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讲座讲谈| Mark Pollard教授“欧亚大陆古代铜料流动(FLAME)”讲座纪要及后续讲座地...
重要提示:因听众过多,原场地有限,Mark Pollard教授后四次讲座的地点变更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新楼A座101,讲座时间不变。关于具体的讲座内容,请见文末。


2016年9月13日,牛津大学Mark Pollard 教授科技考古学系列讲座的首场:“欧亚大陆古代铜料流动(FLAME)”如期举行。“纸上考古”特邀伦敦大学学院(UCL)博士、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师资博士后刘思然老师,将首场讲座纪要整理如下,特此致谢!

本次讲座中Mark Pollard 教授主要介绍了通过铜器化学分析数据研究古代铜料的流动与重熔问题的相关技术方法,并简要介绍了他的团队目前正在开展的“欧亚大陆古代铜料流动(FLAME)”项目的相关设想与阶段性成果。
Pollard教授在讲座一开始首先回顾了有关铜器化学成分研究的历史,并扼要总结了早期学者运用微量元素数据进行铜器溯源工作中的主要误区,即总试图将铜器的分析结果与某一铜矿产地进行直接对应,忽略了古代铜料可能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不断流动的复杂本质。之后,Pollard教授介绍了如何通过他的研究团队近年来开发的“牛津体系(Oxford System)”方法重新解读这一问题。
他首先介绍了“铜料流(metal flow)”的概念,即铜料可以藉由古人的重熔活动在一个较大的时空框架下不断流动,不同地区发现的年代不同形制各异的铜器可能源自同一“铜料流”,而同一地区的铜器则有来自不同“铜料流”的可能。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某一地区铜器群的科技分析寻找这些“铜料流”的特征。目前这一方法主要涉及三类数据:微量元素、合金元素、铅同位素比值。本讲中Pollard教授主要介绍了微量元素与合金元素数据的使用方法,而铅同位素比值数据的解读则留待第二讲进行介绍。
微量元素方法主要涉及砷、锑、银、镍四种元素,牛津团队目前经验性地以0.1%为界限判定某一元素在铜器中是否显著存在(Y/N),而基于四种元素的判定结果他们将铜器划分为16个组。例如某铜器中四种元素的含量都低于0.1%则归为第1组(NNNN),而另一铜器中四种元素含量都高于0.1%则归为第16组(YYYY)。通过研究各铜器群中不同组别所占比例,研究者可以对古代各地区间铜料的流动状况进行讨论。Pollard教授以欧洲公元前第二千纪早期铜器的微量元素数据对此方法进行了举例说明。通过对这些数据分组发现,这一时期伊比利亚半岛与欧洲东部及安纳托利亚高原均多见的第2组铜器(只含砷),中欧地区则少见第2组铜器而多见第16组铜器(四种均含)。这一现象可能说明几个地区间存在贸易壁垒,阻碍了铜料的交流。
关于合金元素方法,Pollard教授主要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某一铜器群内锡含量的分布规律,判断古代工匠是否通过有意识地添加锡配制特定成分的锡青铜合金(designed alloy)。一般来讲,如果铜器群中锡含量呈正态分布则比较可能为有意添加锡,而当其呈偏态分布时锡更可能是通过重熔锡青铜引入的。Pollard教授之后介绍了他的团队对伊朗及两河流域地区铜器分析数据的研究成果。伊朗地区锡青铜出现较晚,直至铁器时代(公元前第一千纪)才开始广泛使用。但具体到伊朗境内的每个区域时,西部的洛雷斯坦(Luristan)省在公元前第四千纪早期就已出现锡青铜,且其锡含量呈正态分布,而东部地区则到很晚期时才开始使用锡青铜。Pollard教授认为这一规律说明洛雷斯坦地区可能存在锡矿,而近年来在洛雷斯坦东北部发现的Deh Hosein锡矿证实了这一假说。继续考察洛雷斯坦以西地区的早期青铜器可以发现,距离洛雷斯坦较近的两河流域下游地区锡青铜出现较晚,且锡含量呈现偏态分布,而两河流域上游的亚述(Assyria)地区则发现锡青铜较早,而锡含量呈正态分布。Pollard教授认为这一现象说明洛雷斯坦与亚述可能存在贸易关系而与相邻的两河流域下游地区则关系较为紧张,导致该地区只能通过重熔收集来的青铜残片获得锡。
介绍完“牛津体系”中的几种分析方法后,Pollard教授又简要介绍了目前他的团队对于中国早期青铜器研究的一些阶段性成果。他们考察了从二里头至周代铜器的分析数据,发现从微量元素的角度看,三代青铜器的产源具有一定延续性,且每个时代中心区的铜料来源均比边缘地区更为复杂。进一步观察中原地区、边地半月形文化带(the Arc)与草原地区的铜器数据可以发现,中原地区广泛使用铜-锡-铅三元合金而草原地区则少见这种合金类型。处于过渡区的边地半月形文化带则广泛使用三元合金铸造具有草原地区风格的器物。边地古人是否曾经将来自中原的铜料重熔后铸成草原风格的器物则是一个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讲座的最后,Pollard教授就铜器中锡含量分布规律、多地铜料混合及合金化过程对铜器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等问题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展开了热烈讨论。

   接下来的讲座同样精彩~

铅同位素技术在冶金考古中的应用
时间:9月14日18:30-20:30
地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新楼A座101
FLAME项目中的一部分致力于设计铅同位素的新分析方法,以适用于解释金属考古材料的数据。传统的铅同位素分析方法,来自于地质年代学家使用的以原始铅沉积物测定地质年代的方法。我们将讨论一系列新的方法,并将它们应用于解决中国商周时期铅同位素材料的问题。
  
伊朗Chehrabad盐业遗址出土人骨研究 
时间:9月20日18:30-20:30
地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新楼A座101
Chehrabad是位于伊朗西部的一处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使用的盐矿遗址。遗址中至少出土5具人类遗骨,其中的一具保存完好。需要讨论的最主要问题是,古代的盐矿是如何开采的。我们使用了碳十四测年技术、同位素分析以及其他方法,尝试解决这些矿工是什么人、从何处来。
 
罗马及中国钱币的化学分析
时间:9月21日18:30-20:30
地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新楼A座101
钱币是一类特殊的金属制品,其上通常会有明确的纪年,也会使用特殊的铸造方式。运用FLAME项目中发明的方法,我们展示了如何利用化学和同位素分析从钱币中提炼出更多信息。
  
题目待定
时间:9月22日18:30-20:30
地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新楼A座101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图书馆

期待你为“纸上考古”推荐历史、考古及艺术类相关图书、撰写书评或分享心得,请邮件至gkgzls@pku.edu.cn。“纸上考古”也将尽己所能回馈师友,如推送书目、传递资料和预留活动座位等等。

纸上得来终觉浅,但我们依然要从纸上开始。
zskgpku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见微知著—“欧亚大陆古代金属的流动:关于阐述史前晚期人类交流的新框架”讲座纪要
金道锡行揭示夏商周青铜矿源
中原青铜冶炼技术西来说辨证
浅谈青铜器里含有多少种元素?
金正耀:“何以河南”之问与中国科技考古新方向——“二里头考古与中国早期文明”笔谈(四)
世界炼铜技术发展史简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