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怀化,有一种童年叫“厂子弟”!

在怀化的角角落落,

甚至是山沟沟里,

散落着一个又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数量庞大,祖上两代人生在集体,

长在集体,又工作在集体,

他们的后代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厂子弟。



他们所在的厂区不以小区命名,而是用代号表示:861、855、4507、3614、5647、5617、5627、918、51、52、53、54……这些数字代表的是曾经风光无限的老厂子,一个个封闭却五脏俱全的小社会。



这些小社会均诞生于上个世纪5、60年代,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很多兵工厂从沿海城市纷纷迁移到怀化,无数来自上海、南京、武汉沈阳、北京的年轻知识分子拖家带口的来到他们陌生的地方,带着“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的信念,放弃家乡的生活,一路南下,浩浩荡荡来到当时还很落后的大山。他们在这里结婚、生子,时间一晃就是大半辈子。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厂区就是一个个小社会,里面什么都有:幼儿园、托儿所、小学、中学、大学(电大、工大、技校)、商店、粮店、菜店、书店俱乐部(相当于电影院、剧场)、医院、车队、消防队、保卫科(相当于派出所)、养猪场、肉店、邮局、银行……在这里基本可以解决一切生活需要。



这里的居民区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尤其是每个村子的命名。以861为例,这个小镇由“和平、先锋、解放、幸福、红旗、建国、爱国、友谊、团结、生产”等词语命名的村子组成。


这里的房子有些是苏联人设计的,从空中俯瞰,苏式风格民居排列得整整齐齐;黑色的砖瓦石墙,两层的小楼,安静而悠闲的地方,每扇门每个家都有传奇的故事。



那时的一天是这样开始的:早上7点,厂里无处不在的大喇叭就开始长鸣,伴随着《团结就是力量》等抗战歌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或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大人们起床吃早饭,然后就骑着二八自行车奔向车间。



每日清晨、午间、黄昏的警报声,职工上下班自行车经过笔直林荫道的车铃声,上空的广播声,老旧球场、俱乐部中的人语声……让人仿佛穿越到泛黄的上世纪7-80年代,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时代感。


中午大人一般要回来给孩子做午餐,午餐后就小睡一会,然后又是一阵广播声,哦,该上班上学了。晚上下班了,回家做饭吃饭,吃完收拾好了就是各种活动了,总结起来无外乎这几种,看电视、串门、打牌、跳舞、看电影、散步


那时候,全厂的职工家属都住在那种老式的红砖或石头筒子楼,没有单独的厕所和浴室,厂里就一个公共大澡堂定期开放。



无论在怀化哪儿的三线工厂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秘密。谁家吵架了、谁又恋爱了、谁对谁有意思……只要在公共厕所、澡堂、街上一说,第二天全厂就都知道了。


所以很多厂子弟,读书的时候不敢谈恋爱,早上刚给喜欢的女同学表白,中午回家爸妈就知道了,速度就是这么快。厂里都是熟人,出门有打不完的招呼,有的虽然喊不出名字,但都是熟脸。



当然,谁家今天吃了什么,也绝对是公开的。一到吃饭的时间,家属院的楼道就开始集体飘香,什么回锅肉啊,红烧肉啊,熬猪油啊,炖牛肉啊……各种香味在空气中交汇,无孔不入,刺激得整个家属院的人口水直流。孩子闻到味道就来了,每个孩子都是吃百家菜长大的。


那时候的邻居熟得不能再熟了,隔壁叔叔阿姨都是从肚子里看着自己长大的。平时做了什么好吃的都会给邻居端去一碗,邻居吃完后把碗洗干净又还回来。



由于厂区来自外迁,所以这里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整个厂区每天都飚着天南地北的方言,武汉话、吴侬软语、京片儿、关中话、重庆言子、本地话……整个厂区都洋溢着一股“山寨版”的国际范,当时觉得甚是时髦。

“厂子弟”的童年记忆

厂子弟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小在厂里长大的,一种是后搬来的。从小在厂里长大的多数是独生子女,后面搬来的大都有兄弟姐妹。


厂子弟互相都是认识的,从小就厮混在一起。那时候虽然物质条件有限,没有ipad没有手机,但好玩的事情很多。抓螃蟹、钓青蛙滚铁环、打沙包、捉迷藏、集卡片、贴不干胶,什么翁美玲呀、张曼玉呀,他们的最多。还有弹玻璃珠,攻城,斗鸡,甩飞盘……



厂里的灯光球场、俱乐部、大操坪,也是我们这些孩子的乐园。厂里的工会活动也都在这里搞,比如三八妇女节的文艺汇演,大人们都会穿得大红大绿的,擦着红脸蛋去表演集体舞蹈。小时候还经常在俱乐部看过电影,一群人坐在大操坪嗑瓜子,有说有笑。



