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绝密28年!那个帮中国挺直脊梁的男人,还是被我们忘了

1967年6月17日,中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法国,总统官邸。

戴高乐面色沉郁。

半晌,他还是忍不住拍着桌子吼道——

“为什么让中国抢在前面!告诉我! ”

没有人能够回答。

那一天,包括美国和苏联等超级大国都百思不得其解——

那个帮助中国制造出氢弹的人究竟是谁?
毕竟,就在刚刚,那个被他们瞧不起的中国,创造了奇迹: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而中国仅仅用了2年零8个月!

中国是怎么做到的?

这成为当时盘桓在全世界领导人心头的难题。

直到1988年,随着名字的解密,

这个困扰世人整整20年代的谜题才悄然揭开——

面容质朴而普通,一双剑眉永远紧锁,稀疏的头发,佝偻的背,配上那个普通到再不能普通的名字——于敏。

让人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名字背后,竟然藏着如此惊心动魄的过往吗?

1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

历经军阀自他有记忆时起,就常有日寇的战机,从头顶上飞过。

十二三岁那年,于敏骑自行车在街上走,日本人开着吉普车,朝他迎面撞去。

亡国奴的屈辱,在心头油然而生。

小学毕业后,于敏离开家乡,考入天津市第一中学。

这是当地的名校,不过因为是由日本人管理的,所以不到一年,于敏就转学了。

他本就是个天才,而他这个天才却也比旁人更加努力。

1949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从北京大学毕业。

导师对他的评价是——“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导师并不知道,这个简单的“好”背后,是于敏日以继夜近乎玩命的刻苦学习与钻研。

他没有留过洋,却完全靠自己的摸索,掌握了国内没人懂的原子核理论,又出版《原子核理论讲义》开国内之先河……

由此,于敏被誉为“国产专家一号”!

1961年,于敏肩上突然多了一个重担—

“参加氢弹研究。”

钱三强告诉于敏所里决定,让他作为副组长领导和参加中国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他本可以拒绝,那本不是他的专业,何况,此时,于敏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期。

可是,没踏出过国门,没喝过一滴洋墨水的“国产一号土专家”,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任务。

多年后,于敏曾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

“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一定要把氢弹搞出来!”

一约既定,万山无阻。

为此,于敏放弃了出国的打算,放弃了深耕多年的领域,也放弃了功成名就的机会……

2

然而,研制氢弹,并不容易。

所有惊天成就的背后,是难以与外人道的沉默人生——

34岁,他的名字和他从事的事业一起成为国家最高机密。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

抛弃了之前所有学习的专业,抛弃了唾手可得的成就,抛弃了家中的妻儿老小,他来到了茫茫西北戈壁。

几把算尺、一块黑板,

只有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

但仅5%的时长可给团队使用……

这就是中国能给与于敏的全部,但就靠着这些,于敏却完成了氢弹设计的起点!

多年后,昔日的导师彭桓武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他没有老师!

一句话背后,是多少不足以外人的辛酸与艰难。

但对于这些,于敏总是很淡然——

“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都直接讲,他们决不能让中国搞氢弹,并且派军舰带着核武器来我们近海来,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跑掉,我一定要全力以赴地搞出来!”

在氢弹研制最最艰难的时刻,成败无人可知。

他常常半跪在地上,紧盯着计算机吐出纸带上的数据,生怕漏掉一点有用的信息。

在堆积如山的纸带,和密密麻麻的数据里,

是他,一个中国科技人对祖国无悔的付出与承诺。

压力最大时,一贯沉默寡言的于敏却突然吟诵起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后几句,他是流着泪念的……

他八上高原,六入戈壁,吃夹沙子的馒头,喝着苦碱水,恐高的他,却忍受零下30℃的极寒天气,爬上了102米的铁塔采集数据。

常年的积劳成疾,他得了严重的胃病,虚弱的连上楼梯都需要提着腿才能迈上去;

数次休克昏倒,好几次,徘徊在鬼门关——

一次是在1969年,于敏在实验路上,突然脸色煞白、气喘吁吁,被同事们搀扶着喂水,才慢慢恢复过来。

第二次是在1971年,于敏半夜惊醒,感觉浑身难受,他艰难地叫醒妻子,话没说几句,就突然休克过去。

第三次是在1973年,于敏在返京途中,出现便血,去医院输液时,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可是,他却从没有想过后退。


从一无所知、一无所有,以命相搏的中国“土专家”于敏,愣是造出了不同于美苏英法,被称为“于敏结构”的氢弹!

