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山脚下 | 杭州不是天堂

如果你以为杭州只有西湖和吴侬软语,那你可能还没有去到真正的杭州。接下来的日子,我会在《杭州不是天堂》系列里记录杭州最真实的生活。

—— Lotus


(摄影 啸尘)

编辑&撰写、摄影 | Lotus

历史材料指导 | 顺风行舟

部分摄影作品 | 啸尘、顺风行舟

图片处理 | 卢秋瑶


吴山,杭州城中心唯一的一座山。


山上有城隍阁,登临城隍阁,便将杭州的湖、山、城、景一览无余。我听当地老人们讲了一些与景点有关的传说,觉得每日望着的这座山黄绿相间、有趣极了。这山里有不少历史古迹,尤以佛、道两教居多,而传说,大抵也会与这个有关。


南宋时期,吴山及吴山脚下这片庙宇道观林立,最大的当属中山南路旁边的太庙广场了。当时发现这里是南宋皇帝祭拜先祖的太庙时,杭州市政府停止了居民区改造,花了数千万重建此地,因此得以保护下来。现在这里有着太庙复原石碑。


我现在所居住的十五奎巷,便是其中的一条古巷。与十五奎巷一墙之隔的是热闹不已游客众多的河坊街。每当夜幕降临灯光亮起,那些鳞次栉比的欢歌笑语和叫卖声便会不时传到墙这边的百姓家。

  90°


(可以把手机正过来了)


这一带属于吴山脚下,十五奎巷、城隍阁牌楼巷、丁衙巷、太庙巷数条小巷交织在一起,保留了杭州最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与古迹、名人、故居、历史、传说水乳交融。


冬日的小巷子,是被吴山的鸟儿们唤醒的。


随着杭州早餐界的扛耙子游埠豆浆吱呀一声拉开门,热腾腾的豆浆一勺浇下来,姐妹小吃的茶叶蛋煮得咕嘟嘟,馄饨王的玻璃门紧闭着,门上厚厚的水蒸汽表示正在营业中。


上午7点的菜场不少叔叔阿姨进进出出,提上一大兜子新鲜蔬菜和早点。回家侍弄门口种的菜,浇浇花弄弄草、打扫院子,幼儿园门口排了好些送孩子的家长,不到八点,孩子们的广播体操音乐已经传遍小巷。


这一片巷子中,当属大马弄巷最热闹了,各种自营小店肉铺、蔬菜铺、素烧鹅铺扎堆,这片最大菜市就在巷尾。

大马弄巷尾最大的菜市场


吃过早饭,妇女和老人们利用这难得的冬日阳光洗衣服,古井、木盆、塑料套鞋加水泥台搓衣板,冬天的井水是暖的,用桶打上来倒进盆里,搓完再两人合力拧干,用四角竹架架成井字晾高高撑上去,像一面面鲜艳的旗子。


有时门口会十分任性地挂一条底裤,似乎有生人勿近、邪灵退散的意味。


四牌楼巷社区义井


这一带的古井,有三十二处之多。


桶扔下去,绳子带起来,一桶清悠悠的井水就吊上来了。通常在井的旁边都会搭一个光溜的水泥搓衣台,周围居民们把这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浇花洗衣拖地做饭全靠这口井了。


有的井用得年头久,石壁上会有绳子磨出的一道道深深的痕迹。有的井外壁上会刻着打造年代和井的名字。

不经意就会撞上一口古井

而命名又和当时的背景有关。


比如顶针井,是井弄保留的三口古井中的一口。井壁用一整块大青石围成,约8公分厚。老人们告诉我,由于这口井年头太久,井的内外壁坑坑洼洼的像缝衣服用的顶针,所以“顶针井”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


十五奎巷东头的三口状元井,据记载是千年古井,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传说在明嘉靖年间这里同时出了十名武状元,而他们都喝过这井水,因此被后人称为“状元井”。现在井上已经加上了井盖,但是揭开来还能看到千年的清澈。

十五奎巷东头的状元井


忙完活儿,拉把椅子,在屋口的大树下和生活了数十年的老伙伴们在太阳底下整整齐齐话家常,日子舒舒服服。


夏天这里又是另一番味道。


泼几盆井水,放上一排桌椅板凳和竹榻藤椅,半小时后一声厨房传来嘹亮的开饭咯,饭菜往小桌上依次摆好,一屋大人小孩就围坐在竹榻上高兴地捧着碗抢菜,邻居们还可以品尝到“百家菜”。晚饭过后,大伙儿都在竹榻上或躺或坐,摇着蒲扇,啃着西瓜拉家常,消暑又热闹。

杭州居民用的消暑神器竹榻|图片来源 百度


对了,那个时候还没有空调冰箱,大伙儿最喜欢的另一款消暑佳品就是井水冰镇西瓜了。用网兜套上洗干净的砖块,上面放颗大西瓜,沉到井里个把小时,冰镇西瓜就做好了。


你家冰好了我家冰。

比现在冰箱里冰的好吃多了!

