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0年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三)附答案

综合检测题(三)

编辑:      审核: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李陀、吴亮、张柠、李云雷、於可训等评论家好像都商量好了一样,近来纷纷发表了他们的小说新作。

“作为一个当代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严密的社会分工体系中,对个人专业领域之外的事物了解太少,这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社会运转体系的了解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想象力的飞扬,也很难产生真正的大师。”在评论家李云雷看来,评论家跨界写作小说,尽管仍局限于文学内部,尽管大家不敢奢望成为鲁迅、托尔斯泰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但这是一个可贵的尝试。

事实上,这群人写小说有改变现有文学生态的雄心,他们认为大部分作家都盯着日常琐事,写家长里短,于是想另外做出一个“样本”。

力图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并非张柠一个人的选择,评论家李陀写《无名指》要处处和现代主义的写作习惯反着来。因为他想“回到十九世纪”,像托尔斯泰那样把现实生活写得活灵活现,让日常生活充满可见、可闻、可抚摸的质感,且恢复小说“写人物”的传统。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房伟和出版社签订了一个长篇历史小说合同。房伟写历史小说,同样有自己的明确诉求,他说正因为很多作家放弃了历史题材的雄心,所以大部分阵地都已让位于网络作家,他想改变这个现状。

此外,这些年,作家圈受新历史书写影响很深,很多作品大都靠想象力,有的甚至是胡编乱造,远离了历史本身。房伟说:“我看中国历史小说越看越不满意,而我自己因为研究工作,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所以我动手一试。”

(摘编自《众多批评家写起了小说,是传统的回归,还是图一时热闹?》)

材料二:

人们把批评家写小说称为“跨界”奇观,这其实包含着某种担忧——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实,这种“跨界”的接受差异中隐含着一种“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知。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对批评家写小说的关注,除了包含着对批评家能不能写小说、能不能写出好小说的质疑,也隐含着读者对当代文学的不满足,他们实际上是期待批评家能够写出好小说的。随着新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评论家李云雷说:“评论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甚至有可能催生出一种独特的文体….‘批评家小说’。”他在无意中回应了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这种期待。

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文学包括生产、传播和消费三个环节。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批评家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这些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作家路遥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时,曾列了古今中外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其实他就是想获得或强化这种文学史视野。对批评家来说,这种视野在写作之前基本上已经获得了。当然,有些人担心批评家写小说可能会存在“掉书袋”和炫技现象。虽然钱钟书的《围城》也被有些人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掉书袋”现象,但是这并未影响普通读者的阅读与喜爱。张柠的《三城记》也涉及了很多文学理论,但都像盐入水中一样,化入了文学形象当中,不仅没有给普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加了小说韵味。可见,批评家深厚的理论素养有利于批评家在写小说的时候自觉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也要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因为批评家自身对文学的鉴赏能力是得到认可的,而且他们在文学界有一定的资源,所以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不过,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出版家韩敬群说得好:“批评家写小说没有豁免权,读者不会对他们高看一眼或者低看一眼,无论怎样,还是要回到作品本身。”从根本上来说,批评家的合法性来源于他是普通读者的代表,一旦他脱离了这种合法性,他的批评也将失去有效性。批评家的身份主要是在一个相对专业的文学圈子里为人所知,相关的文学从业者对批评家身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庞大的普通读者群体很少知道他们,且没有必要知道。批评家写出来的作品最终还是要脱离批评家的身份,以普通作品的朴素形式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中接受检验。

批评家的小说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不是由哪一个人说了算的。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给这些作品以平常待遇,既无须违心溢美,也不能视而不见。我们要相信,那些优秀作品必将会在时间的放大器中发酵出无尽的生命力,嵌入文学史的星空。

  (摘编自朱永富《批评家写小说,还是要让作品说话》)

材料三:

批评家写小说经常写成丑闻,可还是忍不住。在这个问题上,我要保持一个“战略模糊”状态,不把话说死。应该说纯粹的小说对每个批评家都构成一个诱惑。不要说批评家了,不都那样吗?很多相声观众,听着听着就觉得自己也能上去说,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但问题是,都忍不住啊。批评家写小说是一件很冒险的事。当然,永远有例外,也没一个规律说批评家一定写不好小说。

 (摘编自《李敬泽:“看来看去”,又与谁秘密交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评论家跨界写小说,是因为不满于现有文学生态,力图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或写真正的历史小说。

B.李云雷认为,评论家写小说有很多困难,除了对非专业领域知之较少外,还受文学本身的局限,但仍值得尝试。

C.“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识使得人们对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跨界写小说存在着某种担忧。

