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圣功女学的百年弦歌
时间:2014-08-1112:29:00   来源:   作者:徐凤文   责任编辑:新领军者编辑
1914年,圣功女学校全体师生合影
教育者,国之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百年而导国运。百年学校,百年苍黄,有些背景已离我们远去,有些记忆已漫漶不清,有些历史已面目全非,所幸还有些学校,在经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后,还保留着那些校名、那些往事、那些传承、那些弦歌之声。
以天津著名的“市五所”(即南开、耀华、一中、新华、实验五所市重点中学)而论,均创办于1949年之前,其中以严范孙先生1904年创办的南开私立中学最早,其次为1914年创办的圣功女学,至今整整一百年了。
“八岁那年,全家在天津住了将近一年……在天津时,我和胡珊在天主教的圣功学堂念书。天主教学校的教规较严,白衬衫、黑裙子,上课都得规规矩矩坐着。只有下了课的时候,走出校门,我和胡珊就像两支飞出鸟笼的鸟儿。”
——《胡蝶回忆录》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胡蝶曾在天津生活过一年时间。胡蝶和妹妹胡珊在圣功读书时,正是圣功女学校创立不久。姐妹俩从小就跟着父亲“跑铁路”,而此时她们的父亲胡少贡正任京奉铁路总稽查。
引人关注的是,距今整整一百年前,天主教会在天津兴建了一系列公共建筑,包括西开教堂天主教总堂、北疆博物院(位于今外国语大学内)、圣功女学校、西开小学(位于西宁道,今和平中心小学)、圣若瑟女校(为外侨子弟学校,位于今解放北路)及天主教医院(当时俗称“法国医院”,后改为天津中心妇产科医院,今已拆除),均建于1914年。
西开小学、法国医院与1916年建立的法汉学校(又称老西开中学,后改为21中学)共同组成了以西开教堂为中心的天主教社区。之所以集中出现这一批天主教建筑,与1912年罗马教廷宣布从直隶北境代牧区分设直隶海滨代牧区有关。最初,主教府设在望海楼教堂,首任主教杜保禄认为望海楼地处天津旧市区,不便于今后扩展,于是在紧邻法租界西南面福煦将军路(今滨江道)南端的老西开兴建新的主教堂。这也为随后爆发的“老西开事件”埋下了伏笔。
乍一看到“圣功”两字,很多人还以为与“圣功会”有关。其实,“圣公会”即安立甘会,为基督教英国差会,在安立甘教堂内为英国侨民儿童建男女学堂,是为天津租界内最早的学校。而“圣功”两字,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特产,源于《易经·蒙卦·彖传》:“蒙以养正,圣功也”,宋朝宰相吕蒙正字圣功,亦源于此。
虽然圣功的校训为“温良恭俭”,虽然一直提倡体育、文艺,但该校一直以“严”著称。如“校则”中关于食堂的规定:“闻开饭铃宜速集食堂,但须俟同桌人到齐方可举箸,若逾五分钟不到者不俟”,“食时以肃静为主,不得谈笑”。
圣功女校的很多教学事务由外国修女承担,相当于后来的教导员。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每天早晨上学时,修女站在校门口,对学生的容貌仪表进行严格的检查,那时圣功女学生的制服为背心式的黑裙子(稍微过膝),内套白上衣,下边则是过膝的长筒袜,头发必须是齐耳的短发,不合格者立即纠正。怎样纠正,由修女“持剪剪短之”。
圣功这种严苛的校风与民国时期任期最长的校长夏景如有关。夏景如(1893~1974),山东寿光人,毕业于天津北洋女师范学堂,曾创办青岛私立圣功女子中、小学。夏景如是天主教徒,终身未嫁。据胡蝶回忆,上课时,夏校长经常在过道巡视,透过小窗口观察老师讲课和学生听课的情况。不仅老师小心翼翼,学生见了校长,更像老鼠怕猫一样。
虽然夏校长要求严苛,却因较高的教学质量、严谨的校风,为圣功赢得了极高的盛誉。圣功的学生大多升入辅仁大学、北平师范、天津师范等名校,圣功的教师大都学历高,知识渊博。以1948年圣功教职员60人为例,其中10人毕业于辅仁大学,博士生2人(均为外籍女性),其他教职员毕业院校还包括北京大学、中国大学、震旦大学、北平师范学院、天津工商学院等。其中,年龄最大的国文教员吴笃已73岁,为前清廪贡出身,年纪最小的图书馆员刘慧敏和事务员安春怀只有20岁,均为本校高中毕业。
1948年10月,夏景如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1963年在台南复校,名为“私立圣功女子初级中学”,后增设高中部,更名为“私立圣功女子中学”,1979年后改称“台湾省台南市私立圣功女子高级中学”。至今台湾圣功中学的网站“创校简史”称:“本校前身为‘圣功小学’,民国三年六月由天主教神父与教友创办于天津法租界。”而台湾圣功的校训依然为“温良恭俭”。