在旧居门口晒太阳的邻里街坊


这里的树都大多都参与了历史建设。


四牌楼巷40号,屋子建了一百多年,相传是给僧人朝山用的挂单房,墙壁厚达70公分。门口那棵罗汉松也到了三十出头的年纪,但它还是个宝宝。


吴山上有五棵年龄超过700岁的古樟树,风华正茂地伸展着枝叶,树身粗壮,叶片绿得发亮。每当登山路过它们时,总有种与古人隔空相遇的即视感,心中生出敬畏。

四牌楼巷40号,但没有拍到罗汉松

宋代种下的香樟


王大伯家斜对门儿四牌楼巷43号,曾出过一个大美女,她是上个世纪的电影明星,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老一辈的人应该都认识她。她后来还担任了八一制片厂厂长。


她就是王晓棠。


解放前曾和父亲及妹妹一齐居住在四牌楼巷43号。43号院内很大且开阔,但现在也分割成杂居的院子了。居民们在里面养了小花小草,似乎还能看到当年这座院子的雅致。

电影明星王晓棠|图片来源:百度


吴山脚下的居民最热爱的运动之一是爬山。


从家门口出发,随便捡条小路就可以上山,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和晚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能碰到健身爱好者。天气好的时候,坐在十二生肖石头上看报纸、晒太阳、聊天或者发呆。亭子上的牌匾书着“坐忘”二字,古人很有文字修养,两个动词组合在一起,竟很符合半山间的空灵。


冬天的山里狗儿、猫咪和小松鼠依然出没,鸟儿在山顶盘旋或林间跳跃。古树、茶馆和小普陀寺,桌椅加上扑克就可以消磨掉一个下午的时间。

吴山上729岁的古树与小松鼠

打牌小憩


小巷里修伞的、修鞋的、修家用电器、收破烂儿的传统手工艺人不少,如今都已是白头老翁。晚上的小巷已枕着吴山悠悠归于沉寂,忙碌了一天的老伙计们窝在一起看电视节目。


而网红豆腐奶奶在路灯下包着那已经包了30多年豆腐卷,那老石库门已静静驻立一百多年了。


多少世间事,人来人往。


消遣的居民

网红豆腐奶奶


小巷里的原住居民,自然也少不了它们,黄毛、小黑子、阿花和喳喳喳。(名字是我随意起的

。)

黄毛和喳比较桀骜不顺,阿花喜欢独自睡在屋顶或者坐在街边炭火木桶里,小黑子的任务是四处巡逻。

朕也是原住民!


到了周末,街坊邻居会到十五奎巷26号上柱香、念念佛。


这是一栋明末清初木结构老房子,建于1911年,朴素精致。两层三合院大天井用青石板铺底,柱梁、门窗还依稀能看见雕花。原主人张汉仙生前是名工程师,笃信佛教,2001年他去逝后,他女儿张奶奶就把一楼中间的正厢房拿出来做为邻里街坊的念佛场。只在周末开放。

十五奎巷26号大天井


旁边的27号也是幢历史保护的老房子,被称为吴山第一庙的施公庙,是为了纪念刺杀秦桧的施全所建。现在是上城区的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建筑内部进行了重新规划和翻新,可台阶还是老的。


闭着眼晴慢慢走上台阶,你会感受到上个世纪的厚重。

保留了老台阶的“施公庙”


在百姓的一天当中是件非常重要的事。


我的母亲三幺幺在我们搬来十五奎巷一个月的时间就把街头巷尾、方圆五里以内种蔬果小店价格、质量、开关门时间、服务态度等摸得滚瓜烂熟。


三幺幺每天买菜必去的是家对面的晓霞弄。晓霞弄是一条短短数十米古巷,东边与十五奎巷相交,沿着石阶上去就爬到吴山大碗茶了。清代诗人吴敬湘写过一首与晓霞弄有关的诗:


《十一月二十一日,

同许子骏、沈莲伯登吴山晓霞弄远眺》


晓霞举处已轩轩,不厌登临笑语喧。

楼阁矗天山拥寺,百年香火达晨昏。

晓霞弄上山步道 |摄影:啸尘


晓霞弄4号无名菜店,生意非常兴隆,每天中午十二点前就卖完当日份额完美收工了。三幺幺都是早早过去,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选好菜。


便宜又新鲜,满分!

