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国锋走后韩芝俊夫人的简朴生活:家里最现代的东西,是液晶电视
userphoto

2022.08.20 安徽

关注

任是谁在路上见到韩芝俊,都不会想到她曾经是新中国的“第一夫人”。

这位面容和蔼,带着亲切笑容的小老太太,在退休之后依然骑着陪伴她多年的一辆普普通通的自行车,穿行于老北京的胡同里。街坊领居见了她,常常也是亲切地喊一声“韩姨”或“韩姑”。

2014年有故友前来看望韩芝俊。自华国锋故去后十余年来,房子的陈设依然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岁月又添了些痕,唯一现代化的物件,也只有一台液晶电视。

“低调做人,简单质朴”似乎已经刻在她的骨子里。即便自己的丈夫曾经站立于权力的顶峰,地位、名誉、财富于她仿佛亦不过是过眼云烟,实实在在的仍是眼前的烟火气息,心中珍重的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静水流深,唯有保持宠辱不惊才能长久。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北大教授王力十分崇敬她这种低调质朴的品格,为之赋诗:“自是梁鸿有孟光,荆钗裙布俭梳妆。渠渠夏屋非吾愿,滚滚轻轮为国忙。裴席荣膺全印职,木兰不用尚书郞。万年吕雉终遗臭,争似韩姑姓字香。”

志同道合的革命伉俪

1945年,日本投降后,韩七海将韩芝俊送到盂县南关的晋中一中进行学习。

韩芝俊倍加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以优异的表现加入了共产党,加入了组织的文工团。

当时全国解放战争如火如荼开展,组织文工团便排演了《王贵和李香香》、《兄妹开荒》等文艺节目,由韩芝俊在其中担任主要角色。华国锋经常特意前来看她演出。

一来二去,他身边经常往来的同志就知道华国锋醉翁之意不在酒,辗转托人给他说合。最终他们找到了韩芝俊的三舅父,当时在盂县担任县委书记的田泽仁,在他的牵线下,两个年轻人终于互相结识,交谈起来竟无话不说,彼此情投意合。

相识之后的两个星期,在组织和家长的许可下,他们就在当地二中的一户普通人家,举行了结婚典礼。

婚礼并不豪华,甚至还有些简陋,可当地人闻讯都来祝贺这对新人,现场好不热闹。

在他们临时下榻的门框上,他们挂了一幅毛主席像,两旁插上两面红旗,门上窗上都贴满了红纸剪裁而成的“双喜”,门前两条长桌并成了一台方桌,上面放满各种水果,都是乡里的特产,简单却也喜庆。

韩芝俊的三舅父田泽仁作为介绍人,在这个重要的日子也便担任了主持人,见证了这对年轻人贯穿始终的欢喜。

在众人的逗笑声中,华国锋不改质朴的本色,认真又简略地向大家介绍了他们相爱的过程,丝毫不顾新娘子已经羞红了的脸,比胸前别着的红花还红。

礼成之后,众人围成了几桌,吃了个便饭,这个重要的日子就这样结束了。虽是简陋,却十分热闹。

婚后华国锋带着韩芝俊回了自己老家。韩芝俊出身贫苦山村,华国锋却是个大城镇出身的,华母有些看不上韩芝俊的出身,问华国锋怎么不在镇上娶个本地姑娘。

华国锋拉起韩芝俊的手,认真地说:“我们志同道合,同甘共苦,肯定能白头偕老。”见儿子对妻子如此珍重,华母也就再没意见。

他们之间的情谊是在革命之中成长的。这些情谊是千金都难换的珍贵,他们也一直珍之重之,直到生命的最后。就如他们所说,他们志同道合,同甘共苦,一定能携手直到白头。

5个月后,华国锋夫妇随大军南下,到达湖南湘阴。很快,他们有了儿子苏华,又连得了一子二女。

随着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华国锋越来越忙。他经常下乡视察,用双脚丈量土地,提出因地制宜的发展办法,工作起来就是连轴转,几周几周的回不了家。他在湖南工作了20年,这样的工作状态也就持续了20年,为百姓和国家的发展鞍前马后,奋不顾身。

