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橘秘图 终极表格】中诊45个高频考点,必须全部背下!(下)
说明:本内容精简来自于青橘《中综知要》、《中综精要》,邀请青橘380+大神高频考点精选和总结,删除低频考点,只留下高频考点!汇成一本《青橘学神终极秘籍》(如果需要全面的核心考点,建议购买《中综精要》)高频一定要背诵!红色标注的是重中之重!如果你现在歌诀没有记下来,赶紧扔掉吧,理解加趣味脑洞才是终极法门!剩下的30多天青橘校园为你做精致的终极表格考点绝杀,死磕到底!
中诊 45个精简必考点,打印约8张正反A4纸
-- 强 烈 建 议 打 印 重 复 阅 读 --
表格:建议至少阅读3遍
考点26:问耳目
耳鸣→肝胆火扰、肝阳上亢;瘀阻、风热;药毒损伤;肾精亏虚;脾气亏虚、清阳不升;肝阴、肝血不足。
耳聋→肾精亏虚;肝胆火扰,痰浊上蒙;风邪上袭。
a.目昏→气虚;肝血不足;肾精亏耗;目失所养。
d.雀盲→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所养。
考点27:问睡眠
a.不寐→心肾不交;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肝火旺、痰热内扰;食积胃脘。
b.嗜睡→痰湿困脾;脾气虚弱;心肾阳虚。
考点28:问饮食口味
饮水
口不渴
寒证;湿证
口渴多饮
[津伤]
燥邪伤津;里热炽盛;素体阴虚,消渴;汗吐下太过
渴不多饮
[涩/阻]
阴虚火旺;热入营分;湿热证;痰饮内停证;血瘀证(但欲漱水不欲咽)
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饮停于胃
食欲
减退
脾胃亏虚;湿邪困阻脾胃
厌食
食滞;湿邪困阻脾胃;肝胆湿热
消谷善饥
胃热炽盛;胃强脾弱
饥不欲食
胃阴虚
口味
口淡
[口淡无味]
脾胃气虚/寒湿中阻/寒邪犯胃→阳虚[腐运功能↓]
口甜
[自觉甜味]
湿热蕴脾;脾虚
口粘腻
湿邪困脾
口酸
伤食;肝胃郁热[肝胃不和]
口苦
心火上炎;肝胆火盛;胆气上逆
口涩[舌燥]
燥热伤津;脏腑热盛
口咸
肾病;寒水上泛
考点29:问二便
大便
便秘(联系中内)
热秘
热伤津液
冷秘
阴寒凝滞
气秘
气虚无力推动
虚秘
血虚肠道失润
泄泻(联系中内)
[暴泻多实;
久泻多虚]
水样泄
脾失健运
五更泄
脾肾阳虚[命门火衰]
湿热泄
饮食不洁;湿热内蕴
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
脾虚;肾虚;食滞胃肠[新起]
脓血便
痢疾;肠癌;湿热疫毒
便血
脾胃气虚;胃肠积热;湿热蕴结;气血瘀滞
排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
大肠湿热
里急后重
湿热痢→湿热内阻
排便不爽
泻下黄糜,粘滞不爽
湿热蕴结大肠
痛泻要方证
肝郁脾虚
酸腐臭秽
食积化腐
大便失禁
督脉损伤;肠道湿热;
脾肾虚损;脾虚气陷
肛门气坠
脾虚[中气下陷]
小便
尿量异常
增多
清长量多
虚寒证
[阳虚不能蒸化]
多饮多食多尿+消瘦
消渴
减少
热盛伤津;吐泻伤津;汗吐下太过伤津;肺脾肾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湿热蕴结[水道不通]
小便频数
尿频/急/痛+短赤
湿热蕴结
夜尿增多
肾气不固;肾阳虚
癃闭
虚证
气虚;阳虚;肾气气化不利[开合失司]
实证
瘀血;结石;湿热;败精→阻滞
排尿感
异常
小便涩痛
