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归隐,是人生最大的陷阱

慈 怀 观


慈怀读书会推出全新栏目“慈怀观”:外观世音,内观自在。解世间迷局,洞世事学问,察人性之美,明人情道理。让我们不仅仅是观世界,更是观内心,用心灵去洞察,用心灵去过更好的生活,达到通透明了的人生境界。

本栏目周六周日更新,大家有任何的建议,皆可留言提出。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念念不忘朗诵

几年前,一部名为《空谷幽兰》的书,揭开了终南山的神秘面纱,让许多人知道了,如今的终南山,居然还保留着千年前的隐居传统。
顷刻间,神秘莫测的终南山,成了无数人向往的修身圣地,让一众在世俗中摸爬滚打的人,瞬间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白云,虫鸣,绿荫,河流,每时每刻都平复着内心的躁动,让人不自觉间平静下来。

寄情山水、归隐山林,也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向往与追求。
然而,人间百态,并不是所有人隐居,都为了静心修行而来,有些人的隐居,或为了逃避现实,躲入深山;或为了博人眼球,沽名钓誉。
归隐,不再是洗涤心灵的选择,反而成了避迹藏时的伪装。
荣格曾说:“向外看的人,做着梦;向内看的人,终醒着。”
若只重形式,而不去修心,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只会远去,留下的只有得过且过与自欺欺人。
只想“归隐桑田”,只盼“与世无争”,这恰恰是人生最大的陷阱。

归隐,是清醒后的选择

曾听过那么一句话:“这个世界,不是谁都在追求诗和远方,有时人们更在意手中的便士。”
隐居,在世人眼中往往意味着“看破红尘”,不再与世俗相联系。
可实际上,很多时候,人们选择“隐居”,只是为了心中的一丝欲望。
在南北朝时期,有一个隐士叫陶弘景。
少年家贫,不受重视,没有进入仕途的渠道,后来陶弘景成为贵族子弟的侍读,可依旧无法受到重用。
陶弘景一气之下,隐居到山中,他学习阴阳五行学说,研究炼丹导引方法,把自己美化成一个“老神仙”的形象。
南朝梁武帝萧衍听说了他的名气,遇到大事小情都请他占卜吉凶。
他虽山林隐居,却也成了皇帝的座上客,权力之重,不下朝堂官员,世人称其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的做法,被后人称为“养望”,就是把声望养起来,然后用声望谋求接近权力的机会。
陶弘景隐居为假,为尘世的荣华富贵是真。
而如今的“养望”虽早已没有了作用,可依旧有人假借“隐居”之名,炒作营销。
通过曝光自己的隐居生活,来吸引眼球,以此来赚取金钱。
更有甚者,打着传授“修行”的幌子,开设了一些所谓的“修士学校”,传授一些不靠谱的隐居经验,以此牟利。
“隐居”不知不觉间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将千百年修行者的清名,弄得浑浊不堪。
其实,并不是人居深山,就是归隐。

归隐,不应该是谋利的工具,而应该是清醒后的选择。
有句话说:“静下心来,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
心静则清,心清则明。
人生勇者,是那些看清楚生活真面目后,依然敢于前行的人。
真正的修行者,早已无执无着,心神如一。


归隐,未必安逸

在很多人印象中,归隐代表着一种自由自在、桃花源般的生活。
但事实上,归隐并不代表安逸,山居生活看起来是诗情画意的,但是这背后却是物质资源的极度匮乏。

世人只看到陶渊明的静穆淡远,却从未在意过他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困苦乏味的生活,对于一般人而言,太难了。
陶渊明也不例外,清晨下地,傍晚才归,但种下的豆子,依旧稀疏泛黄,收获颇差。
他更是无奈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不事农桑的陶渊明,时常因收成问题饿肚子,为此,乡邻常常嘲笑他。
他没钱买蜡烛,只能点柴火照明,昏暗的草屋里,昏昏暗暗。
想与朋友畅饮,却连配菜也没有,若碰上连绵的雨日,陶渊明只能自斟自饮,慰藉孤独。
身为古人的陶渊明尚且衣食难继,孤独难耐,更何况如今享受过现代生活馈赠的我们。
当一件事从兴趣成为生活,它的浪漫就要大打折扣。
无水无电、孤独乏味,凡事要亲力亲为,还要时刻提防不可名状的恐惧,而且,一到冬天,不仅难以保暖,食物也不易寻找。
其实,归隐从来都是一种选择,有所得,也有所失。
得到的是大自然的宁静和内心的平静,失去的却是生活的便利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归隐,从不是浪漫,也不是安逸,而是一场刻苦的修行。
人们常说:“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
可若世界遍地繁华,又有几人能耐得住寂寞。
只有对现实有所觉悟,才足以有勇气,去谈归隐。


