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曲波创作的《林海雪原》始末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这句唱词,是著名京剧《智取威虎山》的经典唱段。《智取威虎山》改编于曲波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是一部表现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在东北剿匪战斗的作品。小说讲述了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过程。其中,小说着重描写了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林海雪原》出版后,一直被视作“革命通俗小说”的典型代表,,被誉为“新的政治思想和传统的表现形式互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是新中国“十七年文学”发展中重要的红色经典小说。而这部作品,是作者曲波依照自己与战友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

曲波与战友的战斗经历

     1923年2月,曲波出生于山东黄县丰仪枣林庄曲家村一个贫农家庭。他的父亲曾当过染匠,后失业归农。少年时,曲波曾上过五年半的私塾。那一时期,曲波非常喜欢读《说岳全传》《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13岁,曲波失学在家务农和樵采。1938年,15岁的曲波参加八路军,他先后在山东地区部队任连、营指挥员。1944年,曲波前往山东解放区胶东海军部队四中队担任政委。不久,曲波在部队与杨子荣、高波等人相识。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曲波所在部队奉命渡渤海,前往东北开辟解放区。到达东北后,部队改为“东北人民自卫军辽东军区三纵队二支队”。他们沿着辽东一路打到黑龙江五常县,部队到达五常县后重新编队。后奉上级命令,部队开往北满剿匪。听说这支部队要剿匪,沿途经过村庄的老百姓都积极参军。到达牡丹江后,部队改为“牡丹江军区二支队”,下辖两个团。当时年仅22岁的曲波被任命为牡丹江二团副政委。由于当时二团团长和政委空缺,曲波实际上是该团的最高指挥员。1946年冬,曲波亲自带领部队,深入林海雪原,剿灭国民党在牡丹江一带的残匪。当时牡丹江可谓是土匪聚集地,座山雕、许大马棒、江左撇子等土匪都活跃于此,他们在国民党特务的庇护下残害百姓,胡作非为。这其中,最为棘手的便是盘踞在威虎山的国民党保安旅旅长座山雕(张乐山)匪帮。威虎山工事复杂,易守难攻,座山雕本人又极为狡诈,在遭遇我军多次围剿后,他带领亲信隐蔽在深山老林中,以威虎山作掩护继续横行霸道,为非作歹。为了以最小的代价捉拿座山雕,消灭匪帮,战斗经验丰富的侦察排长杨子荣向曲波提出,由他假扮成土匪进入威虎山内部,取得座山雕信任后与大部队里应外合,将其歼灭。虽不忍战友只身入虎穴,独自面对重重危险,但为了消灭敌人,保护百姓,曲波还是在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后,同意杨子荣的计划。很快,凭着自身的机智勇敢,杨子荣顺利地打入匪帮,帮助主力部队活捉了座山雕及其联络部部长刘兆成、秘书官李义堂等关键人物。

      1946-1947年,在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 ,曲波部队一共打了七十二仗。经过艰苦战斗,曲波带领部队终于歼灭了这些顽匪。在剿匪战斗中,曲波和战友们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其中,曲波战友杨子荣的故事最为传奇。1946年3月,胆识过人的杨子荣在一次战斗中孤身闯敌穴,向土匪宣传党的土改和俘虏等政策。他积极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兵不血刃地说服了400多名土匪缴械投降。此事轰动一时,杨子荣因此荣立特等功,也被评为“战斗英雄”。同年11月,杨子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2月6日晚, 杨子荣只身打入虎穴, 里应外合, 活捉国民党东北先遣军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牡丹江一带的匪首“座山雕”张乐山。为此, 东北军区司令部给杨子荣记三等功, 授予他“特级侦察英雄”的光荣称号。1947年2月23日, 在追剿丁焕章、郑三炮等匪首的战斗中冲在最前面的杨子荣,被敌人的子弹击中胸部,壮烈牺牲,年仅三十岁。在杨子荣牺牲的一个月前,曲波另一位战友,年仅19岁的高波也遭遇土匪埋伏,在受尽敌人酷刑后壮烈牺牲。

