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热文 | 殷剑峰:金融究竟怎么了


从2013年的“钱荒”、去年的“股灾”,到今年疯狂的商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再到近期的“债灾”,金融泡沫一个一个地冒起来,一个一个地破灭。看起来,中国的金融总是在出问题。这不禁让人发问:金融究竟怎么了?

 

金融总出问题是因为我们把金融太当回事了。教科书上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让很多人以为,似乎金融搞好了,一切均可水到渠成。殊不知金融体系只是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金融体系之外还有一个更加庞大的、我们称之为“实体经济”的东西。

 

如果将整个经济体系看成一个人的身体,那么,金融体系只是人的心脏——虽然是核心,但绝非全部。心脏跳动不力当然会影响对身体其他部分的供血,但当心脏之外的器官出问题的时候,依然拼命给心脏打强心针,心脏的负荷加重姑且不说,其他器官的病症会更加严重。



过去几年我们大体就是在拼命打强心针,却不去管身体的其他部分、即实体经济的病症。实体经济由政府、居民和企业三个部分构成。就政府部门而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市场发挥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显然没有实现,各级政府依然热衷于直接间接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被多少遗忘。

 

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也没有完全按照《决定》的要求,对事权和财权进行合理划分。就居民部门而言,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而居民部门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日趋扩大。

 

招商银行的一个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120万高净值人群的可投资金融资产为40多万亿。也就是说,全国0.1%的人口拥有30%左右的全部金融资产——这种财富分配差距已经赶上美国次贷危机前的水平了。

 

就企业部门而言,投资环境恶化,税收和非税收负担高企,民企的投资热情不断回落,国企的改革尚需加快进程,对GDP、尤其是对就业贡献输于民企的国企则更是占有了70%以上的金融资源。

 


在实体经济病症未治的情况下,金融愈发“被核心”了。实体经济的改革有诸多复杂的利益阻挠,困难重重,而金融自由化几乎无人反对,似乎便捷无比。金融自由化带来的便捷无非两点:信用可得性增强和融资成本降低。

 

但问题是,这样的便捷便利了谁?可以看到,在政府职能和央地事权财权未界定清楚的情况下,匆匆实施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计划、大量平台债的发行进一步抬高了地方政府的杠杆率,推动了传统银行信贷之外的非信用扩张,成为最近两年房地产市场火爆和债市信用事件乃至流动性波动的主要因素。

 

在可支配收入增速趋缓、分配差距拉大的情况下,杠杆率尚较低的家庭部门被认为有加杠杆的潜力。当然,生怕被高耸的房价折叠到第三层空间的中产阶层也自愿成为这样的主力,尽管居民收入增速已经慢于GDP增速。

 

企业部门的高杠杆是老大难,其中核心问题是国企的高杠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利用国企改革、降低民企税收和非税收负担等措施去着手解决企业资产端的低效率问题,而是依靠金融部门提供给国企的“借新还旧”游戏、新近出现的债券品种和其他各种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

 


金融总出问题也是因为我们把金融太不当回事了。当我们用强心针给病痛的实体经济活血的时候,我们忘记了心脏的组织结构正在发生变异,心脏也会出问题。三年前,笔者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上就撰文指出,我国的金融体系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已经从简单的以传统银行业为主导的体系变成了一个以银行为主导的复杂金融体系,因而需要对整个监管体系进行重构。

 

与以往体系相比,这个复杂体系有三个显著特征:


其一,在传统银行业务外,存在着庞大的“银行的影子”,即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有一个不被统计为信贷的信用创造活动;


其二,中国版本的“影子银行”日趋活跃,突出表现为信托、券商、保险公司的准信贷业务;


其三,金融部门内部融资活动加剧,银行同业之间、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债务融资增速显著快于实体经济负债增速。


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统计,目前“银行的影子”、“影子银行”以及新近快速发展的以地方政府债、城投债等为主的非金融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已经相当于银行境内外信贷的1.1倍以上。换言之,传统银行部门之外我们在这些年又搞出了一个新的银行部门。

 

此外,金融部门内部融资的规模已经相当于全部债务融资的1/3左右——这意味着债务融资的链条拉长,金融体系更加脆弱。从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看,危机前除了居民部门加杠杆的速度加快之外,金融部门内部融资扩张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

 


然而,在金融体系发生上述变化之时,我们的宏观金融监管框架依然是基于传统银行主导体系的分业监管。而且,在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财权没有合理划分的同时,央地之间的金融监管权责也不清晰。

 

从全国层面看,此前的货币政策主要关注M2和“合意贷款规模”,忽略了非信贷信用扩张和金融机构间融资链条的不断拉长,而且,各个监管部门监管标准各不相同,信息沟通不足,缺乏一个能够统览全局的信息数据系统——其中,作为一名研究者,笔者最为疑惑的是我国为何不能制作一个可以实时监控全社会资金分布的资金流量表?

 

从地方层面看,一些地方在“金融立市”、“金融立省”的同时,忽视了金融总是与风险共舞。于是乎,各监管部门、各级政府任由自家责任田里的金融自由生长,甚至在相当程度上纵容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所谓“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这真的是没有把金融风险放在眼里,真的是没有把金融当作一回事。

 


把金融当回事时,我们会有金融万能论,似乎金融可以解决一切;不把金融当回事时,出了问题,我们又会有金融万恶论,金融成了野蛮人、妖精、害人精。我们完全不需要这样走极端。我们需要的是回归金融的本质: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

 

如同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样,“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句话常常被曲解成为两种意思:其一,金融是主体,实体是客体,金融体系的主动服务是关键,实体经济躺着接受服务就好;其二,实体为本,金融为末,金融仅仅是提供服务的“侍女”。这两种意思都是错的。

 

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其前提基础是用“市场发挥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药去治愈实体经济的病症,而不能简单指望金融强心针。事实上,这也是金融健康发展的前提基础。

 

(来源:来自《财富管理》杂志1月合刊刊首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5年7月8日股市行情解读 股市震荡对实体经济影响有多大?
如何解读M2增速下滑及其未来趋势︱重阳问答
社会融资与M2走势背离,是什么原因?
“灰犀牛”过后商业银行负债端的机遇与挑战
社融与M2背离压降杠杆进行时
2017年度中国去杠杆进程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