于是家庭的担子便落到了韩芝俊身上。一边要照顾4个孩子,一边要工作,她却没有半句怨言,还将工作和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

1971年初,一纸调令将华国锋调至中央,韩芝俊便随华国锋进了京。由于工作出色,她曾先后在中国轻工业进出口公司和妇女联合会担任重要职位,直至离休。

1981年,离休了的老领导华国锋始终放心不下心系的百姓,经常到全国各地转转,亲自看看当地人民的生活。韩芝俊也一直跟随在侧,时刻担心他的健康,照料他的起居。

1991年,韩芝俊跟随华国锋回到山西交城老家,回乡见了见许久未曾谋面的乡亲们。华国锋见到他们,热切地拉着他们的手,十分关切地问他们当地的经济收入,生活怎样。

经常进京前去看望老人的苏凤仙和二老见了面十分熟络,有说有笑。

华国锋知道已经年近70的苏凤仙还在化肥厂工作,就问起了她们厂近来的生产及销售状况。

苏凤仙回答,厂里的效益很好,现在的工资也有800一个月了。

韩芝俊听了笑着接过话:“那不错呀,我才600一个月,你的工资比我高了。”华国锋也很高兴。看到当地经济的蒸蒸日上,老人心里感到十分欣慰。

恬淡的小院生活

1980年以后,韩芝俊追随华国锋,住进了北京西皇城根的一个小院落中。

这个院落原是明代礼王府的一个部分,从外看仅仅是一个两进的小院,好在格局敞亮方正,青墙灰瓦,落落大方。

曾主管全国农业的华国锋自居住于此,便重操“旧业”,将整个小院落收拾出了一片青翠。

前院正中央,是他一手搭起的小瓜棚,绿荫将正房的日荫遮蔽了一半,使整座院子在正午时分也显得不那么曝晒,放置一旁的躺椅,令两位老人在闲暇时可以摇着蒲扇纳凉。

院内院外的墙根上,沿着墙种上了许多果树和蔬菜。从进门至会客厅的小道,被装饰成了一条林荫走廊,头顶挂满了葫芦,两旁时不时还点缀着辣椒的小白花,以及油菜花的小黄花。

后院的空地里,开垦了一片更大的果园:葡萄、樱桃、苹果……这是他刚住进来时便带着炊事员谢师傅一起开垦的。

任农业部长时,华国锋对作物研究颇为透彻,用什么样的土,浇水的时间、施肥的时间、施肥的浓度,最后是结果的时间,华老都成竹在胸。

外孙女王苏佳十分佩服姥爷对葡萄的判断力。“这葡萄还没长出来,他就会告诉你,它在什么时候会长成什么样。”

于是一家人也都肯听他的指挥,跟他一起干。这座充满田园意趣的小院,凝结了大家的心血和劳动成果。

而对这些蔬菜瓜果耗费最多心血去养护的是韩芝俊。每日清晨,随着天边泛起的鱼肚白,韩芝俊就起身照料菜园里的蔬菜瓜果,一直劳作到七点钟,才去把华国锋叫起来。

平日里吃的穿的,也都极为朴素。

老一辈曾经历过那段艰苦岁月的革命家们,总会格外珍惜老物件,用坏了就修,直到修到不能再修了才依依不舍地丢掉。

华国锋、韩芝俊夫妇的衣服来来去去也不过那几件,几件夹克、几件衬衫,冬天各一件大棉袄。

工作人员总爱抢着帮两位老人洗衣服,但华国锋不愿劳烦他们,经常偷偷把衣服藏起来,再偷偷交给韩芝俊洗,这是两位老人之间的“小默契”。

侄女苏凤仙难得来北京游玩,住进两位老人家中时,对屋子里暗淡的光线不由得感到奇怪。韩芝俊回答侄女,是为了节约环境资源,国家正处于发展阶段,能源紧张,为了不造成浪费,他们便把屋里的光线维持在仅能照明的亮度。

