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品承载了我们的记忆?
作品承载了我们的记忆?
卡特琳·格鲁/文  姚孟吟/译
之前,我写到纪念碑(馆)的时代已经不再符合当下需求。这是由于从19世纪起,当大都市的城市空间(在许多因素作用下)已经改变其原有的生活条件,这时,市民不停地受到新事物视觉与精神的刺激,自此,与纪念建筑的关系,在长时间共生关系之后,因为历史参考文本在记忆中已然扭曲,其功能也不复从前。
 
罗丹的雕塑因此在这时提出一种新的纪念碑的观念。他体会到必须改变以往呈现伟大“历史”的方式,而让作品能以当代的方式与城市的居民对话,或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叙述历史。汇集两个基本要素,也就是城市背景状况与其历史文本,在都市的雕塑中对其观众展开了另一种象征意义的表现。
 
罗丹是于1884年受邀制作凭吊加莱市一段古老历史的纪念像。这个城市当时正面临剧烈的转变,而一个精神塑像的树立对城市来说是非常需要的。这个塑像计划经过几次变更,最后的成果就是著名的《加莱义民》(Les Bourgeois de Calais)。它起草的设计步骤极具参考价值,因为罗丹雕像设计的演进,是从传统的纪念像开始(金字塔形的构图以凸显主要人物,保持上升的动作来强调荣耀、不朽的象征意义),但最后却以水平的构图呈现(也就是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让六个人物在同时一起展现。再者,他也不打算将这一群人放在雕塑底座上,而是在地平面上。当这个纪念雕像1895年完成,放在加菜市后,罗丹仍然继续思索这座雕像的制作问题,并非常后悔没有“把铜像一个接着一个,用铜浇牢在石板上,像一群受苦与牺牲的念珠般……而今日,和雕像几乎擦肩而过的加莱市民,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与这些加莱英雄唇齿相依的传统。”(罗丹)将这些塑像固定在地上,让重心支撑物隐形的做法,是让这些塑像能和路人呈现在同一时空的简易方式。老实说,这个概念根本上是和所有纪念雕塑的语言相左的。这和都市空间中以往强调叙事与树立典范的雕像,也大异其趣。一般说来,艺术品应该要唤醒世人,要有社会与道德的意涵,以作为教化人心的参考教具;作品应该扮演记忆舞台的一个角色,这样才愈能深植入个人的记忆。其教育意义才愈能传递、影响人们的行为。然而,罗丹则打破传统,他不想制作一个超越时间的纪念碑,将早已为人熟知的英雄以最理想的单一影像烙印人心,相反地,他选择呈现历史中正在受苦,要将自己献身给敌人以拯救城市的人们(加莱市于1347年受到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的包围,六个中产阶级自愿作为人质,以收回攻城及屠杀的命令,因而救了全市居民)。他描绘了故事最悲怆的时刻,并将它放在现在的时空,他并非叫人去认同这些已经失去个人意义的历史英雄,而是去认同这些在自愿受死的过程中,正在成为典范的市民们的美德。
 
通过这件作品,罗丹直接对路人讲话,或是说让其作品接触群众,而非将历史摆在第一位。作品和其观者的关系被拉近,以一种熟悉自然的方式存在于当下,而非只可远观。如此一来,罗丹通过他的雕塑呈现普鲁斯特稍晚提到的改变,后者指出在生活经验中,无意识记忆的重要性,以及它与有意识的记忆(像知识、学习,我们也用“艺术记忆法”,通过影像的办法来记忆抽象的演说,罗马演说家即以此法训练)的根本不同。
 
今天,大都会已经取代了19世纪的城市风貌,那么,今日纪念碑(馆)的形式该是如何呢?我们期待看到的是怎样的体现或是容貌呢?当我们问到它的呈现的同时,纪念碑(馆)应该保存我们时代的意义吗?尽管今日的公共空间是如此的不稳定,总是漂浮在前所未有的场所感消失的持续状态中。在形式与表达方式之外,还有许多疑问。纪念碑(馆)的当下内涵又是什么?或是说,谁还要和遗忘对抗,以及为什么还要对抗?纪念碑(馆)应该永久地存在,或者,它也可以是昙花一现的事件?艺术品应该承载人类的记忆、帮助纪念?这是否是强加功能于斯,而它却无力长期承受?或是使它成为每一个新的、与当下相遇的经验?
 
