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家十日谈】津沽遗韵话“时调”
新中国成立前流传天津的时调有鸳鸯调、靠山调、拉哈调、对花调、淮调、大五更、十杯酒、画扇面、绣麒麟、探清水河、叠落金钱、青楼悲秋、后娘打孩子……其中以鸳鸯调、靠山调、拉哈调最为流行,与其它曲艺形式同台演出,形成一曲多用的习惯。其它时调基本还保持更近似民歌一词一曲的体制。新中国成立后靠山调经过改革,定名“天津时调”。
天津的时调中,出现较早的是鸳鸯调(即“二六板鸳鸯调”),大约在清代后期便已形成,清末已经流传在民间艺人之中,辛亥革命前后鸳鸯调流入妓院,被妓女们学唱,出现一些反映妓女生活的曲目。如《热客回头》、《从良后悔》等。曲调也发生了变化,形成“慢板鸳鸯调”,习惯称为“新鸳鸯调”,原来的“二六板鸳鸯调”则称为“老鸳鸯调”。
此后,以天津手工业者、搬运工人等业余传唱的靠山调逐步兴起。据传靠山调最初为绱鞋工人在天将黄昏之时,坐着马扎(一种矮凳),背靠房山,随口吟唱的小调,经过相互补充,长期传唱,曲调定型,被称为靠山调(背靠山墙之意)。当时唱靠山调的工匠们都是为业余消遣,往往在晚饭以后,聚起同伙,一把三弦,边弹边唱,直至深夜。后来当地头面人出头组织,租间小房,定期活动,就形成“票房”,成为业余演唱时调之所。
与此同时,河北省的《妈妈娘你好糊涂》小曲也流入天津,经过相互传唱,逐步天津化,成为以《要女婿》为代表的拉哈调,与鸳鸯调、靠山调成为天津时调的三大曲调。其它外地曲调,如淮调、探清水河调等,也成为工匠们相互传唱的内容,日久天长这些曲调也变成了天津味儿,成为当时时调的组成部分。
民国以后,时调作为曲艺的一种形式逐步成熟,并出现了高五姑、秦翠红、赵小福、姜二顺等著名演员,常演曲目有《喜荣归》、《七月七》、《风吹铁马》、《青楼悲秋》等。这时有些时调仍流行在落子馆或妓院之中,当时被称为“窑调”。由于这些曲调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特别是人力车夫,在搁车等客时坐在车簸箕上,或低声吟唱,或放声高歌。天津人称人力车为“胶皮车”,所以又有“胶皮调”之谓。这样,就使时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的复杂性。
1953年,天津广播曲艺团成立,时调演员王毓宝参加该团,在该团领导人王焚、作家姚惜云、弦师祁凤鸣等人的帮助下,对流行的靠山调进行改革,丰富了伴奏,规范了唱腔,定名“天津时调”,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随后许多时调演员学习这种改革后的时调唱法,使其得到推广,形成天津时调演员群,如谢韵秋、王毓宝、二毓宝、魏毓环、岳小霞等。(倪钟之)
稿源: 城市快报·北方网   编辑: 郭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具天津特色的民间曲艺:天津时调
谁是天津的“靠山王”
曲艺大词典:天津时调
美女演员王乐君
一首《鸳鸯江月夜》,曲调来自春江花月夜!瞬间进入诗情画意
[非遗]天津时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