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崇祯十五年临清壬午之变初探

摘要 崇祯十五年(1642壬午),清兵攻陷运河重镇临清,大量屠杀居民,毁坏官舍城池,掠夺人民财富,给城市商业带来严重破坏。但清修地方志多语焉不详。本文通过挖掘明代档案、地方家谱及明清文集、墓志碑刻等,多方搜集相关史料,力求尽可以多地还原临清“壬午之变”经过及其影响。

关键词 崇祯 临清 壬午之变 影响

崇祯十五年(1642)十一月到次年六月, 是明后期清兵进军关内诸战役中的最后一次,史称“壬午之变”。清军入关后,即分道直趋山东,陷漕运重镇山东临清及河北景州、河间等处,又自临清分五路转掠北直隶、山东、苏北、河南诸处;骚扰所过,造成关内村镇一片荒凉。史载“(清军)壬午之入,直走青齐,及淮而止。所至屠掠一空,祸为至剧。”[1]但清代以降所修的4部临清地方志,因清代文字狱兴及“为尊者讳”等故,对清军攻陷临清情况多语焉不详。[2]值此役发生380周年之际,笔者拟对此作一探讨,以就教方家,并兼补地方史志之缺。

一、临清漕运咽喉之地位及明代中后期军事部署之加强

临清(又称清渊,清源),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傍清河得名,因运河而兴。明代会通河疏浚后,漕运成为国之大政。临清因处会通河与卫河交会处,“地居神京之臂,势扼九省之喉”[3],处于北方政治中心

图一 临清在京杭大运河位置示意图

与江南财赋之地相联络的枢纽地位。正如明代大学士丘浚说:“今国家都燕,盖极北之地。而财赋之入,皆东南而来。会通一河,譬如人身之咽喉也。一日食不下咽,立有死亡之祸。”并言“惟临清乃会通河之极处,诸闸于此乎尽,众流于此处会,且居高临下,水势易泄而涸速,是凡三千七百里之水路,此其要害也。”[4]

顾炎武则认为,山东要塞之地凡五,而临清首当共冲,就是因为“积贮,天下之大命也”[5],如有“不逞之徒,乘间窃发,八百里中,泥丸可塞也”。[6]是故临清“元明及清,漕运大兴,戍卫之兵,云屯此间。”[7]

明初,临清设有守御千户所。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在土木之变中被俘后,明朝面临瓦剌铁骑南侵的巨大危险。朝廷以临清为必守之地,“公卿咸议,临清要地即不守,则燕蓟不可居,而中原不可保”。[8]于是派平江侯陈豫出镇临清,并接受陈豫的建议,于景泰元年(1450),调济宁左卫五所来临清,合原驻军为临清卫。同时,为防范北兵越长城南下,危及漕运 ,兵部尚书于谦在积极主持北京防务的同时,“议临清当城,以平江侯陈豫、都御史孙曰良治其事”。[9]吏部尚书王直亦对修建临清城垣非常认可 ,其《临清建城记》云 :“财赋虽出乎四方,而输运以供国用者,必休于此而后达;商贾虽周于百货,而懋迁以应时需者,必藏于此而后通。其为要且切也如此 ,而可以无城池兵戎之保障乎?” [10]陈豫、孙曰良因广积仓建砖城 ,“故其西北特出,缘仓基也,俗谓之幞头城。城高四寻,广三寻,九里百步,瓮以甓。为门四,东威武 ,南永清 ,西广积,北镇定。”临清砖城防御设施完备 ,“正隅为戍楼八,戍铺 四十六 ,人 马陟降处为蛾眉甬道,外凿湟,周匝深广皆九尺”[11]。

为保护城外工商业,政府又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扩筑了一座包罗中洲商业区、横跨汶卫二水的土城,与砖城相接,总计“城四周逾三十里”;因二城相连,故又称连城。土城在原有砖城基础上拓展而成,将原有砖城西、南两侧城墙包入城中,砖城之广积门、永清门成为自土城进出砖城的通道。据《乾隆临清州志》卷首《州城图》可知,土城将汶、卫交汇之处的临清闸、砖闸、板闸等关键水利设施及沿河最为繁华的中州一带完全包于城中。为方便进出,土城“为门六:东宾阳、景岱,南钦明,西靖西、绥远,北怀朔。为水门三:汶一,卫二”。[12]而且为便于防守,每门均“各为戍楼对峙,为月城四,为戍铺三十有二,凿池深阔”。至此,临清城防体系全部告成。临清城防体系在经济上可以起到防护作用,此外也使临清成为连接南北两京的重要战略重镇,可谓明代漕运的咽喉之处。

图二 临清连城图及商业布局示意图(何萧桐绘)[13]

