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50年哲学会怎么变?哲学人:我们努力让世界需要哲学

1900年,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国际数学协会会议上做了一个报告,主题是“迈入20世纪之际,数学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受此启发,他的同事胡塞尔召集了欧洲当时的哲学大牛,如柏格森、齐美尔、罗素等一起讨论“20世纪哲学中还有什么问题有待讨论”,这也是首届世界哲学大会的由来。

120年后的今天,人类社会已经从后工业社会飞驰至信息社会的第三期,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前夕,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物联网等飞速发展,中国更是进入新基建下的经济结构转型时代。法律人称此为继“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之后的“机器时代”,继而未雨绸缪地为人工智能时代立法。此时被称为“爱智慧”的哲学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呢,是否还有哲学这个学科?哲学该关注什么?哲学的使命是什么?一群高校哲学人在华东师大召集下进行了“2050年,哲学何为”的讨论。2050年就在30年后,从纪年上论是后人眼里的“21世纪中叶”;从中国梦看,两个百年(、建国100周年)也已隆重地翻过,而参与讨论的学者,年龄中位数约为40岁,那么30年后,都将有幸回看并验证今天的这场“脑洞大开”。

哲学史上,哲学定位经历了阐释者、立法者、脱离僭越者的变化

预测未来哲学的定位,需要从哲学诞生之后的角色开始溯源。清华大学唐文明教授梳理了哲学三个阶段的角色。

清华大学哲学系唐文明教授(左)、北京大学郑开教授(右)

他认为,在欧洲的古典时代,人们在对社会的理解中追求超越而产生了哲学,因此,哲学是通达超越的道路。亚里斯多德将知识分为五种,最高的是智慧,努斯即心灵,或是直觉性的知识,是其他四种的基础,神性的努斯落到人身上就有了人性的努斯。在古典哲学时代,哲学家的身份是阐释者。

第二阶段,从笛卡尔开始的启蒙运动后,出于对理性的信念,人们认为可以把过去的神性全部抽取。尤其是牛顿力学诞生后,计算科学决定了世界的构成,现代哲学就变成了脱轨的哲学,哲学表达的是人的虚妄、缺乏超越性和神性追求。此时,哲学的角色是立法者,人为自然立法,哲学僭越了神学及科学。

此后进入第三阶段,后现代时期,哲学家纷纷反思哲学的僭越。B.威廉姆斯(B.Willams)写了《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强调哲学的限度,要从实际生活出发,从经验出发去做反思,反之会摧毁我们对生活信念的支持。意大利哲学家瓦提莫(Gianni Vattimo)写过《追随基督教》(After Christianity)一书,他认为尼采说上帝死了,其实不是真的上帝死了,是放在形而上学传统里面。哲学家的上帝死了以后,真正的宗教经验才能打开。 海德格尔有一个终结的观念,有了哲学以后艺术就没那么重要了。而艺术的终结恰恰是哲学化的终结,艺术不再服从于哲学。宗教和艺术通过和哲学的分离获得了解放,哲学变成一个归顺的力量。后现代时期,哲学家希望放弃哲学的僭越,让它回归到该有的位置。

哲学史的梳理,使得2000余年的哲学之路变得清晰可辨,对于站在路途上的哲学人的远眺未来提供了经纬。北京大学郑开教授以“哲学什么大风大浪没有经历过”来笑对所谓的“科技改变一切”。

博纳·威廉姆斯的《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强调伦理的哲学局限,要从实际生活出发,从经验出发去做反思

哲学面临经典文本和现实之间矛盾的挑战,宋人如何应对?

西方哲学史中哲学角色的变化,也让人反观中国哲学史中哲学角色的变化,如果把2050年时的人工智能社会看成一个社会变量,清华大学的陈璧生认为,宋代先哲也曾面临这样的两难选择。

哲学的出发点经常会遇到是来自经典文本还是现实生活的矛盾。传统文本从时间的维度来说是过去式,但面临的生活是现在时。在需要考证的古典文本和现实生活之间进行一种哲学创造是个不小的挑战,宋代朱子也曾面临这样的困难,在讲“天理”概念时,是面对现实生活还是经典文本? 陈璧生指出,今天看宋人的文本,会发现宋明理学家的著述在形式上有两套不同的知识系统,一套知识系统面对经典,主要是注经的著作,另一套是把经典文本和现实生活最终贯穿起来,从而构建一个新的思想体系,主要是语录。而两者之间是互相贯通的。

顺此,南京大学的蓝江教授提出不应把哲学看成“经学”,理论需要激活。他认为,今天讨论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讨论的并不是哲学,而是今天人生存在状态本身,而我们就是靠这种方法存在的。他分析,今天的哲学既是危机的时代,因为它可能变成了一种很碎片化、或抽象化的著作解读,发挥着有限的价值。但也是创新的时代,哲学面对了太多前人未经历过的新事物,需要今人用智慧去创新。这个意义上,冯契先生的“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有了更好的用武之地。

清华大学哲学系陈璧生(左)、南京大学哲学系蓝江教授(右)

今天,中国的哲学界的繁荣趋势是否能破解现存的危机?

