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eo封面 | 央地博弈升级:风电基地的狂热与失控——风电大基地病例报告(二)
Tips

eo即日起开始推送6月刊封面《风电大基地病例报告》系列文章,现将为在本系列文章中入选精选评论的读者赠送《南方能源观察》2016年6月刊《风电大基地病例报告》一本,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前文回顾:

eo封面 | 一次领导考察成就千亿风电基地——风电大基地病例报告(一)

eo记者 何诺书 冯洁

最重要的任务

酒泉风电基地一期380万千瓦项目批复以后,地方政府雄心勃勃,企业的建设热情也很高。当时,大部分人都预料不到很快基地会遭遇弃风限电问题,业界几乎有共识,一期38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配套750千伏输电线路,消纳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实际上,2010年基地一期工程竣工时装机容量已经达到536万千瓦。750千伏输电通道的建设,进一步诱发强烈的发展冲动。


甘肃电力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敢掉以轻心。2008年,甘肃电力公司风电技术中心成立,其初衷就是专门研究酒泉风电基地的外送通道建设。根据中心主任汪宁勃介绍,“酒泉风电基地启动之际,甘肃电网网架结构还很弱,酒泉仅与330千伏电网连接,输出能力不足,但当时酒泉装机也就几十万千瓦,量还比较小,所以消纳问题不是很突出”。


但随着一期风电场项目的快速推进,企业开始意识到风电消纳有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


一位五大发电集团甘肃新能源分公司负责人说,酒泉风电基地一期建设时,一些企业就做好了限电5%-10%的准备,待二期一批300万千瓦装机获批后,限电预期调整到了20%。在整个一期工程建设过程中,企业切实地体会到地方政府对基地项目的冲动和强烈意志。


这种强烈的冲动由上至下地贯穿于整个甘肃地方政府架构中。2008年 8 月 27 日,《甘肃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陆浩的署名文章《一项关系全局的大战略——关于建设河西风电走廊的思考》,提出“三步走,第一步,到2015年,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成为全国最大的风电基地之一;第二步,到2020年,装机容量增加到2000万千瓦,建成陆上‘三峡’工程;第三步,2020年以后,装机容量继续扩大到3000万千瓦以上,使河西走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电基地。如此大规模的风电产业开发,对甘肃的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强调了“要统筹考虑电源与电网建设,加快750千伏超高压电网工程向河西走廊的延伸,论证建设特高压直流电网向华中和华北电网送电,为河西走廊风电基地电力外输提供保障。这项工作,事关河西走廊风电基地建设的成败,必须及早研究,抓紧规划实施,努力做到电网建设与风电开发同步进行”。


然而,酒泉风电基地的风电场建设和电网建设一直衔接不起来,汪宁勃说,“电网一直在拼命建,但始终赶不上电源建设的速度。我们建一条750千伏的线路差不多需要两年,而且这条线路长1000公里,技术难度大;现在他们建一个风电场也就半年时间,而且是多个业主同时开工”。


由于陆浩提出了2009年酒泉风电基地装机容量要达到200万千瓦的目标,推动企业加快建设步伐成为地方政府当时最重要的任务。2009年下半年,五个月不到的时间里,陆浩五下酒泉,深入车间和建设工地了解情况,也是督促项目进度。酒泉市委领导班子采取了很多非常手段推动企业大干快上,根据五大其中一家企业早期在酒泉跑项目的负责人透露,当时参与一期建设的企业项目负责人都要签进度保证书、要表态、要在高速公路旁竖起代表建设进度的旗子。


《风起酒泉》一书也提到这段历史,当时为了赶进度,酒泉从市到县领导班子层层施压,时任酒泉市市委书记李建华在2009年10月特别召开了一次市委全委扩大会议,向下属市县一把手施压,声称“完不成任务就摘了你们的帽子”。当时各家企业尽管有投资积极性,但还是希望等750千伏线路建成再行动。像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这样的老专家也认为,“风电投资不是有过热迹象,而是已经过热了。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酒泉风电三峡建设应先停一停,否则,大量风机不能并网发电,闲着也是浪费”。