其后,明朝以临清乃漕运集结重地,专设临清镇守重臣。临清镇守以镇守临清为主,但实际上为山东省的最高武臣,其职责和权力与总兵官相差无几。[14]成化二十年(1484),又设临清兵备道。《临清州志》载“按察使司副使,凡诸所要害出使贰一人提兵莅之,曰兵备。明成化甲辰(1484)始。”[15]

万历四十七年(1619),山东抚臣因登莱等处兵将空虚,后金起兵后,广布奸细,谋绝海道,请求增兵增将。兵部尚书黄嘉善将答复山东巡抚的奏折呈报万历皇帝:

“臣部详加酌议,如登州副总兵营、菜州参将营、青州守备营,俱系沿海要地,设守备一员,增兵数百名,以联络声势。临清守备改作参将,以防获漕运,原兵添足二千,巡抚标下营兵亦应补足原数……”[16]

可见,此时明中央在密切关注海防的同时,对事关国运的漕运安全十分重视,相应提升了临清驻军级格(由守备改为参将),并增加了防卫地域和兵力,增建了参将署。这在临清地方志中亦有相应记载:

临清自明景泰建城初,原有守备分驻。至万历二十年,山东巡抚题设参将一员,分守济、兖、东。次年协谋知州孙良学建署于广济门外。[17]

崇祯朝始,清兵绕过山海关,不断南下侵扰内陆,并进逼临清。鉴此,兵部尚书杨嗣昌于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向朝廷建议,将山东总兵驻地从登莱移往临清,由杨御蕃担任总兵官镇守山东,驻扎临清。[18]

山东总兵移驻临清后,增强了山东内陆防守力量,但同时也带来了登莱沿海地区海防缺漏的问题。崇祯十三年(1640),山东总兵官杨御蕃探听到清军要从海上进犯登莱的情报,上疏朝廷请求亲自率本部军队前往登莱镇守。兵部认为清军此举意在使明朝水陆并防,分散我兵力,山东总兵仍应驻守临清,并回复:

“镇臣杨御蕃议欲卷甲趋登,留一谙练之将摄理镇事,其志诚壮。臣愚以为逆奴垂涎清源(临清别称)非一日矣⋯⋯镇臣当枕戈秣厉,时作有事之防。且登镇有抚臣、有水陆营兵九千余焉。御蕃但当再发鸟枪手一千二百,统以能将赴登,以听抚臣调度。该镇仍当驻练临镇,料理战守。”[19]

由上可以看出,山东总兵从登州移驻临清后,其防御的重点不再是登莱沿海,而是保漕运要道。即使遇到沿海战事危急,朝廷并没有将山东总兵驻地复移至登州,而是以总兵之下的将领率兵入援。这凸显了临清作为漕运咽喉在明政府中极端重要的地位。正如兵部议复山东巡抚王公弼题稿中所言:“临清南北咽喉、水陆重镇,且新旧二城,商贾凑集,为奴寇素所垂涎,非大帅弹压,恐不足以建威而消萌也。”[20]杨御蕃之后,继任山东总兵为刘泽清,带兵八千名以及守兵二千八百镇守临清。

二、临清壬午之变经过及相关档案文献辑录

崇祯十五年九月,皇太极因与明朝讲和不成,便任命贝勒阿巴泰(努尔哈赤第七子)为大将军,与图格尔格等率兵沿大凌河西进,攻占明境。十月,分两路入关:左翼部队由古北口毁长城而入,右翼则自雁门关黄崖口而入,二路会合于蓟州(今河北蓟县),然后挥师向南进攻。十一月初十日,清兵直抵临清城下。《兵部行<兵科抄出察办剿虏事务吴履中题>稿》(以下引用简称为《吴履中题稿》) ,叙述崇祯十五年闰十一月十二日山东临清被攻破情形:

“(清兵)闰十一月十一日酉时到临清州,四面安营,次日寅时从旧城北面攻,至辰时城破。本道周沂缢死二堂,副总兵段应龙死难后堂。户钞二部俱各被害。推工部侯元珙、在署州事路如瀛被害。又探乡绅张宗衡不知下落,太仆寺卿张振秀并子春元令锡俱骂贼死难。已故乡绅邢泰吉妻朱氏,亦骂贼死难。边郎赵秉衡、知县尹任、中书马斯龙俱各被害。春元止存李际明、鲁支、蔡瑞、毛可仪四人,生员存者三十八人。三行商人存者席明源、汤印、汪有全共七人。大约临民十分推之,有者未足一分。其官衙民舍,尽皆焚毁,至今余烬未灭。两河并街路,尸骸如山若颠,岂能穷数。城垛尽皆拆毁。”[21]

