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丁酉秋丁特刊-李冠云:释奠释菜古礼述略

《礼记·祭统》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五礼之中,吉礼为冠。吉之训为福,吉礼,乃事神致福之意。祭祀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更为传统礼典中最重要之目,是以古人有所谓“凡礼,皆因于祭”之说。《周礼·天官·冢宰》》职“以八则治都鄙”,首条即“一曰祭祀,以驭其神”,故《左传·成十三年》亦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国语·鲁语上》则说:“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祭祀之于古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祭祀,在国家祀典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祀典之制定、祀事之行废,古之治国者又无不以莫大的审慎、恭敬态度对待之。

考“释奠”之源,本为三代即有之古礼,但囿于史料阙如,古礼之情状后世莫知其详。但在原始字义中,所谓释奠,在古代是一种不设“尸”的“设荐馔酌奠”、且礼毕后祭者之间不需要酬酢的从简祭仪。单从原始字面上来看,释、奠都是陈设、呈献之意,指的是在祭仪中,陈设音乐、舞蹈,呈献牲帛酒醴等祭品,对祭祀对象致以崇敬之意。释奠之古礼,本非专为“学”而设,盖主要为天子、诸侯出征之师祭,后世则逐渐由“主于兵”而趋于“主于文”。左氏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天子出征则告庙,为师出而必祭之。《周礼·春官·肆师》职:“类造上帝,封于大神。祭兵于山川,亦如之。”古者,凡出行,如田猎、征伐、会同、出聘等,一般均释奠于祖庙,《礼记·王制》亦云“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告”,此言凯旋归来之告庙。无论出征还是凯旋,此皆主于兵、因事设祭而已。古释奠之本意,还当在于其“非时”与“非常”:所谓非时者,即时间非固定;所谓“非常”者,即后世礼家所谓非“常祭”之礼也。非惟如此,古之释奠,还在于天子之出舆出征,故社、庙、类、四望、山川者,皆与出军、兵行、亲征、及载迁庙主行、返告庙、返告学之类有关。故诚如马端临、李之藻氏所云:“古者释奠,施于山川、庙社,或施于学。”[1]“山川、庙社之祭,不止于释奠,学之祭,释奠而已。贾公彦曰‘非时而祭曰奠。’此为山川、庙社而言之也。学之释奠则有常时者,有非时者。《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先圣先师,秋冬亦如之。’郑氏曰:‘不言夏,夏从春可知。’此常时之释奠也。凡始立学,天子视学,出征,执有罪,反,以讯馘告,必释奠焉,此非时之释奠也。”[2]

三代官学之设,其制久远。《学记》云:“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孟子·滕文公上》亦云:“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孟子此说,正是三代学校之制。《文献通考·卷四十·学校考一》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宗周之制国学设于都城,称为“辟雍”;乡学设于地方,称为“庠”。其中,国学的规模较大,它分作五个部分:“辟雍”居中,四面环以圆形水池,水南叫“成均”,学习乐舞;水北曰“上庠”,学习典籍;水东叫“东序”,学习干戈;水西曰“瞽宗”,学习礼德。在周代官学中,即有释奠先圣先师之制,《周礼》和《礼记》诸篇之言,亦皆清晰说明了古人对于文明的敬仰和重视。“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校,是普及教育、传播文明的最基本场所,后世历代王朝皆把学校列入《礼志》之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宗周文明盛极一时,周公制礼作乐,中国文化遂注入“敬德保民”的德治思想,并因之具有了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职是故,古礼渐次由“主于兵”而趋“主于文”,学校之地位亦随之而提升。周代官学中,负责传授专业的为某一“学”者曰“师”,此一专业之始祖则谓之“先师”,而官学新入学之时亦举行祭先师之礼,以示对授业者之尊重。非惟如此,此时行于“学”中受祭之“先师”,亦并非后世专主于文事者之师,而因其时亦有其讲求兵谋与征战之事者与学在焉。“释奠”之行礼,原系于宗庙而为之,其后则又转变至于“学”,此其渐浸渐变之轨迹也。《王制》云:“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此“学”,于古或曰“庠序”、或曰“成均”、或曰“辟雍”,其礼以兴学为意,故其所祭者必与“授业”有关,是以谓之“先师”;而其学又有与王业有关者,故又祭及“先圣”。然彼时之先师者何也?《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故郑注《文王世子》曰“《礼》有高堂生、《乐》有制氏、《诗》有毛公、《书》有伏生,亿可以为之也,是皆有先师当祭可知也”[3],此盖释奠古礼之所谓先师者也。当时之祭亦非常祭,故郑康成又谓释奠曰舍奠,意即因事而临时祭祀之,祭毕则撤,故是以名焉。《文王世子》又云:“凡始立学者,释奠于先圣、先师。适东序,释奠于先老。”疏云:“立学为重,故及先圣;常奠为轻,唯祭先师。此经始立学,故奠先圣先师。”此文又有“先老”之说,为他经所无者,盖“先老”与先师其意相通。惟古释奠于此时天子并行养老之礼,以清庙之歌、大武之舞、管象之乐,设馔宴飨三老五更于国学。

