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北亚够大

太平洋够大


自此保安黎献,慎守封陲。——宋辽誓书




秦皇汉武毕竟英雄盖世,几千年才出了他俩,尚且不得成功解决边疆问题。在绝大多数时期,政坛上还是中庸之人占据主流。庸人就应想庸人的办法治世,要是实才尚不及中人,却蚂蚁缘槐沐猴而冠,必定是自取灭亡


汉高帝九年,公元前一九八年,刘邦的白登惊魂已经过去两年了。为了安抚这个他打不过的北方强邻,刘邦决定把一个宗室的女孩送去北方给冒顿单于为妾,由此开启了和亲政策。和亲适应了草原部族的政权化程度较低的特点,以血缘姻亲的关系对草原部族盟主个人进行羁縻,以减少其发动对中原汉地的军事行动的意愿。



和亲政策的逻辑前提本身,限制了其实施效果。正因为草原部族政权化程度低,血缘姻亲才有羁縻力;而也正是因为政权化程度低,羁縻盟主个人不能长久控制整个部族联盟。草原民族是松散的,盟主不能像中原皇帝一样对全草原进行物资的合理分配,每个小单元的个体需求都可能变成一场民族冲突。


终西汉一朝,和亲女性达13人,平均每二十年就要嫁去一人,但战争却没有停歇。汉灭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北燕和北魏各和亲柔然一次,北魏和亲突厥一次。和亲的巅峰在隋唐时期,隋四次和亲突厥,两次和亲吐谷浑和高昌,唐则与回纥、契丹、奚、吐蕃、吐谷浑、突厥、拔汗那和亲一共达20次。


唐代诗人戎昱在《咏史》一诗中说:“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这是古人对和亲政策的道德评价。和亲一般都是中原女子作“公主”下嫁异族酋长,一旦事成,异族酋长就成了中原皇帝的女婿,虽然送出了骨肉和财帛以换取和平,但终究还是中原皇帝做长辈了。



和亲政策,兼具和平的取得和不对等关系的延续两种结局,确保了中原皇帝对内继续宣称其具备的“天下共主”地位,可谓一箭双雕。所以不管文人怎么抨击,说这是“丧权辱国”、“骨肉分离”,还是让中原皇帝乐此不疲。


但是,当部落联盟式的旧式草原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单一制国家式的新型草原势力登场,和亲就再也没有发生过。明代官员敖英充分发挥中华民族文人坐井观天思想自慰的优秀传统,在他的笔记文集《东谷赘言》中写道:“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无汉之和亲……”。


这些话,充分显示出中国古代文人坚守中原乃天下正统、中原皇帝乃天下共主的自我催眠,坚持只有万邦来朝才是正确姿态,毫不对本民族文化、制度进行调整以适应世界,毫不以平等态度看待他国他族,这个“祖宗之法”。大明如此,满清亦有样学样,乃至于今。

大家喜欢看什么类型文章啊

不和亲的大明真的“国势至尊”吗?景山上的歪脖子树好像还没死呢。和亲真的是丧权辱国吗?那我们就要看看什么叫主权,怎样算叫侮辱了。现代国家由国民组成,主权在民,专制帝国主权在君,但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的道理,主流意识形态总还是承认的。战争损兵折将,同样也是折损了中华帝国的主权。而王族联姻,更谈不上什么侮辱,总比靖康之耻赵宋皇室女性都被金人掳去“浣衣院”要好上二十万亿倍吧。


不和亲,非不为也,是不能也。面对组成了复合型国家的新型草原政权,有什么方式能够保障和平呢?如秦皇汉武发动战争,一时之胜利并不能建立起新型的双边关系、提升双方民众的福祉,长远看胜不足喜。五代时期诸侯纷争,为了暂时的和平,便向契丹割地称臣,以换取契丹不战,从而集中精力对付其他诸侯。


王夫之《桑维翰论》说,“敬塘智劣胆虚,……称臣割地,……以生民之肝脑……驱以入于狂流,……贻祸无穷”。站在中原中心主义的立场上,对割地称臣的评价又更劣于和亲。这简直是连皇帝对内君临四方的合法性基础都不要了,不仅不对等,反而矮人家一头,完全是另一个极端。割地是否有错不论,称臣是注定维持不长久的。



因为双方要维持长久的和平,必定是建立在双方都对自身作出调整以适应双边关系形势的基础上。草原民族和中原汉人的冲突,其根本在于生活方式和地域不同,对维持生存所需求的物资有不均衡的需求。要弥合这种不均衡,必须充分开放,加强物资流动,同时双方都为这种充分的开放创造条件


宋真宗咸平六年,辽南征。万分危急之下,宋宰相寇准坚持抵抗,遂扭转了局面。形势一片大好,宋朝廷没有选择乘胜追击,而是与辽讲和。这次讲和,给中国思想界和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两国和议约定双方为兄弟之国,宋对辽每年输送一定的经济援助,双方永久罢兵。


▲辽墓壁画显示契丹汉化程度极高


在宋辽的誓书中,南北两国完全对等,中原皇帝放弃了天下共主的面子,转而承认世界上存在与中原朝廷平等的政权,这一种承认,奠定了中国走向近代民族国家的最早基础。宋对辽输送的“岁币”,需要中原国家进行商业动员,这又调整了农业国家的固有经济运行方式。在辽国方面,两国和平互市给辽国带来了极大的物资供给,人员往来的加强也促进了辽国进一步农耕化,减少了两国文明的差异。


宋辽澶渊之盟,让两国维持了120年的和平,虽然没有赫赫武功,但让整整四代人享受了和平与繁荣。显然,它开创了中国古代史上处理对外关系的全新模式。虽然中原的酸腐文人们还转不过弯来,但历史的事实摆在那里,不容抹杀。


后来,号称“礼仪之邦”的宋朝却在危难之时背信弃义,联金灭辽。此一举动,足可见宋人内心并未真正认识到澶渊之盟对于历史的意义,他们依然沉浸于“祖宗之法”的意识形态牢笼不可自拔,把澶渊之盟斥为丧权辱国,竟结交不开化的敌国来攻击真正的朋友,实在是愚不可及。



此为《我们眼中的陆地和海洋——中国文化中的世界观念之辨》系列第四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辽金西夏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丨历史文化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北方草原政权,困扰了中原1000多年,清朝如何全面解决?
想要征服一个地区,通常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就是扶植一个亲己的政权
02-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历史豪赌------赌注竟然是皇帝
弹性外交:300年文治帝国的生存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