D.随着新媒体和艺术形式等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这是小说难写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中房伟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照应了材料二中评论家写小说在生产环节有优势的论点。

B.批评家拥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使得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C.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没有先天优势,因为此时他已不再是普通读者的代表,而是一位作家。

D.在文学的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这三个环节中,批评家写小说的优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当代文学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使得读者在对批评家创作小说质疑的同时也充满期待。

B.有些批评家写小说爱炫技,但如果对文学理论处理得好,并不影响普通读者对其作品的喜爱。

C.文学评论一般是专业人士看的,没有必要像普通作品一样接受普通读者的检验。

D.李敬泽认为评论家写小说就像观众上台说相声一样,是件很冒险的事,不认可这种行为。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4分)

5.你是否看好批评家写小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女孩与鼠    孙春平

前几年,我去辽西大山深处支教。那个村庄真是太偏远了。学校在村东的坡岗上,教室倒是不少,但学生只有四五十人,包括一到六年级,所以实际只占用了两间教室,一三五年级一间,二四六年级一间。我住村里,村主任说让年轻的女老师住村外,不放心。眼下的东北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新常态,不奇怪。

教室是几十年前盖的,虽然地面也铺过水泥,但啮齿类动物的牙齿可谓天下无敌,再加上当初用的水泥标号低,时间一久就成了豆腐渣。时常是,大白天的,半尺多长的老鼠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室里,甚至蹿到讲台上去。我这人天生就怕鼠,一看见鼠游脚下,难免大惊失色。每到这时,教室里就闹腾起来,胆小的孩子哇哇喊叫,胆大的男生则又是用扫帚打又是甩石块土疙瘩。好不容易有学生抱来从亲友家借来的猫,可是那养尊处优惯了的猫见了老鼠非但不扑不咬,而且竞从窗口跳出远遁。为这事,我也曾几次找村主任,建议买鼠夹买鼠药,没想到村主任摇头苦笑:“可不敢再试,学生们都不大不小的,真要一眼没照应到,手脚被夹了,或者鼠药被孩子送进嘴巴,那事情可就大了!”我说:“那就用水泥将教室地面重铺一次。'村主任仍是苦笑:“钱呢?”

有一天放学时,三年级的小秋有意留在最后,她小声对我说:“老师我能打耗子。我家的耗子早被我打绝啦。”

我大惊。小秋不过十岁,瘦瘦弱弱的一个黄毛丫头.平时不爱说话,学习却很努力,从来不耽误作业。我问:“你怎么打?”

小秋说:“反正我能打.你一看就知道了。但是,我要夜里打,天黑后我不敢一个人待在教室.老师能陪陪我吗?”

我说:“好,我陪你。但家长会让你夜里一个人出来吗?”

小秋的神色顿时黯然,但只一瞬,她又咧嘴笑了:“我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呀。”唉,又一个留守儿童,而且是自己独守。那晚,我把小秋拉到我的住处,煮挂面,还为她卧了两个鸡蛋。返校前,小秋说:“我回趟家,总得带上打耗子的武器呀。”

在村中路口,我再见小秋时,她仍是背着双肩书包,手上并没多出任何物件。我问:“武器带来了吗?拿出来给我看看。”

小秋仍是笑:“暗器不可轻易示人的,别急嘛。”那夜,天空高悬着圆圆的月亮,教室里铺满了银辉。小秋拉我坐在暗处,掰碎一块饼子撒在脚下,示意我不许出声。果然.耗子出现了。我刚要提醒,小秋突然出手,甩出去个什么东西,砰,一只耗子应声倒毙。小秋急将甩出的东西扯回,又将那只死耗子远远地踢到墙角,重坐回我身边,小声说:“耗子鬼得很,不远点儿踢开,别的就不来了。”我去抓她放到课桌上的小物件看,小秋忙拨开我的手,说:“老师别碰,脏死了。”

果然是暗器。老式1O斤盘秤的小秤砣,铁铸的。因拴了两米多长纤细而结实的尼龙绳,沉甸甸的小物件打出去便有了收放自如的快捷。我惊异的是这么小的女孩子竟有如此手段,稳准狠,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让人难以相信呀。

那夜,小秋一共击毙五只老鼠。本来还可以击中更多.但夜半时分,第六只出现时,小秋突然发了慈悲。那是一只大老鼠,身材颀长,却显疲惫,重要的是,它身后还跟着三只小老鼠,看来是刚出窝的,一只衔着另一只的尾巴,形成长长的一串。我问怎么不打,小秋发出一声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称的叹息,说:“打死大的,三个孩子就都没有妈妈了。唉,够了,十天半月的,耗子不敢出来.这东西有记性。”