但李建华的想法是,通过加速风电场建设,倒逼电网建设提速。而其下属县市领导为了完成任务,也祭出了各种非常规手段。瓜州县县委书记李丽,“升旗”正是她提出的办法,企业每月分配任务,完成了升红旗,完不成换绿旗或黄旗降下来。每月竞赛结束后,瓜州把评比出来的倒数第一、第二、第三位,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形成文件,传到各企业的总部去,“说你们的速度太慢了,建议贵公司把瓜州项目部的负责人换掉”。


前文提到的项目负责人表示,用行政手段干扰企业运作,完全违反了市场规律,让企业很反感。


二期工程建设规划会召开之前,风电业主与酒泉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国家能源局与地方能源管理部门之间,已经就二期建设的进度、设备及消纳问题有过两次拉扯。企业对酒泉地方政府的一些做法的相关意见也反馈给了国家能源局。


更重要的是,企业开始意识到地方政府已经陷入对酒泉基地建设的狂热冲动当中,而且这种狂热还将延续到二期建设,对于二期怎么规划,要拿多少份额,一些企业开始重新考虑和审视。


当时,还有企业担忧河西走廊区域装机太过集中,如果电网建设没跟上,必然导致窝电。早在大规模弃风限电尚未发生时,就有发电企业在河东布局了风电场项目。后来的事实证明,没有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多么幸运。当河西地区的限电比例达到30%时,河东地区的风电场还能基本照常上网,直到最近整个甘肃都陷入限电漩涡才开始被波及,但情况总体还是比河西区域的风电场强。


央地间博弈

“大干快干一百天,风电装机过百万”、“攻风电,战百万”,在这些颇具煽动性的口号引领下,2009年200万千瓦的目标最后超额完成。而早在2009年3月,国家发改委又批复同意了酒泉风电基地的二期规划工作,实际上等于一期、二期并行着推进。


上述消息人士提到,二期规划野心更大,达到了1800万千瓦,最后在上报国家能源局协调讨论时只报了800万千瓦。并且在上报之前,甘肃省发改委已经召集了当地主要风电企业,把这800万千瓦分成若干容量、条件相差不远的风电场,通过抓阄的方式直接分给五大四小等几个主要的发电企业。上述项目负责人认为这种做法不合理,其他企业也有怨言,而且以当时的消纳和输送能力配套一期的380万容量是刚好的,在没有新的送出通道的前提下继续推二期对企业利益可能是一个损害,当时就有人把情况反馈给国家能源局。


为此,国家能源局为了研究确定二期工程的具体规模特别召开了一次二期工程协调会,会上甘肃省发改委上报了800万千瓦的规划,遭到国家能源局反对,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和当时的新能源处处长梁志鹏态度很明确,认为一期项目装机发电量尚未能很好消纳,二期不具备上马条件。


“甘肃省发改委的领导为了扭转局面,用了很多方法”,上述负责人说,“请来了甘肃东兴铝业的一位董事长表态,说东铝要在酒泉上马一个电解铝项目,可以大量消纳当地的风电;还有一家火电企业的老总拿出一份常乐电厂的规划直接递上去给史立山,作为调峰电厂。当时大家意见分歧得比较厉害,包括一些电规总院的专家也不同意二期那么快上,所以会上没有达成共识。”


但事实上,即使国家能源局尚未审批通过二期的这个规划目标,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大量前期工作已经做了起来。如果按照国家能源局批复的一期规划,酒泉在2009年已经完成了220万千瓦,超过一半,在2010年一年间,酒泉又完成了将近300万千瓦,到年底一期竣工时,又超额完成了陆浩提出的目标516万千瓦。


而经过甘肃省政府的大力争取和协调,二期工程甘肃所上报的800万千瓦被分拆为二期一批300万千瓦和二批500万千瓦。2011年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同意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二期工程开展前期工作的复函》,同意二期一批300万千瓦项目开始前期工作,但条件是必须在当地消纳,并于2012年全部核准了这批项目;而后续500万千瓦要等消纳条件和外送通道解决了再说。


2011年3月19日,酒泉市能源局曾下发通知,直接向酒泉风电基地的风电业主提出2011年项目进度要求,鼓励使用2.0兆瓦及以上风机机型,还明确表示“同等条件下,原则上竞争择优选用酒泉新能源装备工业园区生产的风电设备”。3月27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二期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国能新能﹝2011﹞104号),要求酒泉市不得自行安排风电建设规模,向企业分配确认项目开发权,也不得以行政方法要求企业完成建设任务,更不能干预企业的自主经营行为。在这次的文件中,国家能源局同时提到了电网接入、市场消纳的问题,尽管酒泉风电基地一期的装机规模尚未造成明显的消纳问题。


