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终将和自己握手言和

每天一本书

一年多读365本书



《少有人走的路·与心灵的对话


慈怀为你读的第一百一十六本书 来自慈怀读书会 16:38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韩丹朗诵



每天一本书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我将用一篇文章的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少有人走的路·与心灵的对话》


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曾仰天长叹,问过老天同样的一个问题:“什么是人生,到底怎样活着才不会被痛苦折磨?”


遭受挫折打击时,体验生死离别时,面对绝望无助时,我们经常会质疑为什么自己的人生这么悲惨,为什么活着要承受各种痛苦,为什么自己持续不断的努力着奔跑着,却从没觉得痛苦减少,快乐增加?


我们以为我们努力朝前走,最大限度的去争取过的更好的时候,我们就能满足自身对生活的要求了,结果回头发现,身后的世界已经瞬息万变,我们面对的生活和需求也随着改变,好像我们总是很难让自己过的很满意,很难避免痛苦的发生。


于是不禁在挫败的时候又感叹那个问题“什么是人生,到底怎样活着才不会被痛苦折磨?”


如果你也经常会有上面类似的困惑,那么就翻开《与心灵的对话》这本书吧,书中派克医生以其丰富的人生智慧,与我们进行一场心灵的深度探讨。


这本书能让我们自省,也能洗涤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透析人生,还透析自己,给我们勇敢面对生活和痛苦的勇气。


作者斯科特·派克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心理治疗实践,取得了卓著成绩,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心理医生”。他还曾获得政府特许,进入政府心理治疗特殊小组,为越战士兵提供治疗。并且在美军驻日本冲绳基地也担任过心理医生。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书籍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上榜近20年,被西方媒体誉为“来自上帝之手”的时代杰作,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而作为系列书籍里的第三本《与心灵的对话》更是曾经被知名网站这样评为:“20世纪末,一股回归心灵的风潮席卷全球,派克医生的少有人走的路就是这一精神风暴的滥觞。它仿若一股清流唤醒人心,引起了世界各地读者的重视”。


《少有人走的路3:与心灵对话》告诉我们人生是在我们已经规划好的事情之外发生的一切,告诉我们人生错综复杂,但是同时它也在让我们接受人生真实样子时赋予我们勇敢的活下去,活得更好的力量。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探索人生也探索自己,然后去成熟自己的心智,更从容的过好人生。




人生是一场修行,我们都要学会与人生和解。


人生的路上我们会不断的面临各种各样的痛苦,所以也必然离不开我们对所遭受痛苦的认识和对所怨恨事物的态度,人生的修行修的是如何面对痛苦,如何宽恕让我们痛苦的事物,当我们真正的做到了和一切和解,才是真的完成了这场修行。


我们每一个人在痛苦面前,都是本能去回避的。为了减少自己需要承担的痛苦,我们经常想着怎样做才能不去面对不去承受痛苦,很少会思考痛苦除了让我们感到难过之外,有没有带给我们好处?


比如孩子都会长大,会离开做为父母的我们,那时候我们心必然是痛苦的,但是当面对这样的离开时,我们就要想孩子的成长是值得高兴的,他能开始独立的生活也是值得高兴的,所以当我们想通了并且愿意面对孩子离开带来的痛苦时,痛苦对我们是有利的,我们的心灵也会得到相应的成长。


我们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类似这样的痛苦,而且不管这痛苦是心灵还是肉体上都会让我们难以忍受,但是我们必须勇敢的面对这些痛苦,承担该承担的痛苦,因为在我们面对痛苦,承受痛苦,寻求解决办法的同时,也会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成熟我们的心智,让我们的心更加的富有韧性,让我们的生活收获更多的快乐。


人生的路上,我们愿意承担的痛苦越多,感受到的快乐也会越多。


但是有些时候勇敢的面对并不能够完全把我们从痛苦中带离,因为在我们面对的痛苦之外,还有深层次的痛苦没有得到解决,这种痛苦不是事件痛苦本身,而是我们对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人和事物的怨恨与不理解。


