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津五大道成都道之陈氏旧居
陈范有亲自设计督造的陈氏老宅(现已拆除    照片左起:周学辉(周学熙之弟)、陈一甫、
周学熙、陈西甫(陈一甫之兄)、周学渊
(周学熙之弟)
成都道20号
陈氏旧居
特点:陈范有设计,建造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该楼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大屋顶,有老虎窗,严谨规整,典雅大方。从外面看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楼,而内部又互通连结,室内设施完善,装修高档,居住舒适。
陈一甫
(1869-1948),名惟壬。以父荫官直隶,曾任北洋海防、海关监督、电报学校总督察等职。1905年赴日考察机器工业。归国后担任启新洋灰公司坐办,开平矿务局坐办、滦州矿务局坐办。1932年升任启新洋灰公司总经理。
陈范有
(1898-1952),名汝良。1921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历任唐山启新洋灰公司董事、协理,湖北华新水泥公司董事、天津滦州矿务公司董事、南京江南水泥公司常务董事兼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全国水泥同业联合会主任等职。
坐落在成都道与山西路交口处的陈氏旧居是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创始人之一陈一甫、陈范有父子的故居。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陈氏老宅在前几年被拆除了。那年,住在周围的居民们常常围观在拆迁现场,看着农民工们挥动大锤砸向墙壁地板,费了半天的劲才敲掉一砖半瓦,围观群众就被逗得哄笑不止。笑过之后,大家又不免感叹,洋灰厂经理家的房子就是结实,可再结实的房子也免不了在历史的洪流中被破碎成一堆废砖烂瓦。
陈氏旧居是目前我们所知的成都道名人旧居中唯一消失了的房子。
记者联系到陈氏后人时,年逾八旬的陈克宽执意从北京赶到天津,向记者面述陈氏家族的故事。一个酷热的上午,陈克宽、陈培之、陈克淦三位老人在家人陪同下,一起回忆了他们共同生活过的陈氏老宅。最令人惊讶的是,生活中的陈氏父子异常平凡,他们兴办实业的光彩一面,从不与子孙家人提及,以至于陈氏后人们直到年过半百之后才开始踏上寻根之旅,继而看到祖辈、父辈那绚烂的实业人生。
“洋灰”界的功臣家族
周学熙的“最佳拍档”
陈克宽是陈范有次子,从他记事起,祖父陈一甫已经在家中过起了休闲养老的生活。陈一甫与周学熙等人闲来无事就组织了诗社,常常在家中吟诗作对,对时政也颇为关心。有一天,陈一甫、周学熙等一帮老头儿在土山公园聊天,聊着聊着就说到了日本人如何作恶,民生如何困苦之类的话,正好让日本特务给听了去。于是,几个老头儿被抓到了日本宪兵队,陈一甫、周学熙这对老朋友一起做了大半辈子实业,没想到老了还要一同坐牢。
陈一甫与周学熙的关系源于他们父辈的故交。陈一甫的父亲名叫陈序宾,他协助李鸿章总理粮饷后勤二十年,一生兢兢业业、廉洁克己,《清史稿》曾对陈序宾专门记述。同在李鸿章门下,陈序宾与周馥又是同乡(两人家乡相邻),因此结为世交。正是因为这样的关系,陈一甫成为周学熙开展近代北方实业的“最佳拍档”。
1903年,周学熙赴日本考察工商业。1905年,陈一甫也到了日本。他“昼则参观探讨,夜则详密记录,于机器制造之法,尤所深究”。第二年,北洋劝业铁厂开办,由北洋银元局划出,陈一甫被周学熙委任为坐办。李鸿章创办海军修建船坞,需要大量水泥,于是创办了唐山细棉土厂(启新洋灰厂前身),但后来被英商抢占。1906年周学熙、陈一甫将细棉土厂收回,陈一甫募集资金,增设机械,使生产逐渐步入轨道,产品不仅提供国内使用,还远销到东南亚等地。1907年周学熙将细棉土厂改组为启新洋灰公司后,陈一甫成为该公司最早的三位董事之一。
陈克宽向记者展示了一张老照片。那是1936年1月24日,陈一甫生日当天在天津鼎章照相馆拍摄的。而这一天恰好也是周学熙的兄弟周学渊的生日,于是照片上便留下了周氏兄弟与陈氏兄弟的五人合照。周陈两家的交情足见一斑。
开启“启新”新时代
周学熙和陈一甫这一代人创建启新洋灰公司(下称“启新”)的二十年后,庞大的启新内部也开始面临着经营管理的各种问题,一方面资方划分成两个派系明争暗斗,另一方面技术上所仰仗的外国技师贪图安逸,在改进产品质量方面毫无建树,“马牌”洋灰的销售大不如前。直到以袁心武、王仲刘、陈范有为首的“少壮派”执掌大权,启新才真正开启了新的时代。
