢子照实告之。(5)杀猪的耍弄他,在石狮子眼里涂了猪血,小伢子带上奶奶就逃。(6)小伢子回去刨聚宝盆,大洪水从聚宝盆窝里往外冒,泗州城变成了洪泽湖。
传说中的瓷州城和泗州城,其地望分别在太湖之南和太湖之北,相距有一定的距离,其故事情节却惊人地相似。不同处在,一个是洪水从笋眼里涌出来,一个是洪水从聚宝盆窝里涌出来。
2型:陆沉母题与兄妹婚母题复合。其特点是陆沉造成洪水,洪水之后仅存兄妹二人,结为夫妻,延续人类。有两例:一例系叶镜铭于30年代采录于富阳县的一篇,题为《石狮嘴里出血》;一例系198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富阳县故事卷》中的一篇,题为《合石磨》。但后者是编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综合流传于不同乡的三个讲述人讲述的多种异文整理而成的,无法看出其时代特点、情节变异的情况,因而并无研究价值。
《石狮嘴里有血》⑿,其情节型式如下:(1)有姊弟二人。弟每日必以“镬焦团”一个投石狮口中。经三年。(2)一日,石狮谓弟曰:“我口旁有血时,世间必遭大难。届时,你可入我腹中避之!”(3)越数日,弟果见石狮口旁有血。是某屠夫无意中所涂上之猪血。他即奔告其姊,相率入石狮腹中避之。狮腹甚大,且通大海。(4)当姊弟俩出来时,世间已无人类踪迹。弟因向其姊提议,二人结为夫妻,以免人类消灭。姊说:“我们俩可以磨一具,搬至山上。再个人取一扇,向山下滚去。如能合,则我们俩结为夫妻。”(5)照话去做。两扇磨滚下山时,果相合。姊弟结婚。
这一型式,过去未见记载。该传说搜集和发表于1930年,尽管叙述语言简洁提炼,系由作者写定而非直接从民间讲述者口中记录的,但从叙事方式和风格来看,搜集者仍然是忠实的,在情节上没有主观的随意取舍。其中的一些观念及其由来,与1型诸式不同,颇值得深入研究。这一型式中还有一个特例,洪水和血缘婚的因果与上例完全相反,不属于洪水后血缘婚母题,不在这里论列。
(1)1型与2型的前半部大体相同。门阃、石龟或后起的石狮,是天机(洪水、城陷)预告者,当它嘴边有血时,将有灾难,洪水陷城。(2)1型故事结局是,一人(孝子或善心者)得知天机,负母逃脱洪水。2型的最大区别是,大难(大洪水)来临时,姊弟二人同入石狮子腹中躲避,洪水退后,二人出来,以占卜方式决定婚配。后半部分可能是融合了“洪水后再造人类”血缘婚神话。(3)晚近流传的1型较之早期的流传的型式,增加了较浓重的晚期民间信仰色彩。角色也发生了转换:古代异文中作为预言家的是书生,晚近异文中则转换成为惩罚作恶者、贪婪者的神仙(玉皇大帝、观音菩萨)。有的异文(如宜兴)中,城陷时要拯救大多数人、淹没少数坏人的观念,显系搜集者主观加上去的,并非原来就有的观念。(4)1型侧重在解释某城(地)陷落的原因。如东京城怎样陷落而崇明岛怎样汆起来的,苏州与无锡之间的山阳城怎样陷而为太湖的,青浦朱家角附近的淀山湖是怎么来的,历阳是怎样陷而为历湖的,泗州城是怎样沉没而成为洪泽湖的,等等。
三、陆沉传说的形成。许多学者把伊尹生空桑的古神话与陆沉传说列为同型传说。笔者在《石与石神》一书中,也接受了这种观点。在搜集和研究了更多的材料后,反而感到陆沉传说与伊尹生空桑神话相同的因素毕竟少于不同的因素。因而对有学者所说的,陆沉传说“最初出现于山东与河南交界的有幸氏族故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传说开始向四周传播,在南北朝时已达安徽、浙江和四川,近代又传到了北至吉林、南至湖北的广大区域。”⒀的观点产生了怀疑。这一见解,恰恰没有提到古来以“五湖”为中心的吴地。笔者趋向于认为,陆沉传说最早出现于吴地的沼泽湖网地区(《搜神记》记载的陆沉传说的发生地就在由拳--今之嘉兴),而且在吴地的流传比其他任何地区都更为密集。