因为怨恨所以不想面对,因为怨恨所以每次面对都是一次心灵的冲击。


这个时候想要收获真正的快乐,想要远离痛苦,我们就要学会宽恕这些怨恨,宽恕带给我们怨恨和痛苦的人。


比如书中作者接待过的一个病人,他从小遭受父母的伤害,长大之后虽然他看似生活很正常,也忘记了童年昏暗的日子,但是他却不得不向派克求助,因为他很难真正轻松自如的生活。


因为他不肯原谅父母,对父母的怨恨一直深埋在他的心里,所以那些痛苦并没有彻底消失,只是换成了另外形式的痛苦。


他要摆脱痛苦唯一能做的就是宽恕,当他在心里不再怨恨父母,彻底的原谅他们做的那些事,他才会真正感到生活轻松,他的人生才不会继续在纠结和埋怨的痛苦里煎熬。


当我们真的放下怨恨,宽恕一个人之后,痛苦才会不让我们痛苦。


当我们学会宽恕罪恶,学会勇敢面对痛苦后,我们才开始真正的理解人生的意义,也拥有了波澜不惊的心态,和从容应对一切的勇气。




人生要一路修行,而修心是根本。


我们常常对身外的事物比较关心和在意,也很容易把自己所有遭受的一切痛苦归咎于外在的因素上,把外在的因素看作是我们人生幸福与否的关键。最后我们往往会觉得在物质生活虽然越来越丰富的同时,心却变得越来越空虚。


其实过好我们的一生,除了要学会与人生和解,更要学会强大我们的内心,与我们自己的内心和解。


那么强大内心需要我们怎么具体的去做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自爱。内心强大的人不能离开自爱,不能缺少对自己的肯定。自爱是一个人能够去很好生活的根本,是一种自我爱惜的意识,这种意识决定着我们生活的方向。

 

自爱能给我心智的成熟打下基础,做好自爱,我们会在爱自己的基础上去爱别人,也在爱别人的同时收获他人的爱,会让我们更加的自信,自尊,乐观,和开朗。也会让我们在面对痛苦的时候更有底气和勇气,有更强大的承受能力。


除了自爱,想要内心足够的强大起来,我们还要学会反思。


反思自己就意味着要自己揭开自己不好的一面,要对自己做出否定,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自我反思会让我们感到痛苦,我们又是自爱的,所以就会对自我反思会本能的,习惯性的忽略。


但是如果我们不反躬自省,我们就不能纠正自己不好的地方,会认为自己一直很好,这样的自负不会帮助我们成长,反而还会因为过度自大和狂妄而阻碍了我们的成长,甚至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路上遭遇挫折时要承受更严重的痛苦。


书中派克给我们指出了一个帮我们自我反思的最佳时机。当我做了某些事情之后,产生愧疚悔悟时,承受不快考验时,这时我们会很容易认识到自己在某些地方的不足,在某些方面还需努力,这是我们做自我反思和检讨最容易让自己信服的时机。


适当的自我反思可以让我们承认自己有不足的地方,主动的去做自我修正。 修正后改变自己,重新努力,吸取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再面对类似的问题和挫折时候能够更好的处理,更理智和圆满的应对,当然,反思过后,再遇到痛苦,我们内心的承受的能力有也会逐渐的提升。


承认自己有不足的地方,并且对自己不断修正,我们的内心才会成长。


当我们做到了自爱,和反思修正自己,在人生的路上就会减少很多令我们困惑的时刻,但是我们的心智成熟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只有更成熟,更了解自己,我们才会更接近幸福的生活。


心灵的成长不是顷刻间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以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自己的内心,做到真切的了解自己内心成熟的程度,然后争取努力的让自己做到更成熟。


我们的内心就像是一座神秘而古老的宝藏,我们一辈子也许都很难把自己了解的透彻,只能尽可能多了解自己一点,尽可能的懂得自己的想法并且判断对错,才会保证我们一直走在修行内心的路上。


懂自己而方知不足,了解自己才会有成长,接受自己的不足,也不放弃对自己的爱,我们的内心就会逐渐的强大起来。


当我们在不断的探索和修正自己内心后遇到更成熟的自己时,在人生修行的路上,我们才能真的做到和自己和解。


坦然接受痛苦,接受人生的各种顺与不顺的安排。用淡然,平静和强大的内心走好自己人生的路。




死亡是人生最终的归宿,坦然的面对死亡,生活才能更好。


死亡,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所以遇到死亡我们经常是回避的,用自己的意识排除死亡的存在性,以为回避就不用面对死亡的,不用面对死亡,就不用感到痛苦。


是的,当我们逃避死亡时,逃避的就是面对死亡时心里的痛苦。但就像我们前面说的,逃避痛苦,痛苦不会消失,它只会让我们更痛苦。同理,逃避死亡,死亡也依然存在,逃避并没有让我们的内心好过,反而还会因为不敢面对而阻碍我们内心的成长。


那么我们惧怕死亡惧怕的是什么,又是出于什么原因?是因为我们过分的胆小吗?


