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谈古代寺观壁画中的“手捧石”

对于中国古代观赏石的研究,中国古代绘画,提供了最直接的图像资料。公私庋藏的历朝绘画作品中,丰富多彩的赏石形象,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的庭院石,不论是文人赏玩的案头清供、祭月礼拜还是诗人墨客的醉题红叶、听雨芭蕉,体量大小不等的观赏石形象,无一不丰富生动着绘画的主题,而这些观赏石本身,也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审美体验。



更重要的是它们透露了一个时代对观赏石的审美态度、审美标准和审美品位。理所当然的成为对古代观赏石研究的重要参考标的。

在众多的文本资料和绘画资料中,有一类古代艺术遗存,至今未被古代观赏石的研究所重视,那就是“古代壁画”。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特殊门类,古代壁画在艺术史、社会史、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丰富和补充了纸本绘画的一些侧面,尤其是在水陆画和道教题材方面,壁画艺术更是其它艺术表现形式所无法企及的。




丁文夫先生的《中国古代赏石》一书,对壁画反映小型观赏石的问题,有所提及,但限于体例,文中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专文论及。本文拟对古代壁画中观赏石的表现形式之一:手捧石,做一个梳理,以期从中探讨手捧石的发展轨迹和宗教仪轨作用。



山西省,作为中国古代壁画遗存最多、年代最早、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省份,它的壁画遗存占据了全国壁画遗存总面积的70%还多。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壁画的方方面面,自然离不开对山西壁画的重点关注。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山西古代壁画珍品典藏》一书,对山西境内的壁画进行了全面细致地搜集,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从此书出发,兼及国内其它地区的壁画遗存,对手捧石的形象做了初步的研究。

从现存的史料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我们已知最早的手捧石形象是北齐武平四年(公元573)的线刻画像石“贸易商谈图”,此画像石现藏于山东青州博物馆,


我们姑且不去争论画像石的主题是不是贸易洽谈,手捧石的刻画却是公认的事实。北齐之后,文字记载观赏石的实例层出不穷,绘画作品亦可屡见。但是在以壁画为表现形式的艺术门类中,一方面因为壁画的难以保存,二来因为宗教题材的限制,对观赏石的表现,不论是庭院石还是厅堂石、手捧石,唐以前的壁画遗存,我们今天都已经无法看见了

今天我们可见最早的壁画,当为佛光寺的部分唐代壁画。从壁画中我们可以看见很多侍女手捧各种奇珍异卉,立于佛前。



(贡石或者珊瑚?这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从形状上看,它具备观赏石的一些要素,但是从色彩上看又可以视为珊瑚。)


这种供奉各种宝物的习俗,可能和早期佛教佛本生故事有密切的关系。从牧羊女的羊乳到各种食物和洁净的水的奉献,可能就是这种供奉的滥觞。

唐代壁画中这种手托盘中呈现的宝物形象,是不是手捧石,这是需要讨论的,第二幅图片的相似度是非常高的。如果可以确定,这将是我们可见的壁画艺术中描绘手捧石最早的记录了。

唐代的绘画作品中对这种当时在文人士大夫之间已经相当成熟的文化活动的反映,从当时番邦的进贡图到文人的私园雅集图,从诗文的吟咏到文章的渲染,我们都可以窥见收藏、歌咏观赏石在当时是蔚成风气的。


(此三图转自丁文夫先生《中国古代赏石》一书,第一图被命名为“职供图”,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传为唐代阎立本绘制,丁先生认为是宋人伪托,第二、三图为宋代绘画)


现今唯一的五代壁画遗存,在山西平顺的大云院。壁画中可见供养菩萨和擎花菩萨手托花盘侍立的形象,但盘中均为莲花,未见其它供品。

山西高平的开化寺,保存着重要的宋代壁画。在被完全中国化、世俗化的宋代壁画中,“礼佛图”变成了“乐舞图”。图中多位侍女手捧奇珍异卉侍立于舞台两侧楼阁中,其中已清晰可见手捧山石形宝物。



从严谨的角度出发,我们无法确定其为玉器抑或观赏石,但是从宋代对观赏石达到的审美高度和文化的认知出发,我们推定其为手捧赏石山子,实可谓“虽不中,亦不远”。

到了建于辽代的著名的“天下第一塔”——“应县木塔”所在的“佛宫寺”里,在今天幸存的辽代壁画中,我们所见的飞天也好,男女供养人也好,无不手捧诸宝和名花。其中最清晰可见、没有异议的是其中一女性供养人,手捧山形赏石,供于佛前。这应该是我们目前可见的年代最早的、在壁画中清晰描绘的手捧石的形象资料。





(应县木塔所在的佛宫寺,所绘飞天及供养人均手托各种礼佛宝物,其中一女性供养人手捧奇石的形象,可视为手捧石目前所见最早可以确定之典型)