一开始谢师傅还没来到华家工作的时候,全家人吃的饭菜全是韩芝俊一手包办的。

等谢师傅来到,才减轻了韩芝俊在这方面的家务。

平日里吃饭也很简单,华老爱吃的也就几样,早上是牛奶、鸡蛋羹,有时是一个小馒头或者小花卷;中午则都是北方人爱吃的各种面食:拉面、莜面卷等等。

蔬菜爱吃大白菜、萝卜、南瓜、山药,都是自己家院子里种的,爱吃什么就种什么,种什么就吃什么;肉类就只爱一样水煮羊肉,从来都不吃鱼和海鲜。

面食都是地道的山西做法。一开始谢师傅来的时候不会做,都是韩芝俊手把手教,在厨房里一起做,久了谢师傅也学会了。

有时候饭菜做差了,他也很少会提意见,只是会少夹一些,少吃一些。有时候冬天快到了,他会摘下自己种的西红柿,亲手做一坛番茄酱,等天冷了和家人一起就着面食吃。

其实相较于谢师傅,华老还是更喜欢自己妻子做出来的味道。相伴数十载,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两人已经对彼此相熟到好似一个人一样。

后来华国锋患上糖尿病,韩芝俊也没有再去请护工,而是自己去找医生,仔仔细细地问询了哪些病人要忌口的食物,哪些吃了是对病人健康有利的,这些她都一一记下,生怕遗漏。

制定好计划后,她就一直陪护在侧,“严格”监督华国锋的饮食。

院子里5、60种葡萄到了成熟时期,个个紫光透亮,送了战友都赞不绝口。可是辛苦种下这些葡萄的华老一天却只能吃1、2粒,再多吃需要经过韩芝俊的批准。

有时适逢节庆,华老连吃了十几个饺子,还想吃的时候,“严格”的韩芝俊也会给破了例,多给两个,华老也会特别开心。

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华国锋的病情很快迅速好转,家中的蔬果园很快又出现了华老忙碌的身影。

送君千里,终归故里

一直心念祖国发展的华国锋,对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无比期待。

2008年8月1日,就在奥运会开幕的前一个星期,他的病情有所好转,便办了出院手续,回到自己家中休养。

平日里和华老相熟的老友特意送来一张奥运会彩排的票,可全家人都以为他终于能够了却心愿时,他却说:“我老了,不去了,你们去吧。”

可能这时他已经有所感应了。

没过几天,他再一次住院,这一次他已经卧床不起,再也没能回到自己的小院中。

8月20日,华国锋永远地合上了双眼。

8月31日,八宝山公墓,肃穆的礼堂中,前来凭吊华老的宾客络绎不绝。韩芝俊一脸疲累。

在华老生命的尽头,韩芝俊一直在无微不至地照料他。在他去世之后,韩芝俊也不得不强打起精神,招待每一位来自天南海北的悼念者,这对于一位七十七岁高龄的老人,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每个人都担心她的身体,她却时常摆摆手,说“我没事,不少同志这么远来,我想出去见见大家,时间该延长就延长,我不能冷落惦记着华老的同志……”

每天前来悼念的人很多,从早到晚,络绎不绝,韩芝俊都坚持到了最后,同时也不忘叮嘱晚辈,让孩子们多吃点东西,不要饿着。

临终前,华老叮嘱韩芝俊,希望在他走之后能将他送回山西交城县老家,葬于卦山之上。

华国锋自年少起便离家,为党的事业鞍前马后,至新中国成立后也嫌少有回到家乡的时候。他希望在他长眠之时,能时时遥望着故土,看看故乡的风景,保佑故乡的人民。“小时候在那,打游击也在那……”

华国锋与世长辞后,韩芝俊不惜前后奔忙,终于为他完成了最后的心愿。

到了当地,她转达了华国锋最后的要求,也是他们一贯的简朴作风:“找一块儿荒山坡,埋了就行了。”

她始终认为,他们是标准的无产阶级,就是到现在那个小院子也都还是属于国家的。他们须一生都保持着两袖清风,不以物喜,方能静水流深。

的确,在华老走后十余年间,那座小院依然是那样的恬静青翠,屋中陈设亦没有任何改变,“家里家具只有坏了、破了,才会换一个。两位老人很节俭,生活要求不高。”在他们家工作了十多年的谢师傅说。

