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结尾十六法(二)

5)临去秋波,贵在传情

喜欢看古典戏剧的人都知道,表现情人分手的埸面,少不了有依依惜别、临走还情意绵绵、一副难分难舍的样子,当演员己走至幕边即将下场时再回头顾盼,递过来最后一束含情脉脉的眼光,这叫“临去秋波”。别小看这回眸的一束秋波,其威力却是好生了得,有时竟能使人立时销魂勾魄、筋骨松散、全身瘫软。绝句的结尾,有时也采用这种方法。

试看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的这首诗之所以能传诵千古,是因为诗里蕴藏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本事”: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庄,有了“寻春艳遇”的惊奇,次年为情所驱再去南庄,却“重寻不遇”。这可是颇具戏剧性的情节。但这一“本事”的真假,却无从考究。诗人在写作中虚构情节或场景也是常有之事。如果“本事”为真,则崔护其诗便是借“本事”而出名,如果“本事”原本就没有,是崔护先写了诗,好事者附会崔护虚构的情节而添油加醋敷演出所谓的“本事”,则后来据此编成的戏曲都应向崔护交版权费。总之,崔护的这首诗使“人面桃花”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典故和成语。而诗的结尾正扣紧“人面桃花”依依不舍,乃至怏怏离去(不见人面的失落感),临走犹转秋波(只见桃花在春风中凝情含笑)。依旧含笑的春风究竟意味什么呢?讥讽诗人的自作多情?揶揄诗人本不该错失机会?暗示小女子愿为诗人传递信息?不管怎么样,那艳若桃花的少女如今只是一个美好的追忆,连影子都不曾留下呵!世事不就是这样么,那美好的东西一旦失去了,就甭想找回来。谁叫你那么粗心呢?诗人在结句里失意地咀嚼着无比的怅惘。

再看徐俯《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李梦生说,“徐俯这首诗,好在越读越耐读,犹如倒吃甘蔗,渐入佳境。前两句初读很平常,但后两句一出,诗马上活了起来”(《绝句三百首》注评)。为什么后两句一出全诗即活?原来,徐俯在这里上演的也是临去秋波好把戏。春雨,燕归,桃花戏水,景色平常,兴致一般,再看小桥己被上涨的湖水漫过,春游的兴致顿时消落,正待离开时,一页扁舟“嗖”地从空朦浓郁的柳阴中摇曳而来。而诗人也就在此打住。行啦,一个秋波已送出,足够让你心头荡漾的了。

看看今人诗中是否也有此一用法。

四川诗人王聪有一首绝句《老屋》,其诗曰:

燕子已无踪影来,梁间空落百年埃。

能经岁月为何物,檐角野花春自开。

此诗作者欲擒故纵,想抒发对“老屋”的热爱,却用了大堆笔墨勾勒了眼前的一派凄凉景象,老屋无人住,连燕子也不来筑巢,到处是堆积已久的灰尘,世事沧桑,令人感慨。正待转身走时,忽然瞅见屋檐竟然奇异的开着一朵小花,似在向陌生的客人微致笑意。这时,诗人心头一热,忍不住再回头朝老屋仔细打量了一番。这诗,就因为结句的秋波一递,想走都难。但如此一结,那沧桑凄凉的意味益发浓郁。

四川诗人李世镛一首绝句《重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诗也在结句的勾勒情感上狠下功夫。其诗云:

茅屋秋风不再吟,华堂豪墅逐时新。

争夸广厦千万座,篱下犹有屋漏人。

这诗以重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感而发。应当看到,与十年、三十年、六十年前相比,如今城乡人民的住屋条件已大大改善,昔日的茅屋草房,已被新楼房和豪华别墅所取代,所以,当年大诗人杜甫所渴求所呼唤的“广厦千万座”真的有了,这当是一件令人高兴之事。可是,这“华堂豪墅逐时新”的千万座是读书人都有的吗,是贫苦人都有的吗?非也。只是一小部分人才享受了这种“华堂豪墅”的艳福,更多的人还被高房价压得喘不过气来,还在蜗居、还在拼租,即使住进了新楼房,也是要当几十年房奴的,但房奴也罢,蜗居也罢,还不是最苦的,处境最凄凉的还有篱下的“屋漏人”。这一层意思,诗人只在结尾时才不慌不忙地抖落出来,也有临去秋波之魅力,直让读者心头一震。

