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生的最高境界:熬


慈怀君说

 

他是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经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儒”。

他是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他就是旷世大儒——顾炎武。

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将家国情怀雕刻成不屈的民族脊梁,为世人敬仰。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念念不忘朗诵


江东望族一少年,十年未圆功名梦
 
锦绣江南,静谧的千灯古镇坐落在吴淞江畔。
 
吴门自古繁华,天地钟灵毓秀之气荟萃于此,这是一代旷世大儒顾炎武的出生地。
 
民间自古有“江南无二顾”之说,可见江南望族顾氏家族流传之久远。
 
明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是顾家最为煊赫腾飞的时代,顾炎武的高祖、曾祖、祖父都连续担任地方和朝廷部院的要职。
 
他原名为顾绛,后因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遂改名为顾炎武。
 
他一出生便被过继为叔祖父顾绍芾为孙,由嗣母王氏抚育。
 
顾绍芾是一位有着非凡个性、才气和见识的人,与著名诗人袁宏道志趣相投,且写得一手好字。
 
而母亲王氏更是一位极有气节和才情的女子。
 
良好的家庭背景,富有学识的家庭成员,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与教育下,顾炎武可谓受益匪浅。
 
他14岁成为县官学的一名庠生,17岁加入一众名士才子之地的复社,18、19岁的两次岁考亦是取得名列一等的好成绩。
 
可谓少年才子,风光无限,未来更是一片大好之景。
 
但任谁也无法预测,少年时期的其乐融融会成为他一生中最安定美好的时光。
 
此后多年的乡试,顾炎武都未曾更进一步,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消磨在了毫无意义的科场蹉跎中。
 
尚在十年苦读名落孙山的结果中苦思冥想的他,转身又被陷入了争夺家产的家难之中。
 
他的祖父去世后,作为唯一继承者的顾炎武理应继承家业,但亲情未能抵得过金钱的诱惑。
 
他所谓的亲人们因眼红来争夺家产,先是纵火抢劫,再是买通官府陷害暗杀,企图置他于死地。
 
在频繁发生家难的岁月中,顾炎武不得不四处搬家。
 
从一位世家公子走向居无定所,究竟是人生转折,还是命运多舛的重重一击?
 
他看着这些平日里温情脉脉的书生、道貌岸然的学者,不敢想象在遇到利益时,竟会各种卑劣手段层出不穷。
 
天下之大,何处是他的容身之所,他又该何去何从?
 
人这一生,不顺之事居多,迷惘、不知所措更是时常有之。
 
很多时候的我们都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只能咬咬牙再坚持一下,熬得过去就是出众,熬不过去便是出局。
 
而顾炎武这饱经磨砺与流离的一生,不过才刚刚开始。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雪野的人物故事会”

投笔从戎为抗清,事事难料赋诗行
 
世道大乱,大明王朝摇摇欲坠,满清铁骑一路南下,各地面临着失守的险境。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农民军攻陷北京,明思宗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身亡。
 
明亡的丧钟时刻警醒着顾炎武,他知道他不能再坐以待毙了。
 
此后,清军入京,南方的明朝大臣在南京拥立了福王为新皇帝,朝廷授与顾炎武兵部主事之职。
 
看似是机会的背后,实则演绎着更大的失望。
 
当时执掌兵权的是奸臣马士英,顾炎武抵达南京后迟迟不能就职,只好写诗寄托忧思。
 
在漫长的等待就职的过程中,清军已渡过淮河,大肆杀戮,而朝廷的君臣甚至一无所动。
 
报国无门,朝廷腐朽失败,带着失望和悲愤的他回了家乡。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场战争势必掀起更大的腥风血雨。
 
战争愈演愈烈,血腥的大屠杀中,顾炎武生母被砍断右臂,弟弟被杀,不得不逃至常熟避难。
 
在悲观失望中嗣母绝食而亡,临终前留下了“勿谓异国之仕”的遗言,让他一生刻骨铭心。
 
国破家亡,亲人离去,悲伤与孤苦缠绕着他,试图让他屈服于战乱之下。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往往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他不能倒下,他的民族气节与豪情壮志如野火般,灼灼发亮,大有燎原之势。
 
在血与火的挣扎,在刀光剑影的抗战和逃难的漂泊生活中,他仍和复国之士们有着诗文唱和。
 
他们的高雅气质和气节并未因屡次失败就溃不成军。
 
清军虽已占领江南,南明的弘光政权也灭亡了,但南方的广大地区尚未被清军征服。
 
南明唐王在福州即位,亲自下了征召,顾炎武闻讯欣然前往,赋《闻诏》诗一首:
 
闻道今天子,中兴自福州。

二京皆望幸,四海愿同仇。

灭虏需名将,尊王仗列侯。

殊方传尺一,不觉泪频流。 

他并未因屡次打击而放弃内心的宏愿,而是在一次一次的磨练中百炼成钢。
 
在这场差异悬殊的战争中,持续三年的江南抗清斗争又一次失败。
 
回忘这么多年的抗清之途,他一直在失败和燃起希望中痛苦的循环着,这样的路又该持续多久。
 
一腔志士爱国魂总不能就这样被消磨殆尽。
 
痛苦愈发使他清醒,失败无法阻挡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他要继续前行。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雪野的人物故事会”
 
