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爱国篇:老子、孔子及被误解了两千多年的《道德经》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智慧文化中最优秀、最经典的篇章,整部著作短小精悍,只用了五千多字。不过我认为,这五千多字涵盖了整个人类智慧文明文化最宝贵、最根本和最彻底的本质内涵。但是,《道德经》从诞生至今,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虽然前辈们对它的研究与认识,为今人留下了重要而宝贵的学习资料,可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却也产生了很多的谬误。这些谬误不仅掩盖了《道德经》的智慧原义,而且还模糊了其中阐释道的属性特征和论述自然、社会、人这三个方面规律及法则的内容。

  老子著述的《道德经》,与孔孟论述的儒学文化之思想内涵,虽然都生长于中华古文化的土壤里,而且也都具有相对的融合性,但是判断这两大文化体系是否处在一个层面上的参照标准,或区别它们之间差异的关键点,就在于看其内容是否具有智慧性内涵。这样才能于其中窥见孔子、孟子的治学修身境界,可以因此窥见老子见证的智慧境界与呈现出的合道顺德的智慧能力。

  据《史记》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受教而回,对自己的学生们讲了这样一番话:“鸟,我知道它能于空中飞翔;鱼,我知道它能于水中潜游;禽兽,我知道它能在陆地上跑跃。在陆上跑的禽兽,可以用网捕捉;在水中游的鱼,可以用钩丝钓取;在空中飞的鸟,可以用带绳的短箭射下。至于龙,乘风驾云于天,我实在无法知悉。我现在看老子,他就像龙一样啊!”(《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比《史记》成书更早的《吕氏春秋》(战国末期成书),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荆地(即楚国)有个人遗失了弓,但并不寻找讨还,他说:“荆人遗失了它,荆人拾得它,又何必讨还呢?”孔子说:“去其‘荆’。”后老聃听闻其事,说:“去其‘人’。”由此可知,老聃达到了至公的境界。(《吕氏春秋?卷一?贵公》:“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孔子不为荆地之一域所限,人人同一;而老子不唯无地域之限,亦无人之限,天下同一。

  且不说这些史籍所记载的故事是否真有其事,但时人对老子与孔子智慧境界差异的评价可见一斑。只有当我们学懂《道德经》之后,才能明了老子著述的这部智慧经典的伟大意义,才能知悉孔子对老子智慧境界的评价是真实不虚的。

  即便如孔子这样名垂千古的人,对老子都自认难以望其项背。可想而知,从古至今的大家学者们在研究、译注《道德经》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该是如何巨大,其又岂是常人凭一己之意而能理解的。

  因此,《道德经》这部智慧经典在历史演化的过程中,两千多年来,经历了或乱世、或治世若干朝代的洗礼。不管是战国之乱、秦之一统,还是强汉盛唐,抑或后来的宋、明、清,每个朝代对《道德经》都非常重视,并运用其智慧的哲学思想为自身服务。上至皇家,下至庶民,都很注重对《道德经》的学习与研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道德经》从诞生至今,却难以找到一个符合自然道德观真义的注解本。

  如果我们现在想把《道德经》的文化内涵理解透彻,就应该使《道德经》的文字内容尽量符合老子表达自然道德观的素朴之原义的思想内涵。这样就要求我们不仅从文字的数量上,而且还要从《道德经》的本质内涵方面去还其原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道德经》思维导图
何为“道”何为“德”?“道德”的含义是什么?
长江文明与“上善若水”
经典名著《道德经》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八章
品读《道德经》,学习做人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