重庆诗人高德平有一首《听居台表兄诉说思乡事》,其诗之感人,也尽在结句的一语摄魂之功力上。其诗曰:

每向长空苦觅寻,凭栏唯见月光深。

溪流六十思乡泪,瘦到无肌只剩心。

这首诗作写表兄临解放时不由自主地去了台湾,六十几年后终于回到阔别的家乡,对着还能见到的亲人诉说这隔海思念的苦楚,一把老骨头,两行思乡泪,感动着亲人、乡人,感动着作者。诗的前三句描写表兄凭栏望月、长空盼雁、一年又一年苦苦追寻家乡亲人信息的具体情景,结句突出放大这种思乡苦楚对人的极端折磨:“瘦到无肌只剩心”。一个极度夸张的形象刻画,勾勒出一个特定的人物风貌。此一结句传情入画笔而有非凡穿透力,让人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鲜活而有特色。这种秋波的勾人魂魄,非一般人所能消受得了。

笔者有一首《海外相思曲九首》之一,写一位侨居美国的女士思念大学时代的初恋情人,结句也用上一转秋波的笔法,其诗曰:

异国花香别有天,校园入梦忆缠绵。

斜阳不看看飞鸟,一到中秋恨月圆。

此诗前三句已将身在异国而无时无地不在梦境中追忆初恋甜蜜情怀的痴情女子的相思之情详尽描述出来,结尾如继续一路写下去,也无非是相思情难了之表达。感情道尽就不能给人回味之空间,这是每一个诗人都懂的。但如何才能在情感的传递上捕获读者之心呢?宕开一笔,临走秋波,或许更能动人魂魄。于是结句落在一个“恨”字上。不恨他人,也不恨自己,却恨到月亮上。读者可能一下子不甚明白,可是如果慢慢深究,就会逐渐走进女主人公的心灵深处,当是先前校园缠绵时多在月色之下,或是最后分手的那一刻与月色有关,再加上月圆之际再也没有恋人的身影,于是便把不能与恋人相处的苦楚怪罪到明月身上。如此一寻味,这临去秋波的一转,便把小女子对恋人的深切情感传神的表现出来,不说令人执卷留连,至少觉得情真可感。所以,临去秋波,善于传情。惟其传情,才能动人魂魄。如果回头一顾,并无秋波(真情)递出,则让人看到的或许就是白眼了。

6)节外生枝,另造类比

有时,诗人正在描写的景物或叙述的本事一时难以找到一个能让自已满意的结尾,此时若草卒了事平铺直叙信手收结,则可能前面的苦心经营立马泡汤,坏了一腔诗思。有写作经验的诗人,此时会绕一个圈子,抛开本事,脱出话题,或另造类比之事暗渡陈仓,或倒插一个趣味横生的情节巧妙迂回。总之,属于节外生枝,诗人蓄意安排一个具有暗示性的结尾,目的在于精减叙事而增添厚味,以便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且看施肩吾的《望夫词》:

手热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生尘。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望夫词写的自当是妻子思念在外(出征?经商?赴考?)丈夫的情感。有意思的是,这施肩吾是一位道士,但他此类情感浓郁的七绝却写的很有人情味。首联写一女子长夜不眠,又无心织作,盼人未归而焦虑不安。持灯是等人,向影频是屡屡回头顾影,回文机指织出回文诗的织布机,显然用了苏氏回文织绵表达对丈夫深切思念的典故,但机上蒙尘,说明这女子对这种表达思念情怀的方式也没有心机了。什么原因让这女子如此焦虑呢?原来是“自家夫婿无消息”。也许是村里同时出外的其他人都有了音讯,唯独这女人的丈夫却生死未明。这的确是够让人心烦的。这诗写到这里再顺着主干往上伸展似乎也写不出什么名堂,于是诗人笔锋一转,安插一个“桥头卖卜人”来点眼结穴。卖卜人与思夫女有何相干?诗人顺手扯来,原来是要一个暗示性的结尾:也许这女人思夫盼夫急切,乃向桥头摆摊的算命老者求卜,这卖卜人信口胡诌断其丈夫某时其日定有音讯到家,女子信以为真,却左等右等等不到丈夫的半点消息,盼望落空的苦痛乃导致女子对算命人的怨恨。你看,一句节外生枝的结尾,暗示着复杂的故事情节。当然,这情节的精彩与否,全在读者自已的想像了,但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今人林锴有一首《宿武夷庄》曾获1992