《兵部行<兵科抄出察办剿虏事务吴履中题>稿》

临清作为漕运咽喉,城坚池深,本有重兵把守。“临镇原额战兵一万,守兵五千。“[22]其时虽有募补原不足额的情况,但还是应有一定的战斗力的。但是,由于此次清军入关后对京城造成了威胁,京师戒严。兵部尚书张国维调临清总兵刘泽清,“带兵五千五百入援”,走到雄县的时候正值清兵攻击河间,张国维让他放弃河间,“檄之使回”。刘泽清走到阜城,遇到清军被击溃。存留二千五百兵与守兵二千八百共守临清,[23]因群龙无首、军心涣散而失城。

关于临清之陷,兵科右给事中韩如愈奏称:

臣于二十二日有虏入益深一疏,方进御前,退而旋闻临清新城攻陷,且传言者谓景州亦陷矣!不意虏所向无前一至此也。臣常过临清,见该州夹河而城,河之两头原无险阻,况在此时冰坚可履,富商大贾皆在新城。戊寅之变,赖此辈敛财出力为守,今岁闻商贾皆预行南去。镇臣刘泽清自德回临前,有从南来者,见其八轿逍遥,行人嗟叹,臣窃忧之。然而时犹谓虏未过河间,不知已分股攻临,破陷十余日而塘报始至也。[24]

总结起来,临清城池之失,首要在于兵部调度无方。正如崇祯十六年二月察饬西协昌密等处御史蒋拱宸《为鲁藩失陷直纠枢臣调度累错事题本》所言:

虏自己卯(1639)出口,无日不想临清,此番复入,虽三尺童子自知临清为虏所必攻矣,国维(指兵部尚书张国维)正当厚积兵力协助刘泽清以固此咽喉,乃调泽清入援,兵调则民心自涣,虏得兼程以攻之,是以临清遗虏……[25]

其次,临清之失与总兵刘泽清疏忽大意、情报信息不灵有关。而清军兵贵神速,以精兵攻城,一鼓作气,终得成功。

三、临清壬午之变损失情况略考

清军此次出征,以“屡欲与明修好,而彼国君臣,执迷不从”为口实,目的则是消耗明朝国力,残毁城乡,掳掠财富,以战养兵,以战养民,“可恃俘获,以为生计”[26]。所以对攻破的地方之破坏和掠夺是不遗余力的。据统计,清军此次入关,共掠取黄金 12250 两,白银 2205270 两,珍珠 4440 两,绸缎 52230 匹,缎衣、皮衣 13840 领,貂、狐、豹、虎等皮 500 多张,整角、角面1160 副,俘获人 369000 余口,骆驼、马、骡、牛、驴羊等牲畜 321000 余头。[27]以临清州之富庶,“天下言繁华者莫先焉”[28],其所遭受的各种经济损失于所有城市中应是最大的。可以说,这些财货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从临清掠取而来的。

不惟如此,临清在这场灾变中遭受了清军尽可能彻底的各个方面的破坏。正如崇祯十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山东东昌府推官刘有澜塘报》中说:“卑职看得临清原系漕运咽喉,逆虏自蓟兼程疾驰,必欲得之为快。盘踞十六日,杀掳百姓几尽,使我无人可守;推塌城垛一空,使我无险可恃;截留在仓漕米万余,以为北向养马之用。”[29]

各种损失兹细述之如下。

1、官民伤亡

杜车别先生在《明末清初人口减少之谜》一书中,提到“此役临清被屠杀人口至少80万以上”[30],其依据是当时的临清有百万人口[31],所以伤亡估计有些夸大。

据康熙《临清州志》记载,万历二十八年(1600)临清有30323户,66745口;崇祯十三年(1640)有丁达63819人,后因战乱逃亡53170人,所余尚10600有奇。这是指固定人户,此外,“四方商贾多于居民者十倍。”[32]据此,笔者认为明后期临清城内高峰期约有50-60万左右的人口。戊寅之变(1638)中,商人输财出力为守,协助明军守城成功;壬午之变前,部分商人“预行南去”,[33]还有部分士人“惧祸南归”[34],所以城内人口有所减少,但仍会有10-20万左右的人口。明档中有“大约临民十分推之,有者未足一分”句,以此推之,官吏及兵民伤亡数字仍是十分惊人的。

崇祯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山东巡抚王永吉呈《为稽察山东临清失城及被杀被毁等情形塘报》(以下引用简称为《王永吉塘报》),有不少细节披露:

察临清州于闰十一月十二日卯时,奴酋自旧城西北上城。察临清州署印路州同杀死在西夹道;其印信,据路州同家人李喜儿口称“本官带在身边,看见鞑子剥去衣服杀死,印信不知下落。”本州衙门虽未烧毁,系鞑子住处,作践不堪。库门大开,狱囚脱外;六房文卷,俱各烧坏。惟止库内有大炮十一尊,拐炮并佛郞机等;火器铁子、铁蒺藜并硫黄硝二堆不及细察。西库大炮二尊,封貯在库。州判吏目俱无下落。本州预备仓俱系空廒。水次仓据外回斗级宋福口称:原征收漕米约有五六百石,廒门大开;现今止存米一百石有余,封贮在黄字廒。东廒在捡高粮一堆,约有数十石;州内原有火药一百五十篓,被鞑子倒在井中,诚恐火烛不便用圡掩埋井口。本州广积仓副大使带印在。察东昌道周佥事杀死在本衙门二门外,敕印王副将收贮。本道衙门止烧西皂隶房五间,鞑子在内住劄,作践不堪。察户部管仓分司陈兴言杀死在本衙门西书房,敕印不知下落。本仓系天津辽饷,部院差官封贮,有兵把守。本部衙门大门、大堂二处烧毁,本仓荣大使差出在天津印随去。察钞关分司董焴杀死在本衙门东书房柩,敕印察无下落。本衙门俱存。察工部砖厂分司饶元珙身中三刀二剪,止获砖厂印一颗。敕二道见今在文昌庙养病,本衙门烧毁。钱局印察无下落;察本衙经历司署印本卫经历程三宅不知下落,印信察无踪迹。察临清卫掌印指挥李惟谨杀死,见获印一颗、铜牌五面,本衙门未从烧毁。察州学教官牛应春不知下落,印信亦无,衙门未曾烧毁。察清源水马驿传驿丞官印见在。察闸官蔚明远官印见在……

察本州乡绅。吏部张振秀,举人张令锡、赵允义、徐丕训,知县尹任、中书马斯龙,陕西理问柏福兆,以上俱被杀死。见在举人杨君正、李际明,郎中赵秉衡,总督张宗衡,光禄寺寺丞王克恭,其余不知下落。察临清卫见在指挥王挥使、葛挥使、狄挥使,其余指挥不知下落。千百户其中被掳被杀,未及到齐,难以稽察。察获临清卫中左所印一颗,民人李春送;察获泾州印一颗。察翰林院孔目张焜芳上京,船冻本州,移进旧城西门民房居住,亦被杀死,家眷掳去,本宦系戊辰科进士等。因到院据此理合塘报等。[35]

民国《临清县志》有崔长楷所作《王君殉难墓表》,记守城军官王世宁死难事:

余为童子时,过景岱之门,升土山之麓,见夫五道沟北有巍然长封者焉。访诸父老,佥曰:此吾郡明末殉难军官王公世宁墓地也。挹然者久之,惜未熟其懿行,详其家世。迨中年通谱后,与公裔孙黄官屯毅斋相友善。因询公当日殉节状,伊以渠之族谱出而相示,谱载:公当明崇祯壬午之乱,为景岱门军官,贼众自宾阳门入,公拒贼力战遇害,兵退败堵覆之以葬。

结合《吴履中题稿》及《王永吉塘报》等资料作一分析,人员被杀戮情况可谓触目惊心:

A. 官吏是一座城市的中坚。大量被杀戮,对临清的政治、文化是一场浩劫。临清州署及驻临中央分支机构众多,其官员多捐躯或被杀害。据《王永吉塘报》,主要有:

陈兴言,户部管仓分司郎中,被杀

董焴,户部钞关主事,被杀

段应龙,副总兵,被杀

周沂,东昌兵备道佥事,自缢

李惟谨,临清卫掌印指挥,被杀

路如瀛,临清州同知,被杀[36]

徐应芳,临清州判官,被杀

陈翔龙,临清州吏目,被杀

另,工部砖厂分司饶元珙身中三刀二剪。

B. 乡绅是地方社会的领袖。据《王永吉塘报》,壬午之变中,临清乡绅死难者有:

张宗衡,前宣大总督、兵部右侍郎,被杀

张振秀,原太常少卿,被杀

邢泰吉,员外郎,被杀

尹任,进士,临汾如县,被杀

柏福兆,陕西理问,被杀

马斯龙,中书,被杀

张令锡(张振秀子)、赵允义、徐丕训,举人,被杀

C. 举人和生员是一地人文蔚起的希望所在。据《吴履中题稿》,事变中,“春元(指举人)止存李际明、鲁支、蔡瑞、毛可仪四人,生员存者三十八人。”可谓元气大伤。

D. 另外,外地官员人等因事路过临清,恰遇事变罹难者,有10余人:

张焜芳及诸生马之騆、之駉。张焜芳,会稽人。崇祯元年进士。历南京户科给事中。十六年正月,焜芳北上,抵临清,遇大清兵,与诸生马之騆、之駉俱被执死之。其妻妾闻之,赴井死。[37]

