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玉拾粹(21):仿古难到真古意 整体关联不一致

原创2022-03-14 11:48·一夫之

仿有仿点真有真章,如果一件藏品辨真识仿的看点明确了,藏友却依然莫知所以、真仿难分,那就是一次失败的鉴定,这件“玉炉顶”(图1,以下简称“此件”)就是这样一次辨识例子了。

图1

这件“玉炉顶”是一件现代仿品,详细辨仿看点见《古玉识粹(19):真仿两见各不同,不见管丝非古工》。可是见仿并且列陈仿点之后,藏友反映依然分不清、甚至傻傻看真(图2),则说明理由不够充分、看点难以信众。

图2

辨识是赏古的趣味所在,但是既然鉴定了则必须要真、仿明确毫不含糊,否则就无异于胡引乱导,贻害藏友染污文化了。

真仿概念不可模糊,对此件“玉炉顶”的辨识点需要作进一步深度分析。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现代仿古技术也在与时俱进,不乏有些仿品甚至已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是由于是仿制品,工艺差别之外,制作者的心境与古人毕竟天壤之别。仿古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非法之利,所以往往无法做到边角不苟,或者有些为了“逼真”则画蛇添足,导致破绽百出。

《古玉识粹(19)》所给出的见仿看点有4条,在没有条件直接上手观摩的情况下,前3条看点需要达到一定的观赏经验才能充分理解其言所指,而第4条看点“底部非自然状态”则可以仅仅通过图片就能一眼见仿。这个看点就是到代真品古玉都必须是“整体状态关联一致”,《古玉识粹(19)》“底部非自然状态”的表述简略未尽其意了。

真品古玉整体状态必定是关联一致的,器物不同部位状态出现不协调现象皆是仿古的致命弱点所在。

此件藏品“底部非自然状态”进一步细化看点为:

(1)藏品的状态信息不协调。

玉炉顶主要流行于宋、元、明、清,如果传世品不会产生如此多的硬性坑洞;如果墓葬品即使较早的宋代制玉墓藏入埋环境,也不会产生如此遍布的硬性坑洞(图3)。

图3

(2)藏品的硬性坑洞非土蚀斑。

藏品底部的硬性坑洞非真古土蚀斑(图4)。到代真古土蚀烂斑的痕迹特征和真仿识别参见《古玉学步(168):千载沧桑似梦幻参差嶙峋土蚀斑》。

图4

(3)藏品不同部位的状态不协调。

藏品器面常态如新,底部却出现遍布的坑洞,不同部位状态不协调,此类坑洞为“此地无银”的画蛇添足,是人为的无厘头仿造(图5)。

图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宋金玉器大赏
玉炉顶艺术
【大千饰界】画龙点睛玉炉顶
古玉识趣(4):本无烂斑却见洞 原来一条无情虫
宋元玉器欣赏
中国古玉文化(国宝级玉器档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