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面对人生的“失望和幻灭”,她在一百年前用摄影交了答卷 | 女摄

▲ 安米尔班克小姐扮演亚马逊皇后——彭忒西勒亚,选自“女神”系列,1935 年



伊冯·腓利门·坎伯斯(Yevonde Philone Cumbers)于 1893 年出生于伦敦南郊,是一个富庶而温馨的资产阶级之家的女子。她少年时颇有反叛精神,曾在学校接触了开明思想,后来加入了女子选举运动。她不愿意继续过着一眼望得到头的平凡生活,决定通过就业逃避婚姻和生育,并偶然间萌生了成为摄影师的念头,后来就真成了一流的社会和艺术摄影师,最著名的作品是 20 世纪 30 年代用 Vivex 上色处理冲印出来的照片。她深受超现实主义风格(尤其是曼·雷作品)的影响而创作的人物肖像、静物、人体及广告摄影等作品,均呈现了大胆用色及富有创造力的构图特点。


▲ 自拍照



伊冯的父亲弗雷德里克·坎伯斯(Frederick Cumbers),是约翰斯通坎伯斯印刷制造商的董事,母亲则是埃塞尔·韦斯特顿(Ethel Westerton),她还有一个妹妹维丽娜(Verena)。1899 年,一家人从伦敦南部的斯特里汉姆搬到了肯特的布罗姆利。坎伯斯一家人将女儿们送到各种学校,但据伊冯所称,她对每个学校都不满意;可是请老师在家授课似乎也没有更好,她们的家庭女教师“身材高大,除了其中一位之外,其他全部都是白痴”。


直到 14 岁那年,伊冯才终于发现了一所适合自己的学校——萨里的一所进步的寄宿学校 Lingholt。两年后,两姐妹被送到了比利时韦尔维耶的一所女修道院学校。伊冯再次发现这里的生活无聊至极,便要求搬到巴黎,和维丽娜在索邦大学就读,并寄宿在一个专供女学生居住的家庭里。1910 年,伊冯参加了女子选举运动,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怂恿巴黎的女权运动者到伦敦参加游行示威。






 

伊冯在巴黎就读期间,学校老师曾要求她们为自己心目中的女英雄撰写一篇文章。伊冯选择的是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这名政治激进分子——曾在 1792 年发表作品《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 of Woman,但却受到了班上女教师的斥责。老师在课后问她为何要成为妇女参政论者,并建议她放弃这种“让女性失望和幻灭的念头”。而当伊冯反问为何有些女性会“失望和幻灭”时,老师的回答是:“因为从来没有男人爱她们。”


伊冯回到伦敦南部的家里时,意识到那些尊贵小姐参加聚会、跳舞和与人调情等养尊处优的生活并不适合她,她也并不认为成为妻子和母亲有何乐趣可言。她开始投入更多时间参加妇女选举运动:组织会议,发表演讲,沿街叫卖《女权运动者》The Suffragette这份报纸。但据她所称,因为害怕被送进监狱,没有采取更激进的行动。







伊冯决定外出就业,据她的自传所述,她曾经考虑过成为医生、建筑师、农夫、作家、演员或护士,但后来都被她否决了。她在《女权运动者》的广告上看到康奈尔工作室正在招收摄影师的学徒,她就去圣约翰伍德参加了面试,但最后考虑到这份工作需要出差远行就拒绝了。她改而去了伦敦梅菲尔区可胜街 39a 的查尔斯工作室,找到了当时一流的人像摄影师拉利·查尔斯(Lallie Charles),接受了 3 年的学徒工作。一开始她只是做一些诸如清点底片之类的杂活,但后来颇有进展,开始处理修版和固定支架等事项。1914 年,这家工作室倒闭了,当时距离她完成学徒期只差 6 个月,可真正属于她的作品只有一张。伊冯决定离开这里,自己创办一家工作室。她在父亲的资金赞助下,收购了伦敦维多利亚街 92 号的一家工作室,从原来的业主手中购买了摄影器材,包括相机、站台和 Dallmeyer 4a 人像镜头。







“伊冯夫人”(这是她自称的艺名)最初是模仿查尔斯风格进行拍摄,但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用戏剧灯光投射在暗色背景上,在墨色的相纸上冲印出更丰满典型的效果。与查尔斯一样,她的客户也多是女性。从 1914 年开始,伊冯的人像摄影开始经常刊登在《闲谈者》Tatler、《旁观者》Bystander、《素描》The Sketch及其他社会杂志和报纸上。


1916 年,她暂时放弃了工作室的业务,在一家乳牛场当“二把手”。伊冯对这份工作的薪水甚为不满:“农场主每周只给我 15 先令……”看到女儿日渐消瘦、闷闷不乐,弗雷德里克·坎伯斯认为伊冯继续在此逗留简直就是在“受罪”,还不如回自己的工作室。因为与农场主口角不断,加上自己的健康状况不佳,她最终选择回到了伦敦。






 

伊冯后来还是结婚了,把少年时所谓的自我牺牲精神献给了丈夫埃德加·米德尔顿(Edgar Middleton)——记者、剧作家和后来的自由主义政治家,曾在 1935 年出版自传《我本可以成功》I Might Have Been a Success 。他们在 1920 年度蜜月时,米德尔顿告诉妻子,他并不想要孩子。


她在之后的回忆中表示,此事完全出乎她的意料,于是又做出了一个自我牺牲的决定—放弃自己的工作在家当全职太太,但米德尔顿否定了这个想法,所以伊冯还是找了一份全职工作。可回家时屋子里总是空无一人,因为米德尔顿每天都要在《威斯敏斯特公报》Westminster Gazette工作到晚上 10 点左右才会回家,而且每周大部分时间都在撰写自己的剧本。1927 年,他的首部戏剧《波提乏之妻》Potiphar’s Wife在伦敦的地球剧院上演并获得成功。但据其妻所称,米德尔顿因为投资不理性,把编剧赚来的钱拿到股市打了水漂。伊冯在自传中回忆:“当时我们多么快乐、年轻和自由啊!”但她对自己婚姻的描述则表明,她可能也遭遇了“失望和幻灭”。