湿热内蕴;热灼津伤;结石/瘀血阻滞;肝郁气滞;阴虚火旺;中气下陷
余沥不尽
肾阳亏虚;肾气不固;湿热;劳淋
小便失禁
肾气亏虚;脾虚气陷;膀胱虚寒;湿热/瘀血阻滞;邪陷心包[伴神昏]
遗尿
肾气亏虚;脾虚气陷;膀胱虚寒;肝经湿热[下迫膀胱]
考点30:问经带
月经先期
[连续2月提前7天]
气虚
脾气亏虚;肾气不足[冲任不固]
血热
阳盛血热;肝郁化热;阴虚火旺→热扰冲任[血海不宁]
月经后期
[连续2月推迟7天]
营血亏虚;肾精不足;阳气虚衰→不能生血[血海空虚]
气滞/血瘀/寒凝/痰湿→阻滞[冲任不畅]
月经先后无定期
[肝郁脾虚]
脾肾虚衰
肝气郁滞
考点31:问男子[新]
a.阳痿→肾阳虚[命火衰微];心脾两虚[思虑过度];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湿热下注[宗筋弛纵];暴受惊恐[恐伤肾]。
b.阳强→肝火内扰;肝肾阴虚。
c.遗精→肾气亏虚;心脾两虚;
湿热下注[扰动精室]。
d.早泄→肝经湿热下注;肾阴不足;心脾两虚];肾气损伤。
考点32:脉诊
《伤寒杂病论》
三部诊法
寸口[肺];趺阳[胃];太溪[肾]
《难经》
秦越人所著
最早提出“独取寸口”
《脉经》
晋—王叔和
第一部脉学专著
提倡“寸口诊法”
【寸诊原理】寸口→“脉之大会”;脉气最明显;可反映宗气盛衰;最易诊查;沿用最久[经验丰富]。
有胃
[形]→从容;徐和;软滑→脾胃运化功能
有神
[律]→脉律整齐;缓和有力→精气盈亏
有根
[力]→尺脉有力,沉取不绝→肾气盛衰
考点33:病脉
浮脉类[6]
浮洪濡散芤革
沉脉类[4]
沉伏牢弱
迟脉类[4]
迟缓结涩
数脉类[4]
数[90+]疾[120+]促动
虚脉类[5]
虚微细代短
实脉类[5]
实滑弦紧长
①  浮脉类[轻取即得]
浮脉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表证[浮而有力表实,浮而无力表虚]
虚证[虚阳浮越]
洪脉
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气分]热甚;元气大伤,邪盛正衰
濡脉
浮细无力而软
虚证;湿困
散脉
浮大无根,至数/脉力不均
元气离散;脏气将绝
芤脉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失血;伤阴
革脉
浮而搏指,中空边坚
亡血;失精;半产;崩漏;阳气外浮
②  沉脉类[重按始得]
沉脉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里证[沉而有力里实,沉而无力里虚]
伏脉
重按推筋至骨始得
邪闭;痛极;厥证
牢脉
沉按实大弦长
阴寒内积;疝气;癥瘕积聚
弱脉
沉细无力而软
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③  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
迟脉
一息不足四至
寒证
邪热结聚[迟而有力为冷积,迟而无力为虚寒]
缓脉
一息四至,脉来怠缓
湿病;脾胃虚弱;[常人]
结脉
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阴盛气结;寒痰瘀血[阻];气血虚衰
涩脉
往来艰涩,迟滞不畅[轻刀刮竹]
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痰食[阻]
④  数脉类[一息五至以上]
数脉
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热证;里虚证