贺秉钺,泰宁左卫(今属吉林)人。崇祯四年(1631)武进士。官天津参将。扶父柩至临清,清兵陷城,力战,被俘死。

其时,城破殉难者,寿张王大年、曹州楚烟、滕县刘弘绪数人。大年举进士,历御史,加太仆少卿,以附魏忠贤名持逆案,至是尽节死。烟举进士,历户部主事,解职归。及城失守,力抗,子凤苞以身翼之,皆被杀。妻赵触柱死。弘绪历车驾郎中,遇变死。[38]

张九山,明代作家张溥族叔,抗节死于临清。[39]

E. 平民被杀害情况。

《临清直隶州志》对清初人物张东观有如下介绍: “张东观,字秘南,令锡子也。壬午之难,东观以幼免。”[40]可知张振秀家族,除幼儿外,家人多死难。再,据《吴履中题稿》:邢泰吉妻朱氏,骂贼死难。[41]邢泰吉夫妻均亡,其僮仆、子女当亦有死难者。

我们还可从《临清直隶州志》卷八“人物·列女”卷找到若干记载。最有名者当属被著名文人施闰章列入“四节传”者[42]:

李氏,处士解昇妻。年及笄适解,事姑纯孝。解早夭,欲自缢。亲戚劝之,遂昼夜教子读书。崇祯壬午,兵至。与次媳赵氏投井死;长媳杨氏觅姑与母不得,投火死。时杨氏母孀居,就养于解有年,先一日自经死。

其他平民死难者,见诸《临清直隶州志》记载者19人:

徐氏,崇祯庚午举人李际明妻,工部郎中徐可通女。壬午冬,兵薄城下。或劝之避。氏曰:“妇人可出乎?死,命也!”遂自缢。时仲女适归宁,亦随母缢。仲女夫则方谦也。

余氏,王国極妻。城破闻变,抱幼子投河。

乔氏,孝廉王国柱妻,投河。

郑氏,文学刘中楫妻。兵至,有室女求死,氏以带缢女死,寻极口詈骂,遂见杀。

邢氏,徐九康妻,投河。

王氏,张端锡妻,投井。

张氏,马如龙妻;张氏,李朴妻。俱自缢。

张氏,庠生云英桂妻,事翁姑纯孝,终身茹素,每以列女传开导戚党。壬午,兵至,氏被杀。

程氏,推官王介锡妻。氏以勋卫科第之家,不尚容饰。庙见后即亲操井臼。兵变时,介锡挽之行。氏曰:“勿以吾妇人为君累。“绐之出,投园井中死。一时婢妇随之者六人。

即使有侥幸存活者,其个人、家族之命运也发生了巨变。其中以妇女受到的伤害最大。《临清直隶州志》有如下记载:

崔氏,庠生乔名时妻,年十七适乔。崇祯壬午,名时死于兵。氏号泣道路,遍寻夫尸,泪尽继以血,尸卒不可得。时有遗腹,抚膺曰:“吾死,奈宗祀何?”癸未春,生子,抚之成立,苦节五十四年,八十二岁终。

孙氏,诸生吴东美妻。罹壬午兵燹,氏毁形垢面,匿东水门外之神像后,昼伏夜出,凡十八日,竟获免。因遍寻翁与夫之遗骸而殓之。时有遗腹,至次年二月而举子,日事纺织以抚遗孤,苦节四十四年,卒年七十二。

唐氏,赵大显妻。壬午,举家避兵。氏独侍姑侧,卒赖以全。夫殁,孝事其姑,苦节六十三年,九十四岁终。知州迟维培旌其门曰:“节并松筠”。

卜氏,邢端妻。年二十八,夫殁。端乃泰吉孙,宦裔,家贫。氏织维以供朝夕,不向人求觅升合。苦节五十四年,八十一岁终。[43]

邢泰吉,明末进士,家族显赫。《临清州志》载:邢秉仁,正德十一年(1516)举人,二甲第十八名进士。观政都察院。自秉仁始,其子孙科甲连第,有“一门四进士”之誉。子邦,嘉靖进士,布政司参政;孙其任,万历进士,按察司副使;曾孙泰吉,天启进士,户部员外。这个明代的官宦世家,因壬午之变,后代变成贫民,可叹也!