吴地东滨大海,北抵长江,河港泾浜纵横交错,湖泊漾荡星罗棋布,史有“三江五湖”之称(《史记·河渠书》)。这样的自然环境,为农业文明的发展创造了极为优越的条件。在这广袤的水乡泽国之地,古来也时常因地壳变动或海水上涨而发生地陷为湖、洪水横流的事情。据《淮南子·亻叔真训》记载,历阳一夕沦而为湖。春秋时代越之武原乡,在汉顺帝(公元126-144年在位)时陷而为湖。《吴越春秋》也有记载:“海盐县沦为招湖。”海盐即武原乡,历史上曾属嘉兴府。《吴地记》记载:“当湖在平湖治东,周四十余里,即汉时陷为湖者。亢旱水涸,其街陌遗迹,隐隐可见。”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泗州在清康熙时沦入洪泽湖。1935年吴越史地研究会进行江浙两地的考古调查,一个很热闹的论题就是当地湖泊纵横地带的陆沉现象。据说吴稚晖先生说过,在无锡、苏州与太湖之间,从前曾有个山阳县,后来沉而为湖了。水清的时候,还能看到水底的房屋。(据陈志良文章)好端端的城池和村庄,在一夜之间,就陷而为湖,被洪水淹没。这种自然界发生的突发事件,足以造成惊天地泣鬼神的印象,给由于科学的不发达、迷信思想十分严重的附近的人群和后世的人们,留下了一个无法理解也无法解释的疑团。于是,关于陆沉的传说,就在一种特定的背景下产生了。开始时,这个传说还局限于陆沉的事实,但在不断流传中,就会像滚雪球一样,把若干本来与陆沉无关的东西,都粘连进来了,或把其它母题的洪水神话也兼并进来了。这就是陆沉传说为什么最早在吴地和吴文化圈里出现,并且流传比其他地区密集的原因。
在陆沉传说的两种型式中,有一个共同的骨干性的情节,即神话学上被称做“母题”者,就是城门(阃)有(鸡)血--石龟眼出血--石狮眼出血(涂血),预兆着将陆陷为湖或洪水泛滥大难将至。这个母题,或这个表征,是怎样形成的?有何象征意味?无疑,在这个“母题”中所包含着的,是一些古老的、甚至是原始的观念。据《史记·封禅书》载:“秦德公时,磔狗邑四门,以御蛊菑。”《六艺流别》十七引《尚书大传》:“季春之月,九门磔禳,出疫于郊,以禳春气。”《齐民要术》卷三引《四民月令》:“东门磔白鸡头。”
古人为什么要在九门悬挂狗头或鸡头呢?《风俗通义·祀典》作者应劭解释说:“盖天子之城,十有二门,东方三门,生气之门也,不欲使死物见于生门,故独于九门杀犬磔禳。”古代帝王,多是重视城门的建设与安全的,认为城门是“生气之门”,是具有灵性的,所以在季春时,要杀狗杀鸡并悬挂其头以毕春气。春秋战国时的吴国,也是特别重视城门的建设和文化取意的。伍子胥到吴后,为吴王阖闾建苏州城和城门时,相土偿水,象天法地,赋予各个城门以特殊的文化含义。据唐·陆广微《吴地记》:全城十六个门,八个为陆门,象天的八风;八个为水门,法地的“八卦”。阊门即取于“天通阊阖风”之象征。古人认为,血是生命的象征,一切生物的生命都在血中。因此,磔狗于门,或涂血于门,乃是借助于血光之气来禳灾纳吉。
但是,以血涂门,也可以反其义而用之。《风俗通义》卷九:“世间多有狗作变怪,扑杀之,以血涂门户,然众得咎殃”。古人是普遍信巫的,吴越之地尤甚。从他们的巫术观念看来,牲血是一种禁忌,人类可以用狗血、鸡血、后来发展为用猪血来禳灾,他人(他种势力)自然也可以用牲畜的血来对付人类。因此,一旦在具有“象天法地”含义的城门(阃)上见到了他人涂抹上的牲畜的血(由拳县的那个老妪在城门上所见到的是犬血),此举便预示着外力(往往是神力)加给该城的灾难将至:城将陷而为湖或洪水将淹没城池与村庄。这种血的禁忌,在吴地大概也曾相当的流行。《搜神记》卷九:“东阳刘宠……居于湖熟。每夜,门庭自有血数升,不知从何来。如此三四。后宠为折冲将军,见迁北征。将行,而炊饭尽变为虫。其家人蒸炒,亦变为虫。其火愈猛,其虫愈壮。军败于坛丘,为徐龛所杀。”刘宠见血于门庭,而后被徐龛所杀,血成为灾祸的预兆。
