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军入关宣布“剃发令”,这位中医因拒绝“...
清军入关宣布“剃发令”,这位中医因拒绝“剃发易服”而被处死,妻子携子投河殉情,一代大医就此殒落,令人唏嘘


读来非常可惜,这样一位济世名医,却死于清兵刀下。这位中医叫吴又可,是'温疫学派'的创始人。他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有《温疫论》一书,开成了一套对于瘟疫的辨证论证方案 。
明朝灭亡后,生于江南的吴又可坚持气节,拒绝“剃发易服”而被处死,妻子携子投河殉情。一代传染病防治专家无辜枉死,不能不说是对人类的一个损失。

今天我们从那些发黄的古书中,寻找这位大医的济世经历,也算对他的一点缅怀和敬意。

让时间回到1642年,那时是大明崇祯15年,可是这不是个好年份,瘟疫在全国各地爆发,看看当时的描述:'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当时大多数医生,还是沿用伤寒法进行治疗,然而现实啪啪打脸,一点效果没有,反而有的人病情更重了。
在这之前,吴又可已经大大小小的接触了很多次瘟疫了,他逐渐觉得,这个瘟疫病和之前伤寒论记载的病不太一样。他潜心钻研,认真总结,提出了一套新的认识,强调这种病属温疫,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六淫之邪外侵,而是由于天地间存在有一种异气感人而至,与伤寒病绝然不同。不论从病因、病机到诊断、治疗均有区别,使其与伤寒病分开另论,这个观点在当时已经非常先进了。
面对这次大瘟疫,看看吴又可是怎么思考的:
当时在明朝,细菌病毒的概念根本没有,也没有显微镜,但是吴又可观察非常仔细,看看他是怎么研究的:他说,阳光明媚时,由窗户透进一缕光柱,光柱照射下,空气中会有无数的扬尘,这些扬尘中就有戾气。人在呼吸间,戾气便会进入呼吸道,潜伏到人的肺腑间。戾气进入人体致病,而且人与人之间还会因为口鼻呼吸而传播。他的结论在那个没有现代检测技术的年代,可以说已经非常接近病毒传播的方式方法了。

看看吴又可之后是怎么做的:
1、首先采购绢布,裁成很多长条,用开水煮烫晾晒后,发给所有人,每人一条,严实包住面部,看着熟悉不?像不像口罩?
2、然后对所有人进行甄别,症状明显者自立一区域;舌苔发黄,瞳仁发红,脸色灰暗的传染性极强者又立一区;稍轻微者再立一区。用白布条、红布条、黄布条分别缠在患者的胳膊上作为标记,住所之间派兵把守,住在里面的人员严禁擅自离开。这个看着熟悉不?像不像隔离?
3、吴又可通过自己的总结,认为戾气侵犯部位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是由口鼻侵入,停留在半表半里之间,此处称为膜原。这里的膜原,是说明瘟疫之邪在人体之内,外可连于表,内可入于里的特点。针对患病的原理,他创立了达原饮等一系列方剂。以治疗温疫。达到使邪气尽快从膜原溃散,以利于表里分消的目的。这个“达原饮”听着熟悉不?新冠肺炎期间,已经不止一两个中医抗疫老师用这个方子做基础方来治疗患者了!

通过以上方法,吴又可居然真的控制住了瘟疫。各位,这可是在明朝呀!当时是连电都没有的年代!后来吴又可通过总结瘟疫侵犯途径、传染方式和流行特点,温疫邪气侵犯人体的途径和治疗方法,写成了《瘟疫论》一书,专门介绍自己对治疗瘟疫的心得。可惜,这位大医随着大明朝的灭亡,坚定的不接受清朝的剃发,而被残忍杀害,世间一位大医就此殒落,可悲可叹!
医精诚说:今天看来,吴又可所说的“疠气”,无疑就是“病毒”。
吴又可所著《瘟疫论》,作为我国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给后世的贡献和影响是巨大的。直至今天,我国中医应用吴又可温病学说的理、法、方、药,治疗一些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甚至今年突然出现的新冠肺炎,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其先进的医学思想值得我们铭记!

我是医精诚,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中医院工作近十年,致力于普及中医药知识,分享医生眼中的人生百态,欢迎关注我。
#头条# #医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吴医写瘟疫
明代名医吴又可
简溯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大疫情,当时中医们功绩
承德避暑山庄在清朝的战略意义、有些用途大多数人可能没想到
历代瘟疫之战 中医未曾输过
【倾听】瘟疫,中医的抗争(MP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