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才也要打草稿
文/张佳玮----------------
2012年秋天到2013年1月,卢浮宫有个《拉斐尔最后几年》的展览。这次展览有两件事令人鼓舞。其一,作品齐,易于对比。哪怕拿外行人眼光看,你也能发现,拉斐尔1508年25岁时的画,就是不如1516年33岁时的圆润活泛--这么大的人物,也是一点儿一点儿进步,而非娘胎里出来,一抬手就有支笔,就在产房开始刷拉拉画的。其二,展览里抖出了他的一些草稿。你会发现,拉斐尔那些被艺术史家齐赞为圆润、完美、轻盈不着力、信手拈来的神作,也都是有草稿的。实际上,拉斐尔的草稿和如今一个艺校学生的一样,有叠笔、有勾勒、有许多不确定的试探定型,也缭乱,也杂散。总之,是很好看的草稿,但终究还是草稿。这就像你去朋友家吃饭,主妇娉娉婷婷仪态万方,端上一盘红香浓辣毛血旺,你去厨房看时,一尘不染,你都怀疑这是仙女手艺、田螺姑娘了。光看画,拉斐尔就是这样的存在,惊为天人,但看他的草稿,就像是一个没打扫过的厨房现场。你会恍然大悟:噢,他老人家毕竟是人,也像凡人一样,要打草稿啊!世界的各类传说里,都很爱描述匪夷所思的天才。比如王勃写《滕王阁序》是个现场秀,如何把都督阎公吓得屁滚尿流;比如瓦格纳只正经学过六个月作曲;比如雨果不到三十岁时,花半年写了《巴黎圣母院》。大文人江淹,一度文采四溢止不住,后来做了个梦,被谁拿走了笔,从此“江郎才尽”;《儒林外史》里,胡屠户骂范进,也说“那些举人,都是天上文曲星下凡”。这里面有种类似的价值观:文思、灵感,都是上天赐予。但是,非天才们没灵感时,怎么活呢? 音乐家、评论家科普兰先生这么总结:无论有没有灵感,作曲家们每天都会“工作”。他用的词是“工作”而非“创作”。众所周知,门德尔松可能是除了莫扎特和舒伯特外,最依靠天才灵感的作曲家,但他的工作态度则可以参考这个故事:当年门德尔松初见柏辽兹,道不同不相为谋,心情不好,写信跟人诉苦说自己不舒服:“居然两天没能工作。”伟大如巴赫,也不是少年早慧。美国某专栏作者写过恶毒的玩笑,说如果海顿和巴赫只活到门德尔松、莫扎特的年纪就死,他们俩会湮没无闻。但时间给了巴赫力量。到他晚年,描述自己浩如烟海的伟大作品时,也只说:“我努力工作。”说那些伟大烂漫的曲目,都是“工作”出来,而非天才随心所创,是挺煞风景的。因为世界总习惯想象,认为伟大的创作者们,都过着颠沛流离吊儿郎当的生活,乐滋滋地充当酒神,把握住脑海里飞短流长的美丽诗句、旋律或形象,然后写字、记谱、绘画,其他时间就用来传传绯闻、喝酒服药、乱搞男女关系。想法很浪漫,但实际上远非如此。作家们的早年作品,就像画家的草稿似的,是最容易露馅的东西。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猛一看,很容易被其斑斓意象吓唬到,惊为天人。但如果从他早年的小说一篇篇看过去,就会发现,小镇、狂欢、外来者、香蕉公司……好,这家伙原来和他奉为师父之一的福克纳一样,也使“用短篇攒长篇”这招儿啊!实际上,《百年孤独》在被写出来前,酝酿了15年之久。《枯枝败叶》《疯狂时期的大海》《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马尔克斯那些五彩缤纷的短篇小说,就是他的漫长草稿。人人都爱天才,因为这个词美妙清脱,是神赐的恩德,但大多数时候,每个一朝成仙的传奇,都曾默默面壁打坐渡尽劫波。就像天才们最后回顾各自的传奇人生时,并不总会提起他们不朽作品背后,那些他们拾级而上、狼藉散乱、堆山填海的草稿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才们也是要打草稿的
天才也要打草稿 转载
赵永利:我对“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理解
我的每张画都打草稿,只不过有的打在纸上,有的打在心里。
吹牛也要打草稿
【经验】孩子们,这么打草稿,才能得高分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