年首届全国诗词大赛二等奖。诗的妙处全在结尾一句,用的也是节外生枝的手法。其诗曰:

幔亭峰下雨睛初,玉女当门画不如。

半壑丹枫明似火,晚窗补读未烧书。

诗人旅途入宿武夷山庄,所见乃武夷山深秋傍晚景色,诗人以画家特有的视角摄取幔亭雨晴、玉女当门、丹枫似火几个镜头,叙述到这里诗人的情感倘让人捉摸不着,难道诗人仅赏赏风景而已?直到诗人兀的笔锋一扫,把自已带了进去,也成了既独特又有的一道风景:秋窗晚读。说独特,是诗人用了“补读”二字,说有,是诗人手中所读的“未

烧书”显然从第三句的漫山遍野的“火”联想牵出,这个结尾或许暗示着这样一个情节:诗人入住山庄时,竟意外地从山庄主人的收藏中见到珍贵的“禁书”,即本该被查抄烧毁的但侥幸逃过了“书劫”的书。诗人应当是知道有这书但一直未能谋面,所以方用“补读”二字。历史上的“书劫”,大的可举秦始皇的“焚书”以及文革的“破四旧”。如此一联想,诗人这结尾由于暗示着一些故事而引人生发无穷的感慨。这正是节外生枝结尾的艺术效果。

再看几首今人同样运用这一结尾手法的诗作。

辽宁诗人徐长鸿有一首绝句《重阳登青岩寺》,诗曰:

漫道秋深草木愁,霜风亦作小娇柔。

君看枫叶红初染,深似村姑满面羞。

此诗描述秋深青岩寺景色,一反古人悲秋笔调,赋予一派温馨祥和之气象。为了让人更好地感受当地气氛,诗人已在次句中运用拟人手法,把“霜风”与女人独有的娇柔起来,这已是一个生动的比喻。霜风如何可以和女人类比呢?原来,漫山的枫叶已开始变化出浅淡的红色来,这和娇柔女子的颜容有得一比。有了这一比,秋深就不是萧索凄凉而是温馨可爱的了。但这么比,还是过于宽泛,效果还不是特别地好。于是,诗人用上节外生枝的结尾手段,引入了“村姑”。或许诗人曾经有过一段艳遇,或者目睹了别人的艳遇,总之是“村姑”的心事突然被一位陌生男子识破,或者“村姑”藏在心底的秘密突然被暗恋的男人发觉,于是霎时涨红了脸。这个情节被诗人顺手拈来,既强化了霜风娇柔的比喻,又另造类比,让枫叶的形象由小杜的“二月花”提升到红脸“村姑”的层次。显然这村姑的形象要比二月花的形象更加生动诱人,这诗也因了结句的另造类比获得比肩于小杜的声誉。

湖南诗人羊春秋有《题贺龙故居》一首绝句,结尾用的也是节外生枝、另造类比的手法。其诗曰:

长江饮马意飞扬,逐鹿中原百战强。

沧海横流天地闭,不容公作郭汾阳。

贺龙是打造新中国红色江山的十大元帅之一,其“逐鹿中原”的战功已载入青史。但这样一个功勋显赫的老帅,晚年却遭遇了非人之悲哀,文革中冤死于水牢。如何才能把贺龙的这一生浓缩在一首小诗之中呢?诗人前二句已将贺龙的战功写出,第三句笔锋一转,必须写其晚年遭遇,但一两句话又怎么说得清楚呢!于是,作者苦苦思索之后,赫然开朗,引入郭子仪,二个同样战功显赫的大臣,结局却有天壤之别,用一个“不容”的含混词语把一段毁灭忠良的历史深藏于诗作之内,于是便有了愤愤不平的情感传递出来。贺龙与郭子仪何干?这是为了一个强烈对比的节外生枝。但正是凭借这一手法,诗人省却了多少口舌而让诗作获得同类作品少有的高度。

笔者2008年写过《纪念恢复高考入学三十周年感怀》共八首绝句,其第八首即袭用节外生枝、另造类比的手法。诗作属于一般水平,这里仅用于结尾习作举例:

田埂背书梦一般,弯弯流水改形颜。

此心未与人同老,敢慕子陵垂钓间?