并不是,惧怕死亡的真实原因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恋,因为我们自恋,所以我们不愿意听见批评自己的声音,不愿意接受自己排名在最后面的评判,对顶撞我们的孩子大发雷霆,所以当遇到死亡这个会让自我消亡的形式时,我们的自恋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死亡威胁到了自恋,我们就听从自恋的安排躲避死亡的存在。


但是我们又知道生命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改变,成长,衰退和死亡的过程,有生就有死,死亡是我们应该面对且必须面对的生理课题。


早晚都要面对,不面对也要面对,也只有我们勇敢的面对死亡,真正的理解死亡,做到用死亡督促自己时,我们才能更平静的面对人生,更从容快乐的生活在世上。


这里所说的理解死亡不是让我们去理解死亡的含意,而是让我们理解死亡接受死亡这一生命的本质,就像我们在第一部分说的宽恕一样,去宽恕死亡的痛苦,宽恕死亡这种人会离开的方式,我们才能真的放下,用平静的心情面对死亡。


生活中我们还习惯把死亡和意外联想在一起,似乎在死亡的痛苦之上又带来了一种不可预知性的可怕,但是科学家雷蒙德·穆迪在他的书《死亡回忆》里,讲述了很多人濒临死亡时的经历,他告诉我们死亡并不是痛苦的,那些人死亡的一刻是温暖和被宽容的,而且他们越是接近死亡时,内心对死亡的恐惧就越来越少。


书中的描述让我们了解到死亡并不痛苦,与此同时却懂得生命的有期限性,如果我们想活的更好,要做的不是躲避痛苦,而是通过死亡的期限唤醒我们的意识,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时间短促,要充分的利用每一分钟。我们的人生也许也因为有了这个期限,会更有意义。


又因为死亡是最痛最威胁我们的,所以当我们真的敢勇敢面对死亡的时候,它能赋予我们的东西相比其他的痛苦和经历也是最多的,我们内心的收获也是最多的,成熟也是最快的。


所以坦然的面对死亡吧,它是人生最终的归宿,它也让我们更懂得珍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努力生活的更好。




对人生,我们最容易联想起来的感悟就是一难接着一难,一次挑着接着又一次挑战,我们也知道这些困难和挑战对我们来说是好的,但是我们依然避免不了会在心里担忧,恐惧,惊慌失措,退缩,所以我们一面努力的前行,一面饱经着内心的折磨。


这也许就是人生,每个人的人生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公平和类似的,要面对的困难和痛苦都是均等的,只不过有些人比较勇敢,有些人比较懦弱。


为什么说人生是公平的,因为你勇敢了,你就会幸运,你懦弱了,你就要多承受痛苦,我们都想让自己可以生活的好,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顺的,是有收获的,是完美的,但是我们得到一种能量一定是通过另外一种能量转换来的,收获好的东西就要付出行动,想要人生完美,就要自己懂得努力。


作者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人生没有公式和捷径,也总是在我们计划之外发生各种问题,需要我们面对各种痛苦。


当我们明白认真的对待人生,认真的修炼自己,我就可以和自己的人生并驾齐驱一起前行,就可以和所有的痛苦和困难做伴,和所有给我们恶的人和解,然后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更好的人生。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全部内容,这是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第一百一十六本书。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关注慈怀读书会,每天读完一本书,把自己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注:配图来自Jun Kumaori 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遇见未知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心灵创造幸福【696】
从杨烁的教育方式谈起:不能疗愈自己的父母,都无法真正爱孩子
少有人走的路--平常心的读书笔记
读书|逃避痛苦的倾向,是心理问题的根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