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公报社旧址

 在和平路与哈密道交口,有一幢二层日式楼房,这曾是著名的天津大公报馆旧址。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在天津诞生,创刊后很快发展成为华北最大的报纸,在全国和海外颇具影响。这是历史的机缘巧合?我觉得更多的是天津这座城市自1860年开埠以来所形成的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

  “大公报”三个字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严复所写,《大公报》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张报纸,从天津走出的《大公报》至今仍在香港出版,发行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6年被联合国推选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三份中文报纸之一。

  其实,《大公报》在天津有3处旧址。1902年6月17日成立时,《大公报》设在法租界的狄总领事路上,即现在人们说的哈尔滨道42号,现址为一旅馆,早已没了原来报馆痕迹。1906年报社搬到日租界,即上文提到的和平路上的日式楼房。“九·一八事变”后,报社搬到现在的哈尔滨道237号,即天津京剧三团(现为二团)所在地。就是在这几座外表丝毫不起眼的旧楼里,走出了中国一代又一代著名的报人。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近代以来108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设立了专门的辞条,其中《大公报》英敛之、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范长江、萧乾等12人,占了九分之一。列名《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界名人简介”栏的《大公报》编辑记者有36人,是所有报纸中最多的。而《中国的西北角》更被报业人奉为经典之作。当初,它就是从天津飘向全国。

  有人说,旧时的天津是座以码头为文化背景的城市。正是这个码头,驶进的是普通人,驶出的却是一批批杰出的人物。站在《大公报》旧址,如果没人介绍,你很难将它和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联系到一起,但就是在这里发出了曾让世人震撼的声音。

  翻看《大公报》的百年报业史,犹如在阅读中国的近代发展史。作为一个影响甚大的报纸,《大公报》见证了一个时代。1919年巴黎和会期间,赴法国采访的唯一一个中国记者是《大公报》的胡政之;二次大战期间唯一留守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是《大公报》的萧乾;1932年,《大公报》还第一个派记者前往苏联,报道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深入中国西部,以客观准确的报道,向广大读者展现了一幅宏伟壮丽的长征画卷。

  据说,《大公报》的校对要求比其他报社都高,有些稿子付印以前,常要几个编辑过目,经过仔细推敲,方才定稿。报馆明确规定:稿子有误,编辑负责;排印出错,惟校对是问。职责分明,赏罚有则。

  《大公报》在天津虽然只有短短的42年,但是作为《大公报》的故乡,《大公报》的历史和天津永远不可分割。2002年,在《大公报》创刊100周年时,香港的《大公报》人重返故乡,寻找天津《大公报》遗址。冯骥才等人提出倡议,希望能在旧址建立纪念馆,也有学者提出建立博物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教授们,也时常鼓励学生以《大公报》作为材料,研究中国的近现代历史。

  因为这段附着在《大公报》上的历史,让天津这座几百年的城市跳动的脉搏更加铿锵。今天的天津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报人前来,在《大公报》的旧址感受一下人文气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英敛之时期《大公报》“敢言”思想的形成
天津往事:《大公报》120年的浮沉过往 旧址尚在,历史不能忘
沽上丛话 | 天津解放的故事(六) 军管会对旧报纸的接管
珠海的一份感动
世界上最“长寿”的中文报纸今天115岁了!
视角文章丨毛泽东从大公报中得到重要情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