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份来自百年前的美丽秘方——清代后妃的化妆艺术

清代统治者推行严厉的“剃发易服”政策,对官民服饰作出了十分严格的规定,但在化妆方面,却始终没有颁布过明确的限制性禁令。因此相较服饰方面,清代的化妆风俗承袭明代更多。清代女性无论是皇宫后妃,还是民间妇女,其妆容在保留了明代风格的基础上,又有许多丰富与创新。

眉和目的化妆艺术

|后妃们的面部化妆艺术|

“眉毛”是表现妇女面部姿容的突出部位,对于展示“眉目之美”具有关键作用。一般来说,古代妇女的眉目妆容主要通过眉部修饰来显现,因此“眉式”往往反映出一个时代人们审美观念的细微变化。

明代妇女崇尚“蛾眉”,眉式纤如蚕蛾,到了清代,“细眉”仍然盛行于妇女妆饰中。她们经常对镜画眉,以细弯清淡的眉型映衬秀美的面容。在清代皇宫中,宫女是严格禁止画眉的,画眉成为后妃们享有的特权。从清代《胤禛美人图》中所描绘的女子形象来看,她们的眉毛样式均纤细如线,形似弯月,眉黛并不很重,显然经过一番刻意修饰。

《胤禛美人图》-倚门观竹(局部)

然而到了清同治、光绪时期,上层妇女之间则流行“眉施重黛”,这一点与当时世风有很大关系。慈禧太后的黛眉就是较粗且长的类型,彼时的眉目妆容风格已不再以“柔淡”为主了。

唇部的化妆艺术

|后妃们的面部化妆艺术|

取“唇脂”染于唇上,在妇女的面妆中称之为“点唇”。此风虽在清代民间妇女的日常生活中不算常见,却是宫中后妃妆饰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唐代以后,以娇小浓艳为特点的“樱桃式”唇妆,成为流行的风尚,至清代仍盛行不衰,即所谓的“樱桃小口”,是宫中后妃们的必选唇样。其“唇式”为:用胭脂将上唇涂满,下唇只点染中间部分,形成樱桃状。

另外,还有一种上唇少下唇多的唇妆,在当时也流行了相当一段时间。

乾隆嫔妃肖像(局部)

脸部的化妆艺术

|后妃们的面部化妆艺术|

在清代宫中后妃们的“面妆”中,脸部则是需要化妆面积最大的部分。古代妇女、凡修饰脸部时,最常用的化妆原料是“胭粉”,又称之为“妆粉”,清人则有称此为“檀粉”者。

化妆者将妆粉均匀涂抹在脸颊上,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红色粉妆。如隋唐时代流行的“桃花妆”,在清代妇女面妆中仍较为常见。

清代无论后妃们还是宫中的官女,都很重视脸部的粉妆,而且讲究“珠圆玉润”,要求由里往外透着“柔和滋润”,而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种“浓脂艳抹”的妆态。据《宫女谈往录》一书介绍,清代宫中妇女在给脸部化妆搽粉时,白天一般要轻施薄粉,以淡妆出现,直至临睡前才施以重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皮肤的“白嫩细腻”之感。因为美化皮肤是长期养护的结果,所以必须每天刻意修饰,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施之粉与自然肤色逐渐融为一体,此为“吃得住粉”。

可见,底妆有别于眉、唇,是相当吃功夫的一件事。

耳和耳饰的化妆艺术

|后妃们的面部化妆艺术|

在后妃们的五官化妆艺术中,耳和耳饰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清代满族妇女中流行每耳佩戴三件耳饰的习俗。

乾隆嫔妃肖像(局部)

清代乾隆朝年间,有些满族妇女效仿汉族女子,改戴一件耳坠,此风逐渐传至后宫。乾隆皇帝曾下令干涉——乙未(乾隆四十年,1775)谕曰∶“旗妇一耳带三钳,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改饰。朕选看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子,并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行禁止。”

化妆用品及使用

|后妃们的面部化妆艺术|

“养颜润肤”是女性们的主要追求。清朝时期,后宫中的妃嫔和上层社会的妇女在使用与制作化妆用品方面,无疑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她们日常使用的化妆用品主要有∶

香粉、胭脂、唇膏、黛石、香水、花露,这些化妆品主要起润肤、增白、防皱、嫩面的作用。以慈禧太后为例,不仅爱权利,也爱美丽,“美丽事业”是其一生的追求,在保养自身方面,动辄一掷千金,极尽奢华。

据记载,慈禧太后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妆饰,“有香水十余事,外又有香皂,洗面后,复以软巾擦之,敷以花制之蜜油,继复敷以淡红香粉。”每晚临睡前,服侍她的宫女还要在她脸上涂抹花汁、蛋清,以保养面部皮肤。除此之外,她每天还要服食定量的“珍珠粉”,并专门指派一批人员,在宫中为她研制保养品与美容品。

首先就是“胭脂粉”。清朝时期,宫中御制胭脂相当有名,主要用北京妙峰山的玫瑰花作为原料进行提炼,所制成的玫瑰油不但芳香四溢,还具有理气活血的功效。

资料延伸

老太后多么精致的化妆品,也必须由我们先试新。譬如胭脂说吧。差不多一过了阴历四月中旬,京西妙峰山就要进贡玫瑰花,宫里开始制造胭脂了。这事自始至终由有经验的老太监监督制造。老太后的精力非常旺盛,对于这些事也要亲自过目,所以我们也随着参与了这些事。