兵变中失去父母的儿童的命运亦可忴!乾隆《临清州志》载:“王聚斗,字光射。崇祯壬午,大兵陷城。聚斗甫九龄,父母俱散走,罹难。外祖李次田育之。聚斗思其亲,恒日夜泣,岁时致祭则加甚。”[44]“壬午之变,婴儿皆弃道路,其不死者多为人养子,远者百里,近三五十里。”[45]

2、城建损坏

一是城防破坏严重。《吴履中题稿》这样记载城建及衙门毁坏情况:“(临清)官衙民舍,尽皆焚毁,至今余烬未灭。两河并街路,尸骸如山若颠,岂能穷数。城垛尽皆拆毁。”[46] 崇祯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所作《王永吉塘报》也称:“旧城四门俱烧,新城各城楼烧毁不全,城垛口俱拆毁。”[47]

二是民房烧毁众多。《王永吉塘报》对民房损失有如下记述:“察民房,马市至天桥口止,东西房屋俱烧;锅市至浮桥口南北纱罗布店房俱烧;大寺东首房屋俱烧;天桥烧断。天桥口往东纸行一带俱烧;白布巷东西房屋俱烧。旧城南门内至文庙止,东西房屋俱烧;南门外至鼓楼止,东西房屋俱烧。工部衙门左右房屋俱烧。”[48]

其他还有寺庙损坏等。如乾隆《临清州志》载:“铜三官庙,在永清门外迄东,每岁正月十五昌有灯有会。明崇祯十五年经兵毁,像存。居民复修于墙内。” [49]

3、商业损失

明代会通河疏浚后,漕粮贡赋以外,大量商品通过运河南下北上。临清据南北之冲,“为挽漕之喉,为萃货之腹,舟车络绎,商贾辐辏,天下之行旅出乎其途”,[50]成为闻名全国的商业大都会。全国各地的商人商帮,如徽州商人、山陕商人、江浙商人、辽东商人以及河南、直隶、江西等地的商人云集此地,以至于州人刘梦阳说“临清以聚贾获名”。[51]

壬午之变中,大批店铺损毁,“三行商人存者席明源、汤印、汪有全共七人。”[52]大批商人或死或逃,商业一片萧条。如,洞庭席氏商人家族,于嘉靖、万历年间开始在临清经营布业和典当业,积资巨万。席家“临清之破也,悉亡其赀”,[53]遭受沉重打击。

临清仁寿堂马姓为回族大族,始祖马良于永乐五年(1407)来临清,修行善道,家业日殷。至明季,“人众丁蕃,不啻百计。有举孝廉,而登高第者;有擅青氈,而振教铎者;有列宫墙,而乐栽培者;有效计然,而勤经营者;有课农桑,而适田园者。猗欤盛哉!”而到了明季壬午岁,“北兵南下,临城失守,民窜产焚,凋残已极……“就连家谱都损失了。至康熙辛酉(1681)年,马尔泰重新修谱,而发出如上慨叹。[54]

余绪

临清壬午之破,对明王朝形成极大震动。时兵部右侍郎倪元璐正带军北上途中,闻变写下《致寰瀛尺牍》:“虏破临清是实,或传尚犯兖济,未肯即去。或云已还蓟者,江以南殊无定说也。弟义无返顾,一出儿山,此身即非吾有……”[55] 表达出倪元璐在社稷危难之际誓死报国的决心。而临清经此一劫,“行人断绝,市肆榛莽,瓦砾阻滞,通衢商店变为溺厕。卖妻鬻子,剜肉医疮。惨苦情形,石人堕泪。”[56]国家的命运、家族的命运都有了大的转折。面对此境,清初临清籍诗人马世骥不由感慨:“惟有双河犹带绕,秋风禾黍忆苍凉。”[57]

《致寰瀛尺牍》手迹

图三:《致寰瀛尺牍》手迹,载《中国书法全集》(57明代编·倪元璐卷)

时隔六年之后的戊子(1648)夏,清朝户部员外郎孟凌云督储临清,谒文庙,“见栋折宇摧,垣颓壁破,无复肃穆文明气象。及趋而进,戟门以外一望皆残瓦败砾,行人往来成路”,乃重修文庙,并为之记。[58]而清顺治十年(1653),傅维麟任临清兵备道,修缮临清城墙亦是要务。[59]

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能修复战争形成的物质创伤,但战争带给人心灵的伤害却永久难以泯灭。清初诗人谈迁于顺治十一年(1653)过临清,犹听当地老人讲述着“崇祯壬午逼仲冬,阖城流血膺屠僇”的悲惨故事,并作《清源老人行》,揭露清兵对临清人民的野蛮屠杀。[60]

兵者,不祥之器也。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不忘历史,珍惜和平,聚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主要参考文献】

《明史》,[清]张廷玉等修,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明季北略》,[清]计六奇著,魏得良、任道斌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

