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为俗情所得——清代私人收藏宣德炉鉴赏

清乾隆 式炉

「巴格仿宣」楷书款

此炉造型圆浑饱满,状如宝珠,玲珑致美。口径、器高相等,上下相称,比例掌握精准,极为不易。常见钵炉,口沿一周多起灯草口,或称一线口。此器则不同,口沿向内翻折而收。看似细微的变化,却增加了制膜、浇铸、皮色等道道工序的难度,可见此炉精工细作至极。通体现红皮,稍淡于枣皮红色,多称猪肝色,娇丽不造作,宝光内敛。又经年养护得法,包浆莹润,抚之绵滑,光亮可鉴。

圆形底,底心微凹,开方框,镌刻“巴格仿宣”楷书款,四字布局平稳、充实,字体大而方正。中国古代工艺品,能留有工匠名号者不多。内膛麻地,器壁厚度匀称,入手沉坠,铜质精炼。

对于“巴格”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宣炉汇释》,“巴氏仿铸尚不劣,而里世不见于著录,未知为清何时人,炉亦稀见于世。”民国赵汝珍也曾评价:“清代雍正、乾隆两朝均极摹制,惟巴格之仿宣可比宣器。”另有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一例“巴格仿宣”款蚰耳炉,故字号177098,是为乾隆朝巴格铸炉的标准器,品貌出众。又结合本品,可见,古今人士对于巴格制器的精湛水准并非夸夸其谈。

综上,此炉形、色、款、质上乘,是为器美神完的表率,又堪为钵炉之中的佼佼者,不可错过。

「雍正、乾隆两朝均极制,

惟巴格之仿宣可比宣器。」

——赵汝珍

清早期 冲耳炉

「淡宁」篆书款

器身较扁,薄唇外侈,短束颈,垂鼓腹。双冲耳较薄,势外倾,耳洞半圆,非清代明显的高城门孔状,乃由明及清过渡时期特征。底承三短乳足,势外撇。内膛现旋削、铲剔及放射性跳刀痕,是为晚明遗风。由于经年累月的焚香、盘养,包浆深沉、厚重,外壁黄中闪黑,内壁漆黑油亮。器壁上薄下厚,重量集中在下半部,尺寸虽不大,却异常压手,可见铜质精炼。

炉底中央开小长方框,内浅刻“淡宁”篆书款,布局饱满,结体长方,追金石风。款识内容乃私款中数量最少的诗文佳句,寓意淡泊宁静,文人志士所向往。

纵观此炉造型、铸工等特征,处处彰显着由明入清的时代所属,既有晚明私款炉遗风,又有入清后的规制秀雅,不可多得。

清康熙/雍正 戟耳深腹三足炉

「清风对饮」篆书款

入清以来,三朝盛世,官方制器,历来追求精妙,盖求完美。铜炉者,形、色、款、质俱佳,标准高度统一,形成官铸炉规范。它们铸造工艺极其考究,讲求对称、精准,多为雪花金皮色,所选铜质皆为冶炼配比精确的黄铜,金黄赤亮。

此炉式不见于炉谱,是为入清后的新造型。传世所见者,束颈明显,多署“宣德年”长脚篆书款。唯本品造型略显不同,且“清风对饮”的款识内容独一无二,气韵脱俗。薄唇口外侈,微束颈,斜腹缓收,底出三乳足,势外倾。炉身两侧置F状戟耳连接颈、腹,精准对称,随器身曲度而变化,尾端上翘,略显俏皮。通身雪花金皮色,内膛修磨整饬。炉底中央开方框,规矩之至,内铸“清风对饮”篆书款,款识内容乃私家款中最为少见的诗文款。字深、地深,清晰端正,笔划细挺,铸后精修,刻意追膜晚明私款炉所流行的金石风,可见授意及匠心。款识风格少了明款的冷峻与洒逸,多了入清后的秀美与端庄,是为时代使然。虽署私款,但纵观形、色、款、质、铸工诸多方面,当为官铸无疑,且极有可能为特别订制的内廷清玩之器。

清康熙 螭龙耳水仙盆式炉

「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水仙盆式炉仿自宋代官窑、汝窑之水仙盆样式,新颖别致,常见者有光素无纹及双螭耳两类。

口沿窄平外侈,器壁自上至下弧收出平底,胫部出台,下承四云板足,足壁阴刻云气纹。炉身两侧对称塑螭龙为耳,身躯躬隆,前爪扒握器口,后足撑点炉腹,香草尾分叉两边,动态十足,颇具气势。双螭圆鼓目,如意鼻,大口,卷眉,双耳外挺,独角后扬,颔垂长须近口沿,髪鬃披肩及背,背脊鼓突,此处鬃毛分开两侧,状如火焰。炉身通体雪花金红皮,均匀统一,保存完整。炉底中央深开框,内铸“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德”字有横,结体长方,布局饱满,字风规矩中见清秀之风。内底平滑,细打磨。足底露铜处见铜色赤黄,抚之细滑,必为精炼,压手感强。