连美国的同行都说,这个“神秘人”可抵得上10个集团军啊!

1967年6月17日,一架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了一个降落伞,大漠上空同时升起两个太阳,蘑菇云随之升腾而起!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

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

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

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

而中国仅仅用了2年零8个月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3


纪录片《大家》中,于敏非常诚恳地对着镜头说:“我认为,我并不聪明。”

别人给他冠以“中国氢弹之父”的称号,他也连连摇头:

“氢弹之父,这样提不符合科学,我一直不赞成。”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从集体的年代走出,于敏对个人的荣誉和奖赏,并不看重。

他一直强调,氢弹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在工作上面,自己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

而他最亏欠的,就是妻子孙玉芹。

1973年于敏在返京的火车上便血,刚下火车,便昏厥过去!

妻子孙玉芹流着眼泪,哭道:“你究竟在做什么工作呀?不要命了吗?”

而他给她的,只能是无尽的沉默……

于敏长年累月在外奔波,家事全由妻子打理,2012年,孙玉芹突发心脏病去世。

每当被问及这辈子最遗憾的事,

于敏首先想到的就是妻子,“第一亏欠的就是我的爱人。”

4

在1988年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于敏是谁,更少有人了解他在做什么。

28年的时间里,

于敏隐姓埋名。

直到他被解密的那刻,他的妻子孙玉芹才和所有曾经迷惑的大国元首一道,知晓了他的“秘密”!

可是,他的名姓依然鲜被人提起。

就连他向全国招考研究生,报名者也只有可怜的一个人,而且还是个女生!

但他毫不在意,依旧“玩命”工作,终于在1996年7月29日,完成了核试验全部数据的采集!

仅一个多月后,联合国便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的条约!

于敏又一次地保护了中国!可是,他依旧低调地令人心疼——

晚年时的于敏,和你我的长辈一样,住的是老式的房屋,睡的是简易的铁床,日常爱好就是听京剧,读名著。

走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雨,这位老人仍然习惯把自己隐藏在茫茫人海中。

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不过两次——

一次是坐着轮椅拿奖,一次便是他的离开。


2019年1月16日,于敏悄然离世。

可这一天的热榜上,没有他的名字。

2022年1月16日,是他逝世的四周年,热搜中,依然没有他的身影!

与之相反,明星在搔首弄姿,粉丝们在欢呼雀跃,没人在意这个曾经用生命、用青春,一点一滴帮助中国人抹去百年屈辱,硬起腰杆的人,还是被我们忘记了……


这些年,我常常在想,他,以及那些和他一样的,为祖国奉献一生却最终被世人淡忘的国士会不会心酸?


这令我愤怒,甚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直到,我翻开于敏的自传,读到那句——

愿将一生献宏谋。”


所有的疑问不解,都变成了释然。

或许没人知道他的名字,或许他永远上不了热搜,可是,他依旧无悔。
这份无悔从接受任务开始,从奋斗到生命终止那刻停息。
他的一生,他的奉献,西北的寒风知晓,高悬的明月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亦明白的他的广博与伟岸。
够了,够了!
来时祖国满目疮痍,走时却已山河锦绣。
纵使没有几人记得,他依然是上天给我们祖国的礼物,在困难的时候降临,在幸福的时候离去。
可他留下来的精神力量,却如火如炬,照亮来人的路。

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的话,十分动容:

“有人说,希望于老多活几次,我想说,老人家累了,但是如果国家需要于敏,我们就做于敏好了。”

是啊,曾经福泽天下的那束光熄灭了,但被他照耀过的我们,依然能如星火璀璨,照彻未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天,缅怀于老!
美国说他一人能抵10个集团军,背后原因是啥?
他不想被称为“氢弹之父”,只因为……
名字被绝密28年,公开后却惊动全世界,他笑称:我是国产土专家
因为他,中国的历史要分成两段书写
巨星陨落!他曾是中国的最高机密,今天,我们不能忘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