那夜,我和小秋同睡在我住处的土炕上。我问:“你怎么不跟你爸妈一起去外地呢?”小秋说:“我爸和我爷爷下矿,都死了。我妈出去打工了。”我问:“那你怎么不跟你奶奶在一起?'小秋说:“我奶奶帮我叔我姑照看孩子呢,他们都比我小。”我再问:“是谁教的你打秤砣呀?”小秋说:“村里的孙爷爷呀。他说,女孩子一人在家,不能没有防身之术。所以,夜里我都是枕着秤砣睡觉的。孙爷爷还说,梁山泊有个好汉,叫没羽箭张清,专用这个办法制敌,老厉害了。老师,我打秤砣的事你可一定要替我保密呀。”

我在那个小山村只待了两年。时至今日,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地发呆。小秋也长这么大了吧,她还好吗?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我”在辽西大山深处支教的故事,那里老人和儿童留守是常态。

B.教室里常出现老鼠,村主任拒绝了“我”用水泥把教室地面重铺一下的请求,因为村里太穷了。

C.小秋要帮“我'打老鼠,“我”带她回住处给她做饭,“卧鸡蛋”表现了“我”对她的怜惜。

D.“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地发呆”,是因为没能帮助小秋,“我'感到愧疚。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女孩与鼠”为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设置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要人物,这一背景使后文的故事合情合理。

C.小秋之所以选择放过大老鼠,是因为可怜三只小老鼠,这为后文交代小秋的身世埋下伏笔。

D.“我”是小说的讲述者,既能起到串联故事情节的作用,又是小说中的价值判断的窗口。

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秋的性格特点。(4分)

9.这篇小说让人既感到沉重,又感到温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沉重”“温馨”分别表现在哪里,并探讨这样写的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O~14题。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人。祖玉屏,始慕乡学。父麟书,为县学生,以孝闻。国藩,道光十八年进士。咸丰初,诏群臣言得失。奏陈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复上言:“国用不足,兵伍不精,二者为天下大患。于岁入常额外,诚不可别求搜刮之术,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至岁出之数,兵饷为钜,绿营兵额六十四万,常虚六七万以资给军用。自乾隆中增兵议起,岁糜帑二百余万。其时大学士阿桂即忧其难继,嘉、道间两次议裁,不及十之四,仍宜汰五万,复旧额。自古开国之初,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又深痛内外臣工谄谀欺饰,无陈善责难之风。因上《敬陈圣德预防流弊》一疏,切指帝躬,有人所难言者,上优诏答之。二年,典试江西,中途丁母忧归。江宁平,天子褒功,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双眼翎。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是始。朝野称贺,而国藩功成不居,粥粥①如畏。国藩为政务持大体,规全势。自西人入中国,交涉事日繁。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每定约章,辄诏问可许不可许,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居江南久,功德最盛。同治十三年,薨于位,年六十二。百姓巷哭,绘像祀之。事闻,震悼,辍朝三日。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节)

[注]①粥粥:敬慎谦恭的样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B.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C.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D.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即殿试的及第者称为进士。

B.遭逢父母的丧事叫丁忧,其中遭逢母亲的丧事叫丁母忧,遭逢父亲的丧事叫丁父忧。

C.同治是年号,年号是一种用来纪年的名号,从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一直延用到清朝。

D.古人对“死”的称呼有严格的规定,如崩、薨、卒、不禄等。“薨'一般指诸侯或大官的死。

l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国藩直言敢谏。他上奏章指出皇帝身上存在的问题,其中有些话是别人所不敢说的,皇帝用嘉奖的诏书答复他。

B.曾国藩针贬时弊。他上奏陈述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天下的两大患,并用一系列数字进行论证,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C.曾国藩荣宠加身。他被皇帝加封为太子太傅、一等毅勇侯,赏赐双眼花翎顶戴,这是清朝开国以来大臣未曾有过的荣誉。

D.曾国藩思想先进。他极力促成朝廷向西方购买先进机器、置办先进船舶枪械等事情,建议选拔年幼的学生到欧洲学习技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1)于岁人常额外,诚不可别求搜刮之术,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

