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九河要津千古盛运河岸边杨柳青
 

九河要津千古盛  运河岸边杨柳青

——聊城大学“京杭大运河文化考察”活动掠影()

 “地当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车,九洲万国贡赋之艘,仕官出入,商旅往来之帆楫,莫不栖泊于其境;江淮赋税由此达,燕赵渔盐由此给,地当河海之冲,为畿辅之门户,俨然一大都会也。”在天津这座北方的商业重镇境内,绵延仅有百余公里的运河,滋养着津沽这片沃土,孕育着丰富的运河文化,也见证着天津的日月变幻,斗转星移和两岸的传奇。运河文化的魅力在此让人惊叹、折服。

1、九宣闸·马厂减河

多日的劳顿并没有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离开河北地界,我们一行人继续沿运河北上进入京杭大运河天津段。

我们首先来到位于河北沧州与天津交界处的静海县靳官屯村南的九宣闸,这里是天津运河南端的起点,也是京杭大运河流入津的第一道闸口。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的九宣闸是天津最古老的一座水闸。据史书记载,九宣闸又名宣九闸,因古代把数字分为阴阳,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又以九为最高,故取名九宣闸,意为宣泄多河来水之闸。清军提督周盛传率其河北青县马厂兵营驻军淮练军三十余营在此开挖减河,故称马厂减河。所谓减河,就是疏导和减少运河水的流量,调节其水位,以避免或减轻其灾害的意思。马厂减河经天津南区八里台、小站、葛沽三镇,最后在西关村流入海河,总长80余公里。九宣闸就是马厂减河上的重要水利枢纽,初建时为石质5孔大桥闸,现如今闸桥已限制通行,但保存基本完好,在闸的北头立有清直隶总督李鸿章为此闸书写的《南运减河靳官屯闸记》石碑一块,碑文清晰可识,字体工整,笔迹秀劲,记载着修闸开河的历史原因,保存得相当完好。当年,江南的粮食、丝绸等物资都是由这里运抵天津,然后或走水路沿北运河到京城,或走陆路到“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各地;北方的物产也在天津集散,或由运河南下,或由海上运输,输送到南方各省。现如今,这个古老的闸口早已归于平静,但仍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成为黄河北徙的通道,是引黄济津的必经之路。

在九宣闸的西侧300米处便是南运河的水道,并有一座水闸,与九宣闸共同调节着南运河的河水。我们来的时节,河道内芦苇丛生,只有些许的水。据当地老人讲,马厂减河竣工后,在九宣闸的北侧建有大王庙,庙毁于民国时期的战火,今无存。

离开九宣闸继续北行,过了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找到了位于天津城西南静海县西钓台村村西的西钓台西汉古城遗址。令我们沮丧的是,除了酱菜场门口孤零零的“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西钓台古城址”的砖碑外,再也找不到与此有关的任何东西。我们想不明白,这样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到底在保护着什么?历史充满了战乱妻离子散的悲哀、懦弱苟且偷生的悲哀、沧桑变化无常的悲哀,我们不知道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呢?在西钓台村的运河边上,有姜太公钓鱼的遗址,由于时近中午加之其与运河又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们便直奔向往已久的杨柳青了。

 

2、杨柳青年画

刚进入千年古镇杨柳,我们便被这个城镇的清澈与雅静所吸引了。碧绿的运河水在一片浓绿的掩映中静静流淌,蜿蜒穿镇而过。杨柳青因运河而兴盛,古老的大运河为这里带来深厚的积淀。据史书记载:明清时期,这里漕运鼎盛,舟船云集,运河十里长堤,杨柳依依,碧草如茵。成为我国北方商贸、民俗文化集散地和漕运、航运业的主要地区。北运河曾为明清历代皇帝水路南巡必经之地,故又被称为“御河”。历史斗转星移,前朝一河繁华,舟楫云集的繁忙已不见了踪迹,悠扬的船工号子也早已成为尘封的历史。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这里古运河焕发了新的生机。如今,在杨柳青不足10里运河已被重新疏浚改造,运河两侧依次有“乾隆御赐杨柳青”、“砖雕石刻园”、“年画园”、“精武园”等现代人文景观分区。千百年来,杨柳青这一座精美的小城在一片青青杨柳的掩映下,在一湾悠悠河水的滋润下,在岁月变迁中努力地保持着自己,又在保持中不断变化。

来到杨柳青,我们不得不提及杨柳青的年画。起源于明代末年的杨柳青年画,最早主要是以画门神、灶王等内容为主,也都是单色的木版画。我们不得不感谢大运河把江南的宣纸和颜料适时地带到了杨柳青,与方兴未艾的年画工艺结合起来,使得年画的套色技术更加丰富多彩。发达的水陆交通又为年画的传播提供了便捷。最终,天津的杨柳青与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江苏苏州的桃花坞、四川的绵竹并称为我国四大年画生产地,更有“南桃北柳”的美称。我们按奈不住诱惑,买了少许年画以作留念。

