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华比杭州质朴,能给人归乡的感觉
金华比杭州质朴,能给人归乡的感觉
———画家林均音说古论今谈画
   责任编辑: 刘芳  作者: 林均音      来源: 金华晚报 

    金华比杭州质朴,能给人归乡的感觉

    我一年前离开中国美院来到金华。相比于杭州,金华要质朴得多。

    杭州的古意能追到宋代,西湖周边的景色有宋人小品的韵致,钱塘江一带则尚有北宋五代的气象。金华有婺江,李清照南逃至此曾有诗: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那时婺江的气象是非常大的。婺江现在越来越窄,两岸的高楼越来越多,水也越来越浊,但是只要出得金华城,沿着江岸往兰溪方向走上一段,就能看到五代赵干《江行初雪》图里的景致。

    再有一次去雅畈看斗牛,循江而行,亦俨然行于董源之画中。学了中国山水画后,时空的限制往往因为古画而被打破,人在天地间是今古一气,万物相通的。

 

    至于金华北山南山或金华乡村,它的气息能追到唐,甚至是唐以前。在金华,可找到《古诗源》里的意象。金华北山就是陶弘景“北山白云里”的那个北山。在环境迅速恶化的今天,金华人还能喝上甜甜的自来水,就是因为有秀丽的南山。北山顶上有个村子叫盘前,我去年徒步到达时,鞋子都烂了,村民拿来针线,一针一针地帮我缝好却分文不取。那里的村民,就是《击壤歌》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百姓。

    在金华乡下有很多土地庙,庙边必有一棵大樟树,我曾遇到一棵,像极了唐代壁画上的古树。金华有唐代的经幢、元代的寺院,这些在杭州都很难见到。

    2002年我去西藏,曾经对那蓝天白云下的青山绿水很是心仪。到了金华,我也有这种归乡之感,而且更为现实。见着北山,我明白了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学习中国山水画与学别的知识不同,它是为了见性的,说得通俗一点,是为了修身养性。人之所生,性必有所偏,中国人之所以重“中”,是悟得了性情平正比什么都重要。人只有性情平正了,才能如春风行地,处处风光无限。

    论学习:今古有别,古人更强调“入门”

    中国人的学习,首先是为了养性,他们于性情无益的东西不学。现在很多人耻于中国古代的科技不发达,其实中国古人不是对科技不敏感,而是明了科技于人的性情少有裨益。

    中国人在教育上有几个特点是非常明显的。一是入门阶段必要“一门深入长期熏修”,这与现在国民的基础教育迥然有别。修得一门通了,则一通百通,触类旁通。二是学习必为养性,非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人若无德无好的性情,知识与能力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百无一用,甚至害人害己。因为知识与能力不能使人安身立命心清志坚。三是学习方法上重视领悟,重视实践。中国人凡学习必是具体的,可行的,其间没有逻辑思维,没有十万个为什么,学什么就做什么,不玩文字游戏,不写长篇论文。“学而时习之”,贯穿为学之一生,学就是不断地去觉悟,习就是去印证,落实在行动上。

    中国人在学习的起步阶段会非常谨慎,只怕路子不正,会坏了性情。我小时候读书,读到“南辕北辙,拔苗助长,买椟还珠”等寓言,总觉得这些故事让人难以置信。可是看看今天很多用功学习的人,确实跟寓言里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中国人凡学习先谈入门,真是有它的道理。

    讲入门,首先是学习有个门径,有顺序,有次第。另外是先得入了这个门,别走错门,或者在门外徘徊。只有入得这个门了,才可继续深造,或登堂或入室,或脱胎而出,另立门户。

    论学画:中国没有儿童画一说,因为儿童心性未开,要先启蒙

    中国画之入门有两条路,明代唐志契的《绘事微言》开篇写得明白,一是必须名家指点,令理路大通,然后各成一家;二是须不惜重资,大积古今名画,朝夕探求,下笔才能精妙过人。

    所谓“名家”,当写成“明家”为好。明者,明心见性是其一,明得画之理法是其二,明得教学之道是其三。三者皆明才可为人师,才能让学生入画道,得画法,明画理,修身养性,乐在其中,欲罢不能。