 (2)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

14. 曾国藩为什么建议裁减士兵?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虞美人·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    陈与义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注]①建炎三年腊月,陈与义与友人席益(字大光)在衡山相遇。当时,陈与义因躲避金兵而抵达湖南,席益则卸掉官职流寓衡…一带。次年元旦后数日,陈与义离开衡山赴邵阳,在席益为他举办的饯别宴上作此词。②歌声:席间歌女劝酒的演唱。③雪:指“雪儿”。雪儿为隋末李密歌伎,善歌舞,能够根据音律填词而歌。“雪儿”后来泛指歌伎。①衡州:今湖南衡阳。

l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既描写了客观情景,点明作者即将启程远行的事实,又侧面表现了作者的主观心境。

B.“更醉君家酒”一句将作者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复杂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含蓄而深切。

C.“吟诗”两句写作者与友人相聚时一起赋诗,天天盼望春天,可桃花刚开却要分别,无限惋惜溢于言表。

D.本词层次分明,上片叙事,描写了饯别宴上的情景,下片抒情,抒发了作者不忍离别的情感。

l6.请简要赏析词的末尾两句“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雍也》中,孔子将学习知识和本领的人分为三个层次的句子是:“                   

                                       。”

(2)《庄子·逍遥游》中,表明宋荣子对待誉和非的态度的句子是“                              

                             。”

(3)白居易《琵琶行》中,“                                         。”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O题。

大庆,再难寻从前的样子。那一望无际的荒原,荒原上镶嵌的无数水泡子,标志性的狗皮帽子,全都隐匿在时间的背后。(    ),熠熠于昔日的荒原之上。过去与现在,熟悉与陌生,一帧帧画面在脑海中叠印、交替、转换。

我在高大的铁人雕塑前伫立思考。1955年,在祖国的西北角找到克拉玛依油田时,举国一片欢腾。同年            新中国一个新的工业部门            石油工业部宣告成立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玉门           克拉玛依           大庆            川中展开。我的父亲背负着为祖国寻找大油气田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随整建制转业部队开进克拉玛依,告别家乡和亲人。发现克拉玛依油田四年后,松嫩平原松基三井喷射出原油,大地深处发出轰鸣,伴随着映照日月的火光,大庆——这个非同凡响的石油巨子诞生了。

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往昔的古老的石油城呈现在我的眼前

B.荒原上呈现出往昔那座古老的石油城

C.如今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现代化石油城

D.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并不陌生的现代化石油城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标点符号,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 ,          B.,——   

C., ——  , ,         D.,——    , , , ,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我的父亲背负着为祖国寻找大油气田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告别家乡和亲人,随整建制转业部队开进克拉玛依。

B.我的父亲怀着为祖国寻找大油气田的使命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随整建制转业部队开进克拉玛依,告别家乡和亲人。

C.我的父亲背负着为祖国寻找大油气田的使命,怀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告别家乡和亲人,随整建制转业部队开进克拉玛依。

D.我的父亲背负着为祖国寻找大油气田的使命,怀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随整建制转业部队开进克拉玛依,告别家乡和亲人。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理想的事物总是完美无缺的,现实的事物总是优劣兼具的。龙、凤、麒麟,都是理想中的事物,它们的形象和神性,谁也没有真正见过。人们几乎找不到它们的缺点,①      

              ,诸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百鸟朝凤、丹凤朝阳、凤毛麟角、望子成龙等。其寓意之美,都是显而易见的。龟、虎就不同了,②                     ,人们可以看到它们的形象,因而优缺点都一目了然。龟有长寿和可以占卜的一面,立有行动迟缓、畏缩不前的一面,龟缩等词极具贬义。③                     ,所以它可以与龙为伍,形成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吟虎啸等让人听起来觉得勇猛的词,也有虎口拔牙、虎口余生、虎狼之国等让人听起来毛骨悚然的词。

22.下面是某校一学生检讨书中的一段文字,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我违反了纪律,影响了同学,所以你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醍醐灌顶。经过你的教育,我知道错了。老师,请放心,我一定痛改前非,再也不违反纪律了。正值豆蔻年华,我一定不孚众望,努力学习,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 O分)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根据规定,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都将面临处罚,因此这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陆续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所谓“强制”垃圾分类,就是通过立法明确垃圾分类是居民的一项义务,居民如果不按照法律规定和标准规范分类,将受到相应的处罚。对于“‘强制’垃圾分类”,人们反应不一,有人叫好,有人表示难以理解,也有人陷入沉思……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综合检测题(三)答案