   

3、石家大院

由于运河的繁华和天津的地理优势,早在乾隆、嘉靖时期开始,这里就出现了一批富商巨贾,财力雄厚的他们广置房产。在运河的北岸,一片古色古香的宅院,成为众多游客争睹的景观。这就是被誉为“津西第一宅”的石家大院。据史书记载:石家祖籍山东省东阿县,明代时起以漕运粮食为业,盈利渐丰。乾隆五十年(1785年)石家开始落户杨柳青,历经锐意经营,逐渐富甲一方。咸丰十一年(1861年)石元俊中省试辛酉科举人,畅游北京,见多处庭院之美,颇为心动。光绪初年(1875年)还乡后着手营造石家大院。光绪十年(1884年)石元俊病故,其弟石元仕接手营建,称尊美堂,成为大院的主人。该院占地6千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包含十二个院落,所有院落都是正偏布局,四合套成,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大院规模宏大,建筑的内外檐装修,用料考究,作工精细,砖雕木刻形式多样,素有“华北第一宅”之称。如今,石家大院成为杨柳青民俗博物馆。陈列有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代杰作,有精详的民俗展品、器具、剪纸等,还有相当数量的砖雕艺术品。这里有一处过去刘青山、张子善的办公室,展示着一些照片教育后人。石家大院现为天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文昌阁

透过依依的杨柳,我们在石家大院东南不远处的古运河南岸找到了杨柳青“三宗宝”之一的文昌阁。该阁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后两次重修,两次被毁,现存建筑为清咸丰八年(1858)修建,与石家戏楼、明清街牌坊合称为杨柳青“三宗宝”。此阁上下三层,通高15米,阁顶呈六角形,六脊瓦顶,每脊各负一条苍龙,正中为一颗硕大的宝珠,设计十分精致奇巧。阁中供奉有孔子、文昌帝君和魁星三尊像,相传手握朱笔的魁星更是掌管着读书人的富贵和前程,吸引大量的文人雅士和翰墨书生前来顶礼膜拜、祈求功名。明、清两代,文昌阁是杨柳青文化和民俗活动中心。每逢农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九月初九重阳节等节日,文昌阁都要举办庙会、祭奠或登高活动,文人墨客、社会名流聚集于此,钟鼓喧天,十分热闹。据专家介绍,文昌阁的建筑艺术在国内堪称一绝,是目前华北地区惟一保存完好的明代楼阁式建筑。19918月被列为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来时正赶上该阁维修,东面地上有石碑若干,其文漫灭较为模糊。

考察完文昌阁,我们就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这个富有灵性的千年古镇,驱车赶往天津了。

 

5、天后宫

   天津天后宫与我国东南沿海诸省及南洋各国的“妈祖庙”相同,都供奉着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宋代民女——林默。据载,林默原是福建蒲田湄州岛一位女子,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卒于雍熙四年(987年)只活了27岁。林默自幼“生而神异”,聪明伶俐,善水性,“能乘席渡海,云游岛屿间”,曾多次救助遇难船只,被众人称赞为龙女。她去世后,当地百姓十分怀念,每当在航海中遇到风险时,就幻想一种神奇的力量来拯救,祈祷林默的保佑,林默逐渐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后得到朝廷的认可,元代至元十八年(1272年)被晋封为天妃,经历代多次晋封至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又晋封为天后。民间尊称“娘娘”、“圣母娘娘”,南方亲昵地称“妈祖”、“娘妈”。自元代始,海河为漕船南粮北运沿运河直达北京的必经之地。据元史记载:“泰定三年(1326年)八月,作天妃宫于海津镇。”供祀天妃以求神灵护佑漕运安全。明永乐元年(1403年)重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封天妃为天后,改称天后宫。天津天后宫坐落在旧城东门外,三岔河口西岸的古文化街上,坐西朝东,面向海河。天后宫是天津市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群,也是中国北方展示妈祖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遗迹。后经文革和地震损坏,现存山门、牌楼、钟鼓楼、前殿、正殿、藏经阁、启圣殿等是1985年当地政府重新修建的。门外匾额上有“敕建天后宫”大字,右侧有天后宫石碑一座,门口左右各有一对麒麟。

   在天后宫的门口,我们有幸遇到了药糖民间叫卖表演者翟培玉师傅,翟师傅为我们表演了一段,让我们领略了当年老天津城里此起彼伏的喧闹的叫卖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运河 九宣闸
李鸿章经营天津,开挖马厂减河东流入海,建成南运河首闸
南运河流过静海区
沧州,天津,渤海……京津冀共建南运河文化带
天津与北京最早经由大运河连通,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均与运河相关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四十九:古文化街里品味津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