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城邻友留住时代记忆•老天津的犄角旮旯(三千三百九十二期)

第五届老城邻友会场景

老城邻友留住时代记忆

孟 瞳  (2018年1月13日 今晚报)

  曾经,老城里是他们的家;现在,他们自发聚到一起研究老城文化。建网站、论坛、公众号,成立老城邻友会,线上线下多维度留住老城记忆。

老邻居共话老城故事

  前不久,第五届老城邻友会在天津老城博物馆举行。老城邻友会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创办人戴晓泉介绍说:“2003年时老城厢整体拆迁,我从6月份到10月份骑着自行车带着一台照相机、一台摄像机,利用午休和下班后的时间,在城里拍了将近5个月。拍摄后,便惦记着把这些影像放在网上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虽然老城的建筑大部分没有了,但我希望从城里走出去的人不要遗忘这里。”

  “2003年‘天津老城网’建立,我把拍摄的图片放在网上;2006年开通了‘天津老城论坛’;到2010年我和朋友开始制作‘老城E刊’电子版,去年更名为‘老城忆看’公众号,里面都是关于老城的故事,放在网上供大家阅读。让散落城市各处的老城里人有个聊天说话的地方。”戴晓泉说。

  从2011年初开始,第一届老城邻友会召开,每一次活动都有新的变化,积累了宝贵的口述资料,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到老城文化的挖掘整理中来。2017年12月16日,第五届老城邻友会有70多人出席,这次邻友会首次进行网络直播,通过直播平台有近三千人在线收看。

老少齐聚说不完的话

  前来参加邻友会的成员年龄上至九十多岁的老者,下到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来自各行各业,因为同样的老城情怀而相聚到一起。活动现场,邻友们畅聊邻里情谊,曾世居东北角乡祠南的王众,现定居北京,特意赶来参加活动,向邻友们娓娓道来他的思乡之情。还有曾世居东门内石桥胡同的周大奇、张咏诗、李庚翔谈及老城情缘,滔滔不绝。

  曾在老城里居住了半个多世纪的孟宪宁感慨道:“我们家几代人都住老城里,记得2013年我第一次参加邻友会活动,印象最深的是‘找家图’,主办方按照老城的四个角印了四份图,详细到每条胡同、街道都清晰可见,在图上我能把自己家、岳父家、亲戚家的原住址都圈出来。”今年72岁的孟宪宁认为参加邻友会最大的感触就是看见了传承,一批志同道合、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为留住乡愁而努力,胡同没有了,老房子找不到了,但人心还在,老城的情怀还在。

  “80后”女孩张妍从小生活在老城厢,在她的脑海中镌刻了不少关于老城里的记忆。“每个大院都有故事,每条胡同都有传奇。活动现场,一位老先生对邻座阿姨说了一句‘这不是宋家的老姑奶奶嘛’,让我感到既亲切又熟悉,就跟回到过去一样”。

留住历史是一种情结

  目前老城邻友会的微信群包括天津老城邻友会、老西北角邻友会等。通过邻友之前的互动,不仅仅是叙旧,还让大家更了解自己生活过的地方。第五届老城邻友会的活动现场,清代服饰收藏家何志华为大家讲述了老城城墙的历史与近年环城四条马路的城墙基础遗存和考古挖掘情况,展示了十余幅珍贵的图片资料。民俗文史学者张显明老先生分享了一段老城砖的故事,亲身经历的生动讲述让在场来宾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城砖故事。

  第十三届全运会期间,老城邻友会还在全运村西岸书吧举办了“忆看老城天津与体育文化”主题文化沙龙活动,向全国的运动员与记者展示了老天津卫的体育史。戴晓泉介绍,“这两年我们又依托网站和微信发起了‘同画找家图’的活动,将天津老城的地图传到网上,让曾住在老城的居民在上面标出自己家的位置。老城,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是一种归属、一种情结。就天津来讲,恢复老城原貌是不可能了,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将老城的景象做成多维立体的场景,把一座座大院、一条条胡同展现出来,让人们能够身临其境体验老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忆老城 释乡愁
文化行旅|记忆中的胡同故事
胡同迷失:凄婉温柔,千回百转
天津老胡同的故事(图)
记忆中的天津老城厢
【老照片】说不尽的官银号,转不够的东北角(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