古时“德”字写法,有横、无横两种并存,直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颁布《康熙字典》,才算是官方对“德”字有了隶定。在宣铜炉款识中,也是“德”与“徳”兼有,且无横的“徳”多,有横的“德”少,且有横“德”字款的器物多属清代,但并不绝对,需综合考虑。

清雍正/乾隆 押经炉连座

「宣德年制」篆书款

此炉较常见方耳押经炉体量小,庄重典雅、法度严谨之余,平添几分灵气。宽平口,口缘外侈,颈部略收,垂腹丰腴。两侧置方鋬耳,精准对称,线条利落。底出三乳足,势瘦高。荷叶形底座与器身严丝合缝,又皮色、包浆统一,必为原座。炉置其上,更显秀美挺拔,高贵精神,堪称完美。传世明清宣铜炉中,连座者少,比例不超过十分之一,3%到5%的数字可能更为准确,其中原装座就更微乎其微,极为不易。炉身、器座皆雪花金红皮,是为原皮。又见枣红色斑块散布器身,至精至妙。

炉底镌铸“宣德年制”长脚篆书款,乃与炉身一体失蜡法铸就,铸后精修,笔划细窄,规矩有度,劲挺深峻,体现出官方高度的制作标准、精湛工艺和不凡气度。内膛打磨工整,底心平滑。铜材精萃,金黄赤亮。以上特征,皆为典型清代雍、干时期官铸炉所属,形神俱佳,俊朗之至,堪称典范。

清早期 鱼耳簋式炉

「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器型典雅端庄,大气优美。 炉身呈现清早期标准梨式造型,唇口外撇,口沿有内倾之势,可见明炉遗风。凹颈,鼓腹垂而不坠,渐收出浅圈足。足底内洼,过渡顺畅,可见细工。炉身两侧塑双鱼耳,头尾两端后翘,灵动活泼,耳孔腰圆,挺立通透。外壁通体雪花金红皮,又见绿锈附着,斑驳古意,韵味独到。

炉底中央开框,四边齐整锐利,内铸“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为典型清代早期官铸炉款识风格,地子清晰平滑,字体规整有度,六字于框内均匀平稳,笔划精细到位,保留书法意趣,又不失官方气度。工艺上,铸款难于刻款,又款识的铸造难于器身,故好款必好炉。内膛修磨规整,铜质精纯,色泽赤亮,压手感强。

官铸必质精、工精,此炉比例堪称完美,款识尤精,堪为清早期鱼耳炉登峰造极者,气韵非凡。

清早期 蚰耳簋式炉

「不为俗情所得」篆书款

此炉为口径逾20公分之大炉,体量硕大,气质浑厚。宽平口,口缘薄侈,凹颈,垂鼓腹,底承外撇状圈足,足势高。颈、腹部出双蚰耳,肥硕有力,上平下收,挺阔精神。器身雪花金栗壳色微红,沉实莹润。内膛麻子底,沉重异常,显铜质精粹至纯。

炉底开方框,内铸“不为俗情所得”九迭篆书款,笔划折迭堆曲,均匀对称,风格特异,十分少见。又款识内容为私款炉中最为少见的诗文佳句类,意存高远,别有一份情致。

清早期 押经炉

「宣德年制」篆书款

押经炉初为佛教燃香诵经之用器,历朝传承,多受文人宝爱。押经炉之美,重在双耳的力度及精神,方耳大气,圆耳雅致。

平口微侈,缓束颈,鼓腹丰腴下垂,底微弧近平,承三乳足,势直立。器身两侧置圆鋬耳,柔美不失庄重,上肥下瘦。耳环上端有一角上翘,显俏皮。器身现鳝鱼黄雪花金皮色,朗润光亮,完整统一。炉底开长方框,异常规矩,内铸“宣德年制”长脚篆书款,字体起线高,笔划细窄,乃与炉身一体失蜡法铸就,地平字峻,铸后修磨,整饬凝练,官气十足。内膛修磨,底心平滑。足底露铜处见铜质精密,入手沉坠。

此炉形、色、款、质皆符合清代官铸篆书款炉特征。器美神完,可赏玩,可礼佛,不可多得。

清早期 弦纹桥耳炉

「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桥耳形制,本为国子监适用。盖桥耳者,以桥梁为形,寓意通达,即传道授业解惑也,多为文人雅士宝爱。按耳形制可分虎眼耳和凤眼耳,虎眼圆浑,凤眼尖扁。传世品中以凤眼居多,且多为薄胎。拍品为虎眼,不多见。