渴望与效应

不过,国家能源局的“禁令”并未浇灭地方的建设冲动。


4月27日,酒泉市能源局再次发出《关于加强推进酒泉风电基地二期工程2011年前期工作的通知》,在酒泉风电基地二期工程开发方案和项目业主安排尚未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准的情况下,对基地内的20多家企业下达“建设任务安排表”,并已开展现场施工,在设备招投标问题上仍要求各企业“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努力实现地企双赢”。于是,5月9日,国家能源局再度发出《关于酒泉风电基地建设有关要求的通知》,对酒泉市的相关做法提出严厉批评。此次除了重申审批权限、要求“不得将酒泉风电基地内项目拆分成5万千瓦以下项目予以核准”外,还特别强调“未经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核准,任何提前开工的风电项目,国家电网公司均不得安排其接入电网运行,也不能享受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的电价补贴,由此产生的后果由项目单位和擅自批准项目建设的部门承担。”这份措辞严厉的《通知》还指出了酒泉风电基地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如多次大范围脱网、机组飞车和起火事故等。在千万千瓦级的酒泉风电大量弃风限电出现前,有关陆上三峡大干快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安全事故上。


面对国家能源局的“禁令”,酒泉市能源局局长吴生学曾陪同当时分管发改工作的甘肃省副省长、酒泉市市委书记一行,专门前往北京,一面向国家能源局做问题说明,一面跟进酒泉风电基地二期工程的年度装机规模核准。面对“未批先建”的指责,吴生学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解释,是“一边等批文,一边抓紧前期工作准备”,以便一旦获批,前期工作和建设进度能快一点。


建设速度的执着,来自于甘肃和酒泉对经济发展的强烈渴望。


甘肃省提出的省域经济“两翼齐飞”里,酒泉是厚望下的“西翼”。建设冲动背后的发展动机,无论当时还是今日的语境下,都具备相当的合理性。酒泉风电基地一期380万千瓦装机,造价约为1.1万元/千瓦,拉动固定资产投资近400亿。酒泉一期建设周期约3年,相当于每年有100多亿投资砸向风电基地。再加上风电基地带动的设备和零部件需求,以及当地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风电基地的投资带动效应非常显著。


2008年夏天,第一家进驻的风机制造商金风科技工厂动工建设,一年半后,风机装备销售收入已经占到整个甘肃省装备制造销售收入的八成。2009年,酒泉风电基地建设高峰期时,仅水泥的价格就翻了一番,砂石15元/方,由于各家都在大干快上,酒泉当时仅有的一家生产525标号水泥的厂家,销售情况旺到买家要排队拿现金购买。


从2009年开工建设,到2010年基地一期投产,这个项目对甘肃、对酒泉及其下属县市的影响是巨大的。2010年,酒泉市风电产业完成投资223亿元,完成增加值60.05亿元,上缴税金1.94亿元,吸纳就业8000余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69%。在风电产业的带动下,“十一五”时期酒泉生产总值达到405亿元,在甘肃省的排名由“十五”末的第4位上升到第2位;财政收入达到50.5亿元,排名由甘肃省第7位上升到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38.6亿元,连续保持甘肃省第3位;工业增加值达到173亿元,由甘肃省第6位上升到第3位。


甘肃省政府为了确保酒泉风电基地顺利推进,甚至放缓了对另外一翼——陇东煤炭基地的推动和建设。仅2010年,甘肃全省风电装备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8亿多元,占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的78%;甘肃省电力行业的固定资产额达531.09亿元,在所有产业类型里位居首位。


最早进入酒泉风电基地的这批企业又有怎样的生存危机?谁是受害者?明日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电规划扩容 第八大基地落户山东
甘肃酒泉风电生产受限制:输送线路网架不达标
20200426:酒泉新能源产业 风电装机925万千瓦
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须“三管齐下”
西部新能源五成电量被弃
汪宁渤:酒泉风电消纳困局怎破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