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的课堂落伍了吗?现代化课堂的10大特点

课堂这种形式从诞生到现在,几乎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因为这种形式与人自身多样性的强绑定,每一个课堂本身都是不同的,这符合人在初级阶段发展的需求。

随着近些年互联网和新的教育理论与研究的提出,包括虚拟、线上、户外等多种教学空间出现,但以「教室」作为主体的「课堂」依然是大多数国家,特别是 K-12 阶段最重要的教学空间。

从学习的形式来说,我们可以将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交换、碰撞、升级所发生场所都定义为「学习空间」。随着社会进展和教育需求的提升,也并非线下课堂就落后,线上课程就先进,只有那些具备现代化特色的「学习空间」才可以被称为符合现代化教育需求的「课堂」

1.围绕「学生需求」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设计

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述、学生聆听记录为中心,随着翻转课堂、PBL、反射性理论的提出,将课堂时间归还给学生成为目前的趋势之一。

有效的课堂时间并非来自教师单向讲述内容的数量与质量,而是通过教师、学生双向高效交互之后,学生吸收与理解的数量与质量来决定。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考量的课堂会对老师的教学以及课堂行为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2.提出「好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好问题

在以学生作为中心的课堂基础上,将提问方从教师转向学生作为方向,以学生能够提出好问题作为目标进行深入改革。很多教学环境中,很多适应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学生,包括老师,对于「好问题」的感觉和定义都是较为模糊的。

常提及的学生「高阶思维」模式,一般来说表现为「好问题」、好奇心、产生不确定性、目的性增强等行为,但严格来说,学习行为本身并不是一定需要这些「高阶思维行为」。

如果需要从学生自身产生学习动力、并且能够主动性的长时间维持学习行为,作为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将与这些「高阶思维」相关的元素添加进去,而学生能够提出好的问题就是课堂开始改变和升级的重要体现之一。

3.培养「高阶能力」

发现每个孩子的天赋

在翻转课堂专题中「翻转课堂 102 - 布鲁姆之眼 | 翻转背后的理论」提到过,学生的高阶能力体现在对于外部信息的「Analyze - 分析」、「Evaluate - 评鉴」与「Create - 创造」能力。

课堂对应的高阶与低阶技能

但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完全无效的,因为这些高阶的「能力」与「思维」都需要良好的基础才能够成功的推行与升级。而高阶能力的基础,就是那些被归类为低阶的「Remember - 记忆」、「Understand - 理解」与「Apply - 应用」,这些恰恰是目前大多数老师擅长、并做的比较好的部分。

4.听见「学习的声音」

「学习的声音」并不是学生写作业或是回答问题的声音,而是来自作为教育者的直觉。

这种直觉是对学生求知欲、专注力和行为统一时的感知。当你接触一个学生时间久了,对于他何时没兴趣、何时专注,好的家长与老师都会敏锐的捕捉到,有时候,一个眼神就够了。

现代化的课堂并不像传统的课堂那样,只将专注的眼神或是完成作业当作「学习的声音」,而是更多来自学生的发言、提问、讨论,甚至是开心的大笑或是泪水。任何学习欲望窗口打开的时候,作为教师都应该能够听到那个「声音」

5.成长「可视化」

进步可视化

这是教育最基础的需求,从一开始就存在,这对于老师并非一项全新的技能。

区别在于,过去评价与衡量学生成长的纬度较为单一。主观来自家长与教师的综合「感知」,客观来自各种以分数或评比为基础的测验与考试,这样的综合感觉是较为粗颗粒和模糊的。

现代化的课堂会有更多的方式与方法来「看见」学生的成长与方向。社会的变迁让成才的道路多种多样,科技化的进展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方法与手段,不仅从理性的数据层面,也能够从感性的认知层面,更加清晰的看到每一次反馈、交流、测验后的综合反应作用在学生身上的变化