题号

1

2

3

6

7

10

11

12

15

18

19

20

答案

C

D

D

D

B

B

C

C

D

C

B

C

1. 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力图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材料中张柠、李陀的目的,“写真正的历史小说”是材料中房伟的目的,这些并不能统一概括全部评论家跨界写小说的目的。B项,对材料内容理解有误。材料中李云雷的话意思是,每个人只生活在严密的社会分工之中,不了解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很难产生大师,因此应该尝试“跨界”。他的“跨界”(写小说)仍是在文学领域的范围内,是一种可贵的尝试,他并不是在讲跨界的困难。D项,“主要原因”错,根据原文“随着新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可知,“随着新媒体……越来越高”只是小说越来越难写的原因之一。

2.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题思路】D项,“批评家写小说的优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错,根据原文“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可知,批评家在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这三个环节并非都具有优势,且文中并没有对批评家在这三个方面的优势进行对比。

3.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材料三中李敬泽并没有不认可批评家写小说,而是认为很冒险,很多人写不好,经常出“丑闻”,但也说“要保持一个‘战略模糊’状态,不把话说死”,也可能会有例外,可见并没有不认可这件事。

4.【参考答案】①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述。②采用并列式的论证方式,分别从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角度对批评家写小说进行了分析论述。③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每点1分,答全给满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文体特征的能力。

【解题思路】材料二的论述思路十分清晰:首先说读者对批评家跨界写小说抱有质疑态度,其实就是提出问题——批评家能不能写出好的小说;然后分析批评家写小说是否具有优势;最后提出要以平常心看待这种现象,把作品交给时间来检验。在论证批评家写小说是否具有优势的时候,用了平行推进的手法,分别从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环节进行论述,呈现出并列关系。另外还要思考论述手法的运用。如引用李云雷的话,是引证法;举路遥、钱锺书、张柠的例子是例证法;“都像盐人水中一样,化人了文学形象当中”是比喻论证等。

5.【参考答案】示例一:看好。①批评家具有高度的文学自觉性,在小说的创作、传播等方面具有优势,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②现在的文学生态令人不满,批评家尝试小说创作,有可能改善这种状况,给文学带来新的风气。(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示例二:不看好。①擅长写文学评论不一定擅长实际的小说创作,他们缺乏实际的创作经验,“纸上谈兵”的现象很多。②批评家写小说容易出现“掉书袋”和炫技问题,可能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是一道探究题,回答“看好”和“不看好”都可以,但要言之有理。支持“看好”的,可以从材料中寻找批评家为什么写小说、写小说有什么优势等内容,作为支持“看好”的依据。反之亦然。

6.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是因为没能帮助小秋,‘我’感到愧疚'错误,从后文“小秋也长这么大了吧,她还好吗”来看,“我”发呆是因为对小秋的挂念及对小秋命运的担忧。

7.B【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解题思路】“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要人物”错误,小说第一段并没有写到小说的主人公小秋。

8.【参考答案】①坚强自立。父亲死去,母亲外出打工,她独自生活,学习防身术保护自己。②乐观懂事。老师的话使她想起自己的身世,顿时神色黯然,但是她很快咧嘴笑了;体谅奶奶要照顾比她小的孩子,选择独自生活。③善良。为了三只小老鼠,她放过了大老鼠。(每点1分,答全得满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素养落地】此题要求考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形象之美,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审美体验,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核心素养。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考生要能根据人物所做的事情和文中对其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从文中对小秋家庭情况的介绍和她打秤砣技术高超可以看出她坚强自立,从她放过老鼠妈妈可以看出她很善良,从她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看出她乐观懂事。

9.【参考答案】沉重:文章描写的留守儿童小秋身世之悲惨、心理之孤独,让人感到沉重温馨:小秋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孙爷爷、“我”的关爱,小秋自己也自立自强、善良可爱,让人感觉温馨。(每点2分,共4分)好处:沉重与温馨交织,既引发读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又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深化了小说的主题。(2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词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要梳理小说内容,筛选出和“沉重”“温馨”相关的情节,用凝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小说主人公小秋是一个留守儿童,“沉重”主要指留守儿童的现状让人感到沉重。但小说又能让人感受到温馨,从小秋对待生活的态度、小秋与“我”的师生关系、小秋与孙爷爷的邻里关系等可以感受到这种温馨。“探讨这样写的好处”就是要回答小说内容沉重和温馨交织的好处,应从读者感受和主题表达的角度思考。

10.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

【解题思路】若在“竦然”前断开,“竦然”的主语就成了曾国藩,不合逻辑,排除A、D两项;“所成就荐拔者”构成“所……者”,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B。

11.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12.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题思路】“这是清朝开国以来大臣未曾有过的荣誉”错,原文说的是曾国藩作为文臣被封侯是清朝开国以来未曾有过的。