《王制》孔疏曰:“云‘礼先师’,不云‘祭先师’,则以讯馘告之时但有菜币而已,未必为释奠有牲牢也。”《周礼·甸祝》职:“掌四时之田,表貉之祝号,舍奠于祖庙,祢亦如之。”郑注:“舍,读为释。释奠者,告将时田,若将征伐。郑司农云:‘祢,父庙。’”《周礼·大祝》又云:“大会同,造于庙,宜于社,过大山川,则用事焉。反行,舍奠。”郑注:“《曾子问》曰:‘凡告必用牲币,反,亦如之。’”《仪礼·聘礼》:“乃至于祢,筵几于室,荐脯醢,觞酒陈。”郑注:“行,释币;反,释奠。略出谨入也。”此言出聘时行释币,返,行释奠之礼。故,如前引孔颖达《文王世子》疏引北朝经学家熊安生之说:“凡释奠有六:始立学释奠,一也。四时释奠有四,通前五也。《王制》师还释奠于学,六也。”(此说亦见于朱子《仪礼经传通解》及杨复《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由此可知,释奠礼有六,但《文王世子》之释奠与《王制》所云之释奠不尽相同:此二者,一为“主于文”,一则“主于兵”。始立学释奠与出征告反释奠皆用币,这是其相同之处;但前者无释菜之仪,后者有之。前者有牲牢,后者则无。前者祭祀先师先圣,后者仅“礼”于先师可也,仅为一种告祭之礼。然孔子第六十九代孙、清人孔继汾则不赞同郑玄之说:

“考释奠之礼,古有行于山川者、有行于庙社者、有行于学者,《周礼·太祝》‘大会同,造于庙,宜于社,过大山川,则用事焉。反行,舍奠’,《甸祝》‘舍奠于祖庙,祢亦如之’,此行于山川庙社者也。《王制》‘反,释奠于学’及《文王世子》之所云,释奠皆行于学者也。但山川庙社举无常时,故贾公彦曰‘非时而祭曰奠’,又曰‘奠之为言停,停馔具而已’。郑氏亦谓释奠设荐馔酌奠,无迎尸以下事。若学之释奠自始立学及讯馘外,则举有常期,又其制有牲币、有合乐、有献酬,必三者具而其礼斯备。郑氏以《王制》之释奠为释菜奠币,以《文王世子》之释奠者必有合,谓与邻国合,其说皆非也。秦汉以降,其制无闻。至唐宋而释奠之名遂专施于学,其礼亦备举焉。”[4]

《周礼》和《礼记》虽有释奠之名,然其仪难徵其详,迄唐《开元礼》始据《仪礼·特牲馈食礼》仿佛而为之,遂有后世释奠之仪。诚如孔继汾所说,唐宋以来,后世所言之释奠礼已渐次成为学校祭祀先师之专称。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有云:

长乐刘氏曰:“周有天下,立四代之学,虞庠则以舜为先圣,夏学则以禹为先圣,殷学则以汤为先圣,东胶则以文王为先圣,各取当时左右四圣成其德业者为之先师,以配享焉。此天子立学之法也。”[5]

古释奠之外,又有释菜之礼。释菜之名,孔疏已详:“春入学舍采合舞,一也;此衅器释菜,二也;《学记》皮弁祭菜,三也。秋颁学合声无释菜之文,则不释菜也。”先秦释菜之原义可见于妇见舅姑、士见君、学见师及凶丧之礼,如《仪礼·士丧礼》君视敛,“释菜入门”,《丧大记》“大夫、士既殡而君往焉,释菜于门内”。然礼经之释菜又各不尽同:昏礼奠菜,盖用荲;入学释菜,苹藻之属;始立学释菜,芹藻之属。盖以泮宫有芹藻,子事父母有堇萱,故马端临谓之“菜之为挚则菜而已”。但需注意者,除前引《周礼》、《礼记》经文所说之外,经文中之所谓“释菜(或舍菜)”,有时还指除灾之祭,在文献中此礼亦作“舍萌”。 《周礼·春官·占梦》:“乃舍萌于四方,以赠恶梦。”郑注:“舍读为释,舍萌,犹释采也。古书释采、释奠多作“舍”宇。萌,菜始生也。赠,送也。欲以新善去故恶。”又,《仪礼·士丧礼》:“君释采入门,主人辟。”郑注:“释采者,祝为君礼门神也。必礼门神者,明君无故不来也。”据秦蕙田《五礼通考》之说,古释菜礼具体仪节早在唐代以前就已亡佚,今天于文献所能见者,实源自宋《政和五礼新仪》,其时间亦定在每月朔日。

故李之藻氏论曰:

“释奠释菜,祭之略者也,此礼不止用于学,顾学校祀典惟此耳。周以前封建诸侯,国各有学,东序之奠先老,西学之祀先贤,所主皆不可考。或云各祀其师,如唐虞有夷夔,周有周公,鲁有孔子也。孔子没,天下学者宗焉,天下万世师,则天下万世所公祀,鲁国乌得而私诸?遭秦灭学,祀秩阙然,虽汉髙过鲁,剏祠太牢,乃晋魏以前学庙未设,太常释奠,肇于正始元嘉,权奏豋歌。北齐乃舞六佾,春秋二仲,岁有事焉。拜孔揖颜,每朔一举,隋备四仲之祭,日用上丁,其犹古者四时皆祭之意欤?贞观定名先圣,开元乐备宫县,而天下诸州配享从祀彬彬盛矣。”[6]

要言之,古之释奠释菜,实非专主于“学”者,其礼亦早在孔子之前即已有之,其所祀者,亦非惟一人。讫孔子没,学者宗为万世师,故天下万世所祀之,《后汉书》谓彼时“郡国已有夫子庙”, 再迨及后,古之释奠释菜之名遂渐次专称孔子之祀典,先师之名亦定为孔子之专称矣,此其历史渐浸渐变之轨迹者也。


[1] 《泮宫礼乐疏·卷三》“释奠诂”。

[2] 《文献通考·卷四十三》“学校考四”。

[3] 《周礼注疏·卷二十二》。

[4] 《阙里文献考·卷十九》“礼考第五之一、阙里祭仪”。

[5] 《文献通考·卷四十三》“学校考四”。

[6] 《泮宫礼乐疏·卷三》“祀典名义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纪祥:前孔子时代的古释奠礼考释(下)】
卷二十 文王世子第八
史部文献通考马端临卷四十三 学校考四祠祭褒赠先圣先师录後
頖宫礼乐疏巻三
礼记析疑卷八
中华传统五礼(一)——吉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