1977年恢复高考,笔者有幸入学华南师院。其时,所住学生宿舍与一片水稻田仅一墙之隔。晚饭后时常捧着一本书就到农田里瞎转悠,想不到一晃也就30年。当年入学时已30岁,是以30年后已成为退休老人了。人虽然已退休,心却不肯退休,于是有了大量的写作计划。此诗便感叹自己的妄自菲薄,不肯过清闲日子。结句拿严光作类比,以为严子陵不图名利,不贪富贵,才是真正洒脱豁达之人。这也是一种节外生枝,用意其实是正话反说。感叹自己的妄自菲薄,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欣赏呢。

7)据实构虚,营造诗境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讲究虚实相生、虚实变化。如国画、书法的“布白”、“留白”、“飞白”。“白”与黑即墨色相对而言,着墨为实,“布白”为虚。实者,具状目睹也,虚者,隐形想像也。故眼见为实,耳闻为虚,眼前景为实,意中景为虚,自家情为实,他人情为虚。绝句收结,有时便用据实构虚的手法,在具状描述眼前景和自家情的基础上,以合理的想象与怀忆,推及另人旁事与他情,使今古相比、人我相应、虚实相生、有无相形。这种结尾方法“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无穷”(清人方薰语)。

且读韦应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诗人在凉意袭人的秋夜怀念故人,首联便据实具状,叙述自已在一边散步一边思念丘员外。接着,诗人开始想,如此秋

夜凉天,空山幽静,不时有松子掉落发出“的达”响声,隐居于深山的丘员外会在做什么呢?应该还没睡吧?那么,也许我在想念着他,他也在想念着我吧。你看,这后面的情景不一定当真,压根儿是想象出来的。但因为是从前面的实情实景生发出来的,所以其想象又是合理的,让人可信的。

李商隐那首著名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结尾用的也是据实构虚的手法。首联写自已在巴山独对孤窗秋夜听雨、遥望北方思归不能的境况,这是实景、真情。远在北方的那个人(因有一选本题为《夜雨寄内》有人说那人应是李商隐妻子,但有人考证出其时他的妻子己死,应是友人,但从诗文内容看应是恋人)盼自已早点回去,而自已却一点办法也没有,那种抑郁沉闷难堪难挨的心情随着雨势的增大池水的猛涨而弥漫开来。挥之不去的相思之情、羁旅在外的凄凉孤寂,一并融进绵密淅沥没有尽头的雨声之中。正在让人一愁莫解的惆怅时,诗人突发奇想,“假如日后那一天相聚,不是可以把今晚雨中相思的凄苦一一诉说出来么?”真是妙不可言,一个据实构虚的设想,提前把未来相见的欢乐拿来派上用埸,而此时的寂寞与苦楚似乎也就在幸福的憧憬中消解了。

然而这是以酒浇愁愁更愁,越是设想未来的欢乐,则越是增加此时的凄苦。正是“翻从他日而话今朝,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徐德泓《李义山诗疏》)。诗人自然知道这个道理,因为这正是他如此结尾想要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据实构虚苦心营造的巴山—西窗—巴山、今夜—未来—今夜如此回环对比的诗境,其曲折性和深婉度俱令人叹为观止。看看今人诗中有那一些作品用上了这一结尾手法。

河北诗人王玉祥有一首在海峡两岸诗赛中获大奖的绝句,诗名为《赠台湾友人》,诗曰:

最忆童年捉柳花,何时重品故园茶?