中国化的佛教在壁画中用观赏石来供奉佛祖,其理论来源
可能可以追溯到《尚书》,中国古代重要典籍之一的《尚书
-禹贡》,记载了大禹时代,将天下划分成了九州,并根据九州不同的物产地貌、风土人情,规定了各自不同的部落贡品,其中九州之一的“青州”(范围包括今天山东的青州地区)贡品就赫然有:“畎丝、枲、铅、松、怪石”。

《尚书》中记载的“青州”进贡的“怪石”,显然不是作为一种实用器物出现的,可见即使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审美的追求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被改造的中国化的佛教表现形式中,用“怪石”来礼佛。自然是符合中国人的感情范畴的。同时,由于北方地区观赏石资源的严重匮乏,加之交通的极其不便,对于产于南方地区的这种奇异而独特的石头,北方地区有一种审美上的严重饥渴,催生出对观赏石的审美心理放大,从而将其列为供奉佛祖的贡品,不论从理论上还是情感上,手捧石形象在北方地区的出现,都可以理解为其有深层次原因的。

“三大辽金佛寺”之一的山西朔州崇福寺金代壁画,色彩艳丽,形象古朴,衣着华丽。一众胁侍菩萨均女相而有胡须,同时每位菩萨均手捧宝物,或莲花、或经卷、或玉鉢------其中一胁侍菩萨手托山形珊瑚,作为佛教“七宝”之一的珊瑚,在这里是以山形的形式出现的


   

寺内南壁西尽间绘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千手中所执宝物众多,然未见观赏石出现。

山西繁峙金代的岩山寺也有重要的金代建筑、壁画遗存,其中除了“农夫赶驴”图对田园山色的描绘中出现湖石的形象之外,在“击鼓报喜图”中,表现喜迎太子降生的宏大场景之右下部分,可见一侍者手捧一发光山形物,视为手捧石可能性较大,然解释为金山、银山、玉山却也未尝不可


在山西著名的几座元代寺庙,如稷山的青龙寺、洪洞广胜寺的水神庙以及享誉盛名的芮城永乐宫,亦未见手捧石形象的出现。其中占据山西壁画遗存面积达73%之多的永乐宫,大量的佛道内容的壁画中,没有手捧石的描绘,不能不说是有点遗憾的。永乐宫玉女手捧宝物中,极像山形赏石的两个形象,经过放大可以清晰地看出一手捧宝物实为灵芝,另一视为珊瑚更为妥当,


(礼佛所用之奇珍异果)



(礼佛所用之灵芝)



(礼佛所用之珊瑚,丁文夫先生认为是形象怪异的赏石,可能值得商榷。此四图来源于《朝元图——永乐宫壁画》)


丁文夫先生在《中国古代赏石》一书“怪异的元代赏石”一节中,将后者认为是“怪异”的珊瑚形赏石,可能是值得商榷的,这里特别提出来说明一下。


明代是中国古代壁画最后的辉煌期,随着寺院经济的不断衰退,壁画艺术不论是数量还是艺术成就方面,较之前代,整体上都有大幅度的下降。山西地区保存了相当部分的明代壁画,其中不乏一部分优秀的作品。四川剑阁地区的觉苑寺佛传壁画,也是明代壁画遗存中的佼佼者。河北石家庄地区的毗卢寺壁画,则是明代儒释道三教合流的重要作品,与山西援山县的青龙寺、右玉县的宝宁寺,都是以道教为主,三教合流的明代壁画重要的遗存。

明代的壁画遗存中,手捧石形象要稍多于前朝,这和明代清供赏石和珍玩的风俗比较流行有关。明代山西汾阳圣母庙壁画中“宫闱尚宝”、“迎驾图”等章节中,就有清供各种宝物的描绘。

(明代的清供雅玩陈设,是贵族和士大夫阶层的一种精神寄托,反映到壁画中来,在礼佛、道的宝器中出现较多的赏石清供,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很自然的事了)


明代山西灵石的资寿寺的壁画,没有完全使用元末风格的壁画粉本,有很强的创绘性。壁画在吸取了前代绘画的优秀经验之外,人物形象古朴、设色艳丽,于佛道故事多有糅杂和创新。其中大雄宝殿西壁的佛祖右侧,普贤菩萨的胁侍即捧一山形观赏石侍立。

(资寿寺手捧石造型比较独特,类似于英石或昆石)


山西新绛的稷益庙壁画,也是明代壁画遗存,色彩方面明显继承元代壁画风格。其正殿东壁的仕女图,所绘仕女绝大部分手捧各种食物和珍宝,其中棕色手捧石更是清晰明确。



前面提到的石家庄地区的毗卢寺,在佛教题材方面,所绘仕女手捧观赏石侍立佛前形象,是除山西地区壁画反映手捧石之外笔者所见三例之一,

(石家庄毗卢寺明代壁画中侍女手捧石形象。此二图来源于《毗卢寺—中国古代壁画精选》)