十多年了,屋里唯一现代的物件,也唯一还值些银钱,还是那台液晶电视。

清白家风,代代相承

苏斌说,二老时常要求子女,要做个节俭的人。

苏斌是华国锋的次子。华老本姓苏,本名苏铸,他与韩芝俊生育的二子二女也都随了自己的本来的姓氏:长子名为苏华,次子苏斌,长女苏玲,次女苏莉。

在他们小的时候,由于父亲时常要下乡,养儿育女的重担便落在了韩芝俊身上。

韩芝俊教导子女,一般都是和颜悦色的,不会过于严厉。只是时时鞭策,让他们凭借自身努力,在自己能做到的范围内做到最好,不要依靠父母的光环。

四人最终都没有任何一人经商,也无任何一人出国,本本分分,平易近人。

与苏华同住一个小区的同事,评价苏华称他为人亦是十分朴素,与同事关系都很好。

次子苏斌从小到大成绩一直十分优异。他选择和苏华一样留在部队,后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北京卫戍区干部,直至退休。

在小女儿苏莉小时候,华国锋经常穿着简朴的衣服,骑着自行车带她上下学,和寻常的父亲并无什么不同。他和女儿班上同学的家长往来了大半年,家长们也只当他是一位普通工人,丝毫不认为自己在与一位什么了不得的大人物来往。

这种低调的作风对苏莉影响很深。

中学毕业后,苏莉不贪图玩乐,毅然收拾东西下乡历练,去农村插队,很快就因积极上进当上党支书副书记。从乡下回来后,苏莉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华国锋就让她到自己身边来,帮他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担任他的生活秘书。

在生活中,他们亦如其父母般,保持着低调的作风,几乎没人知道他们是华老的子女。

值得一提的是,华国锋在湘潭担任县委书记时收养的三名乞讨小女孩华清、华平、华湘,也顺利成长,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在收养她们之后,华国锋安排县招待所的服务员刘秀英负责照顾。

平日里只要工作之余,他就时常去看望这三个小女孩。

在她们长大之后,县政府帮忙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工作,让她们的生活走上了正轨。

老大华清,进了福利机构的工厂工作;老二华平去了县叠福农场,成为一名勤劳能干的农场职工;老三华湘是一位盲人,便被安排到盲人工厂,年年都是优秀的劳动模范。

后来她们都各自成了家,生儿育女,生活走上正轨,过上了普通人平凡又幸福的日子。

结语

纵观韩芝俊老人的一生,总是离不开令一个声名赫赫的名字:华国锋。

在他下乡时,她默默地为他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养儿育女。

在他进京承担更重大的职务时,她默默地帮他打理好家中的一切。

离休之后,他们共同照料着恬静的小院,使它成为一个与世无争,又热热闹闹的家。

在华国锋病重的日子里,也是韩芝俊在鞍前马后的照料。

他们识于微末,一同走过许多风雨,相知相守相伴了一生。是他们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者,对共产主义的追求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正如华国锋当年执起韩芝俊的手,说:“我们志同道合,同甘共苦,肯定能白头偕老。”

低调和节俭贯穿了他们一生,这种信仰也贯穿了他们的一生。

这种清白持家的家风,他们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信仰,也会随着他们的坚守开枝散叶,薪火相传。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侧记:民众自发拉横幅哀悼》

党史博采:《华国锋的简朴生活,客厅沙发全是单人的,摆放形式比照毛主席书房》

中国新闻网:《华国锋晚年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国锋晚年喜欢书法,曾请韩学武指点,韩俊芝鼓励:实话实说就行
华国锋的老乡韩学武在书房对他说了句话,华国锋:说真话的只有你
1974年,华国锋接送女儿上学无人识,在家长会上发言赢得掌声一片
1961年华国锋全家福,华老坐姿端正,孩子们天真可爱,妻子一脸平静
她17岁嫁给华国锋,一生简朴,曾骑单车上班,今年90岁身体健康
​​1961年,华国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