疾脉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
阳极阴竭,元气欲脱
促脉
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阳热亢盛;瘀血/痰食停积[阻];脏气衰败
动脉
脉短如豆,滑数有力
疼痛;惊恐
⑤  虚脉类[应指无力]
虚脉
举按无力,应指松软
气血两虚
微脉
极细极软,似有似无
气血大虚;阳气暴脱
细脉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气血俱虚;湿证
代脉
迟而中止,止有定数
脏气衰微;疼痛;惊恐;风证;跌仆损伤
短脉
收尾俱短,不及三部
气郁[短而有力主气郁]
气损[短而无力主气损]
⑥  实脉类[应指有力]
实脉
举按充实有力
实证;常人
滑脉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
痰湿;食积;实热;青壮年;孕妇
弦脉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疼痛;痰饮;老年健康者
紧脉
绷急弹指,状如转索
实寒证;疼痛;宿食
长脉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阳气有余;阳证;热证;实证;常人
⑦总结
脏气虚弱
促;代
惊恐
动;代
疼痛
伏;动;代;弦;紧
痰/湿/饮
濡;缓;涩[阻];结[阻];促;细;滑;弦
血瘀/淤血
涩[阻];结[阻];促
牢;弱[阳虚];迟[阻];结[阻];微[阳脱];紧
洪;革[阳气外浮];迟[阻];数;疾;促;滑;长
气血两虚
弱;结[脉道失养];虚;细;微
食积
涩[阻];促;滑;紧
⑧相兼脉的临床意义
浮紧脉
外感风寒之表寒证;风寒痹病疼痛
浮缓脉
风邪伤卫;太阳中风证[营卫不和]
浮数脉
表热证[风热袭表]
浮滑脉
素体多痰盛又感外邪者[表证夹痰/风痰]
沉迟脉
里寒证
沉弦脉
肝郁气滞;水饮内停;寒凝肝脉
沉涩脉
阳虚寒凝之血瘀
沉缓脉
脾虚;水湿停留
沉细数脉
阴虚内热;血虚
弦紧脉
寒滞肝脉;肝郁气滞等所致疼痛[寒证;痛症]
弦数脉
肝郁化火;肝胆湿热;肝阳上亢
弦滑数脉
痰/湿/热→肝火夹痰;肝胆湿热;肝阳上扰;痰火内蕴
弦细脉
肝肾阴虚;血虚肝郁;肝郁脾虚
滑数脉
痰热/火;湿热;食积内热
洪数脉
阳明经证;气分热盛;外感热病
考点34:按肌肤诊寒热
身凉
+体温偏低
阳气衰少
+冷汗淋漓、脉微欲绝
亡阳
身热
+肢厥
阳气内郁→真热假寒
外感病身热,热退脉静
表邪已解
初按热甚
久按反轻
热在表
久按更甚
热在里
初扪不觉热,稍久灼手
身热不扬[湿温潮热]→湿热蕴结
汗出如油,肌肤尚温,脉疾躁无力
亡阴
考点35:六淫
风淫证候
a.恶风+汗出+脉浮缓[风邪袭表]
b.鼻塞流涕+咽喉痒痛[风邪犯肺]
c.痒/疹[风邪克于肌肤]
d.肌肤麻木/口眼歪斜[风中经络]
e.面睑浮肿[风水相搏]
f.行痹
寒淫证候
恶寒重,无汗,头身疼痛,舌淡苔白,脉浮紧/弦紧
暑淫证候
a.升散→发热;汗出
b.耗气→气短神疲
c.伤津→口渴喜饮;尿黄
d.舌红,苔白/黄,脉虚数/细数
湿淫证候
外湿→外湿侵袭
内湿→脾虚生湿
外湿→
阻遏气机→头[晕]重如裹,嗜睡,身重,肌肉酸痛
内湿→
阻遏气机→胸闷脘痞,口腻不渴,恶心,纳呆,大便稀溏,小便混浊
燥淫证候
a.耗伤津液→肌肤干燥
b.口鼻等→干燥不润
火淫证候