未来的展望离不开当下的现状。尽管讨论者都认为当前的哲学生中存在窄化、脱离现状等态亟待改变的现象,但他们一致肯定中国哲学界正在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

相比西方面临人文社科萎缩的现状,华侨大学的李忠伟教授认为,中国的哲学学科看来却有繁荣的趋势,还引进了很多国外的学者。他分析,近十年来,越来越多在海外各国的哲学博士生成规模地返回国内。2018至2019年,大概有十几个以青年学者为主体的“第一届XX论坛”,这形成了“第一届现象”。它们由一些年轻人发起,被坊间誉为“当代青年哲学运动”,这一定程度反应了哲学的学术建设确实在扩展,也反应了学界对于哲学原创性的焦虑和增长。与此同时,哲学中的一些新趋向也在快速形成,与科学的交融也变得普遍,北大哲学系就在2019年11月成立了哲学与人类未来研究中心。

作为编辑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哲学部副编审莫斌观察到,面对可能的变化,哲学显出了前所未有的责任感。2018年11月,同济大学召开了首届未来哲学论坛,面临同样的时代背景,与会哲学人给出了不一样的回答。一种积极的论调认为,高科技的发展会使人类陷入了思想匮乏,因此无论从理论上和心理上都需要重新建立,此时需要哲学出场,未来的哲学有义务且需要负责任的提供足够的思想去迎接未来的变化。尽管对此有不同的说法,但至少这种版本里哲学充满了“被需要感”。

以“技术与人类未来”为主题的首届未来哲学论坛2018年11月23日-24日在上海举办

陈璧生对新时期以来的哲学也给予了颇高的评价。他认为,这二十年来,很多学者重新理解中国哲学的背后的动机是重新理解中国文明,其本质是怎么样让哲学去切中中国文明的核心问题,从而进行理论体系的创造。他特别提到,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发生的一个突破性的成果——哲学不再是中国哲学史的梳理,而是包括了怎么样创造中国哲学,在这些张力中,发现了很多中国哲学新的做法,这些未应对2050年的变化打下了学理基础。

唐文明则把肯定聚焦在2019年。他认为,这一年,中国哲学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仅是突破限制,在原来学科的框架内开了非常多的新课题。在开创新课题的过程中间,“哲学的危机”被一次一次提出,这既是一种自觉,又是意识到了哲学应该是破除危机的重要工具。

华侨大学社会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李忠伟教授(左)、《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部编审莫斌(右)

未来30年里,中国的哲学人会有怎样的机遇?

一番诚挚的梳理、批判和直面后,学人们越过人工智能等带来的眼花缭乱的新冲击,变得更为淡定,纷纷开出自己的解析。

李忠伟觉得,哲学是需要不断自我反思与自我革新的。如果现存的哲学建制不思变更,那么2050年,真正的哲学或许就不会出现在传统的哲学建制中。回望中外哲学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实际也精通数学和当时的自然科学;休谟先是历史学家,他的《英格兰史》在70年内无人超越,他们对社会现实有着亲身经历和研究;朱熹、王阳明也都是政府官员,对政治现实也有一手的接触。因此届时会重新到一个哲学创新的时代。李忠伟认为,未来研究者应该会依据计算机科学、各种经验科学和政治与艺术实践,来进行哲学反思,从而产生新的哲学。既然这样,他反问,我们是否可以在当下就更新哲学的生产方式?在哲学建制和学术建制当中主动自觉地纳入科学、艺术与现实因素呢?是否以更加广泛的跨学科思考和实践来回应科学技术对意识和自我改变的可能?李忠伟由此发出一个乐观积极的声音——到2050年,我们努力让世界需要哲学。

历史学家休谟先的《英格兰史》

除跨学科变化外,唐文明提出哲学会回归到古典哲学的角色,以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哲学家来做好阐释,而非启蒙对话立法者。此时,哲学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走向批判,一个是走向成全,冯契先生所强调的智慧可以通向成全。哲学的状态表现为,尊重理性但它永远不僭越体验,而是为体验连接哲学找到新的通道。

蓝江虽然同意哲学在未来会变成跨学科、超学科、问题导向的学问,但他坚持核心的主题思想依然是冯契先生提出的“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出现人工智能后,反过来帮助哲学家来理解更丰富形态的人,无论是像机器人的人类还是像人类的机器人。

山西大学的梅剑华教授对人工智能的变化并不以为然,尽管他专攻研究人工智能已有两年,他认为将来在算法主导的世界里,可以预测学术的未来发展,但算法无法预测思想的未来,而哲学的生命力在于思想的连续发展 。武汉大学王林伟博士从柏拉图意义上哲学除了求真和反思,还有让生命向善来预测,即便到了2050年,有着向善的目标,科技带来的变化维度都会纳入这个向善体系,而这就是智慧的原初含义。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院梅剑华教授(左)、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王林伟博士(右)

翻阅人类文明史,从非洲大草原走到蓝色地球,花了200多万年;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到走入太空花了350年;而从深空走向星际网络,只花了50年。尽管人工智能一词诞生60多年来,机器人离人类独有的意识、思维甚至情感的门槛还非常遥远,但正如网络文化发言和观察者凯文·凯利在《失控》一书中所说:人造世界就像天然世界一样,很快会具有自治力、适应力以及创造力,我们随之也会失去控制力。著名的分析哲学家美国哥伦比亚教授皮考克曾说,预测哲学的未来毫无意义。尽管如此,在爱智慧这个层面,哲学依然可为,虽然当下它自身的改变首当其冲。因此,这场哲学人的探讨,便成了2050年提前送来的一封请柬。

作者:李念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博雅好书年度十大书单·哲学篇
读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柏拉图”笔记三则
西方哲学的特色
智慧与知识
研究哲学看哪些书比较好?
每日一星|哲学家、哲学史家 张立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