13.(1)在按照年份收取定额的赋税之外,实在不能另外使用搜刮(老百姓钱财的)手段了,增加一分税收老百姓就受到一分的伤害。

(2)曾国藩认为那些争夺彼此之间没有实际意义的礼仪的事情可以答应,而那些剥夺我国民众资财的事情是不可以答应的。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评分标准】(1)关键词“岁”(按照年份)、“诚”(实在)、“术”(手段)各1分,句子大意1分。(2)关键词“许”(答应)、“夺”(剥夺)、“计”(资财)各1分,句子大意1分。

【难点突破】翻译文言语句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把要翻译的语句切分为词;第二步,把语句中的每个词语都准确翻译出来,这里要关注两点,即一词多义的词语要根据具体语境确定其意思,只能意译的词语翻译时要尽可能简洁、准确;第三步,根据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对一一对应翻译的具体内容进行语序调整或增删部分词语等。 

14.【参考答案】乾隆中期以来,军费开支大,后裁兵效果不佳;曾国藩认为士兵越多,兵饷就越多,国家就越贫穷,国力也就越弱。(3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答案集中在曾国藩上书的内容中,筛选关键句,如“至岁出之数,兵饷为钜”“自乾隆中增兵议起……饷愈多则国愈贫”,提炼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曾国藩,最初名叫子城,字涤生,是湖南湘乡人。他的祖父曾玉屏,开始向往乡学。他的父亲曾麟书,是县学生,凭借孝顺闻名。曾国藩,是道光十八年进士。咸丰初年,皇帝下诏让群臣上书谈论治国的得失利弊。(曾国藩)上奏陈述目前亟待解决的事情,首先是选用人才,人才选用有转移的方法,有培养的方法,有考核视察的方法。(他)又上书说:“国家财政费用不足,军队士兵不精良,这两个是天下大患。

在按照年份收取定额的赋税之外,实在不能另外使用搜刮(老百姓钱财的)手段了;增加一分税收老百姓就受到一分的伤害。

至于每年总支出的数额,士兵的粮饷是最大的,绿营官兵总额六十四万,却经常虚领六七万人的粮饷来供给军队费用。从乾隆中期增加兵员说起,一年耗费官库银两二百多万。当时大学士阿桂就担忧这项开支难以维持,嘉庆、道光期间两次商议裁减士兵,(但裁减的人数)不到(超额的)十分之四,仍然应该淘汰五万,才能恢复到原来的额度。自古以来,王朝开国初年,士兵少而国家强,以后士兵越来越多而国力越来越弱,兵饷越来越多而国家越来越贫穷。”(他)又深切痛恨朝廷内外的臣子谄媚奉承欺骗掩饰,没有陈述好的意见、指摘过失的风气。于是(他)呈上《敬陈圣德预防流弊》这一奏疏,恳切指出皇帝本身的问题,有些话是别人所不敢说的,皇帝用嘉奖的诏书答复他。咸丰二年,(曾国藩)在江西主持考试之事,中途因为母亲去世返回家乡。平定江宁后,天子论功行赏,加封曾国藩为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赐双眼花翎顶戴。

清朝开国以来,文臣封侯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朝廷和民间都称颂祝贺,而曾国藩建立了大功却并不以功自居,敬慎谦恭得好像害怕一样。曾国藩处理政务把握大局,规划整体。同从西方人进入中国以来,外交事务日益繁重。等到朝廷商议购买机器,置办船舶枪械时,(曾国藩)就极力促成此事,还建议选拔年幼的学生到欧洲学习技艺。每当朝廷与外国签订约定的章程时,皇上就下诏询问他是否可以答应,曾国藩认为那些争夺彼此之间没有实际意义的礼仪的事情可以答应,而那些剥夺我国民众资财的事情是不可以答应的。曾国藩为人威严庄重,有漂亮的胡须,眼睛呈三角形,锐利而有威势。

每当他会见客人时,注视对方一段时间而不说话,见他的人就感到害怕,等人走后他便记住了此人的优缺点,没有一次失误。他尤其能够识别人才,善于任用他们,所造就和推荐、提拔的人数不过来。他见人一面就能品评此人的才能,而且都很恰如其分。(曾国藩)居住在江南的时间很久,在江南留下的功业和德行也最多。同治十三年,(曾国藩)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二岁。百姓们在街巷哭,画了他的画像来祭祀他。曾国藩的死讯上报后,皇上震惊悲痛,停止上朝三天。赠官太傅,谥号文正,在京城的昭忠、贤良祠祭祀他,各省为他建立了专门的祠堂。