      剿匪战斗结束后, 曲波随后又参加了辽沈战役。在战斗中,曲波也曾差点牺牲。1948年11月, 在一次战斗中,曲波被炮弹片割断了股动脉,大腿骨折,生命垂危。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曲波后虽保住性命,但他受伤骨头接得并不是太好, 他的右腿比左腿短了四厘米。这导致他只能拄拐走路。1949年下半年,当曲波已能自如拄拐活动时,他吵着要出院回部队。可曲波也知道自己现在的身体状况,再回作战部队已不现实。当他听说我军要组织一个海军学校时,他立刻给组织写信。在信中,曲波提出:“苏联有个无脚飞将军。我不能干陆军,就去海军学校工作吧。”根据曲波要求,组织安排他到安东海校任二大队政委。该校校长是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学校培养的不少官兵后来都成为新中国海军的骨干。在海校,曲波主要负责政治课,他每天拄着双拐上课,给学员讲近百年中国历史,做学员的思想工作。在学校,曲波还主动去听有关海军的业务课。但该校苏联顾问看到曲波是一个拄着双拐的教员时,曾对学校说:“二大队政委拄着拐,怎么上舰?应将他调往其他地方工作。”曲波听说此事后,心里非常不舒服。他对别人说,自己就是在舰上坐着也能指挥战斗。不久,总政还是来人找曲波谈话,建议他去陆军院校。曲波个性很强,他说自己不愿去。不久东北铁路总局局长刘居英听说了此事,他早在1943年就认识曲波,他对曲波印象一直不错,便主动邀请曲波从部队转业,到他所在的铁路部门搞工业。

      1950年12月,曲波依依不舍得脱下军装转业地方。他最初在沈阳机车车辆厂担任党委书记、副厂长。1953年,曲波被调往齐齐哈尔车辆厂担任党委书记。在冬天,因为工厂离宿舍较远, 有时他会迎着大雪上下班, 这让他时常想起自己在剿匪斗争中所经历的那些狂风暴雪的日子。

      在新的工作环境,每当工作不如意时,曲波总会想起那段和战友们并肩作战的峥嵘岁月。曲波当时主要的工作就是要通过宣传党的理论方针,鼓励职工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为做好这项工作,曲波通常需要在单位做政治思想报告。在报告中,作为亲历战争的军人,曲波常讲起当年自己与战友们浴血拼杀的事迹。每次演讲,他讲的总是那样慷慨激昂,热泪盈眶;台下听众也听得是极为感动,备受鼓舞。

       随着时间推移,曲波渐渐不满足于只是通过口头宣讲来宣传英雄事迹,他很想将战友们的故事能永久地留存下来。

《林海雪原》的创作经历

      1955年,一件事促使曲波决定动笔创作。那一年,上级领导让曲波在单位推广苏联实行的“一长制”, 但耿直的曲波认为这个制度并不适合中国国情而坚决反对。因为抗命, 领导让他写检讨。在委屈的情绪中, 曲波拿起笔。但他写下的却不是检讨, 而是一串长长的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们的名字:杨子荣、高波、陈振仪、栾超家……

       那一时期,曲波变得有些无所事事。在百无聊赖之际,他曾悄悄问单位的团委书记——从省文联下来挂职体验生活的作家满汝毅 :“老满,人没事干不行,我也干点事好不好?”满汝毅问他想干什么。曲波说:“我熟悉打仗,我想写海林剿匪那段。”说着,他站起来,取出一个油纸包,打开包了三四层的油纸,从里面取出一张已发黄的作战地图。把地图铺在桌上,指着地图,滔滔不绝地讲“哪儿是许大马棒的老窝”、“蝴蝶迷住哪儿”、“在哪儿抓的小炉匠”、“什么神话奶头山”等等。不用纸笔,曲波一口气把一部剿匪小说的大构思,讲得头头是道。人物、肖像、性格和叙事风格都具备。讲了一段,曲波停下来问:“老满,我这玩艺行不行?算不算小说?”满汝毅点头道:“算,不但算,还得算是一部好小说。”曲波听后,很高兴:“我又有事干了,我就干这件事了?”