春深怕读登楼赋,阿里山高不见家。

捉柳花,这是农村儿童常玩之事,出生于农村的人都经历过或即没有亲身经历也一定见过,这是实景。故园茶,一喝便有故乡的山水味、人情味,对于久别故园而有一海之隔的台湾友人来说,想“重品”之盼望也是实情。但“阿里山高不见家”这一情节,就是诗人凭空想象出来的。第一,诗人不一定到达过阿里山最高的地方,是以能不能看到家只是一种推测;第二,台湾友人也不一定会站到阿里山的山顶看故乡,所以不存在“阿里山高不见家”的情节。但诗人把这种不可能、不会有的虚拟情景变成可能、变成似乎已经有过的可见情景时,那种深深的怅惘,那种浓郁的思念,就十分强烈地展现出来了。在这里,据实构虚的艺术魅力就显得格外可赏。

湖南诗人李兴旺有一首绝句《新晋某官》,结句用的也是据实构虚的手法。其诗曰:

一抹寒流出鬲山,中原万籁噤如蝉。

十年平步青云路,足踏焚书几缕烟?

这诗的前三句,写的是实景、实事。首联是人们熟知的自然现象,当寒流降临大地时,平时喜欢出声鸣叫的虫儿都钻到地洞里去了,没钻洞的譬如蝉儿也不再出声了。成语噤如寒蝉就是这么来的。这种自然现象人所皆知,这是实景。第三句是从某官员发迹晋升的事例落笔的,这是实事。结句便是据实构虚,有意营造一个耐人寻味的景象。因为官升得快,所谓平步青云,那么一定要借助脚下的云烟,得有云烟才能把他托举上去。这一点似乎也是合乎逻辑的。但云烟不一定是“焚书”方有,燃放炮竹也有,拆迁毁屋也有,诗人所以单列“焚书”为代表,是因为“焚书”即禁言,这与“寒流”的作用相当。如果是拆迁毁屋的云烟、燃放炮竹的云烟则白写了“寒流”的威风。而且,现实中也有无数个例,比如那个四人帮的笔杆子,当年就靠踩下了吴晗的《海瑞罢官》而平步青云。所以,诗人很巧妙地依据历史与现实,当然也一定有某官员的“战绩”,于是虚构了“焚书”这一意象并借助这一意象加深了作品的意境深度。从诗词的修饰方法来看,这只是一种象征意义。但据实构虚的结句手法十分给力。

笔者有《西塘绝句十二首》,其中一首云:

屋后河埠门洞开,乌篷列阵水边歪。

欣留客栈茶初沏,坐等西施归浣来。

这是游历浙江西塘水乡时写下的。诗的前三句都是实景、实情,但结句的画面景象却是虚拟的。虚拟这种不可能出现的场景而让诗作平添意趣,这就是据实构虚、妙造诗境结尾手法的运用。

8)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五七言绝句的结尾技巧,以上所介绍的大多以含蓄为主,强调回环婉曲、意留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大多数人喜欢的风格。但艺术总是多样化的,有人喜欢深沉就有人喜欢浅露。喜欢浅露的诗人当推白居易为代表。白居易主张“言直而切”,使老媪能解,走大众化、通俗化的诗歌路线。“卒章显志”就是白居易倡导的结尾方法。

所谓“卒章显志”,就是在绝句的结尾点明主题,深化主题。不要故弄玄虚,而要把作者立言的本意、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白无误地表述出来。比如《问刘十九》这首五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结句就是一句浅白的口头语,直截了当地点明主题:珍重友情,问刘十九来不来饮酒。又如《闺怨词》之三:

关山征戍远,闺阁别离难。

苦战应憔悴,寒衣不要宽。

结句是闺怨主题的深化。妻子想念征戍远方的丈夫,正在灯下为丈夫裁剪御寒的衣裳,一想到征战劳苦丈夫不知瘦成啥样子,便提醒自己不要把衣服做大了。

这种直白浅显的结尾,扣紧主题,而诗人的同情心也表露无遗。再如七绝《城东闲游》: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

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诗人能够在城东白鹿原头放任坐马随意行走,乃因其把一切宠辱忧欢尽抛脑后,无论朝野怎么议论评说都与自已无关,正是这种超脱和放开才有心思“闲游”。结句的“信马行”显示诗人无官一身轻、荣辱度身外的轻松心态,这便是主题“闲游”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浅显易懂。