晓霞弄无名菜店


也有小贩在地上临时摆摊售卖,有青菜、茶叶和草药等等。

地上摆摊的小贩 |摄影:啸尘


城隍楼牌巷124号,我最喜欢秋天这里出售的高山桔子,10块钱五斤!不仅是整个市场最便宜的,而且竟还是小时候甜甜的桔子味道。

他家的桔子最好吃


城隍牌楼巷不是一条普通的街道,史料记载清代康熙下江南就是从此上的吴山,抬头可见城隍阁。随着历史的远去,古旧的小巷如今很少为外人所知,可是这里却涌现出了一批密密麻麻的小馆,它们店头小,经营久,食客众多,可它们绝不能被称为苍蝇馆


游埠豆浆,杭州早餐界的扛耙子。老板姓叶,来自于兰溪游埠镇,少年时代来杭州闯荡,开下这间早餐店,一晃26年过去了,他也从翩翩少年变成了有家有娃的中年男人。全家人共同经营管理,从凌晨两点一直忙到晚上10点,每天磨6大缸豆浆,做4缸豆腐脑,包800多个粽子,一天卖出的甜咸豆浆加起来有1500


他们家的咸豆浆真的很特别,风味独特,酱油、味精加上油条碎末,早饭来上一碗,一天都神清气爽!值得一试!


猜猜一天卖出去多少根油条?


周萍棕子店,远近闻名的14年老店。店名取自夫妻俩的名字,老板姓周,老板娘叫萍。我问周大哥,电视台采访过后是不是给你们带来很多客人。周大哥边包粽子,头也没抬,说,我们生意好不是靠电视台宣传的,没有宣传我们也生意好,我们靠的是实力。一句话,道出百年老店的真谛。这里粽子个大,又实在,都是夫妻俩亲手一个个包的。为了保证质量,每天限量400个。


和老板聊天期间,有客人来预定第二天的粽子,一口气订20个,跟北方人买馒头一样,“老板,来2斤馒头!”走出店门没多远,又听到有人边走边聊,去买几个粽子带回家。恐怕要空手而返咯。


最爱赤豆粽子,甜度刚刚好。


亲切的“周萍”两口子


巷口的衢州烤饼,开店第二年,夫妻加孩子三人一起经营,招牌上的英文就是他家上大学的孩子写的。梅干菜烧饼很香很有风味,一个才4块。

梅干菜烤饼!棒!


沿着小店往南20米,孙奶奶网红葱包烩,也是人气爆棚的迷你小馆。只有外带,不设堂食。孙奶奶家自制的素烧鹅和调料,往薄饼里两层一卷,好吃极了!


这里已经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打卡胜地!

孙奶奶家隔壁的葱包烩


还有欣毅面馆、菊英面馆、姐妹小吃、馄饨王、兰边碗、粗菜淡饭等等杭帮美食,随便捡个馆子来碗地道的片儿川,就是人间至味。


这里不光“吃”有名,“人”更有名儿杭州土话里总带着“儿”话音,说出来是软软的,片〜儿〜川,读一下试试看。


除了电影明星,还有不少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比如《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忠义之士伍子胥、禇遂良等,以及奸臣秦桧。纪念四君子的旧牌楼还在四牌楼巷口立着,吴承恩写《西游记》的玄妙观早已消失了。


秦桧的旧居在鼓楼东侧,现已改为杭州方志馆,如果想了解杭州整座城市规划和历史变迁,可以去那里看看,十人以上可以申请免费讲解。

“民不能忘”旧牌楼

前中央电视台台长黄慧群,年少时曾生活在十五奎巷47号。它不起眼地挤在一间酒吧里侧。这座宅子是黄老的爷爷黄倬云购置于宣统二年即1910年,在现在看来,它是座名副其实的“豪宅”,面朝钱塘,背靠吴山,占地面积超过1300平方。不仅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揽胜,还出了一位百岁老人,叶秀文。


叶家居住在这座豪宅的西院,是解放前黄家经济困难时购买的。它同时也一座历史保护建筑,当你走进揽胜的石门,将会注意到它。工字型中式木结构、雕刻的牛腿、高大的封火墙及杂居的现代居民。



十五奎巷47号内部杂居


现代的居民中,必须要提到一位了不起的老人,倪金富老伯前不久电视台还采访过他。从来没有学过画画,他却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十五奎巷和丁衙巷凭记忆手绘还原了!


顺风行舟老师带着我采访了78岁的倪老伯,在老伯的聊天中了解到原来还有南北会馆、茶叶馆、炒货店及大夫家等等原址。

珍贵的手绘复原图


倪老伯住在一幢真正的原住民房子里,白墙黛瓦,门口有一根旧时用来撑门柱的墩子。墙的右侧他细致地为游客们画了一幅指路地图。

倪老伯住的地方|摄影 顺风行舟


他和老伴儿用木盆洗床单,再用长长的竹竿撑到小巷高处晾好。


仿佛一切还是旧时的模样。

聊得正投入的倪老伯

墙上的手绘地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走遍杭州之城南旧事,去南宋的皇城根儿吃碗放了胡椒粉的小馄饨
都说这条巷子是“杭州人的食堂”,从头吃到尾!最近不少人专程过去置办年货……
河坊街有什么好逛的
两天两夜整理的这一份杭城美食地图,让你们从白天吃到黑夜也不方!
这条吴承恩写过西游记的巷子,至今过着杭州最老底子的生活
【七绝·吴山粮道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