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若能领悟道家文化,就能做到对症下药,想了解一下吗

作者:张松法

近半个多月来,因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了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文章,由此也引起了部分网友善意的争议,在此对广大网友的阅读和评论表示感谢。
前几天发布了一篇关于“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文章,就有一位网友,在评论区这样留言说:法治,法治,法治,重要的事情说一万次。
这位网友在评论区的留言,说的可是一个大问题,对于这么大的一个问题,还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的,但不说又不行,所以就决定再写一篇文章来说明吧。
这位网友的意思,相信大家都能看得懂,就是呼吁依法治国,建立法治社会。这样的呼吁,当然是很正确的。
那么,“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跟法治有没有关系呢?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这八个字,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表现,是指一个人用黄老的道家文化来修养自己的内心,对外所表现出来的是儒家思想的态度和做法。也就是说,他的内心是清静的,是无我的,他外在表现是仁、义、礼、和的。
那么,为什么要用道家文化来作为内心的修养,而不是用儒家文化或者别的法、默、兵、名来作为内心的修养呢?
对于这些问题,在此只能简单来说,若有说得不完整的地方,也只能以后再慢慢补充了。

道家文化的经典《老子》第二十五章认为,道是先于宇宙天地就存在的,天地万物都是道所生的。道的形体是虚无缥缈无形无状的,道对天地万物的作用却是生生不息的。
所以,《老子》不厌其烦的强调了,人要效法天道的虚无,要做到清静、上德若谷、知足、生而不有、大国以下小国、柔弱、不争等等,就是要抛弃自我的情绪私欲,抛弃所有的先入之见和主观成见,让自己的心灵达到像天道一样的空灵,只有在这样的无我境界中,生生不息的道用才能对自己产生作用,才能让自己获得智慧。
有了智慧,就能够看清客观事物的真相,找到最恰当适宜的方法,最终把事情做对做好,通过把事情做对做好,就能获得利益,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道家文化,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是跟普通人一样,通过把事情做好而获得利益,道家人物也需要种种的科学技术知识,只不过道家文化特别讲究的是,要在做事情的时候,比普通人多了一个无我的境界,并在无我的境界上产生智慧,道家人物就是凭着无我境界上的智慧,才比普通人看得更清、做得更对,取得的利益当然也就更多。
儒家文化以天作为最高主宰,认为上天有好生之德,天是善良的,所以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儒家根据这个观念,提出对自身品德的要求是仁、义,对自己做法的要求是礼,对做人做事的目的是达到和。儒家文化就是自己要求自己要像天一样,有个好心,做个好人,肯做好事,达到大家好的目的。
但是,儒家文化太偏重于用好心做好事,却对防范坏人、克敌制胜这方面,既不够重视又有点刻意回避,似乎谈了这方面的内容,就不再是仁、义、礼、和了。说白了,儒家太刻意强调用好心做好人了,而对知识技术及克敌制胜重视不够,以至于被人骂之为“迂腐”。

我们只要对比一下,道家文化的道,是先天地而生,是天地之母,道是在天地之前的;儒家文化所崇尊的天,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天、老天爷,是神格化的最高主宰,毕竟没有超出天地之外。
而其他各家所讲的道,都没有超出儒、道的范围,而且都是偏重于讲术。
所以,作为内心修养来说,道家文化要高于儒家文化,也高于其他各家。对于佛学,暂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以后有机会再来细说。
那么,在“内用黄老”之后,为什么会表现出“外示儒术”,而不是“外示法术”或者“外示默术”呢?是故意挑选了儒术来外示?还是必定会“外示儒术”呢?
在说儒家之前,再来先说一下道家文化。因为道家文化强调,一个人在对外做人做事的时候,该怎么做就这么做,该做好人就做好人,该克敌制胜就克敌制胜,该用兵时就用兵,该用法时就用法。
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还是作为一名管理者,平日里所面对的人,总有好人、普通人,也有坏人、不善之人;所面对的事,总有日常事务、普通纠纷,也有紧急事务、生死大事。
在处理普通人的日常事务时,无疑应当使用儒家的仁、义、礼、和这一套思想,以求得和为贵。在处理坏人做坏事、敌人来入侵等紧急事务时,无疑应当采用克敌制胜。