    现在的孩子喜学儿童画,因为儿童画没有什么难度。可是中国古人没有传下来中国画形式的儿童画,也没有儿童画这一说法。中国人认为小孩子的性还没有开,他们的真性情还被蒙着,所以要开蒙。古人学画都比较早,但传下来的画作大多是中老年时的,沈周的画主要是40岁以后的。龚贤有张18岁时的作品,但笔墨没有稚气。据史书记载,黄公望、赵孟頫10多岁就已为官,其智慧心性能开得这么早,值得我们深思。

    至于第二条路大积古今名画,现代人很少能有此奢望。能多买点高清晰度的印刷品,或多跑跑博物馆已是不错。其实晚清民国时,一般读书人家里都会有一些字画收藏。在我老家,一个很平常的小城镇,听说有次有幢老房子着火,当时就烧掉了很多字画。现代人有幸能看到古今名画的印刷品,比起二三十年前确实已幸运得多,可书画之精妙处恰是印刷品所无法达到的。那种笔墨性情,那种儒雅温润,超然物外的韵味,深藏于笔墨之中,依靠印刷品或远远地隔着玻璃是很难传达的。

    临习古画,就如与古人素面相见,你与他要情意相通,有交流,有应对。面对作品本身时,用现代人的话说,作品有一个场,它身上有很多信息,时间的、空间的、人的,包括画画的人、观画的人、收藏画的人、装裱画的人,各种各样的气息留在这张画上。这是再好的印刷品也无法替代的,印刷品身上更多的是机器与化工油墨的气息。

    入门这两条路对现在来说都不容易,明师难遇,名画难求,即使有福遇到明师,也很难长时间师从他,追随他。名画的印刷品买到了,因为笔墨之疏隔,自己探求也难度颇大,因为传统中断那么久,隔膜太深。加上这100年来众声喧哗,很多人的脑子早被搅乱了。

    论师生:好老师,指一指点一点让学生眼前一亮;

    好学生,人品好、气清、眼色慈悲

    古代的教学叫指点,不是教育。指一指,点一点,让对方眼前一亮,这对老师对学生的要求都是很高的。老师于画艺若没有精通是很难把画之妙处说出来的,老师自己于求学路上若没有体会也很难知道你的学习正处于某一阶段,很难开出药方。我的导师在这方面很有经验,他们是真真切切下过苦功体会很深的。纵观中国书画史,有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笔法,有观蛇打架而悟笔法,有见担夫争道而悟,有观车行淤泥而悟,很少有老师教他他才悟的,做学生的若不把笔墨之事长存心中,存至与天地一气,万物同化,又如何能够自悟自证,触处生风呢。

    中国画中的“理”就是道理,是天地自然本来如此,它不是推理,没有前提和结论的逻辑关系。中国人之艺皆通于天地之理,所以与物无隔。理在画中即是规矩方圆,即要合情合理,不得违背自然规律。笔墨与理路是中国画之两大特征,人之情性借此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才收放自如,得中和之气。

    所以古人之画画不叫创作,那是自照、自观,以画来检测一下自己的身心状况,看看自己的性情还平不平、正不正,是内求、内修。正因为这样,才能安身立命,做人才有品格。对着真山真水是为了与真山水息息相通,得其生生不息之气象。那叫写生,写真。临习古画也是为了与之心意相通,知道古人之好情怀,知道山水之佳胜。最后这一切都养得纯熟了,自然会出一个好画家。所以画家之名当是别人或后人给的,而不是自己求的。

    以前因为是师徒制,老师找学生或学生找老师都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人品好不好,气清不清,眼色是不是慈悲,老师能找到这样的学生会很开心,像捡了个宝。学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那是三生有幸,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辈子就跟定他了。(林均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叶红的仿古山水与山水访古
王唯行:什么是行画?
芥舟学画编 芥舟学画编卷二 山水
《黄宾虹》五百年只此一人
有些假画就是印刷品
黄宾虹 | 人品画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