北漂流离路漫漫,锒铛入狱恍然悟
 
故乡难以容身,江南的反清斗争已然陷入低潮,顾炎武决定前往北方。
 
他奔走在江淮吴越之间,以商贾为业,到处结交豪杰之士,随着清朝底定江南,他的反清斗争也紧接着转入地下。
 
满清要剃发易服,面对这样的情景多数文人志士因心中大义宁可留发不留头,而顾炎武却选择了隐忍。
 
大丈夫志在四方,只要心中有家国,何必在意外表。
 
俗语言:小不忍则乱大谋。
 
能忍人之不能忍者,将来方能成大器。
 
易代之际,引刀成一快,固然慷慨,但也将失去为国为民的机会。
 
他不仅遵从了剃发令,而且以商人的身份为掩护,混迹于小贩走卒之间,游走于各地,考察经史、地形、欲著书立说,保护文化。
 
这样的选择意味着屈辱的隐忍和持久的艰难,但成大事者,何须过于在意小节。
 
岁月剧变,1660年,47岁的他,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拜谒明孝陵。
 
他回忆起明王朝的种种腐败、黑暗的往事,有了许多的感触,他意识到自己不应该为一家一姓的存亡兴衰所约束。
 
明王朝的覆灭已经无可挽回,自己的事业应该放在为国家、为民族争取更光明的前途上。
 
于是顾炎武变卖家产,总结了过去,踏上了云游四方的新道路。
 
三千里关河崎岖,他的心境百转千折,踏上了文化苦旅之途。
 
他将自己从27岁起便辛苦撰写的文稿,以及收集的四十多册经济、地理资料整合修改。
 
随后开始了生平最主要的著作《日知录》的撰写。
 
半生走来,他所历经的坎坷和失望已非常人所能忍受,但很快,生活又给了他重重一击。
 
为了彻底清除反清思想,强化封建统治的秩序,清王朝实行了大规模的文字狱。
 
他们以某些著作或文章中有反清的字句和思想为借口,大肆捕杀文人,每一个案件都要株连许多人。
 
本打算认真著书,过一段安定生活的顾炎武,横祸飞来,被卷入了这场文字狱中。
 
他被关进监狱中,官府根本不听他的申辩,半年多的狱中生活,每天靠几个烧饼度日,身体和心理备受打击。
 
在经历过入狱的痛苦遭遇后,使顾炎武深刻体会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但他并没有为此消沉,反而愈发坚定。
 
他这一生都将为国为民死而后已。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雪野的人物故事会”
 
奔走四方拒征召,为国为民永不朽
 
一番思索,顾炎武决意循着当年所走的道路,义无反顾地继续走下去。
 
形势变换未知,前途亦莫测,他怀着复杂的心情,离京南下,径往山西。
 
他单枪匹马走过华北大地,耳闻目睹了社会的现状,他彻底厌恶了动乱,希望可以过安定的生活。
 
但命运似乎不愿意就此放过他,又给他设置了巨大的障碍。
 
清政府为稳固政权,缓和清初以来士大夫的敌对情绪,意图拉拢一大批的文人。
 
顾炎武以不惜一死的强硬态度拒绝了,但却遭到了清朝廷更严密的监视。
 
为此他不得不离开,时至暮年,数十年的反清斗争可谓完全失败了。
 
他悲凉地发出了“一生长飘落,四海竟沦胥”的哀叹。
 
至此,这位终身为民族复兴奋斗不息的志士携着他的绝笔诗与世长辞。
 
纵观顾炎武的一生,历经坎坷无数。
 
他一次又一次的跌入谷底,又一次一次的向前追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北游的居无定所里,他始终笃志于经史,发愤著书,留下了许多经世致用的智慧。
 
他相信只要爱国之心不亡,民族气节不灭,民族的复兴就有希望。
 
他的学说论断也终将付诸于行动,迎来盛世。
 
旷世大儒顾炎武的一生,诠释了即便身处多舛的命运中,一样也可以取得非凡的成就。
 
人这一生,总会有苦难与无奈,有时甚至要屈辱的隐忍,但这是人生常态。
 
忍得了扛得住就出众,反之就出局。
 
顾炎武将一片赤诚之心,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他的思想为中华民族点起了一盏明灯,熠熠生辉。
 
他的精神与思想将如他的民族气节那般镌刻在中华文化之中。
 
顾炎武不愧是民族的脊梁!
*作者:书子,一人一笔,无问西东。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因书明理,以慈怀道,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全家死于抗清!晚年说了这八个字,无人不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的八个字家喻户晓,很少人知道他至死不做清朝的官
古今贤母之二十一
顾炎武为什么能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关学文研】走近关学(十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