《清南略考实》,沈一民著,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洪业:清朝开国史》,魏斐德(Wakeman.F.E.)著,陈苏镇、薄小莹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崇祯大传》,晁中辰著,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崇祯传》,樊树志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明代兵备道制度》(明史研究丛刊05),谢忠志著, 2002

《明末清初人口减少之谜》,杜车别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18年版。

《天人之际:灾害、生态与明清易代》,刘志刚著,中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田中洋:《明代山东总兵研究》,山东大学 2018年度硕士论文。

叶培兴:《明清以来临清城市兴衰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度硕士论文。

刘洁君:《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沿线城市的空间形态研究》,山东建筑大学2021年度硕士论文。

何萧桐:《明清时期临清城市空间营建》,深圳大学2019年度硕士论文。

曹崇岩:《明代兵备道制度》,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度硕士论文。

周广骞:《临清城垣“三修”及与漕运关系略考——基于对清代临清方志文献的研究》,《殷都学刊》,2017年第4期。

注释

  1. [明]夏允彝:《幸存录》,《明清史料汇编》,沈云龙选辑,中国台湾文海出版社,第二辑第4册,第1869页。 ↑
  2. 康熙十二年、乾隆十四年《临清州志》及乾隆五十年《临清直隶州志》“兵制”类等均无记。民国《临清县志》在“大事记”仅有寥寥几十字记载:“(崇祯)十五年壬午冬十一月,清兵下临清,前太常少卿张振秀死之。振秀,邑人也。” 山东地图出版社影印,2001年,第957页。 ↑
  3. 康熙十二年《临清州志》,[清]于睿明序,山东地图出版社影印,2001年,第4页。 ↑
  4. [明]丘浚:《挽漕事宜》,[明]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第602页。 ↑
  5. 《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三十五,“山东形势“。 ↑
  6. 《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四,“山东五·临清州”。 ↑
  7. 民国《临清县志》卷十二“防卫志”,山东地图出版社影印,2001年。 ↑
  8. 明]王良柱:《重修临清卫记》,乾隆十四年《临清州志》,卷三“公署”,山东地图出版社影印,2001年,第238页。 ↑
  9. 《于谦集》,[明] 于谦著,魏得良 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60页。 ↑
  10. 民国《临清县志》卷十六“艺文志”,山东地图出版社影印,2001年,第1262页。 ↑
  11. 康熙十二年《临清州志》,卷四“艺文”,山东地图出版社影印,2001年,第123页。 ↑
  12. [ 清] 王俊修、李森纂:《临清州志》卷3《城池志》,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
  13. 何萧桐:《明清时期临清城市空间营建》,深圳大学2019年度硕士论文,第42页。 ↑
  14. 参见田中洋:《明代山东总兵研究》,山东大学 2018年硕士论文,第82页。 ↑
  15. 康熙十二年(1673)《临清州志》 卷一“职官·分巡东昌道”。 ↑
  16. 《明神宗实录》卷五百八十七,万历四十七年十月己巳。 ↑
  17. 康熙十二年《临清州志》卷三“兵防”,山东地图出版社影印,2001年,第103页。 ↑
  18.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35册,第2609《兵部为山东登莱塘报紧急夷情事并调发淮船淮兵备用事题行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4--105页。 ↑
  19. 《明清史料乙编》第4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72页。 ↑
  20. 《明清史料乙编》第5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79页。 ↑
  21.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43册,第3148《山东巡抚王永吉为陈难战难守之故请发师急救事题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72页。 ↑
  22.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43册,第3148《山东巡抚王永吉为陈难战难守之故请发师急救事题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72页。 ↑
  23. 《明清史料乙编》,第五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67页。 ↑
  24.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43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85页。 ↑
  25. 《清太宗文皇帝实录》,第65卷,崇德八年六月己卯条,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893页。 ↑
  26. 《清太宗实录》,第64卷,崇德八年五月癸卯条,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889页。 ↑
