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细节:卫学的讲堂传出了什么(图)

http://www.enorth.com.cn  2004-12-29 08:30 【专题】天津设卫筑城600周年

  天津城自古便是热土福地,是求学问、育英才的好去处。自打1436年,文庙那里开了卫学之始,天津的娃娃们便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

  一座座官学、私塾交织在一起为天津的学子们奏响了一部求学的交响乐,也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栋梁。

  天津卫学从文庙开始

  文庙刚刚从祭孔的热闹中沉静下来,每天除了工作人员很少有人进出,可在500多年前,这里却是挤满学生的学校。

文庙

  天津刚建卫时是军人的天下,重武轻文的习气十分严重,随着人口的增加,军人们的子弟经常发生口角,打架更是常有的事。当时的左卫指挥佥事(左卫最高指挥官)朱胜认为必须对他们严加管教,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教他们念书,但当时的天津并没有一所合适的学校供这些军人子弟上学。

  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朝廷为了稳定军心,满足他们对教育的需求,下令“全国凡是有武卫的地方都要设卫学,选优秀的武官与军士子弟入学接受教育”。朱胜一来奉朝廷旨意,二来自己乐意,高兴地捐出一所住宅用于修建学校,就是今天的文庙,也是天津最早的官办学校。

  卫学的具体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科,后来,乐、御两科合并,保留礼、射、书、数4科。“礼”,指由中央颁发经、史、律、诏、礼仪各书,这些书本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必须熟读精通;“射”,就是练习射箭,每逢朔(初一)、望(十五)两日,学生们便会在教师的带领下去射圃训练,射中的学生还会有奖品;“书”,就是练习书法,学生每人每日要写五百多字;“数”,指学习算学,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讲的数学,而是单指九章算法。

  每天的清晨7点,学生们穿着统一的服装,踏着晨露,手提书篮,三三两两的来到明伦堂,跟着各位教授学习一直到下午3点。在明伦堂里,老师坐在讲台上,念着课本,学生在下面摇头晃脑地跟着大声诵读。熟读之后,教师便会挑出其中的一两段讲解其大意。学的是自古就有的儒家名典《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五经七书》、《百将传》。每天,老师都会教上二百来字,不会太多。文庙的教风严谨,学生们必须每天熟记老师教的东西,每隔三天,还会温习一遍。

  学生被分成了三六九等。天津卫学的规格,从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到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之间,只相当于县学。招收的人数受朝廷限制,不是很多。并且这些学生还分成不同的等级,所享受的待遇也不尽相同。

  据记载,文庙的学生被分成三等,一等生叫“廪膳生”,只能有20名,由文庙发给粮食,每个人每个月可以从文庙领取廪米6斗,这些学生是文庙最优秀的学生,肯定是武官与军士子弟;二等生叫“增广生”,也是20名,但是没有粮食可领;第三等称为“附学生”,名额没有规定也无从考证。

  就这样,文庙为天津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从明正统至崇祯年间,天津三卫先后有赵鉴等乡试中试的举人26名,皆为军生或官生。其中,刘钰、蒋仪、张佑、张愚、刘焘、李旦、汪来、季永康、任天祚、贾允迪、张夙抱等11人先后成为进士。

  启蒙教育靠民间

  对于现在的家长而言,孩子从襁褓时就得接受启蒙教育。然而在明清时期,天津孩子的启蒙教育则从七八岁开始。那个年代把启蒙教育称之为“蒙养教育”,主要的办学方式有“义学”、“五经馆”、“私塾”等几种形式。

  “义学”又叫“义塾”,是地方宗族设置的学塾,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属于普及性、义务性的初级教育。学塾对家境贫困无力上学的农家子弟,除给书籍文具外,还免去学杂费等,以鼓励孩子们上学。

  到了同治、光绪年间,“义塾”又分为“总塾”和“分塾”(“分塾”也叫做“散塾”)。“总塾”和“分塾”的区别在于“总塾”收教基本上已经能够做应试作文的学生,“分塾”收教幼童。

  当时天津的“总塾”有五处,分别为崇正、崇敬、崇文、会文、兴让;“分塾”有二十处。隶属于天津长芦盐运使者管理的有十塾,分别为务本(韦驮庙)、广业(土地祠)、修道(谢公祠)、集益(节孝祠)、养蒙(延生社)、兴仁(三取书院)、约礼(火神庙)、正谊(帝君庙)、尚志(南阁)、博文(保并堂旁);隶属于天津海关道的九处,分别是崇德(三义庙)、崇术(盐坨双庙)、崇道(稽古寺)、崇仁(涌泉寺)、崇训(火神庙)、崇化(天齐庙)、崇礼(贡院)、崇本(福德寺)、崇业(慈航院);隶属天津府的只有一塾,就是兴仁(贡院)。官办的义学就称为“五经馆”。

  遍布城乡的私塾

  私人建立的蒙学则称为“私塾”。私塾办学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有钱人家聘请老师到自己家里设立“专馆”,专教自己和亲属的孩子。也有几家合伙请一位老师,实际上也是属于“专馆”的范畴。“专馆”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除平时供给食宿,按时发给报酬外,逢年过节再额外给一些钱财礼品。另一种是叫做“散馆”的私塾,是由教师自己开办的,招收来自各个方面的学生,教授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学生。这种“散馆”大多数都分布在天津老城厢内外或者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散馆”的规模都较小,办学的条件一般都比较差,老师的收入也极其微薄。在“散馆”读书的学生,是要按月或者按季向老师交纳学费的,至于多少,依学童的年龄或者学习程度决定。

  一般来说,蒙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习字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有《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等,此外还有《广仓》、《无尚》、《飞龙》等字书。第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所使用的教材有《孝经》、《论语》,是进入专经学习的必经阶段。在八股一统天下的时候,蒙学教育是文人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

  清朝时,小孩子8岁入小学,学习计时、方位、写字和计数以及尊敬长辈的礼仪。由于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以强调儿童道德品质养成和行为规范训练为中心内容的蒙学教材,已经大量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朱熹的《小学》和王应麟的《三字经》。

  《小学》由朱熹和他的学生刘清之共同编辑而成,书成于淳熙十四年(1187)。全书分内、外两篇。内篇四:《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二:《嘉言》、《善行》。其中《立教》、《明伦》、《敬身》,采摘一些较为抽象的有关行为规范方面的言论,以让儿童明了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做起来是有意义的;《稽古》、《嘉言》、《善行》采摘古今名贤的言论或故事,作为对前面比较抽象的规范的一种补充,以让儿童借以理解那些规范。(孙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仲华 | 私学在黄梅的兴盛与发展--黄梅儒学简史(二)
私塾师生
中国古代蒙学初探
【忻州记忆】追本溯源(26)
村童闹学图
【悦读】私塾的由来及演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