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人画:要逃避的仅是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

文人之画

不在画里考究艺术功夫

而在画外看出文人所思所想

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

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清·陈师曾

谈到陶渊明,你可能会说他是位隐士,安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日常生活。从彭泽县离任后,陶渊明回到自己的农家小院,写下《归去来兮辞》,说自己早有弃官归家的想法,这完全是因为他自己的文人质性。于是,先仕后隐的陶渊明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后,才恍然大悟,归园田居,是在诗与酒中返璞归真。

景在画中 意在画外

何谓“文人画”?陈师曾如是说:“就是画里面带有文人的性质,含有文人的趣味,不专在画里面考究艺术上的工夫,必定是画之外有许多的文人的思想,看了一幅画,必定使人有无穷的感想,这作画的人必定是文人无疑了”。

这就很自然地涉及到一个问题:如果创作这幅画的人不是一个文人,而是一介武夫或别的什么人,那这幅画到底还算不算文人画?

或一个文人,创作了一幅不具有文人趣味、而是具有工匠性质甚至更差的一幅画,那这幅画还算不算文人画?

围绕着这个问题,一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所以在讨论文人画的时候,首先就关涉到作者的身份问题。

一般说来,一个具有文人身份的人,大多数时候是会在笔墨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文人意趣。另一方面,某些具有文人身份的人,但其一出笔便无文人趣味,而是画工死板,意境低俗,最多只能归属到工匠画一类。

秉持气节 不阿流俗

要理解文人画的艺术精神,就要了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

在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是一个特殊的阶层,是连接皇权和老百姓的桥梁。他们中的大多数出身卑微,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即使高官厚禄,也是毁誉随之。稍有不慎,被贬被杀也是常事。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朝的“礼坏乐崩”,一部分贵族流落民间变成自由职业者“游士”,自由的身份激活了自由的思想,失落的灵魂追寻着失落的梦想。他们周游列国,寻找着实现一生抱负的机会,并且夺过巫师沟通天意的话语权,赋予人的心灵与天道并存的至高地位,到处宣讲自己的学说。经过三四百年的发展,到汉朝形成了所谓“士大夫”阶层,获得了参与国家管理的身份。

追本溯源,我们发现这个群体有着古代贵族的精神传统,主要有两点:一是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的儒家理想主义精神,一是不阿流俗、特立独行的佛道出世主义精神。具有既不屈从于权力,也不顺从于民意的精英意识。比如屈原和陶渊明。一个抱石沉江,一个辞官归田。他们都是坚持理想、不阿流俗的千秋典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气合书卷 诗画相生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创作心态上,大多以大文化的学养背景铸就了“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心态。

正如元代画家倪瓒所言的“聊写胸中逸气”。所以在作品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如宋代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所表现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境界,赵孟頫的《洞庭东山图》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画意,元代画家吴镇的《渔父图卷》表现了唐末诗人张志和《渔父词》三首中“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超然境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卷》所表现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诗意。倪瓒笔下的《渔庄秋霁图》及《六君子图》所表现的艺术家在外族统治下与世不和,宁与松、柏等为伍的孤傲之情。又如王蒙《青卞隐居图》《春山读书图》《夏日山居图》中所表现的“晚年惟好静,空知返旧林”的闲怡之情。

中国文人画家的这种诗人的思考方式,是大文化背景下成就的结果。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和人文精神,不管是儒家的“温、良、恭、俭、让”,道家的“柔弱胜刚强”,还是佛家的“忍”,其主流和最高境界都是“化阳刚为阴柔”,也就是于阳刚与阴柔之中、含蓄之中又复归于一种平和自然的状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寄情山水,不问世事,宋元文人是如何在画中表达隐逸思想?
中华儿女的当代墨竹精神
[闲谭古今]中国士大夫文人的精神与趣味
[专题]士大夫精神与画家胸怀——汤胜天老师的艺术人生
- 对文人画的再认识
大土三阳——五代宋元中国山水画论(之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