15.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词的上、下片都描写了饯别宴上的情景,也都抒发了作者不忍离别之情。

16.【参考答案】①照应起首两句“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语意上紧密关联,使全词结构严谨。②“离恨”用船来载,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不忍离别之情。③虚写,此时作者还处于沉醉之中,却开始想象“明朝酒醒”之事,这种对未来的设想从时空角度增强了作者的恨别之情。(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词的上片由饯别宴写起,进而追忆过去相聚的时日。开篇写船已经挂起帆准备离去,而作者又搔首踟蹰,久久不愿离去,只是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的酒,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矛盾心理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自然追忆起在腊月相聚的时日,作者与友人饮酒赋诗,日日盼望春天的到来,以便更好地吟咏交流;然而春天到了,桃花刚刚吐蕊,自己却要与友人分别了。“匆匆”二字,包含了作者无限惜别之意。词的下片仍写饯别宴,从歌声落笔,临别之际,歌妓也为之动情,几度呜咽不能成声。最后两句,化用苏轼《虞美人》中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作者想象明朝酒醒之后,自己已随舟行至湘江,“满载”“离恨”表达了作者不忍离别之情。

17.(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要将记忆与语意提醒紧密结合起来。(1)根据“孔子将学习知识和本领的人分为三个层次”可以推知答案;(2)根据宋荣子对待誉和非的态度'可以推知答案;(3)根据“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可以推知答案。易错字:(2)誉,沮。

18.C【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要重点关注前后文,括号前面说的是大庆“熟悉”的“过去”,后面说的是大庆的“过去与现在,熟悉与陌生”,那么括号处所填内容应与大庆“陌生”的“现在”有关,只有C项符合要求。

19.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要注意结合语境分析前后内容的逻辑关系和句间的停顿,如石油部是对前面“新的工业部门”的具体解释,应用破折号;“石油工业部宣告成立”句意表达完整,其后应用句号;“玉门”“克拉玛依”“大庆”“川中”,这些地名为并列关系,其问应用顿号。

20.C【命题立意】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二是“背负着……的初心”搭配不当,可改为“背负着……的使命,怀着……的初心”;二是语序不当应将“随整建制转业部队开进克拉玛依”和“告别家乡和亲人”前后对调。分析四个选项,只有C项全部修改正确。

21.【参考答案】①用它们组成的词语是美好的  ②两者都是真实存在的 ③虎有勇猛的一面和凶恶的一面(每处2分,意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

【解题思路】语段先提出观点,谈及“理想”和“现实”中的事物的特点,然后举例阐述。第①处,上承“找不到它们的缺点”,下启一些关于龙、凤、麒麟的词语,再联系后面的“其寓意之美”,可以推出横线处应填“用它们组成的词语是美好的”之类的内容;第②处,前文中说“龟、虎就不同了',这里的“不同”是与龙、凤、麒麟相比,其对应“龙、凤、麒麟,都是理想中的事物”,下启“人们可以看到它们的形象,因而优缺点都一目了然”,因此横线处可填写“两者都是真实存在的”之类的内容。第③处,上承“龟有长寿和可以占卜的一面,也有行动迟缓、畏缩不前的一面”,下启关于虎的词语两个方面的阐述,因此横线处可填“虎有勇猛的一面和凶恶的一面”之类的内容。

22.【参考答案】。“你”改为“您”,“醍醐灌顶”改为“进行教育”,“痛改前非”改为“改正缺点”,“豆蔻年华”改为“青春年华”,“不孚”改为“不负”。(每处1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

【解题思路】“你”应改为“您”,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程度过重,可改为“进行教育”。“痛改前非,指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程度过重,可改为“改正缺点”。“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用在此处不合适,可改为“青春年华”。“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用在这里不合适,可改为“不负众望”。

23.【题目解读】本作文题关注现实,紧扣社会热点,时效性强。社会舆论对垃圾分类的新政策存在争议。支持垃圾分类新政策的人认为:对国家的环境保护事业而言,垃圾分类是一项必须推进的工作。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既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有利于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如果成功推行垃圾分类新政策,所有人都将是受益者。而反对的声音则认为:如此严格的规章制度突然实施,难免给公众带来诸多不便,违规者与监管者之间的冲突将会经常出现,社会很可能要为此付出很高的成本才能维持新规的有效性,因此,实施新规未必是很好的方法。