首先,要选花,标准是要一色朱砂红的。花和花的颜色并不一样,因此,要一瓣一瓣地选。这样造出来的胭脂才能保证呈现纯正的朱红色。几百斤玫瑰花,也只能挑出一二十斤瓣来。内廷制造,一不怕费料,二不怕费工,只求精益求精,如果没这两条,说自己是御制的,都是冒牌。

选花之后,要用石臼捣。石臼较深,像药店里的乳磨,但不是缩口,杵的材质要求是切忌用金属,所以用汉白玉。用石杵捣成原浆,再用细纱布过滤。纱布洗过熨平不许带毛丝。就这样制成清净的花汁,然后把花汁注入备好的胭脂缸里。捣玫瑰时要适当加点明矾,这样颜色才能“抓肉”,才不是浮色。

再把蚕丝绵剪成小小的方块或圆块,叠成五六层放在胭脂缸里浸泡。浸泡过程前后需要十多天,直到让丝绵带上一层厚汁。然后取出,隔着玻璃窗子晒,免得沾上尘土。千万不能烤,因为一烤就会变色。

待到涂抹的时候,用小拇指蘸一点温水,洒在胭脂上,使胭脂化开,就可以涂手涂脸了,但涂唇是不行的。

涂唇则要把丝绵胭脂卷成细卷,用细卷向嘴唇上一转,或是用玉搔头(簪子名)在丝绵胭脂上一转,再点唇。

老太后是非常考究的,对这些事丝毫也不马虎。

我们两颊是涂成酒晕的颜色,仿佛喝了酒以后微微泛上红晕似的。万万不能在颧骨上涂两块红膏药,像戏里的丑婆子一样。嘴唇以人中作中线,上唇涂得小些,下唇涂得多些,要地盖天。但都是猩红一点,比黄豆粒稍大一些,在书上讲,这叫樱桃口,要这样才是宫廷秀女的装饰。

其次,是“宫粉”。它是由米粉、蓝母草粉、珍珠粉、香料调配而成。慈禧太后白天化妆时令宫女用此粉薄施于面,晚间入睡前将此粉敷于脸部、脖颈、前胸、手臂等处,用以护肤。

另外,慈禧太后不仅注重“妆粉”一类的化妆用品,还特别留意于使用中药制成的各种美容用品,进行细致的护肤养颜,宫中御医们为此设计了不少专用的美容用品供她使用。专供慈禧太后使用的“美容用品”,其中包括∶沤子方、玉容散、藿香散、栗荴散,以及加味香肥皂等。

——摘自《宫女谈往录》(内容仅供参考)

沤子方

“沤子”为化妆美容品代称,有记载称:化妆美容用方药,常以膏霜收贮,其状稀稠,犹如水泡,故以“沤子”名之。其实,就是指一种润肤的蜜汁化妆品,是旧时上层社会中的人使用的一种香蜜,半流质,用冰糖、蜂蜜、粉、油脂、香料合成,主要作用是使皮肤洁白细润。“沤子方”则是由防风、白芷、僵蚕、山奈、茯苓、白及、白附子等八味中药配制,配好研成粗渣,再与烧酒一同煮透,去渣留汁,兑冰糖四两,另加一斤白蜜,调匀放凉;最后再兑冰片五分、朱砂面三分,搅匀装入瓷瓶。使用时,直接涂于面颊,以求润肤、嫩面的功效。

玉容散

由白芷、防风、白丁香、甘松、白细辛、山奈、白莲蕊、白僵蚕、白及、鹰条白、檀香、鸽条白、团粉、白附子等十六味中药调制而成。制作时,将其研成极细面状,用时取少许置于掌心,加水调和,搽于面部片刻,再用热水洗净,每日二到三次,颇似现代美容用品中的“洗面奶”。此方对于晚年慈禧太后的面部黑斑,具有一定的消除作用。慈禧太后用过“玉容散”后,还要用白玉与玛瑙制成的“太平车”(一种美容按摩器)进行仔细的面部按摩,以舒通血脉,平展皱纹。

玛瑙太平车

藿香散

此方也由多味中药配制而成,包括藿香叶、白丁香、零陵香、香白芷、檀香、沉香、丁香等七味药。如藿香叶为化湿药,可消除面部黑斑;零陵香为辟秽药,能香肌肤;香白芷为祛风药,能润泽颜色;檀香为行气药,可治面生黑子;沉香为降气药,专祛瘙痒等。此方每天涂用,既可洗净手面,又能增白脸面,久而久之可产生香肌润肤的效果。

栗荴散

此方主要由当年所产的头等板栗的内皮,即“栗荴”研制而成。

同样研成细面,再经蜂蜜调和。涂于脸部,可令皱纹舒展,脸面光洁,相当于现在的去皱产品。

加味香肥皂

此物用料十分繁杂,包括∶檀香、木香、丁香、花瓣、排草、皂角、甘松、白莲蕊等,另兑冰片,然后共研成面,用红糖水和匀,每锭重三钱。慈禧太后常年用它洗面,除有清垢去污的作用外,还可以留香持久,达到养颜玉容、改善皮肤状态的功效。慈禧太后甚至把它当作颁赏的珍品,以示施恩,足见其对这块肥皂的喜爱程度。

文章仅供交流参考

[来源]

北京圆明园研究会

[作者]

吴桐

[编辑]

朱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化妆技巧(视频教程)
探秘唐朝化妆术
教你根据不同脸型的化妆技巧
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唐代女子化妆顺序图
揭秘古代女子化妆奇史,男人居然也化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