早期的陆沉传说中,作为灾难征兆的是动物的血,见诸记载的是鸡血和狗血,后期的传说中则是猪血。以鸡作为祭牲和鸡卜巫术的习俗,较为广泛,在《山海经》等著作中多有记载,至今也还在西南一些属于百越族群系统的少数民族中流行着。“磔狗于门”是周的风俗。在周人看来,“犬者金畜,禳者却也”。周人的习俗也带到了吴族。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也出土了狗的遗骨,作为河姆渡人的后人,吴族或越族也有以狗血涂门和禳灾的习俗。猪是农业民族的家畜。在河姆渡遗址出土有不少残缺不全的猪的上下颌骨和不完全的牙齿及一些破碎头骨、骨骼,以及造型精美的陶塑猪,说明河姆渡人已经饲养家猪。江苏吴江龙南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四千年前)在居住面旁边,出土了猪圈遗址和完整的猪骨架(16)。有研究者认为,葬猪的坑在房址附近,在史前遗址中是比较少见的,可能是以猪奠基,反映着当时的一种信仰(17)。猪在农业民族中是一种常见的家畜,猪与人有亲和的关系,在文化的意义上,猪与人处于同一阶梯上,可以用来作奠基之用,也广泛地用于祭祀和禳灾,猪血与狗、羊、鸡的血一样,既具有禳灾的功能,也作为禁忌用于模拟巫术,致害于他人,带来灾难。
龟是作为四灵之一,出现于中国古文化之中的。以往,一般认为龟是从殷商起成为人们观念中的灵物的。近年来,已经把这个时间大大提前了。在上文提到的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刻画有象征太阳的双层圆圈的玉版,就是夹在两片完整的龟甲中间的,说明当时的原始先民就已经把龟当做灵物来崇拜了。宋代吴淑《事类赋注》云:“伊神龟之效质,实瑶光之散精。负《河图》之八卦,标《礼经》之四灵。”⒁在这样的观念和信仰下,神龟取代城门,担任着预言家的角色,想来是势所必然的,尽管我们还未能弄清楚龟是在什么时间成为这个角色的。《搜神记》里同时收入了由拳县和古巢陷而为湖的传说,前者的预言家是“以犬血涂门”,后者则是“以朱傅龟目”,显然这两则传说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但至少在晋代(虽然干宝原书散佚,但后来的辑本,被学术界认为仍然大部是干宝原书)已经出现了石龟作为城陷或洪水预言家的传说。
笔者在《石与石神·石狮子:洪水的预言家》中说过:“到了辽宋金元以后,龟作为神授权力的象征,依然随处可以见到它驮着沉重的石碑,但它在世俗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了,甚至成了市井中人们讥讽嘲笑的卑物”(15)。狮子从汉章帝时代从西域传入中国后,已经逐渐进入了中华民族的民俗生活,在陆沉传说中代替了神龟,而成为新的预言家。
四、陆沉传说与洪水后人类再殖神话。前面所引的富阳石狮子预告陆沉的传说,即陆沉传说2型,其内容讲的是:石狮子把必遭“大难”(地陷?洪水?)的天机告诉了三年来喂它食物的弟弟,姊弟二人在灾难来临之前,从狮子的口中,进到狮子的肚子里躲避(洪水),(狮肚通大海。)(洪水消退后)当他们从狮子的肚子里出来时,世上已经没有人烟,只剩下姊弟二人。于是,弟弟提出结婚的建议。姊姊提议以滚磨盘的占卜方式,来决定是否结婚。两扇磨盘在山下合在一起,“天意”让他们结为夫妻(人类得以延续)。这一型式的特点是融合了陆沉(洪水泛滥)与兄妹结婚两个原本各自独立的神话母题,成为“洪水后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神话之一式。