1932年,时任启新协理的陈范有邀请德国留学回国的水泥专家王涛前往参观唐山的水泥工厂。这时候厂里的总技师是个丹麦人,名叫金森。金森在丹麦只有中专学历,学习的专业是机械,而不是水泥制造。但启新购买丹麦设备的时候,丹麦方面强烈推荐了金森,只好高薪聘请他担任总技师。王涛参观之后,写了一份考察报告,对总技师的能力表示怀疑,因为金森连水泥快结这样的简单问题都束手无策;另外还指出厂内积压的配件过多,二三十年都用不完。
王涛看到的问题,陈范有早就深有体会。在获得管理层中多数“少壮派”的支持后,陈范有顶着丹麦方面的压力,坚决辞退了金森,改聘王涛为总技师,中国专家第一次在启新担当重任。王涛上任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水泥生产质量、产品检验到产品包装都得到了提升。在王涛背后,陈范有始终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
王涛曾向陈范有要求以月薪500元的工资聘请一位远在德国的专家做水泥厂顾问,而这位顾问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每月寄一份世界水泥工业技术成果报告。陈范有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为他觉得能让“马牌”洋灰走向世界,“马牌”飞得越高,跑得越远,他们父子两代人“实业救国”的梦想就越快实现。
在陈范有的支持下,王涛对启新的技术改革卓有成效,生产的水泥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超过了日本水泥。陈范有和王涛曾经梦想着用启新的“马牌”水泥将日本水泥赶出中国市场,但“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被侵占,华北局势也渐渐紧张起来,启新这个北方水泥王国还能维持多久呢?
创建江南水泥厂
陈范有一生中最大的贡献是组织创建了江南水泥厂。这个堪称中国南方的“启新第二”凝聚了陈范有全部的心血,他把自己人生中最好的时代都献给了这个厂,他甚至把自己的生命也献给了这个厂。
“九一八”事变以后,陈范有常常感到不安。这时的启新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后,生产和经营状况都非常好,公司经济实力雄厚,完全可以进行设备更新以扩大生产。但领导层都感觉到华北上空弥漫的紧张气氛越来越浓,更大的投入是不是意味着将把一个先进的水泥生产企业让给日本侵略者呢?陈范有建议到南方建设一个新工厂,“以避敌日之锋”。
1935年,启新董事会选址南京栖霞山,指派陈范有负责主持创建江南水泥厂工作,特聘王涛为技术筹备专员。陈范有在大学里的专业是土木工程,设计新厂时,他的专业正好有了用武之地。他对全厂进行了总体布局设计,利用距离长江近的有利条件,在工厂四周开凿了一条人工河道,不仅保证了工厂的水源供给,也为工厂加筑了一条天然保护屏障。
从丹麦进口的生产设备源源不断地运到栖霞山,厂房边的办公区、生活区均已建好,草坪绿了,蔷薇红了,一座年产20万吨的现代化水泥厂屹立在栖霞山东麓。可是刚刚建好的水泥厂开工不多日,淞沪会战的硝烟逼近,工厂不得不停工。陈范有为避免工厂落入敌人之手,一方面要求工厂内抓紧试车生产,另一方面对外封锁消息,并对有关人员指示“关于吾厂拟开机之事,请暂时勿对外宣传”。陈范有的这一点安排为此后长达八年与日寇的周旋提供了理由,他始终宣称机器尚未安装完毕,不能开工生产。
抗战胜利后,陈范有为江南水泥厂的修复重建四处奔走。新中国成立后,江南水泥厂迎来崭新的时代。陈范有十分振奋,他亲笔起草了长达56页的厂史,坦诚向政府介绍工厂情况。1950年江南水泥厂正式投产,陈范有一生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由他主持设计规划的江南水泥厂由于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流程简捷、原材料低能耗等特点,被誉为“东方水泥厂之冠”,苏联专家更称它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东方明珠”。
来源: 天津网   作者:马樱健    专家支持金彭育 本版撰文 记者 马樱健
本版老照片由陈克宽提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庆王府:渗入高墙深院的历史(图)
江南水泥厂的时代印迹
徽商 | 谁说富不过三代?皖籍“洋灰陈”五代不衰!
出徽州记(十二):佘溪河桃源秘境
崇明历史名人丨王涛:中国水泥工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消失的陈一甫居敬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