  27. [明]傅夏器:《锦泉先生文集》,卷二,其文曰:夫临清,南北之襟喉,天下之都会,言繁华者莫先焉,馆陶其旁邑也,天下有变,则临清必受兵,兵祸中于临清,则馆陶亦不能以无事。载《明别集丛刊》,沈乃文主编,黄山书社2013年版,第2辑第82册,第616页。 ↑
  28. 《明清史料乙编》第6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24页。 ↑
  29. 杜车别:《明末清初人口减少之谜》,中国发展出版社2018年版,第13页。 ↑
  30. 《明清史料》甲编第10本《总监各路太监高起潜题本》中说:“总计临城周匝逾三十里,而一城之中,无论南北货财,即绅士商民,近百万口”。对此,学界有不同看法。 ↑
  31. [明] 穆孔晖:《修蓄锐亭记》,乾隆十四年《临清州志》,卷三“公署”,山东地图出版社影印,2001年,第238页。 ↑
  32. 《明清史料乙编》,第五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67页。 ↑
  33. [明]王铎:《拟山园选集·余望之传》载:诗人余俨年五十始卜居清源(临清),海内慕生诗,争相交游引重,相得极欢。生持己严峻,终身不肯以利,故一牍一事相凂。壬午兵内讧,梦一老人语曰:“其虚其邪既亟,只且明日弃庐舍,携妻子南归。”离城未六十里,浴铁之骑霆摧雷掣而城陷矣。见《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7册),王钟翰主编,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672-674页。 ↑
  34.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册,第105-111页。 ↑
  35. 乾隆《临清直隶州志》卷六“秩官志”载:“路如瀛,江西临川人,崇祯时为临清同知,十五年城破,邀判官徐应芳、吏目陈翔龙并饮鸩而死。”与《王永吉塘报》记述有所不同。 ↑
  36. 《明史·张焜芳传附贺秉钺传》,第291卷,中华书局校点本,1974年,第7475页。 ↑
  37. 《明史·张焜芳传附贺秉钺传》,第291卷,中华书局校点本,1974年,第7477页。 ↑
  38. 《黄石斋先生文集》卷十二,见《黄道周集》(理学丛书),全6册,[明]黄道周撰;翟奎凤、郑晨寅、蔡杰整理,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976页。 ↑
  39. 《临清直隶州志》卷八“人物”,山东地图出版社影印,2001年,第814页。 ↑
  40. 《明清史料乙编》第4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79页。 ↑
  41. 《临清直隶州志》卷八“人物·列女”,山东地图出版社影印,2001年,第823页。 ↑
  42. 《临清直隶州志》卷八“人物·列女”,山东地图出版社影印,2001年,第832页。 ↑
  43. 乾隆十四年《临清州志》,卷九“孝义”,山东地图出版社影印,2001年,第408页。 ↑
  44. 乾隆十四年《临清州志》,卷十二“祥祲”,山东地图出版社影印,2001年,第493页。 ↑
  45. 《明清史料乙编》第4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79页。 ↑
  46.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册,第105-111页。 ↑
  47.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册,第105-111页。 ↑
  48. 乾隆十四年《临清州志》,卷十一“寺观”,山东地图出版社影印,2001年,第469页。 ↑
  49. 乾隆《临清直隶州志》,王俊序,山东地图出版社影印,2001年,第174页。 ↑
  50. [明]刘梦阳:《修东岳庙记》,康熙十二年《临清州志》,卷四“艺文”,山东地图出版社影印,2001年版,第131页。 ↑
  51. 《明清史料乙编》第4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79页。 ↑
  52. [清]吴伟业:《梅村家藏稿》卷四七,《太仆夺少卿席宁侯墓志铭》,《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9册,第206页。 ↑
  53. 康熙辛酉(1681)马尔泰所作《临清仁寿堂马氏谱序》,《马氏家谱》现藏临清市尚店镇焦庄村。 ↑
  54. 《中国书法全集》(57明代编·倪元璐卷),刘正成总主编,刘恒卷主编,荣宝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页。 ↑
  55. 《工部营缮司主事于连跃揭帖》,《明清史料甲编》第一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74页。 ↑
  56. [清]马世骥诗:《漳河怀古》,民国《临清县志》,“艺文·诗词”,山东地图出版社影印,2001年,第1316页。 ↑
  57. [清]孟凌云:《重修文庙记》,民国《临清县志》,“艺文”,山东地图出版社影印,2001年,第1284页。 ↑
  58. [清]傅维鳞:《报临清修城文略》,《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7册,第328页。 ↑
  59. [清]谈迁:《北游录》 “纪咏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0页。全诗为:清源老人为庙祝,往日城居守华屋。先子明经对大廷,羹鱼饭稻欺饘粥。崇祯壬午逼仲冬,阖城流血膺屠僇。妻孥顷刻判存亡,或作流俘或鬼箓。魂飞骨肉不求生,今向荒祠寄茕独。郑老傍听泪潜泫,自言藩省承案牍。己卯元正陷济南,满门剽尽无遗育。余生扶幼到清源,清源仍破转伤目。五男五女仅一存,曾访燕京惟痛哭。吁嗟二老偶路歧,坐对愁云叹沉陆。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明季北略·卷十八·洪承畴降大清
刘泽清传
明末顺德府(邢台)的癸未之变
吴三桂降清始末
明朝辽东败局始自于袁崇焕被冤杀?错,孙元化死后,后金实力逆转
明末“登州夏家疃上岸”事件,毛文龙被杀的导火索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