薄唇口外侈,凹颈,垂鼓腹,平底微弧,承三短乳足。口沿上起双桥耳,是为圆虎耳,但较常见者纤细不少,十分秀气。炉腹中央起凸弦纹一圈,不多见,简约雅致。通体熟棠梨雪花金皮色,色深处显栗色。炉底浅开方框,署“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地浅字浅,字体较大,结体瘦长,笔划疏朗,乃清早期所流行的榜书风格。器壁上薄下厚,但整体仍为薄胎,压手感却未因此有丝毫减弱,可证铜质精炼。内膛麻子地,仍有明炉遗风。此炉形制不多见,气韵稍异于常见桥耳炉,端正中处处彰显着文雅。

清早期 狮耳簋式炉

「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炉身簋式,较明晚期器身拉高。唇口外撇,短束颈,鼓腹下垂,出高圈足,足壁较直,近足底稍起台、微外撇。颈、腹两侧塑狮首耳,立体感强,狰狞威武。高额大鼻,宽眉细目,大口露齿,颗颗可见,两端獠牙锋利凸显,双耳后扬,毛发细密盘曲,呈螺髻状。炉体包浆油润,雪花金红皮保存完好,十分不易。炉底微隆,中央开框署“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铸后修磨,地平字俊,字正工精,笔划劲道。内膛较平整,器壁厚薄匀称,沉坠压手,铜质必精。

狮自古即为纳吉、彰显权贵之瑞兽。据《宣德彝器图谱》载,狮耳炉为宣德年间御赐兵部尚书及大都督等军职人员之器形,取其威猛之意。又文殊菩萨骑狮,故此炉适宜供养。

清早期 狮耳筒式炉

「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器身高度小于口径,但整体比例合衬。唇口向内延展,收于内壁。壁直,厚度匀称,近底处稍稍内敛,顺势出三浅云板足,并连接坦底,过渡自然圆滑,一一呼应。器身两侧塑狮首耳,高额宽眉,大嘴鼓腮,头部一周的鬃毛分向两侧翻卷。通身栗壳色,深沉均匀,包浆厚润,现乌光质感。内膛平整,器沉坠手。炉底开方框,四边切割齐整锐利,内镌铸“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地深字浅,字风秀雅。

此炉阔口,器身不高,可插放枝香,进行奉茶、抚琴等雅事,亦适于当下所流行的香篆、品香等。

清乾隆 狮耳象足炉

「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此炉造型新颖独特,不多见。以奇取胜,但又不失法度,皆在规矩之内。

炉身近钵式,但又稍加变化,改敛口为敞口,口缘微侈。凹颈双弦,其间刻双层回纹,乃追摹上古青铜器之雷纹装饰,工整有序。 炉身两侧塑双狮头耳,面部鼓突,高额大鼻,双耳后扬,毛发向内翻卷。炉腹圆润,缓收出平底。下承三象足,上弓下收,踞地有力。大象细眼,锋牙斜出,长鼻内卷,扇耳后扬。全器栗壳色,亚光质感。包浆厚润,古意自来。炉底中央开框铸“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开框、字体皆小,笔划细。

此炉将多个传统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狮头、象足、钵炉,搭配合宜,匠心独具。新颖而不失法度,秀丽而不乏典雅,处处体现着乾隆一朝求新出奇、极尽能事的艺术风貌。

清早期 鬲式炉

「家藏珍宝」篆书款

鬲炉本为礼器,古有分裆鬲、索耳鬲,皆为寺院宫观礼神敬佛配置。后经改制,得此佳形,合裆为腹,去耳平口,双弦为颈,为历代文人雅士所爱。

此炉平口起线,是为灯草口。口沿内倾之势不显,乃鬲式炉入清后特征。凹颈双弦,扁鼓腹,平底微弧,承三柱足,直立不见外撇,足底飞边。栗壳皮色,底部附着绿锈。炉底大开方框,内镌“家藏珍宝”篆书款,起线较高,结体较大,字体方正,追膜治印的硬朗之风。器壁厚薄匀称,内膛麻子地,入手极沉。

清中期 押经炉

「宣德年制」篆书款

唇口外侈,不同于常见方鋬耳押经炉的宽平口沿。颈、腹间出方鋬耳,耳洞不大,耳环上端一角非明显上翘而见下压之势,与常见略不同。通身深栗壳皮色,完整统一,沉稳静穆。炉底附着绿锈,古意斑驳。炉底中央规矩开框,内镌铸“宣德年制”长脚篆书款,乃与炉身一体失蜡法铸就,铸后精修,笔划较窄,字面不甚深峻,结体有度,体现着清代官铸炉高度的制作标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
文房清供铜炉!
精美明清铜炉展示
「嘉德香港春拍」至臻珍品(十)l 宣铜集萃
震撼!天津博物馆宣德炉精品集粹
喜乐云烟——明清宣德炉大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