6.包容「失败」

拥抱、鼓励、包容失败

前苏联的发展心理学家「Lev Vygotsky」利维维谷斯基认为,人的发展分为「实际发展层次」与「潜在发展层次」。「实际发展层次」就是正常年龄应该具备的能力,例如几岁学会走路、几岁学会说话等。而「潜在发展层次」是通过协作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种层次之间的差距被称为「近侧发展区间」-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利维 维谷斯基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实际」、「近侧」与「潜在」发展层次。传统初级、中等教育能够很好的协助学生达到「实际发展层次」,而相较于国外,中国学生的「潜在发展层次」的能力更多是在社会环境中被动锻炼出来的,这恰恰是东西方教育能力的差异体现之一。

近侧发展区间示意图

传统课堂更加鼓励「成功」,对于「实际发展层次」的指向性更强。通过鼓励与包容「失败」,我们有机会靠近学生的「近侧发展区间」,探测到每个人到达「潜在发展层次」的宽度、高度与深度,更好的协助学生通过课堂、通过教育实现成长。

7.寻找「闪光点」

每个人都是天才

如果说我们通过较为标准化的「实际发展层次」,能够看到的大多是具备某一类「特征」的群体。那么通过探索「近侧发展区间」就能够看到不同特点的「人」,而这才是教育的内核和真实驱动力。

最好的教育,是能够看见、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差异,并实现个体发展、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这也是学校教育所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

标准化不是错误的源头,看不见掩盖在标准化与差异之下的闪光点才是要命。看见了光,才能看见希望。

8.融合「新科技」

教育与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从20世纪末开始引发的科技革命,到现在21世纪,依然是社会的主要推进力。教育本就是不断吸收与融合时代与社会前进的过程,自身进化的同时也推动包含人在内的整体进步。

新的科技越来越多、革新速度越来越快,但并不意味着在课堂中融入科技就要抛弃传统教育的理念与核心。科技是一个基础层的力量,特别在与传统行业结合时,更多的时候是推动力而不是牵引力。

现代化的课堂必然会有更多的科技化元素作为基础,但以学生作为课堂中心、以教育学为基础的学习模型、提升互动学习反馈的频率与质量、获取更多与学习相关数据的理念与行为是不变的,科技会让这一切更快、更强、更好,但课堂中心依然是学生、掌舵的依然是教师,不是代码。

9.连接「多维度」

世界一体化多样化

现代化的课堂会从多个纬度去改变「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关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例如,通过翻转课堂让学习从师生转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通过网络,「课堂外」与「课堂内」形成连接;通过「双师」,让多个教师同时出现在课堂里。

网络的出现拓展了人的认知与交互边界,这也包含教育。教室不再是课堂边界的限制,现代化的课堂会开始具备网络化的特点,通过与更多教学空间、课程、学生、教师的连接,逐步具备更强的持续性、即时性、反馈性的能力。

这些特性会逐步体现在课堂形式的变化上,例如 PBL 项目式、翻转式的教学;交流方式的变化,例如课堂外通过即时通讯工具与老师交流;学习边界的拓展,看到更多样的课程、认识其他国家的朋友、跟随从未谋面的老师学习;学习内容的丰富性,除了传统讲解,还有大量的视频、音频甚至包含 AR 增强现实、VR 虚拟现实的教育内容。

10.创造「多样性」

多样性是发展的源头与基础

社会对于教育的终极需求,是通过培育人自身「多样性的本质」达到「多样化的创造」,而形成进步与发展。你与我最大的价值,就是异与彼此的「不同」,这是「创造力」的源头。

上述的那些特点,无论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还是提问、包容失败,说到底,都是在持续「呵护」与「培育」多样性。多样性会产生「正向」与「逆向」摩擦,而现代化的教育就是不断增强「正向摩擦」持续推动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这些,都属于每一间的教室、每一次的课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教育专家教书匠教育者,教师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
高阶思维包含什么,如何培养?
【教学】何必钻︱“双减”语境中课堂提问设计的“减”“补”“增”
学习共同体是传统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教师书话 | 让高阶思维在科学课堂生长起来——读《高阶思维培养有门道》有感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