1921 年,伊冯搬到了维多利亚街 100 号一间更大的工作室。同年,她成了职业摄影师协会首位出席国会的女性。她发表的演讲主题是“从女性角度看人像摄影”,并分享了她“访问伦敦所有女性摄影师”的研究结果。她宣称女性比男性更适合从事人像摄影,原因就在于女性更具“个性、机智、耐心和直觉”等方面的天赋,但她的演讲内容发表在《英国摄影杂志》上时曾引起了小规模的争论。后来,她于 1936 年在巴黎举办的商务与职业女性国际联盟大会上再次发表演讲,并提出“当今女性在摄影界的影响力,超越了现代生活的其他任何一个阶段”。






 

从 20 年代开始,伊冯拍摄了不少富有创意的人像作品以及商业人物肖像。其中的典型包括 1921—1922 年和 1923—1924 年刊登在社会杂志《年度黑影照片》Photograms of the Year,以及出现在一流摄影展览中的作品。她为 Eno’s Fruit Salts 品牌拍摄的一系列广告图片也相当有名,这一系列作品曾刊登在 1925 年的《旁观者》中,不过她最具知名度的摄影作品多集中在 30 年代。她在这个时期曾采用 D.A.斯潘塞博士的 Vivex 上色处理方法,在自己早期黑白照片的基础上,通过分期和照明处理技巧,创作出充满生机活力的人像和静物作品。






 

1932 年,伊冯在伦敦萨克维尔街的阿尔巴尼画廊举办了个人作品展,据称这是英国首个含有彩色人物肖像照片的摄影展。次年,她搬到了梅菲尔区的伯克利广场28号的新工作室,并于 1935 年展示了著名的“女神和其他人”系列照片。1935 年 3 月 5 日在克拉里奇举办的义卖活动中(目的是支持伦敦盲人基金会),她从那些社会女性所捐献的服装中获得了拍摄这一系列照片的灵感。这组照片呈现了超现实主义的人物肖像,其中道具包括一具被塞满的牛头、一条橡胶蛇和一把手枪。而镜头下的这些现代人物则变成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女神化身,比如亚历山大·黑格(Alexandra Haig)、布赖恩·吉尼斯(Bryan Guinness)、安东尼·伊甸(Anthony Eden)、布里奇特·波利特(Bridget Poulett)和惠灵顿公爵夫人(The Duchess of Wellington)等。







伊冯是在彩照还不为人重视的时期,开始全身心投入彩色摄影的,并以高度的热情和信念向世人推广彩照。她的“女神”系列中有不少照片被《时代》杂志誉为“目前最直接的彩色摄影作品之一”。1937 年,她乘坐轮船“玛丽皇后号”时,为《财富》杂志拍摄的两个系列作品进入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1839—1937 年摄影展”。1940 年,她因彩色摄影成果而被提名为皇家摄影学会成员。同年,伊冯出版了她坦率而不加粉饰的自传《相机中的世界》In Camera,并拍摄了她最后一幅彩色作品—一张自嘲式的个人肖像。照片中的她一头黑发,举着“女神”系列中的一张底片。因为二战爆发时 Vivex 工厂关闭,她的彩色摄影创作也被迫中止。






 

埃德加·米德尔顿于 1939 年逝世,结束了这段 19 年的婚姻。他过世后,伊冯从他们在内殿的公寓,搬到了皮米里科的多尔芬广场,并在战争期间又搬到了萨里的法纳姆,以便躲避炮弹轰炸。战争结束之后,她就搬回了伦敦的肯辛顿,1955 年又将工作室迁到骑士桥的特雷弗街 16a。在 50 至 60 年代期间,伊冯重新拍摄了著名画家、演员和作家的黑白照片,并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她还试验了对比度和阴影效果,这种暗室操作技巧可以创作出具有鲜明对比和色差的风格化效果。1964 年,71 岁的伊冯前往埃塞俄比亚为这个国家及其国王海尔·塞拉西(Haile Selassie)拍摄照片。1973 年,皇家摄影学会举办了一场个人摄影作品展,庆祝伊冯进入人像摄影界 60 周年。1975 年,伊冯在撰写第二部自传期间去世。







伊冯的内心其实是个怀有崇高自我牺牲精神的浪漫主义小孩,但她在自传中却表示自己已经“在日常生活的压力下”变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者。从她的政治理念和摄影生涯来看,她其实是个轻微的女权主义者和精英主义分子,但她最重要的身份还是社会摄影师和妻子。尽管如此,她还是在自传中表明自己反对一切形式的伪善和传统观念。在埃德加死后,她表示自己很庆幸丈夫当初没有同意她放弃事业,并这样总结道:“如果必须在婚姻和事业间做出选择,我选择事业,但我永远不会放弃女性的身份。”



伊冯夫人

(Madame Yevonde, 1893~1975)


“不原创,毋宁死!”



摄影 → Madame Yevonde

撰文 → Philip Gefter

翻译 → 刘张铂泷

编辑 → 帕逻


影艺家微刊是杂志《影艺家》的延伸

由成都影像艺术中心(CDPC)主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空中拍摄的精美照片
美国表象 | 斯蒂芬·肖尔:自传式视觉日记
奇异、滑稽、怪诞的精美摄影
黑白老照片上色后是什么样子呢?
他拒绝在MoMA办展,被摄影界遗忘,却拍出了最美的纽约!
北京大叔的绝色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