若是从平日所面对的好人坏人、好事坏事的比例来看,总是好人、普通人多,而坏人、不善之人少;所面对的事,也总是日常事务、普通纠纷多,而紧急事务、生死大事少。
这就造成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的更多的是仁、义、礼、和的儒家文化,法、默、兵、杂等其他几家用的就比较少,这就显得似乎都是儒家在做事。
另外,自从汉武帝听从了董仲舒的建议,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政策,再加上当时的儒家,已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法、默、兵、名、阴阳等诸子百家的一些思想,但总体上仍冠以儒家之名,就是这样一种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掺合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成为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人们也就把这种思想统称为儒家、儒术。
所以,一个“内用黄老”的道家人物,他所表现给别人看的,大多数情况下是儒家的为人处世,用到法、默、兵、杂的相对就会少很多,这才形成了“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说法。
从本质上讲,“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与“内道外儒”、“内圣外王”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指对内修养心灵,对外展开方法。严格来说,“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也就是“内修道,外用术”的意思。
若是单从“外示儒术”、“外儒”、“外王”这些外用的方面来讲,有了“内用黄老”修养的人,若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就会展开出他做人优秀的一面;若是做一名员工,就会展示出工作中优秀的一面;若是做一名管理者,就会展示出管理上出色的一面;若是作为治理国家者,就会展示出治国有方的一面,就会在该用法律来规范人的时候,就用法律来规范人;该对不法分子实施惩戒的时候,就对不法分子实施惩戒。

由此可见,法治也是具体的“术”的一种,也是包括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这八个字当中的,就好比治病要用百药,法治就是百药之一,而且还是一味很重要的主药。
当然,也还有人这样问我:“既然法治、军事、外交都是一种术,那就多学点专业知识不是更好吗?碰到什么事就用什么术,不是更简单吗?干嘛还要故弄玄虚的学什么道家文化”?也曾有人这样说我:“对于该吃饭就吃饭,该撤尿就撤尿这个道理,谁不知道?直接去做就是了,干嘛要多此一举的搞什么黄老修道,简单的事情干嘛要弄得这么复杂!”
我跟他说,这就像用药治病一样,对症下药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有些庸医甚至用错药,后果就严重了,医生用药这样的事情还是简单的,只要专业知识过硬,也不至于酿成大错。若是从事管理公司、治理国家等重大事情,只有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恐怕还真不够,非要有相当程度的智慧不可!管理的范围越大,面对的问题越复杂,牵涉的方方面面越多,就越需要精深的智慧,而精深的智慧,不是从专业知识中得到的,也不是用脑子思考思考就有的,而是必须从修养的境界中得到。
再举个例子说,对于水平相等的两名棋手,一个人学过黄老之道,能够抛开胜负得失,没有任何思想压力,他就能像旁观者清一样的看清整个棋局。另外一个人总是考虑胜负得失,总是担心输了会怎么样,赢了又怎么样,思想包袱很重,那他就只能当局者迷了,他与前一位棋手比赛,恐怕只能输多赢少。

所以,越要做大事情,越需要道家文化的修养;越希望依法治国,也就越需要修养境界上的智慧。
在中国历史上,“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人物很多,像著名的有姜子牙、范蠡、张良、诸葛亮、李靖等,对内都是道家文化的修养,对外则分别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建功立业,若能把外用放在法治上,无疑也能够在法治上有所成就。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非但没有排斥法治,也没有把法治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而是为了更好的做好包括法治在内的所有事情。
由此可知,之所以要用道家文化来作为自身的修养,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智慧。有了智慧,就能够恰当适的做人做事,这在别人看来,他所表现出来的总体上就是儒家的样子。
这就是所谓的“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简介
熔铸百家的气魄:从修养生息到汲取百家之长,析汉朝思想的可塑性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秦浦)【摘要 书评 试读】
在东西方文化融合过程中,西方人吸纳的为何是道家而非儒家?
博古通今、经天纬地乃大儒。甲骨文字典说字——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