周末很多年轻人还会组织舞会,烫着卷发、带着蛤蟆镜、穿着可以扫地的喇叭裤,喇叭裤还要配尖皮鞋,尖皮鞋底下要钉满铁钉子,走路要卡塔卡塔响才过瘾,跳着36步、16步觉得自己时髦得不得了。



除了上课以外,课余活动也非常丰富。怀化很多厂区建在山里,下课后就是漫山遍野地跑,去野炊,去挖红薯,烤河里面捞出来的鱼,要么烤自家做的或从别家偷来的香肠。相信很多厂子弟小时候都有过挖别人地里红薯来烤的经历。


印象中那时怀化的夏天太阳总是很大,知了也总是叫很响,我们也总是一个比一个黑。那一个个的夏天,虽然没有空调,最好的家境也就是有一把吊扇或者台扇,晚上左邻右舍一起铺着竹席在家门口乘凉,听大人聊天讲故事,逗小孩们把某片天里的星星数清楚……



尤其到了寒暑假,家属区就成了孩子的天堂,一个个脖子上挂着钥匙,玩到天黑了都不回家。对厂子弟来说,小时候的任务就是玩,没心没肺地玩,因为他们未来不愁工作。


不愁未来、不愁工作

在厂里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福利一般都很好。很多厂区中午免费为职工做午饭,每个职工每月都发洗澡票、开水票、电影票,也就是说职工洗澡、打开水、看电影基本都是免费。有职工得了重病,基本都是全额报销。那个时候,说起自己是哪个厂的,都带着一股浓浓的优越感。


在厂里当工人不但待遇好,找对象也不愁。即使学习差强人意,长大后厂子弟还可以通过读技校和招工等方式顶班进厂。父母退休了,厂子弟就可以上班了,也算正式职工,这一生的饭碗也就有着落了。


厂里当工人除了待遇好,找对象也不愁。当年就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小妹小妹你快些长,长大嫁到厂里去,三天一只鸡,两天一个膀……说的就是国营大厂的职工。



那时候没有就业和升学的压力,那一代人的子女在从幼儿园读到中学,几乎不花什么钱。考上学校毕业后可以直接派入工厂。加上顶职的、凭关系进的、进入附属行业的,一大家都在厂里的比比皆是。当然也没有房贷的压力,有些效益好的工厂,职工都可以分房,单身的有单身宿舍,婚后根据工龄、党龄、子女年龄职务之类分配不同档次的住房,都有房子住,有的工厂就算没有分配,职工也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厂区的房子。



我们不是怀旧,我们是要记得

在时代滚滚向前的洪流中,一些老厂逐渐没落。曾经的厂医院、厂学校换下了“子弟”这个牌子,合并到了地方,从此成了子弟门脑海中的一个地名。



藏在怀化大山中的汉阳兵工厂861分散搬到重庆、株洲、湘潭、长沙,红灵搬到衡阳,湘仪搬到长沙......很多三线厂迁入就近的城市,三线厂原来的闭塞性被打破。还有很多老厂要么合并要么破产,有些老厂的旧址都被推倒重建成一一栋栋现代高楼住宅,留下来的屈指可数。



曾经轰隆作响的车间早已哑然无声,家属楼人去楼空,唯有一盏清灯作伴。无人修剪的榕树盘根错节恣意生长,青苔侵蚀着每一个角落。厂里人存在过的一切痕迹正在慢慢被大自然吞没,也逐渐被时代遗忘。



很多厂二代厂三代也离开厂区,来到外面的世界拼搏,曾经的厂一代有的搬去跟孩子生活,有的回到老家,执意留下来的只有一小部分人了。也有的工厂为了改变厂区家属的居住教育环境,也会在就近的城市新建居住区,让他们的未来过上好日子。还有的厂区会被发展成为军工特色小镇旅游区、由旧工厂或旧仓库改造而成的艺术区,以这种时尚的方式居住与工作、生活。



想必很多厂子弟,在厂里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但也一度埋怨厂区偏僻,曾一度嫌弃厂区的天地太小,曾无比憧憬外面的花花世界。如今,再次想起那里的人那里的事,却只剩下深深的怀念……


谨以此文,

献给那些在三线工厂长大的你们!

你有哪些关于老厂区、厂子弟的记忆?

你有没有特别想找回,

那些多年没有联系的厂子弟朋友?

欢迎在本文下方留言扩散。

没准你要找的人,

正好也在看这篇文章。

因为你们有一段相同而忘不掉的回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是厂矿子弟,我没有故乡
【记忆中的老三线】永远的红阳
树木岭矿通,京广干线连接厂区铁路
寻找曾经的家园---八五三一厂的回忆
解密档案:代号5505,万吨三线万吨TNT厂,五常拉林河畔尘封历史
【连载】5004厂 刘常琼'天星沟里的工厂地名——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连载1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