这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对立,但在逻辑上有着一定的内在一致性。两种观点的持有者其实都认可同一件事,那就是垃圾分类确实有好处、有价值、有必要,只不过对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有不同的意见。双方有着共同的认识,就意味着社会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已经达成了共识,尽管存在不同的观点,但不论这些观点如何此消彼长,公众的观念都会逐步向更好地落实垃圾分类工作的方向靠拢,而这正是最终实现严格、有序的垃圾分类的必要条件。

【立意引导】考生可以结合社会现实,着重谈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可以谈垃圾分类的具体实施,谈如何培养全社会垃圾分类的意识和习惯;可以谈对一阵风似的形式主义的担忧;可以谈对单纯治标、忽视治本的思考。若驾驭能力强,考生可以综合几个方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入探讨。

【素材链接】

理论素材:

①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藏。              ——佚名

②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  又一次浪潮,将是在世纪之交时要出现的垃圾革命。                        ——[美]托夫勒

事实素材:

①据统计,全上海2400多万人,每天会产生2万多吨生活垃圾,这些垃圾12天就会堆满一座东方明珠,23天就能堆满一座环球金融中心,这些数据让人触目惊心。在北太平洋,30%的鱼会吃下塑料,这些塑料垃圾对动物来说是致命的,但塑料中的毒素最终会回到人类的餐桌上。其实,这些塑料垃圾是可以回收的,而且回收后可以成为再生资源。

②据统计,每回收加工一吨废塑料,相当于节省5—6吨原油;一吨废线路板、113手机,可提炼出200—300克黄金;5000多万台废113家电,可拆解出250万吨铜、铁、铝、塑料、橡胶、玻璃等可用资源;个人电脑除了能提炼出金银,还能提炼出其他稀有金属……

【佳作展台】

治标莫如治本

七月的上海,垃圾分类工作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陆续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全民向垃圾宣战的声音,令人欢欣鼓舞。但我觉得,凡事治标莫如治本,要从源头上去解决问题。

多年来,我们受垃圾之害可谓深矣,从繁华的城市到偏远的乡村,从发达的沿海地区到稍闭塞的内陆,到处可见肆意堆放的垃圾。据统计,上海市每天会产生2万多吨生活垃圾,如果要用装载4吨的卡车运输,至少需要5000辆。这些能让我们惊掉下巴的数字,其实仅是冰山一角。我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应该为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负责。

是的,垃圾本来就应该分类,而且必须分类,如此,才便于后期分门别类地处理,才可有效阻止一锅煮式的填埋或简单化的焚烧。但简单地强制垃圾分类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垃圾分了类依旧是垃圾?并不会因为分了类就自行减少。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那么多垃圾产生?可不可以从源头上减少一些本不该有的垃圾呢?

比如商品过度包装。不久前看到一个短视频,一位老先生激动地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他收到的一份礼品,最外层的一半空间被加垫的泡沫占据,第二层是一个精美的硬纸盒,纸盒里铺着金黄色的绸布,绸布包的是一个铁盒,铁盒里面才是塑料袋包装着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茶叶。除茶叶之外,这些外包装全都变成了垃圾。现如今,生活中还有多少商品没有被过度包装?由过度包装产生的垃圾真是让人触目惊心。窃以为,过度包装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

这些年,一些地方形成了这样一种惯性思维:地方要发展,首先要扩建,而扩建的第一步便是拆除,甚至不论是不是危房,都一拆了之。这种大拆大建产生了很多建筑垃圾,它们会长久遗留在土地上,其危害是无穷的。.窃以为,遏制城乡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拆建行为,减少建筑垃圾造成的硬污染,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限制危害环境的塑料的生产,控制有害环境的农药的生产,遏制疯狂的拆建,严惩无良企业“三废”的排放,才是真正从源头上整治的措施,它们远比垃圾分类来得重要和紧迫。如果忽视源头,只是从下游用劲,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困扰我们的垃圾问题,反而会使垃圾“生产者”变本加厉。而从源头治理,需要我们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需要我们有不厌其烦宣传环保理念和环保生活方式的决心和耐力,更需要我们有为子孙后代负责的良知和担当。

【名师点评】这是一篇立论深刻的议论文。作者在充分肯定了垃圾分类必要性的前提下,采用追本溯源法,分析垃圾产生的根源,然后得出“治标莫如治本”的结论。这样的立论,不仅有新意,而且有深度。具体行文时采用例证法,举了过度包装及大肆拆建产生了大量垃圾等例子。所举例子来自我们的生活,使人有切肤之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文章转自: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告知帮您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英语时态总结及习题(最全)
最新中考病句题汇编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高考备考: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Ⅰ卷试题最权威解读[——]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解析(下)
珠海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质量监测高中语文教和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