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代国家意识形态与地域文化构建——夏邑“十老会”现象解读

来源:《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6期 作者:彭勇

 摘  要:出现在明代中期的夏邑“十老会”,由当地的年高致仕、具有特殊政治身份和较高社会地位的人士组成。“十老”既是国家意识形态培养和塑造的产物,又担负起国家意识形态在基层社会中的传播角色。他们和时任官员共同创造的夏邑“十景”,揭示了地方官绅阶层在地域文化构建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当然,“十老会”的组建及其作用的发挥,与较高的政治地位和优渥的经济生活条件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国家意识形态 十老会 地域文化

   明嘉靖《夏邑县志》卷七《人物志》有“十老会”记载,全文如下:

  弘治初年,邑之致政耆德者,曰参政金酝,副使杨德,知县刘恭、朱鉴、刘铨,县丞刘安,教谕闪贤①,义官朱理,医官王淳,孝官徐铭,咸以齿德俱隆,效唐香山九老、宋睢阳五老故事,为真率会,奕(弈)棋、弹琴、赋诗、唱酬,时形图缯,用彰其盛。金公酝、杨公德有序,以纪之云。

  明清时期,“十老会”又称为“怡老会”“耆老会”“真率会”和“里老会”等。一般意义上的文人结社,在江南、东南和岭南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较为普遍,在北方、边地一些人口稠密的都会城镇也比较常见,但出现在明代中期的豫东平原这样一个既非都邑重镇,商品经济又不甚发达的普通县级地方,是值得关注的。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的文人结社、长寿养生、社会转型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②,但对明代夏邑“十老会”现象鲜有提及。历史悠久的河南省夏邑县③,在传统中国的政治运行、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进程中,既有明显的国家意识形态之下的共有特性,又有鲜明的地域个性。可以说,明弘治时期夏邑县“十老会”既是这一时期传统文人仿效历史时期的文人雅致的娱乐性结社,又是明朝建国百余年间国家意识形态在地域文化发展上的反映。透过“十老会”现象,我们既能看到明前中期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特点,又能看到“县域文化”独特的构建方式,这对我们今天构建地域文化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一、“十老”身份与国家意识形态

  由开篇史料可知,嘉靖时期的夏邑“十老会”,是由10位“栗城老人”构成,但他们并不是从全县范围内挑选的普通老人,而是“致政耆德”之人。“致政”是“致仕”“退休”或“离职”的意思;“耆德”是年高德劭、素孚众望者。夏邑“十老会”在明代中期以后的文人结社之中,并不是影响很大的组织,有限的文献资料和匮乏的研究也让我们对这一群体缺少基本的认识。本文首先依据有限的文献记载④,尝试还原“十老”的身份、入仕途径、任职以及家庭情况等。

  “十老”中的4人,闪贤长期担任夏邑教谕(训导),朱理、王淳和徐铭分别为夏邑的义官、医官和孝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文学艺术与历史的牵手
中国到底什么地方出美女?丨壹读百科
夏邑进士—彭舜龄
夏邑赋
“蛊”走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真相
文登的由来,文登学的诞生,要感谢始皇东巡举办的文化高峰论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