归隐,是回归本心

前一段时间,一篇名为《终南山连下14场雪后,5000名“隐士”逃离》的文章,红遍网络。
人们好奇,终南山何时有如此之多的修行者,可实际上,离开终南山的人,终究算不上真正的隐士,终究不是为了真正的修行。
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选择隐居,都是为了逃避内心,逃避现实。
然而,一旦隐居中的种种困难暴露在他们眼前,他们又会再次选择逃离。
生活环境的恶劣,总会逼退那些意志不坚的人,而对于真正的隐士来说,经历困苦反而能帮助他们磨练意志。
在终南山深处,曾住着两位比丘尼师徒,她们在一处山洞中居住了9 年,她们不出深山,不接访客,只在悬崖边开辟了一小块菜地,自给自足。

她们曾说:“你无论走了多少地方,看到多少东西,你要始终保持你内心纯净的种子不被污染。”
只有确定了内心的需求,才能不受诱惑、不怕威胁,坚持自己的选择。
阮籍在“竹林七贤”中名气最甚,他不同于山涛的顺从与嵇康的反抗,阮籍只是追求自我率真,依心而行。
司马昭几次三番邀请他出仕,他推脱不掉,偶然间听闻步兵营善于酿酒,酒窖中藏了不少好酒,于是便主动讨了一个步兵校尉的闲职。
阮籍虽久居山林,可深知官场黑暗,其本意也不过虚与委蛇。
从进入步兵营的第一天,他便躲进了酒窖喝酒,等到酒被他喝完了,他一甩手和司马昭说,自己要复归竹林。
怨不得世人会说:“洒脱,风度,无出其右者。”
其实,归隐从不是切断欲望,无欲无求,而是回归本心,明白自己的真心与价值。
若不是身处俗世泥泞,便不会明白遗世独立的可贵,也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想法。
王阳明说:“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人生,不是向外寻求的旅程,而是自己走向自己的修炼。
生活的本意,在于诗酒田园间;而归隐的智慧,在于守住本心,回归本心。



心隐,便是大隐

古人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世”。
隐,与其说是一种行为,不如说是一个人对抗世界的方法。
如果只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那么,走到哪里都是徒劳。
如果一个人有勇气在世俗里活着,那无论入山不入山,都是修行人。
明末江南,有一位“不畏世俗流言”的奇女子——黄媛介。
山河动荡,生活困苦,她却用孱弱的双肩,扛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她虽然历经波折,但始终初心不改;她与丈夫同甘共苦,虽无大富大贵,却一生恩爱幸福。
虽然世人诟病她载笔朱门,微嫌近风尘之色,可她并不在意这些。
在这个朝不保夕的乱世,她自始至终都坚持在街头贩卖字画,潜心一志,依靠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守护住了自己的家。
只要心中安宁,哪里都能修行;只要有'隐’这颗心,处处皆可为吾乡。
人这一生,世事如樊笼,难免身心疲惫,难免烦恼丛生。
每个人都曾想着,去偷一段清闲时光,留下一个安静的空间,在宁静中做回自己,找回初心。
而这一切未必要身处山林,未必一定把自己与世界割裂开来。
一个人的修行,从不应该局限于空间,可以在房间,也可以出门。
在公园里,在山路上,静听水声潺潺,细观花落花开,自己与自己相处,在专属自己的时光里,悠然自得。
其实,人们之所以想要隐居避世,无非也是想为自己内心,保留一处无人打扰的心田。
而对我们来说,若以出世的态度去耕耘,再以入世的态度去收获。
在生活奔波劳碌之时,依旧掌握着关闭喧嚣世界的开关。

这何尝不是一种归隐,何尝不是一种修行。
历事炼性,对人炼心。把自己安顿好,让心灵历经喧嚣重归安宁,生活才会返璞归真。
正如白落梅所说:“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终南山隐士的清修生活
去过终南山的人,都顺利成仙了
马守仁访谈: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终南山(下)
闭关七年的终南山隐士讲课记录
陕西终南山“茅棚隐士”
终南山“隐士”多达上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