上世纪30年代,圣功女中门前
“民国未成立前,天津各国租界均无中国学校。凡居住租界者,其子女须赴内陆上学……热心公益,擘划经营,各出资金,于民国三年六月二十八日,在法租界义庆里筑校舍三楹,定名为圣功学校。”
——夏景如《本校沿革史》
作为英法租界内唯一的女子学校,随着圣功女校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的日益增加,学校曾几度迁址:1914年至1915年,在法租界二十四号路(今长春道)义庆里;1915年,迁至法租界海大道(今大沽路)美以美会旧址;1915年至1916年,迁至西开同善里旁;1916年至1929年,迁至法租界二十六号路(今滨江道)绿牌电车道旁的今劝业场小学;1929年至1933年,迁至英租界四十四号路(今河北路)黄家花园附近;1933年至1941年,复迁回滨江道;1941年12月,迁至英租界马厂道(今马场道)的陶园。圣功迁往陶园的另一个背景是,当时圣功聘请了一位德籍修女院院长文克斌任校务长,这也成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圣功女中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陶园位于马厂道(今马场道)旧英租界与德租界交界处,始建于1917年前后,园内花卉茂盛,为昔日天津消夏胜地,与民国时期的“大罗天”、“张园”同为当时天津三大花园式游艺场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每当夏秋之际,午后一时至午夜二时,园内除有花卉供人观览外,还演出电影、杂耍等节目,并备有茶点及欧式、日式菜肴,颇受租界人士欢迎。因陶园为教会产业,遂将此处转给圣功女学,校方1941年夏在此兴建校舍,到冬天竣工,其中学部由黄家花园迁到陶园,改名“圣功女子中学”,小学部迁回法租界(后为劝业场小学),从此中小学分家。自此,作为游艺场的陶园已经消失,但却留下了一处地名——桃园村。
在天津历史名校中,鲜有像圣功这样校址反复变更、名称反复更易的情况。以校名论,大致经历了“圣功”、“附中”、“新华”三次重大易名。
圣功学校的“私立”体制一直延续到1952年。1949年11月,私立圣功女子中学在市教育局登记备案时,其校舍产权归天主教露德会院。校董名单中,郑化民(荷兰人,天主教司铎)、文贵宾(法国人,天主教天津教区主教)、宋棐卿(天津东亚创始人)、毕鸣岐(后曾任天津市副市长)、齐璧亭(曾任天津女师院长)等社会名流赫然在列。
1952年12月23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召开私立学校接办大会,正式宣布接办私立中小学。全部接办私立中等学校29所(中学27所,中级补习学校2所)。圣功女中由私立改为公办学校。自1952年圣功女中私立改为公立以来,校名随天津师范学院发展为河北大学而数易其名,先后称为天津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校、天津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天津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天津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及河北大学附属中学。其中,1956年市教育局通知:“根据教育部规定,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应是完全中学,并兼收男女学生,因此你校应自今年暑假开始招收男生。”从此,圣功女中和其他全国各地的女校一样,均奉命停办。
1973年,天津恢复直辖市地位,河北大学迁往保定。据新华中学前任校长张之鑫回忆:主管教育的一位市领导乘车从学校门口路过,看到校门口挂的“河北大学附中”校牌,问秘书:“河北大学已经迁走,怎么还有河大附中?”几天之后,这位副书记的秘书亲自来到学校,问了有关的情况,并传达了市领导提出学校改名的指示。当时天津中小学名称均以所处道路命名,而河西区教育局未经学校同意直接把学校更名为“马场道中学”,后来还是学校老师力争才正式改名为“新华中学”,至今。
新华中学校内的老圣功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津学校沿革
原来 天津的这些学校都是外国人建的!
跨越世纪——天津第二十中学溯往
【老档案】“令人生畏”的女校长夏景如
(9)夏景如“功深垂教化”
节目回听 |天津小洋楼故事(七):庄乐峰创办“耀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