发热汗出,渴喜冷饮,面赤,[或]神昏谵语,惊厥抽搐,[或]各种出血,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洪大/数
考点36:气血辨证
总属
气的生理功能 ;化生不及/消耗太过
病理
元气不足→推动生长发育/生殖;推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脏腑之气不足→脏腑机能[×]
临床表现
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脉虚,舌质淡嫩;头晕目眩,自汗
辨证要点
神疲乏力,气短脉虚
总属
上升不及/下降太过
临床表现
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瘦;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
辨证要点
自觉气坠,脏器下垂
证[重]
总属
气虚至极
病理
热邪过甚→逼津外出→不能内受
气不固摄→外出太过→不能内受
汗吐下太过→气随津脱→不能内受
出血太过→气随血脱→不能内受
后期
极度气虚→后期常兼气虚证候
临床表现
呼吸微弱不规则,汗出不止,口开目合,全身瘫软,神识朦胧,二便失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脉微,舌淡,舌苔白润
辨证要点
病重[神智方面表现],气微,大汗,脉微欲绝
气不固证
总属
气虚→固摄功能
临床表现
气短,疲乏,面白,舌淡,脉虚无力;自汗不止,流涎不止,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大便滑脱失禁,崩漏,滑胎小产,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
辨证要点
气虚证+二便失禁
总属
寒/湿/痰饮/瘀血/食/虫→阻滞不通→不通则痛→胀痛为主
临床表现
胀闷疼痛,部位不固定,疼痛随情绪变化而变化,或随嗳气、矢气减轻,脉象多弦,舌象无明显
辨证要点
胀闷、疼痛、脉弦
总属
上升太过/下降不及
临床表现
肺→咳喘
胃→嗳气;呕吐
膈→呃逆
肝→头痛;眩晕;情志
辨证要点
咳喘[肺],呃逆[膈],呕吐[胃],情志[肝]
总属
邪气阻闭,气机逆乱
临床表现
突发神昏,晕厥;或脏器绞痛,或二便闭塞,呼吸气粗、声高,脉沉实有力
辨证要点
突发神昏晕厥,或脏器绞痛,或二便闭塞
总属
化生不足/消耗太过
临床表现
色→面色淡白/萎黄,口/唇/睑/舌质/爪甲淡白
肝→头晕眼花,两目干涩
心→心悸,多梦,健忘,神疲
肌肤失养→手足发麻
冲任失充→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经闭
脉→脉细无力
辨证要点
“[淡]白”,脏腑/组织/经络失养诸证,脉细无力
血脱证
总属
常见于大出血后[血虚重证]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四肢逆冷,舌色枯白,脉微/芤等
辨证要点
血虚重证+阳虚证[气随血脱],脉微/芤
总属
瘀血内阻→血行不畅
临床表现
疼痛→刺痛→痛处拒按、固定不移、常在夜间痛甚
肿块→包块色青紫,多伴刺痛,拒按
出血→出血反复不止,色紫暗/血块;大便色黑如柏油状;妇女崩漏
瘀血色脉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皮下紫斑,肌肤甲错,腹露青筋,皮肤出现丝状红缕;舌有紫色斑点、舌下络脉曲张;脉多细涩/结/代/无脉等
辨证要点
青/紫/暗”;瘀血色脉征;刺痛;肌肤甲错