另两例在四川剑阁的觉苑寺“梵天劝请”图和“殡送父王”图中,前者绘诸天劝请释迦牟尼佛到摩伽陀国为众外道讲法时,诸天手托大盘,各盛珍奇异果,其中可见袖珍赏石;后者绘一黑衣飞天手捧奇石前往礼拜。


(四川剑阁觉苑寺飞天手捧石形象,盆中赏石和明代壁画中湖石形象完全一致。图片源于《剑阁觉苑寺明代佛传壁画》)


是不是还有其它地区的壁画描绘手捧石,由于笔者孤陋寡闻,目前尚未得见,期待方家告知。

有清一代,佛道壁画艺术日暮西山,神祠壁画稍有可观,然艺术成就高者寥寥无几,清早期尚有明代粉本可资借鉴,后期所绘多敷衍之作,画师多显疲态,力有不逮。

山西霍州圣母庙中的清代壁画是其中的凤毛麟角者,“万世母仪图”中出现了一侍女手捧石的形象,是目前我们可见的山西地区壁画中最后一个手捧石形象。


霍州圣母庙,清同治年间重修,圣母,即娲皇也。显然,这是一所释道合流的道观庙宇。

手捧石,作为中国古代观赏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绘画或雕刻工艺品中的出现,虽然不是一个常态,但是受到了广泛和高度的重视。在中国古代壁画中的出现,却一直鲜为人知,或者说未引起高度的重视。今天我们进行了梳理和初步的总结,以期抛砖引玉,为方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思路。

(此四图出处不详。最后一幅应为某处清代壁画,前三幅或为绘画。)


手捧石在以北方为主的寺观壁画遗存中的出现,我们根据以上的梳理,初步得出一些体会:

1、唐及唐以前的寺观壁画,因为今天遗存的面积和数量的原因,手捧石的形象未能得见(或者不敢确定)。

2、宋代开始出现手捧石的形象,和宋代士大夫赏石风气的流行是分不开的。

3、辽、金、元寺观壁画中的出现,可以理解为佛教题材供奉奇珍异卉的同时,因为北方特殊的地理和交通条件,对出产于南方具有瘦漏透皱的湖石形象的热爱,逐渐进入到佛家礼佛的奇珍之品,其文化和宗教的作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粉本延续的作用也不能忽视。

4、明代是手捧石在壁画中出现比较多的一个朝代,一则可知观赏石在明代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普及的文化活动,二则手捧石在礼佛的活动中,也已经得到一个相对普遍的认同了。

5、清代的手捧石形象随着佛道壁画艺术的式微,也逐渐地将要退出以壁画为表现形式的宗教寺庙舞台。

6、手捧石的形象多出现在以佛教题材为主的水陆画的形式中,道教和神祠壁画中不多见。

7、手捧石在寺观壁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中,其形象基本还是比较单一的。因为手捧的形式,注定了它的体量不能太大,变化不能太多。同时它的来源因为是礼佛的奇珍之属,故它的形象,在画师们的笔下,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手捧石会放出光芒的原因。

8、手捧石的形状特征多为山形,少数为立峰形。早期比较朴素,后期秀美。

9、手捧石因为放置盘中的原因,一般都不见底座,天然或修治为平底。从目前所见壁画作品中的手捧石来看,一般都具备太湖石或英石的嵌空透漏,秀立挺拔。因为壁画没有明确的标明石种,我们可以视为除灵璧石之外,具有此种灵秀特性的观赏石石种都有可能成为壁画的描绘对象。

10、对手捧石的研究,是对中国古代观赏石研究的一个补充。手捧石这种赏石门类,作为皇家赏石和宗教赏石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不应该被忽视。



江苏省古代石刻艺术研究会吴祖清

2016年10月4日 南京古心堂




备注:1、本文以山西地区寺观壁画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山西地区神祠壁画和其它地区寺观壁画,未涉及墓葬壁画。

2、本文图片除已经标注外,均来源于《山西古代壁画---珍品典藏》一书


主要参考书目

1、《山西古代壁画--珍品典藏》壁画艺术博物馆编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16年5月

2、《中国寺观壁画全集》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9年

3、《中国寺观壁画经典丛书--毗卢寺壁画》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7年

 4、《永乐宫壁画》萧军著 文物出版社 2008年6月

5、《永乐宫壁画---朝元图释文及人物图示说明》东方博古丛书

6、《剑阁觉苑寺明代佛传壁画》母学勇著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3年

7、《剑阁觉苑寺明代壁画》张德荣等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年

8、《尚书译注》李民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

9、《中国绘画史图鉴》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山西古代壁画珍品典藏 书籍
明代壁画中的佳品—汾阳圣母庙壁画
水陆法会与水陆画研究——水陆壁画艺术价值的论述
【短视频】再去古壁画中旅行16 佛陀的母亲为何生下他就去世了?
晋见人文活动:壁上丹青~山西寺观壁画精选
山西古代壁画:唐代寺观壁画珍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