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邮票上的中华圣贤 | “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公元581—682),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 唐代医药学家、道士。

孙思邈喜好老庄学说,终身不仕,长期隐居山林,悬壶济世,广搜药方,潜心著述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千金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主持完成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药王“故事


撰著《千金方》
孙思邈幼年体弱,因治病耗尽家财。所以他从青年时代就开始钻研医学,广搜药方,治病救人,至老不疲。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深感古代医方的散乱浩繁和难以检索,因而博取群经、勤求古训,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于古稀之年编著成医学著作《千金要方》30卷(约成书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孙思邈认为人的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备急千金要方》作为书名,又称《千金方》。
三十年后,孙思邈已达期颐之年,依然精力旺盛。这三十年来,他又积累了不少药方和经验,特别是晚年见到张仲景的《伤寒论》。因此,孙思邈以腹稿口授的方式,在孙子孙溥的协助下,再撰著《千金翼方》30卷(公元682年)。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如“羽翼交飞”、相辅相成,被后人合称为《千金方》。孙思邈以毕生精力撰著的《千金方》,集唐代以前中医诊治经验之大成,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极大,并流传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至今都是中医药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记述火药配方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唐朝后期就有火药用于军事的史料记载。但是,火药最早是何时出现的、是谁发明的,一直都是个历史谜团。

人们普遍认为,火药的发明与中国古代道士炼丹活动有关。古代的道士利用各种自然矿物炼制丹药,并观察、记录炼丹过程的种种现象,他们是一批具有矿物学和化学知识的“专家群体”,火药就是炼丹过程的一个“副产品”。
孙思邈是一位资深道长,一生隐居云游于太白、终南、太行、嵩山等名山,悬壶济世和炼丹修真并行不悖。他一生著述甚多,除了医学名著《千金方》之外,还有十余部道家的著述保存在《道藏》经典中。其中一部《丹经内伏硫黄法》记述了配制火药的用料和工艺:用硫黄、硝石各二两研细末,然后再取三斤木炭,混在一起放在砂罐里,在地上挖个坑,把砂罐埋下,使口和地面相平,周围填实泥土,再用三个虫蛀的皂角子烧,当火焰刚熄的时候,放进砂罐里,使药物“伏火”。孙思邈这段描述所配制的火药虽然烟大威力小,却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火药配方和制法的文字记载。
有了孙思邈的这段文字,世界科技史上毫无疑义的记下一笔: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火药(黑火药)。
虎守杏林和“虎撑”

“杏林”典故原出自东汉三国名医董奉。董奉是与张仲景、华佗齐名的东汉三大名医之一,他为人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治愈者栽杏五株,病轻的一株,如此十年,病人种下杏树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来,“杏林”就成了称颂医生的代词。

孙思邈晚年曾云游到邱县,在寺庙里悬壶行医,他师承董奉为人治病不收钱,惟望患者病愈后在寺旁植杏树三株。多年后植杏树百亩,郁然成林,杏熟以杏易谷赈济穷人。有一天,孙思邈进山采药,突然遇到一只老虎拦路,蹲在地上张着大口似在祈求。孙思邈发现老虎咽喉中卡了一块大骨头,于是,他取下随身扁担上的一个铜环,撑着老虎嘴,把手穿过铜环从虎喉里取出骨头。老虎得救后,不再伤人,成为孙思邈的坐骑,守护杏林。这就是“虎守杏林”的传说。
孙思邈用来撑着老虎嘴的铜环,也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虎撑”。后来,“虎撑”演化为一种串铃,采药人上山都要带上它,表明是孙真人的门徒,老虎不得伤害。再往后,“虎撑”串铃又成为江湖游医的身份标志。


【串铃卖药图】

(江湖行医手上转动串铃)



后世纪念



《旧唐书》《新唐书》都有《孙思邈传》。宋代,追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
清代,孙思邈故乡的五台山改名“药王山”,山上建“药王祠”,至今尚存药王大殿及纪念碑刻。
现代,1962年12月,邮电部发行纪92《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二组)》纪念邮票,第3、4图为孙思邈及其医药成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中医》里的铃医
[图文]虎守杏林与神虎镇宅
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千金方》
老北京的行当(52)
从“铃医”看民间医学
中医传奇——铃医鼻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