总属
热入营血→身热夜甚→实热证
临床表现
热→身热夜甚/潮热[特指温病发热],口渴,面赤;出血[色深红],斑疹暴露,疮痈;舌红绛,脉数急等
辨证要点
“红/赤”;身热口渴;出血;神智;舌红/绛;脉数
总属
寒入营血→血行不畅→实寒证
临床表现
畏寒,冷痛拘急,得温痛减,肤色紫暗;痛经,月经后期,经色紫黯/血块;唇舌青紫,苔白滑,脉沉迟弦涩等
辨证要点
“白”;“寒[得温则减]”;苔白滑;脉沉迟弦[寒→阻→痛]涩
考点37:气血同病证类
气滞血瘀
气滞证+
血瘀证
胸胁胀闷[走窜]/刺痛拒按+舌紫暗/瘀斑+脉涩
气虚血瘀
[虚中夹实]
气虚证+
血瘀证
舌淡[气虚]+脉沉涩
气血两虚
气虚证+
血虚证
舌淡嫩+脉细弱
气不摄血
气虚证+
慢性出血
[慢/少]出血+舌淡+脉细弱
气随血脱
大量出血+
阳气虚衰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舌淡+脉微欲绝/散
考点38:津液辨证[津液亏虚证]
病理
生成不足→脾胃虚弱
消耗太过→内热[阴虚,气郁化火];外热[外感热邪];汗吐下太过→耗伤阴液
临床表现
干燥失润;脱水[眼球深陷;口渴欲饮]
辨证要点
“干燥”;皮肤枯瘪;眼球深陷;口渴欲饮;小便短黄+舌红+脉细数[内燥属阴虚范畴]
考点39:脏腑辨证
心血虚证→心+血虚
心阴虚证→心+阴虚
心气虚证→心+气虚
心阳虚证→心+气虚+阳虚+宗气不足
心阳暴脱证→心阳虚证+亡阳证
心火亢盛证→心+“热”
心脉痹阻证→心悸怔仲,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痰蒙心神证→神昏,或癫证,或痫证+痰
痰火扰神证→神志异常+痰热
肺气虚证→肺+气虚+表证
肺阴虚证→肺+阴虚+干咳少痰/痰中带血
风寒束肺证→肺+风寒表证
风热犯肺证→肺+风热表证
燥邪伤肺证→肺+无痰/痰少而黏+燥
肺热炽盛证→肺+实热证
痰热壅肺证→肺+痰黄量多+实热证[鼻翼煽动,气粗,痰粘稠,甚则咳吐脓血腥臭痰]
寒痰阻肺证→肺+寒+痰饮舌脉
脾气虚证→脾+气虚
脾虚气陷证→脾+气虚+气陷证
脾阳虚证→脾+阳虚
脾不统血证→气血两虚+出血
寒湿困脾证→脾+寒湿[可发为阴黄]
湿热蕴脾证→脾+湿热[可发为阳黄]
肝血虚证→血虚+关节拘急,手足震颤,肌肉瞤动
肝阴虚证→阴虚+肝[头晕眼花,两目干涩,手足蠕动]
肝郁气滞证→肝+气滞[咽部异物,胁下肿块,妇女月经不调,痛经]
肝火炽盛证→实热证+肝[头痛、烦躁、耳鸣、胁痛]
肝阳上亢证→热+肝[头重脚轻]+肾阴虚证
肝风内动证→肢体抽搐,眩晕,震颤
肾阳虚证→阳虚+肾[男女生殖机能减弱,小便频数清长,五更泻/久泻]
肾虚水泛证→阳虚+水泛[水肿,咳喘痰鸣]
肾阴虚证→阴虚[虚热]+肾[男子阳强易举、遗精、早泄,女子经少/经闭、崩漏]
肾气不固证→肾+气不固证[小便频数而清;男子滑精、早泄;女子月经淋漓不尽或带下清稀量多,或胎动易滑]
肾精不足证→男子精少不育,性欲减退;女子经闭不孕,性欲减退
肾不纳气证[肺肾气虚]→[删]
肺气虚→肾气虚→久病咳嗽,自汗神疲,呼多吸少
肾气虚→肾阳虚→腰膝酸软/冷痛,冷汗淋漓,动则气喘
肾气虚→肾阴虚→肾+阴虚
胃[虚证→喜温喜按;实证→拒按]
胃气虚证→气虚+胃[纳呆,隐痛,得食痛减,食后胀甚]
胃阳虚证→气虚+虚寒证+胃[冷痛,肢冷]
胃阴虚证→阴虚+胃[隐隐灼痛,饥不欲食]
胃火炽盛证→实热证+胃[胃脘灼痛,消谷善饥]
寒滞胃肠证[删]→实寒证+胃[胃脘/腹部冷痛,痛势暴急,腹泻清稀/腹胀便秘]
食滞胃肠证→实证+“臭”/出血+胃[脘腹痞胀疼痛,吐后胀痛得减,呕吐/矢气/大便酸腐臭秽]