中国的兄妹婚神话,以伏羲女娲神话为代表。关于伏羲女娲兄妹婚的神话,最早的记载,过去公认为是唐·李冗撰《独异志》中的记载:“昔者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取妇执扇,象其事也”(18)。但正如袁珂和钟敬文两位学者先后指出的,这个兄妹婚神话,并没有洪水的母题,因而只有兄妹结婚传衍人类的母题,而缺乏洪水后再造人类的母题(19)。
近年来,敦煌写本伯4016《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的发现和考证,不仅使洪水后伏羲女娲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神话的文献记载的时间提前到了六朝时期(20),而且找到了洪水和兄妹婚两个母题连在一起的伏羲女娲兄妹婚神话文献。吕威指出:敦煌残卷中的伏羲女娲故事的特点是:(1)说明了洪水发生的原因是“天”为了惩罚“人民”之“恶”,而伏羲女娲能够存命,是因为他们“有德”。(2)二人所以能够在洪水中存命,是因为他们穿着龙衣。(3)出现了占婚的情节。(4)二人成为洪水后人类共同始祖。(5)与梵经及佛经中的印度洪水故事有较大差异,因而“可以推断伏羲女娲兄妹婚型的洪水神话是一个印度佛经洪水故事传入之前本土已有的传说”(21)。
富阳传说虽然记录简单,甚至显露出内容上的缺环,但它既有别于敦煌写本中的洪水后伏羲女娲兄妹婚神话,也不同于印度佛经的洪水故事,它是一个把主要流传于吴文化圈、以石狮子眼睛出血作为预兆的陆沉传说与兄妹婚传说融合在一起,从而进入中国洪水后兄妹婚再造人类型式的神话系列中。有些意见已经在《石与石神》一书中说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陈志良30年代在上海搜集到的另一则陆沉传说,其中包含了陆沉母题与血缘婚母题两个部分,但却与洪水后兄妹婚繁衍人类的神话型式迥然有别。由于材料较为难得,又值得研究,现全文引在下面:从前某朝,天下大乱,人民四处逃难,骨肉分离。有母子二人,也在逃难时纷乱中失散了。几年之后,儿子已经成人,其母为贼人掳得,扎在麻袋内,称斤变卖。有人要买女人做老婆时,只能用手向袋中摸,不能用眼看,中意了称斤买去。其子因为要成家立业,摸得了年纪较大的一位妇人做了妻子,住在阳城县。后来生了一个孩子,可是那孩子的头发是逆生的,大家都觉得奇怪。据说母子相配而生的孩子,头发才是逆生的。他们才仔细地盘问各人的根由底细,方才明白他们原是分散的亲母亲子。但是,木已成舟,没有别法可想。这个消息却为阳城县大老爷查到了,以为母子相交,是个大逆不道的事,把他们都杀了。皇天见到阳城的百姓太坏,于是在一夜之间,将那座城池,沦陷到地下去,变成了湖,就是现在的阳城湖(22)。
在这个传说的情节结构和叙事逻辑中,不是陆沉为湖洪水泛滥造成人烟灭绝,仅存兄妹(姊弟、母子、父女)二人,天意令其成婚,而是恰恰相反,是母子结合的血缘婚,为人们所不容,惨遭杵杀,皇天对百姓此举恼怒,决定陷城以示对他们的惩罚。这种结构和价值取向显然与一般所论的洪水后再殖人类的结构和价值取向有所不同,因而显然不能认为属于同一型式的神话传说。百姓对母子杂婚这种血缘婚的大逆不道表示不容,与皇天对这种血缘婚的宽容形成鲜明对照,又当作何解释呢?(原刊于《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第1期;《吴文化论坛》1999年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香港陆沉传说_百度百科
关心明天的首页---地球翻转
大陆漂移新大陆漂移学说_百度百科
南太平洋岛屿下沉之谜_段段_新浪博客