       1955年2月,曲波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但他只有小学5年级的文化水平,曲波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他害怕自己写不好让别人笑话,说他自不量力。所以,曲波就决定自己偷偷地去写。这件事,曲波只告诉了妻子刘波。因为他知道妻子一定会理解他。果然,当他告诉妻子后,妻子非常支持他,并答应替他保密。夫妻俩商定,写作这件事连孩子也不告诉,并还要瞒着他们。

      为了不让别人知道,在家里创作时,即使在白天,曲波也要挂上门帘,他写作的书桌抽屉也一直开着缝。只要听到有外人来,曲波就会立刻将书稿塞入抽屉,然后再若无其事地招呼来客。后来, 这都成了他写作的习惯。直到小说完成,也没有第三个人知道曲波在创作小说。

      创作开始后, 曲波一直沉浸在对战友们的深切怀念中, 写到动情处,他常常泪湿衣襟。由于指挥林海雪原剿匪战斗是自己的亲身经历,那些惊险激烈的战斗经历为曲波积累了大量素材,所以曲波的创作相对比较顺利。尤其在描写土匪所说的“黑话”时,因曲波对当地东北土匪的黑话了如指掌,所以写起来非常自如。

      为了让曲波安心写作,妻子刘波承包了家里所有的家务。到了星期天, 她还特意带四个孩子到公园玩,好让丈夫有一个安静的创作环境。刘波不仅全力支持丈夫写作,同时还做他的义务抄稿员。参军前,刘波也只有小学四年级水平。有时,曲波一天能写1万字,而刘波却要用两三天才能抄出来。遇到曲波空着的地方和他生造出的字,刘波还要费神去查字典才能补上。

      1955年,中央决定所有机械车辆厂归一机部管理,曲波和妻子刘波奉调北京。曲波很快便被任命为一机部第一设计院副院长。到了北京,工作之余,曲波继续自己的创作。对于这部小说,曲波的要求非常严格。有一次,小说初稿写完前3章、已经有15万字时,曲波感到自己写出的文字根本不能表达其内心的情感,一气之下,他便把原稿付之一炬。每当曲波在创作中遇到苦难时,牺牲战友的英勇事迹就一直在心里激励他,要他坚持写下去。正是由于这种情感,曲波一次又一次拿起笔,继续自己的创作。一天夜里,当曲波写到杨子荣牺牲时,他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潸然泪下。他把妻子刘波叫醒,说自己写到杨子荣牺牲,写不下去了……

       搬到北京后,曲波家中房间少,放不下两张桌子,妻子刘波便在缝纫机上帮曲波抄稿。每抄完一个章节,她就用毛线和布条装订起来。这一时期,曲波也利用一切时间进行创作。有一次,一机部办公厅召开传达中央文件的大会,由于事先已看过文件,曲波便坐在会场专心致志地偷着写“小分队驾临百鸡宴”这一章。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在认真地作会议记录呢。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创作,曲波终于写完4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的出版经历

     《林海雪原》初稿完成后, 妻子刘波特意买了两米做衬衫的布剪成包袱皮, 将文稿分装成两包。曲波很想试着去投稿,他希望自己辛苦创作的这本书稿能有机会出版,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曾经为新中国做出过怎样的牺牲,我们的部队曾有过像杨子荣、高波这样的英雄。但曲波夫妇对图书出版完全不了解。刚好,他们家对过就是外文局大楼, 大楼外面挂着“中国文学杂志社”的牌子。于是,曲波对妻子说:“路远的不好去, 咱先去近的地方看看吧。”很快, 夫妇俩每人拎着一包稿件就去了“中国文学杂志社”。进了大楼他们发现, 里面大多是外国专家。听说是来投稿, 一位外国专家问是什么语种, 曲波说:“是中文。”外国专家笑着说:“我们只负责把中国文字翻译成外文。”他建议曲波夫妇去东总布胡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投稿。于是,夫妇俩又坐公交车去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到了门口,曲波对稿件登记处的工作人员说:“我不是作家, 你们给看看行不行?如果不用, 你们打个电话我来取。”他再三叮嘱工作人员,打电话一定要打到他家里,千万别打到单位。他怕单位同事知道后走漏风声。