胆气上逆→眩晕;头痛[侧头];口苦
胆气犯胃→呕吐
瘀滞胃脘→胃脘刺痛拒按,固定不移,食后加剧,或吐血/大便色黑
肠燥津亏证→津液不足证表现在肠的证候→大便燥如羊屎,腹胀作痛,左少腹可触及包块,口干口臭,头晕,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大肠湿热证→“臭”,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薄泻如水,腹泻不爽
大肠虚寒证→大便失禁,甚则脱肛,腹痛隐隐,喜温喜按,舌淡苔白滑,脉沉弱
肠热腑实证→腹部胀痛拒按,便秘/热结旁流,小便短赤,高热/日晡潮热,神昏谵语
虫积肠道证→脐部痛,时发时止,可触及条索状虫闭,大便排虫,嗜食异物,面黄肌瘦,面部白斑,白睛蓝斑
小肠
小肠实热证→心经火热下移小肠[小便→赤;痛;血]+心经火热上移
膀胱
膀胱湿热证→膀胱+湿热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肾不交证→心+肾+阴虚阳亢
心肾阳虚证→心+肾+阳虚[气虚+冷]
心肺气虚证→心+肺+气虚
心脾两虚证→心+脾+气血两虚[气不摄血→皮下紫斑]→归脾汤证
心肝血虚证→心+肝+血虚
肺脾气虚证→脾+肺+面部虚浮,下肢微肿[脾虚不能运化水液→水气泛溢肌肤]
肺肾阴虚证[肾不纳气证]→肺+肾+呼多吸少
肝肾阴虚证→肝+肾+阴虚+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
肝火犯肺证→肺+肝+热[头胀头晕,烦热口苦,甚则咯血]
肝郁脾虚证→肝+脾[腹痛欲便,泻后痛减]→痛泻要方证
肝胃不和证→肝+胃+气滞+热[肝气郁结→郁而化火]
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五更泄泻,全身水肿]
肝胆湿热证→身目发黄,胁肋胀痛,泛恶欲呕,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发热或寒热往来
考点40: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阴证
阴证总纲→阴证为广义范畴,凡是具有广义“阴”属性的病症表现都可以归为阴证范畴
阳证
阳证总纲→阳证为广义范畴,凡是具有广义“阳”属性的病症表现都可以归为阳证范畴
表证
表证总纲→六淫/戾气/疫毒[外感→侵袭人体]→属外感病初期→脏腑病症[里证]无
临床表现
恶寒/恶寒发热并见;肺系证候表现明显;脏腑气血证候不显;舌淡红/苔薄;脉浮
里证
里证总纲→脏腑气血等受病[外邪入里→外感病中后期/外邪直接入里/内生五邪/情志内伤等]→损伤脏腑气血→脏腑气血病症为主要表现
临床表现
但热不寒/但寒不热;脏腑气血证候明显;舌色多有变化[或“白”或“红”];脉沉
小结→表里证辨证要点→寒热/脏腑证候/舌脉
“直中”→伤寒病初起,不从三阳经传入,病邪直入三阴
半表半里证总纲→外感病由表入里,病位处于表里变化之中→少阳为病苦寒热
临床表现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虚证
总纲
正[精气血津液/阴阳]虚邪不甚
临床表现
表虚证
外感表虚→恶风,汗出,项强,或发热,脉浮缓→桂枝汤证[外感风寒表虚证]
内伤表虚→表证+气虚证,舌淡苔白,脉细弱
里虚证
伤阴→阴虚证+血虚证→凉润/濡养功能×→[重]阴虚则阳亢[虚热证]
伤阳→气虚证→温煦/固摄功能×→[重]阳虚则阴盛[虚寒证]
实证
总纲
邪[邪/食积/虫积/各种病理产物]实正不虚.