信手翻阅白居易绝句读本,你可以发现,好些绝句的诗题都在结句中点明。

例如,《晚望》:

江城寒角动,沙州夕鸟还。

独在高亭上,西南望远山。

结句的“西南望远山”就是题目的“晚望”。《宿东林寺》:

经窗灯焰短,僧炉火气深。

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

结句就是题目。《庚楼新岁》:

岁时销旅貌,风景触乡愁。

牢落江湖意,新年上庚楼。

结句与题目只多一个字。《闲吟》:

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

惟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

《种荔枝》:

红颗真珠真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魏王堤》: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夭老》:

早世身如风里烛,暮年发似镜中丝。

谁人断得人间事?少夭堪伤老又悲。

《秋池》:

洒浪清风透水霜,水边闲坐一绳床。

眼尘心垢见皆尽,不是秋池是道场。

都是一种风格,比比皆是,不必一一列出。

卒章显志,直截了当地点明主题,避免诗义晦涩,省却读者胡乱猜疑,对于表达诗人的坦荡心胸和独立特行的人格有一

定的帮助。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结句“独钓寒江雪”是诗的主题,也是诗人鄙视世俗、超然物外那清高孤傲形象的自我描写。你想,在上看天无飞鸟下看地无人踪的冰天雪地之中,有一个渔翁独自垂钓江心,这情景只该心中有、诗中有、画中有,现实中则断难见寻。所以诗评家说这是诗人“托此自高”(唐汝询语),论者则认为正是结句让诗人超尘绝世的孤傲形象跃然纸上而使此诗成为唐人五言绝句的杰作。但卒章显志的结尾方法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便是过于浅露,使人一览无余。可见,浅露既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关键看你怎么运用。如果你胸襟高,品格高,自然不怕坦荡而浅露。因为情真意切更容易感人。如果你出言有所顾忌,或者立意在于讥讽世事,自然就不能用卒章显志这种浅露的结尾方法了。

今人诗用这种结尾手法的也很多,尤见于老干体。当然也有用得好的,这里略举几例。

西安诗人霍有朋有绝句《富士山山中湖偕小辉泛舟》,诗曰:

富士山深别有天,千年积雪聚清涟。

双双白鹭知人乐,曲颈高歌逐画船。

这是活在新世纪的白乐天写的诗。卒章显志,直截了当。

广东诗人冯成光绝句《过千禧新年》,诗曰:

新纪辰龙降大千,重洋万里阻团圆。

谁知网络新科技,乐享天伦电脑前。

诗人把“网络新科技”、“重洋万里”、“乐享天伦”等人们耳熟能祥的词语、成语都用上了,结句一读更明白不过,连白居易都得叹服。

陕西诗人白庆祥绝句《庆香港回归》,诗曰:

红旗猎猎看今朝,代有雄才继舜尧。

咫尺天涯归路远,百年方过界湖桥。

结句也是题目之意,但有了“过界湖桥”这一具象场景,便比题目蕴含多一点。

河南诗人张结绝句《太湖》,诗曰:

信是天公气象殊,烟波浩渺润三吴。

日来自觉心胸阔,独立迎风看太湖。

这诗白乐天看了也喜欢,都是他的粉丝。但确切地说,这还是几十万粉丝中较为可读者。

福建诗人林恭祖绝句《白头翁》,应当是所有卒章显志结尾手法运用中最为可读的一个作品。其诗曰:

闽台一水隔西东,两岸烟波久未通。

今日归来探亲友,相逢都是白头翁。

笔者初学写诗,也试过各种不同风格的习作。白居易这种卒章显志、浅白易懂的风格,也在学习之列。比如这首游历北海的绝句《滴水丹屏》:

此处风平浪未平,雪花争献愉悦情。

娇柔最是丹屏水,滴滴成丝百韵生。

估计这诗,白老前辈也会认可的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尤侗: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
绝句的技法
【绝句结尾的结法】(五)
说说绝句结尾十六法(10
连载|绝句结尾十六种手法(8)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格律诗创作快速入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