传说中的长舌国:陆沉的传说- -新浪网 我国古代的陆沉传说 - 诗中国民间传说 中国典籍中的陆沉传说_老龙王_新浪博客 刘锡诚:陆沉传说试论_刘锡诚_新浪博客 闽越奇谭:“沉东京、浮福建”之谜_ 新浪网 沧海桑田的变迁沧海桑田存遗迹-中国如东
神话中的地球大灾难-兼考古资料_启示录吧
神话中的地球大灾难事件常健民的新浪BLOG
人类古代史反映的地球东西南北方位变化大灾难 转载:关于地球翻转论_来邦家政李荣_新浪博客 阮可章:流传在上海的陆沉传说 中国民俗学网 关于陈志良的《沉城的故事》_韩海彬_新浪博客 由太湖水下考古将全面展开想到“沉城”传说-搜狐 湖陵城:一个陆沉于地下的战国古城_山东大众网 沧海桑田、香港陆沉传说陷湖传说 | 云南在线 “沉东京、浮福建”考(一)_吴谨程_新浪博客 “沉东京、浮福建”的真相_xmxjc3633_新浪博客 “沉东京、浮福建”的历史传说_大嶝郎_新浪博客 “闽在海中”说明福建远古时代曾遭海浸_天涯论坛 香港红眼石狮的故事(转载)莲蓬鬼话_天涯论坛
“鸡叫城”沉城之说与吴文化的关系 -边缘人的网易博客
吕达君:还中国神话以历史本原_ 武陵老君_新浪博客 云帆:解读红眼石狮传说在香港的重现_汉善_新浪博客
古籍《山海经》是三个时代的作品_赵家大树_新浪博客 《山海经》揭开地球北纬30°的秘密_武陵老君_新浪博客 “沉没山阳县,氽[tǔn]出无锡城”的传说 注目无锡 东林书院 沉掉三阳县,涨起无锡城的传说_ 潘部视角_新浪博客 “沉了海昏县,立起吴城镇” 的传说- 江西- 南昌晚报 科学解释沧海桑田事件与地球东西南北方位变化【1】-科技 X星过境地球造成的东西南北方位变化_明易浮生_新浪博客 王绍武等:五帝时代(距今6-4千年)中国的气候 - 豆丁网 中国古代沧海桑田思想的渊源、流变及最高水平 - 豆丁网 浅论中国洪水故事圈--关于568篇异文的结构分析(陈建宪) 论中原洪水神话中的乌龟与石狮(陈建宪) 妈祖传说与中国井(海眼)文化_中华妈祖网 沧海桑田:中国气候的变迁 -天下第九的网易博客
山东滨州:无棣海丰塔与海眼的传说_ 滨州传媒网 南海海眼真的存在海眼村的传说_宝石_新浪博客 海眼海眼通海的传说奎山的海眼传说_百度百科 揭秘北京北新桥的海眼的来历和诡异的故事_百山探索 成都那些镇制海眼与洪水有关的石头_百越渔父_新浪博客 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与地球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息-读文学 《山海经》中记载的日月所出之山暗示地球东西南北方位变化 波兰:利兹巴尔斯克城堡的海眼传说_ 国外民间故事 波兰疗养胜地扎克帕内与“海眼”的传说_ 王老汉的新浪博客 你怎么看起来像条鱼--中国古代的陆沉传说与气候变暖 -施爱东 《山海经》揭开3600年前世界地理之谜底_欧阳运森_新浪博客 《山海经》绝不是一部神话故事那么简单_ 武陵老君_新浪博客 上至崇明下至福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东京城传说_新浪博客 王锡玉:论冰期与海侵--全球变化物理成因与机制_高国梁_新浪博客 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的 常健民:人类可传承的历史大于10万年(地球翻转说)武陵老君_新浪博客 解谜《山海经》:东海之谜:沧海桑田的古老传说--《探索古文明_新浪博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盘古的传说
女娲与天水
无锡导游讲解资料之太湖
巢湖历史文化与传说
梁子湖的另一种传说
奇异风俗:古人为什么能兄妹通婚?(组图)-奇异风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