临床表现
表实证
外邪侵袭[多见于寒邪袭表]→正邪斗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麻黄汤证
里实证
阻碍气机;影响津液输布;影响脏腑生理功能
寒证
总纲
虚[阳虚阴盛]
实[寒邪亢盛]→机体功能活动[↓]+“冷”
临床表现
虚寒证
阳虚[是因]阴盛→阳[气]虚证+“冷”
实寒证
畏寒喜暖+“[冷]痛[得温则减]”+“冷”
表寒证
正邪斗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
里寒证
形寒肢冷,口淡不渴/渴喜热饮,苔白而润[寒证特点→津液未伤],脉沉迟
热证
总纲
虚[阴虚阳亢]
实[热邪亢盛/脏腑阳气亢盛]→机体功能活动[↑]+发热/恶热
临床表现
虚热证
阴虚[是因]阳亢→阴虚证
实热证
壮热,面赤,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伴脘腹胀满,疼痛拒按],舌红苔黄/或干[津液大伤],脉实数洪大
表热证
外邪侵袭[多见于风热袭表]→风热表证
里热证
面红身热,渴喜冷饮,心烦烦躁,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考点41:复杂证候及证候转化
①阴/阳虚
阴虚证
[虚热证]
总纲
热邪/内生火邪/过服温燥→“热”→耗伤阴液
临床表现
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阳虚证[虚寒证]
总纲
久病→气虚→阳[气]虚
过服寒凉→阳气渐损→阳[气]虚
临床
表现
面色㿠白,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注】阳虚证→温煦/推动功能[×]
②亡阴/亡阴
亡阴证
总纲
温邪久留/热邪炽盛/大汗/吐/泻/出血→阴液暴失
临床表现
神志不清或烦躁,面赤唇焦,身热烦渴,渴喜冷饮,汗出如油,味咸,小便极少,脉细数/疾[重]
亡阳证
总纲
气虚→阳虚→亡阳
三阴寒极→阳气暴伤
大汗/出血→阳随阴脱[阴阳互根]
剧毒/外伤/瘀痰阻塞心窍[心阳暴脱]→阳气暴脱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③表里同病
表里
俱寒
表寒证+里寒证
临床表现
“白”,恶寒肢冷,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腹痛,“冷痛[得温则减]”,吐泻,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迟/浮紧
表里
俱热
表热证+里热证
临床表现
“红”,身热畏热,烦躁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芒刺舌,脉数
表寒
里热
表寒证+里热证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心烦渴饮,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黄
表热
里寒
表热证+里寒证
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汗出,或“痛”,饮食难化,大便溏泄,舌胖苔黄
表里
俱实
表实证[风寒表实证]+里实证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脘腹胀满/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滑实有力
表里
俱虚
表虚证+里虚证[气虚]
临床表现
恶风,自汗出,心悸眩晕,神疲乏力,脉虚浮
表虚
里实
表虚证+里实证
临床表现
恶风,自汗出,腹胀,便秘
表实
里虚
表实证+里虚证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腹痛绵绵,纳呆呕吐,二便自利
二便/舌质/脉象→多反映里证
舌苔→表证更甚则偏反映表;里证更甚则偏反映里
寒→冷痛[得温则减]
热→发热恶热,或喜冷饮
虚实→二便/舌脉
④寒热错杂
表寒里热
表寒证+里热证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心烦渴饮,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黄
表热里寒
表热证+里寒证
临床表现
发热汗出,或“痛”,大便溏泄,舌淡苔黄
上寒下热
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
→常见于两脏腑同病
上热下寒
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
→常见于两脏腑同病
⑤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真寒假热
总纲
内有真寒外见假热的证候→阴寒内盛+阳气虚衰→阴盛于里,格阳于外[阴盛格阳证戴阳证]
临床表现
真寒
四肢厥冷,胸腹无灼热,口渴不欲饮,小便清长/尿少浮肿,下利清谷,舌淡苔白
假热
自觉发热,面色颧红如妆,口渴不欲饮,脉浮大而数且重按无力
真热假寒
总纲
