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说词《黄河入海流》(四)大地之肾



《黄河入海流》解说词

 解说词《黄河入海流》(一)大河息壤

                解说词《黄河入海流》(二)撵海为居

                解说词《黄河入海流》(三)大河上下

                解说词《黄河入海流》(四)大地之肾

                解说词《黄河入海流》(五)手牵黄龙

黄河入海流( 大地之肾

从人造卫星拍摄到的地球表面显示出的图像看,在黄河入海处的山东东营境内有一块总面积达15.3万公顷色彩斑斓的土地,这就是中国东部最广阔、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一块湿地,也是世界上形成年代最晚的大河三角洲湿地。

这块湿地在水土专家的眼里,是反映黄河治理成效的晴雨表;在生态学家的眼里,是研究生物衍化及替代规律的基因库;在鸟类专家的眼里是研究东北亚内陆和环太平洋鸟类栖息、迁徙规律的特殊地域。

蜿蜒于湿地内的黄河,结束了她从巴颜喀拉山到入海口一路奔突的疲劳,将由她滋润出的最后一片绿地,一分为二扑向大海,在河海交汇处,黄蓝相间的碰撞撼天震地那由碰撞激起的一层层波浪就像是黄河汇入大海前,对大陆眷恋般地频频回首。

黄河三角洲湿地内的植物与黄河流域的植物之间,的确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里生长的植物几乎都能在中上游找到踪迹,它们的种子应当是随着沿途的水土流失在泥沙的裹挟下漂流而至。

三角洲的湿地是黄河入海之水与海浪握手的杰作。从造地到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是一个海迁陆沉的过程。这里的棵棵植物天生成、地造就,但由于成陆时间晚,土地植被过程短,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地易盐渍化,大片湿地既体现着其珍贵的价值与功能,又面临着多种因素所合成的实际威胁。为了防止土地盐碱化的恶性循环发生,1992年国务院批准在这里建立起了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眼前这一簇簇深红色的植物学名为翅碱蓬,是大海成陆后形成草甸过程的最初期。假如能闯过这一关,那么新生的土地就能够生长其他的耐盐性植物。在沿海滩涂,这巨大的红色地毯宛如一团团烈火,红遍了沟沟坎坎,翻飞于上空的百鸟惬意、悠闲。但人们在享受大自然给予的这份浪漫的同时,大概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赤碱篷走向生命尽头前最后的燃烧。

赤碱篷—— 一种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湿地先锋植物。

湿地内的植物生长期有一种自身的保护功能,尤其是靠近海的植物,生长初期盐分比较大,需要一个由耐盐植物向不耐盐植物的脱盐过程。犹如生长翅碱蓬的土地,一旦脱盐后,就能生长当地人俗称的马绊草,而后再由马绊草演变成其它野生植物,随着植物的这种变化,植被会逐渐加厚,一些腐殖质也随着植物的根系渗透于地下,如同人吃饭吸收营养一般。这种良性的循环最终肥沃了土壤,为植物的生长,生态系统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湿地内一片接着一片,一方连着一方,铺天盖地、连绵不断的芦苇种群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后天植物。

芦苇,地球上的第二森林。

遍布于湿地内的芦苇具备与森林同样的功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特别是对水的净化作用,远远高出森林的数倍。

滔滔黄河自上游而下沿途携带的非良性排泄物,当来到横膈于海河之间的三角洲湿地,正是经过了像芦苇这样诸多的植物种群,对它们入海前实施的严格过滤,才有了河清海晏,百民来归的境界。大概正是因为与森林、海洋并称三大生态系统的湿地在抵御洪水、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地、过滤水质等方面有着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才被誉为地球之肾

这里可称得上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三角洲湿地内生长着近四百种植物,植被覆盖率在80%以上,动植物种类繁多,仅昆虫就有五百多种。但数年来,它们始终保持在一种生态和谐的健康生长氛围中,极少出现病虫害。

植物在某些方面与人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为了获得生存空间,它们同样置身于相互的挤迫之中,野生大豆也不例外,尽管在植物种群中,它拥有高贵的血统,但也从未停止过与其它植物之间的殊死竞争。

尤其是与芦苇。每年,当野大豆和芦苇都发芽进入成长期时,它们就会爆发一场为争夺阳光和水分而展开的无声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野生大豆往往是胜利者,因为它会用自己的藤蔓把芦苇紧紧地缠绕起来,拼命地吸收阳光和水分。此时,只能伸直不能弯曲的芦苇就算拼尽全身力量也奈何不了野生大豆的缠绕,最后的结果是生长在野生大豆区域里的芦苇变得又瘦又小,甚至夭折。

上个世纪末,数次的黄河断流对三角洲内这块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湿地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为缺乏黄河水的补充,打破了咸淡水的整体循环,致使湿地内的许多植物相继死亡,海岸蚀退,土地盐碱化。

世纪之初,随着黄河水的不再断流,保护区内开始了湿地修复工程。所谓修复工程就是将淡水重新引入湿地,以淡水重新生养植被使咸淡水形成一个整体的循环,恢复到黄河断流前的状态。

修复工程的实施,提高了湿地内生物的多样性,鸟类由原来的几十种到了现在的数百种,他们成群结队返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家园。

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历史上在黄河三角洲并无繁殖记录,但从2003年开始直至目前,已由原来的孵化雏鸟7发展到现在的48只。目前在保护区内已发现的283种鸟类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9种,二级41种。

这里已成为东北亚地区一个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和人类一样,在这块年轻的土地上,它们同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移民群体。

三角洲湿地内一年四季风景各异,鸟类成了一道变幻无穷的流动风景线。
  湿地内的春秋两季更是鸟的世界,南上、北下,成千上万的鸟儿按照自己的习性在特定的时间内来到这里繁殖、越冬,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迁徙途中必须得在这里做短暂的停留。
  一年四季,成群的鸟儿一批批飞来,又一批批飞走。整个黄河三角洲湿地就像一个鸟类国际机场,繁忙而有序。
  世界上的鸟类迁徙是有规律的,就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分布在五大洲的鸟类迁徙路线共有八条,而黄河三角洲就独占两条,除了地理位置的原因,其优越的环境和丰富的食物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2007年的9月,一个雷电交加的晚上,在三角洲湿地内繁殖的东方白鹳搭在水泥杆上的窝被雷电击中并燃烧,当时窝内的5只鸟除一只幸免外,其余四只皆死于火中,接下来的情景是让所有目击者都揪心的一幕。

每年金秋十月,成群结队的大型飞禽从遥远的四面八方迁徙到黄河三角洲湿地后,它们会先聚集一段时间,而后分开、各自为政,但到了第二年的二、三月份,在即将离开的前几天,它们又会聚集在一起,然后集体迁徙,岁岁如此。

黄河三角洲这块黄与蓝交汇的沃土、陆地与海洋的交错地带、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地方,每年有几百万只鸟儿在这里栖息觅食;上百种植物在这里生根发芽,而这一切都得利于这条生生不息大河的养育。

这里独特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以黄河入海口天然苇荡、沼泽湿地、浅海滩涂、野生鸟类为主体,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湿地。

地球之肾——生物的超级市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渤海之滨·大河之洲
东营黄河口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导游词
黄河入海口怎么可以这么美!美的不像话
黄河入海流
(散文)走笔黄河口
黄河三角洲看鸟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