自1995年起,位于东京京成线上野车站的作品《地铁内的博物馆》(Museum in Metro),便主动地加入了许多临时性的事件,因为在这个方案中,作为车站的老建筑本身就是一个纪念馆。
 
在这里,艺术的参与(声音,舞蹈、雕塑、相片等等)因此比较像是将回忆具体化,一种对抗遗忘以及反对城市性格划一的记忆行为。有意识及不自觉地,作为博物馆的车站重新活化,要强调它情感的凝聚而非它的社会性功能。作为时间的标记,这个纪念馆不需要非常特殊,它的建筑外观也不显眼(它只是很老,这在东京是愈来愈少有了)。规划者的目的是呈现建筑的价值,因为它是芸芸大众丰富回忆的汇集地,他们使用这个车站,也对它寄托情感。正因为如此,建筑物的保存和将它放在扩大的艺术脉络中,着重在公众记忆之铺陈,而不是叫人去缅怀一个一般化的历史事实。
 
克里斯多夫·沃迪斯寇(Krzysztof Wodiczko)的作品,以及其他许多艺术家的作品,是对艺术创作的自主性与已经过时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概念提出的质疑。沃迪斯寇要把对话交流重新引入都会空间中,以重新创造新的公共空间。他用不同的方式来创作,有时是在公共纪念物上做夜间的灯光投射(从远处欣赏),有时是设计给流浪汉或外国人使用的一些计划。然而他的介入计划是受到质疑的,因为他的作品不是为实用而设计,也就是说,他的作品只呈现艺术家的一种批判。若要把这些介入计划当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失去其意义,不如把它视为攻击问题根源的利器。例如构思于1992年的《外星拐杖》(Alien Staff),是一根设计给外国人的棍杖。由他们拿在街上,里面装有关系到其持有人的元素:一个放映与持有人访谈的放映机,还有访谈中代表个人的象征性物件。因此这根棍杖用来向他人呈现个人记忆。当作品在路上时,它开启了一个公共开放交谈的可能性。但如果它被展示(于展览空间),不再启动,则变成一个暧昧的物件。另一方面,艺术圈的观众事先已经多少掌握了沃迪斯寇提出的论点,这么一来,他们的行动便缺乏深入发展的机会,作品与艺术界的沟通也因此难以呈现出精彩的对话及感触。
 
以微小的叙事故事在当下与他人相对,只会叫人失去兴趣,甚至失去其公共意义。而通过艺术品呈现的个人记忆,较少关系到普世所学的历史记忆,它所呈现的是当我们遇见感动我们的事物时,在我们体内自然引起的既私密又普遍的共鸣(普鲁斯特的直觉力量就能感动大众)。大型叙事史诗的年代逐渐被日渐增多的个人叙事取代。从单一说教转为不可胜数的故事叙述,它们交互重叠也相互回应。共同经验的产生因此不在于对相同背景的认识(统一论述),而是经验中的相同感受。当事件可能被多数人经历时,则具备了建构一个社群的共同基础。也就是说,如果经验(尤其是艺术品经验)是私密且个人的,大家就会知道其他人也感受过相同的经验,从而能创造一种独立于体制的论述和一种无阶级之分的联结:这联结是由共同的经验所建立,并且存在于经验的力量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史和艺术史概述:1980至2008丨AMNUA艺术史
当代书画收藏的Top13,你看了么!
胡安·方库贝尔塔:让相册成为纪念碑
『艺术作品』精美的玻璃艺术品
李象群:艺术高于现实,想突破具像雕塑认识的禁锢
巴黎卢浮宫必看的 10 件艺术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