内有真热外见假寒的证候→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不能外达
临床表现
真热
身热神昏,胸腹灼热,口渴引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
假寒
面色紫暗,四肢厥冷,脉沉迟
⑥虚实夹杂
虚实夹杂
总纲
虚中夹实;实中夹虚;虚实齐见
临床表现
虚中夹实
正虚为主,实邪为次→主证为虚,夹杂实证→先虚后实
实中夹虚
实邪为主,正虚次之→主证为实,夹杂虚证→先实后虚
虚实齐见
邪实正虚同见→病情笃重
考点42:真虚假实/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
总纲
虚盛无邪
临床表现
正气虚损太过→脉无力无神;舌质胖嫩/苍老;语声低微/高亢→正气虚<真虚假实[正气大虚]<残灯复明[正气将离+伴/不伴邪实]
真实假虚
总纲
邪实正不虚
临床表现
真实假虚→邪实→影响脏腑气机正常生理功能→腹满,声高,神倦,脉沉细但沉按有力
注:[实→外邪/内邪/疫毒/病理产物]
考点43:六经辨证
太阳病症
总属
外感伤寒初期
太阳经证
太阳
中风证
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风邪袭表[太阳]
太阳
伤寒证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而喘,脉浮紧→寒邪袭表[太阳]
太阳腑证
太阳
蓄水证
太阳经证+小腹满,口渴,入水即吐,小便不利[风寒之邪由经入腑→影响水液代谢]
太阳
蓄血证
少腹急结/硬满,发狂,小便自利,大便色黑
阳明病症
总属
胃家实
阳明经证
白虎汤证[四大证→“热/汗/渴/脉”]
阳明腑证
日脯潮热,汗出,腹满痛拒按,便秘,狂躁谵语,舌苔黄厚燥,脉沉迟而实/滑数
少阳病症
总属
少阳主枢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小柴胡汤主之。”
太阴病症
总属
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时作时止舌淡苔白滑,脉沉缓/弱
少阴
病症
总属
阴阳衰惫
少阴
寒化证
无热恶寒,但欲寐,下利而渴,小便清长,入食即吐→阳虚证
少阴
热化证
心烦不得眠,舌尖红,少津,脉细数→阴虚证
厥阴病症
总属
阴阳对峙
寒热交错,气上撞心,消渴,饥不欲食食则吐蛔
【六经传变】
循经传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表里经传
表里两经相传
直中
病邪不经三阳经,而直入三阴
合并
两经/两经以上病症同时出现
并病
一经病症未罢,又见他经病症
考点44:卫气营血辨证
*叶桂[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卫气营血辨证。
卫分证
总纲
温热之邪侵袭肺与肌表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头痛,口干微渴,或咳嗽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气分证
总纲
温热之邪传入气分→病位在胸在膈在腑
临床表现
总:发热不恶寒,口渴,汗出,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热扰胸膈→+心中懊恼,坐卧不安
热结肠道→+腹满胀痛拒按,大便秘结,时或谵语,狂乱
热郁胆腑→+胁痛,口苦,干呕,脉弦数
营分证
总纲
温热之邪传入心营→[温热之邪损伤心阴]→病位在心与心包
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心烦不寐,神昏谵语,舌红绛,脉细数
血分证
总纲
温热深入血分→耗血,动血,伤阴,动风
临床表现
耗血→血虚证→血虚生风
动血→出血证→迫血妄行→吐衄,紫斑*
伤阴→阴虚内热→热扰心神→身热夜甚,神昏谵语,烦躁不宁
动风→虚风内动→手足蠕动
【卫气营血传变】
顺传→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逆传→越过卫气,直入营血
考点45:三焦辨证[吴瑭[鞠通]—创三焦辨证]
上焦病证[肺/心包]
总纲
温热之邪侵袭肺与心包
临床表现
发热汗出,或微恶风寒,咳嗽气喘,神昏谵语,舌謇肢厥,舌红绛,脉浮数
中焦病证[脾/胃]
总纲
温热之邪侵袭脾胃
临床表现
从燥化
身热面赤,腹满便秘,小便短赤,神昏谵语,渴欲饮冷,舌红绛,苔黄燥/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
从湿化
身热不扬,头身困重,泛恶欲呕,大便粘滞/溏泻,舌黄腻,脉濡数
下焦病证[肝/肾]
总纲
温热之邪侵袭下焦,劫夺肝肾之阴
临床表现
颧红身热,手足心热,手足瘛瘲,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脱,舌绛少苔,脉细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诊断学歌决汇
中医虚证辩证参考标准
五脏虚证及用药
【一轮考点】考纲重点之中诊脏腑辨证(七)
《中医诊断学》综合试题一及答案
补虚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