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善以柔弱胜刚强,可利万物却不争——水之道与人生之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老子。最普通、最常见,无色无形,润物无声的水,在几千年前的智者老子看来,不仅上善而且几于道。水那无比普通却又常见的身体里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品质,到底拥有着怎样的力量,让它不仅做到了上善甚至还几于道?最平常、最普通的水用什么行动诠释了上善,参悟得道几于道的呢?是因为它柔弱,是因为它善下之,还是因为它善利万物而不争?

仅用五千字就著成了文意深奥、包涵广博,拥有无尽智慧的万经之王《道德经》,千年以来引无数后人喟然叹服的智者老子,面对平常、普通的水竟不由发出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的惊呼,水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让大智慧的老子发出如此惊叹?

柔弱

水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柔弱”。水,天下至柔也。水甚至柔弱到没有自己的形状,盛之以圆,则其圆,盛之以方,则其方。水虽柔弱但它却有自己原则,抽刀断水水更流,柔弱中有着精神,柔弱中透着坚强。老子对水的这一特点极为欣赏,他曾说“柔弱者生之徒,刚强者死之徒也”。在老子眼里,柔弱是力量,柔弱是生机,是希望。“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弱的水犹如母亲的手一般,温暖、柔软,但柔弱中却有着无尽的力量,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改变得了它。水,至柔也;金,至刚也,水能穴之,金有损而水无损也,柔弱却胜刚强。

老子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也”。在老子的思想中“柔弱胜刚强”,柔弱是生命力的体现,看似柔弱的东西恰恰是最有生命力的,而发展到最坚强的时候往往离衰亡就不远了,所以最柔弱的水反而蕴含着最强大的力量,君不见平时柔弱无比的水发起怒来,竟有洪水贯城、巨浪滔天、排山倒海、毁天灭地的力量。

水的柔弱天性决定了它的本性谦和,决定了它与万物和谐统一,决定了他像婴儿一样与世无争。老子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在这里老子又一次表达了对柔弱这一品质的欣赏,婴儿虽柔弱,但各种侵害都会自动远离他,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此之称之为厚德也。保持一颗柔弱之心并非是要软弱或是虚弱无力状态下的无奈选择,而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强者所做的智慧抉择。如果崇尚刚强,人就有可能在各种欲望的驱使下,任性使气、逞强好胜、好勇斗狠、剑走偏锋,但岂不闻刚强易折,如果破坏了和谐统一的局面,必将逐步走向灭亡。水成功的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天下至柔者莫之能易也,柔弱的水饱含力量,盛满希望,每次轻轻拂过河底那光滑圆润的卵石时,仿佛是在向世人宣告“柔弱胜刚强”。

善下

水的第二特点就是“善下之”。那些低微、卑下之处往往是水的归宿。但这里所说的善下之并不是说自我放纵,自我堕落,而是一种人生态度,甘居卑下之地,不抱怨,安贫乐道,处之泰然。不被所处位置所绑架,谦和适应,不骄不躁。水用自身的行动向人们彰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义。老子曰:“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善处低下,善于以谦恭的态度做人做事,然后方能为“百谷王”。

人皆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是人落后”。自己把自己摆的太高就容易自满,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水意识到了这一点,然后“善下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低洼卑微之处人所厌恶,而水却趋向之并安身于此,处人之所不欲之地,正因为有这种品德,所以水备受推崇。“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多么形象准确的描绘出了水的高尚形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黄河之水为何奔流到海不复回,因为它善下之,因为它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因为他清楚自己的定位

从水的这一品质就可以看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取得一番成就,就要善于处下。要像江海一样具有包容万象的气量,具有虚怀若谷,谦虚容物的人格。老子联系水的“善下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圣明的人想要处在百姓之上成为统治者必须用言语对百姓表示谦下;想要在百姓之前成为领导者,必须把自身的利益放在他人之后。所以,要想成为一个上位者,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必须在面对他人时谦虚谨慎,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人之后。在老子眼里圣明的人都必须具有水的这种品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然处下,包容万物,努力修身,用心齐家,全力治国,自可平天下

“善下之”,寥寥数字一种高尚的品德跃然于纸上,不仅下之,而且善下之。这就是一种品质,不是示弱,不是无能,而是大智慧、大勇气刚毅木讷近乎仁,那些只知道夸夸其谈的人,在如水一般的圣德之人面前形同小丑。河海的浩瀚与王者风范和水的这种品德是分不开的,水的这种品德与老子心中“道”的要求是相符的,于是老子喟然叹曰:“水,几于道。”

善利万物不争

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善利万物而不争”。水的这一个特点将水的形象更加完美化。“善利万物”这一点无人可以反驳,万物生长靠太阳,万物生长同样也离不开水的滋养,每天早树枝上的露珠折射出的阳光里代表着生机、希望,多少美丽的东西在水的怀抱里诞生成长。历史上的四大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那奔腾不息的流水,孕育了太多太多的生灵和文明。在中国,黄河被称为母亲河,咏水的诗词更是车载斗量,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水的滋养,有水才有希望!具有如此伟大品格的水却不争,上天化为雨,落地化为水,滋养万物却不居功,又能甘居卑下之地,泽及蝼蚁不求回报。无怪乎连老子都叹曰:“上善若水!”

水是生命之本,也只有在水温软如玉的滋养下,万物才能生长,才能欣欣向荣。水是生命的象征,哪一个古代文明不是发源于河流之旁,水源之畔,依河而居,靠水而生。在丰富多水的热带雨林,生机盎然,勃勃生机满满眼眼,而在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生命是如此罕见。离开了水的滋养生命将会奄奄一息,就连号称“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枯”的胡杨,离开了水的滋润也会迅速干枯死亡,原本水草丰美的罗布泊离水也迅速成了沙漠,变成传说

它自然而然,默默无闻,从不自夸,泽及蝼蚁不求回报,也更从未想过要别人对它感恩戴德,他所做的就是滋养万物。老子认为,水就是为造福万物而来,但却不求名,不图利,以其宽广博大的胸怀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甘处卑下无私奉献,却从不与万物相争,所以最高善的品德应该像水一样,无私奉献,却不争功,不图利。看似不实际,但水做到了,水真正做到了“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以无为之心去做事,在大功告成之后,却毅然转身,不因为自己对别人有恩惠而达到利己的目的

几于道

水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精神之源,文化之源,中国历史上以彪悍著称的秦兵一定曾饮马黄河、渭水,否则哪来那种强悍如斯的钢铁意志,追亡逐北的虎狼精神。水是仁慈的,犹如母亲怀抱一样温暖,高洁傲岸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屈原,纵身跃入汨罗江中,在黑暗中屡屡碰壁后,最终选择了沉身水底,因为他要寻找一个宁静之地,在汨罗江奔腾的江水里,他会找到一些他一直在苦苦寻找的东西,柔弱却不失刚强,善于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柔弱无匹的水,养育生灵、泽及万物,无所不容,毫末不争,是以水行天道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在上德的水面前,一切都显得如此渺小,它柔弱却饱含力量,盛载希望,它高尚伟大却善于处下,它善利万物而不争,泽及蝼蚁不求回报,故化用老子的一句话“夫为不争,天下孰能与之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弱道
我们要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内心的刚强与欲望(连载258)
道德经第四十章注
道德经第43章解读
老子: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