       那时候,写文学作品的人很多,每天人民文学出版社都能收到全国各地寄来或送来的各种书稿,稿件早已是堆积如山,而那时出版社的编辑比较少,对于这些送来的稿件,他们其实是很难及时审阅的。几个月过去, 出版社那边音信全无。曲波感觉自己这部稿子应该是没有什么机会了。直到有一天, 一个自称是龙世辉的编辑打电话到曲波家:“曲波同志, 你到出版社来一趟吧。”曲波以为书稿要被退回,他到出版社一见到龙世辉便说:“我是来取稿子的。”龙世辉一听,哈哈一笑:“我们是要出你的稿子了。”原来有一天, 年轻编辑龙世辉从稿件登记处偶然间领走了厚厚一大摞暂用名为《林海雪原荡匪记》的书稿。他打开书稿一看, 稿纸有大有小, 每一沓都用各色不同的毛线拴着, 字体老长, 一个个伸胳膊撂腿的, 很不好认。起初读稿时, 龙世辉对这个装订粗糙的书稿并没抱什么希望。可当他一页页翻下去, 他越读越兴奋,他完全被小说中惊险传奇的战斗故事所吸引。尤其是读到“奇袭奶头山”和“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和少剑波的英雄形象深深地感染了他。不知不觉,龙世辉就沉浸在这个故事当中了。读罢书稿,龙世辉马上向出版社副社长楼适夷作了汇报。他总体上肯定了这部小说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只是需要在语言艺术等方面要进一步修改。

      在这次面谈中,龙世辉建议曲波在一群男人的战斗中增加一些诗性与爱情文字。回家后,根据龙世辉的建议,曲波对小说进行了精心修改。但由于自身文学功底不够,曲波对自己的修改总有一种力不从心之感。后来,曲波虚心地向编辑龙世辉请教,请龙世辉的帮助自己一起对一些章节进行加工润色,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增补了女卫生员白茹这一人物。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小说终于修改完毕。在筹划出书期间,龙世辉还将该稿推荐给了《人民文学》杂志社。时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秦兆阳看到书稿后连夜审读,同样他也被小说故事所深深吸引,“看到困得一个字也看不了了,才睡”。1957年2月,《人民文学》以《奇袭虎狼窝》为题,从《林海雪原》中选载了《受命》《杨子荣智识小炉匠》《刘勋苍猛擒刁占一》《夜审》《蘑菇老人神话奶头山》《破天险奇袭奶头山》等六章。刊登时,秦兆阳亲自撰写按语,向读者热情地介绍这部小说。在按语中,秦兆阳认为《林海雪原》的出版“将是我国文学创作上的一个可喜的收获”。

    《林海雪原》片段在《人民文学》连载后,在全国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这让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更有信心。

      1957年 9 月,《林海雪原》由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下属单位)正式出版。书名到出版前,被最后定为《林海雪原》,并由曲波的妻子刘波亲自题写。书出版后,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邵荃麟曾问过曲波关于书名的由来。曲波解释说:“我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着眼前的森林,风一刮,森林鼓凹鼓凹的,像海洋的波涛一样,'林海’两个字出来了;这个雪是无边无岸的原野,这个'雪原’就出来了。”听到曲波这样介绍,邵荃麟连声叫好:“看,没有生活怎么能行呢?你看,一个词也需要生活。”

     《林海雪原》出版后,立即在全国引起轰动。从1957年9月到1959年11月,二年的时间,《林海雪原》印刷近十次,累计印数超百万。除此之外,《林海雪原》还以各种艺术形式被广泛传播。1958年5月,由焦菊隐担任导演,北京人艺排演的四幕九场话剧《林海雪原》在北京人艺公演。中国京剧院则根据小说前8章改编成现代京剧《林海雪原》。同年,上海京剧院创作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此后,《林海雪原》还分别改编为评剧、评书、电影等。

  在《智取威虎山》中有这样一段唱词:共产党员要时刻听从党召唤,专拣重担挑在肩,一心要砸碎千年铁锁链,为人民开出那万代幸福泉,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任凭风云多变幻,革命的智慧能胜天……”这不仅唱出了中国共产党员的心声,同时还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豪迈气魄与高尚追求,让人感慨,催人奋进。这唱词体现出以曲波、杨子荣为代表的那一代中国军人的崇高精神追求与奉献牺牲精神,他们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推荐:由于文章过多,单一平台篇幅有限,许多好文未能呈现,本平台特意推出新号:炎黄近代史。欢迎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47年杨子荣不幸牺牲,凶手潜逃21年,听完《智取威虎山》后自首
曲波秘密写作《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为何经久不衰?除取材真实,作者当时正接受批判
丁连先•智斗群匪无忧怯 英魂向党为国殇—读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书写杨子荣生前身后事
《林海雪原》曲波著--- “以最深的敬意, 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 这是《林海雪原》全书的第一句, 也是我怀念战友赤诚的一颗心。
​《林海雪原》背后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