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学情调研

学情调研——有效教学的“探雷器”

                             (已发表)

                               牛献礼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我们的课堂也犹如“战场”,我们必须做到知己知彼。而在这里的“己”就是教师对所教的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把握;“彼”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了解。可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设计仍然更多地从教师如何教的角度来考虑,很少关注过学生的学习现实,更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分析。虽然我们也一再强调在备课时要分析学生,可是总习惯地认为,这些知识学生学过了就应该会,那些是新知识他们没学过应该不会,更多地是凭借经验对学生进行“一厢情愿”式的估计,自然很难找准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和困惑,导致教学实际与预设的效果相差甚远。

   奥苏泊尔指出: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了解学生关于新知识的已有知识基础如何?已有生活经验如何?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在哪儿?他们学习新知识时的兴趣点和难点分别在哪儿?学情调研就好比是有效教学的“探雷器”,它能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更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学情调研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问卷调研

   这种调研方式主要的优点是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了解情况,便于帮助老师找准教学的起点,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问卷调研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卷,问卷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获取信息的广度、深度和准确性。

   案例:“圆的周长”

   有位老师教学“圆的周长”时,为了了解学生情况,精心设计了下面的调查问卷:

   1、你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吗?请用彩色笔在下图中画出周长部分。

   2、你知道怎样得到圆的周长吗?写出你的方法。

   3、你听说过圆周率吗?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有什么用?

   被测对象:六年级1班学生36人。

   分析:从前测试题来看,第一题中,36人全部画对,说明100%的学生对圆的周长概念理解正确。

   第二题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自己的方法,例如:用尺子量、用卷尺量、用绳子量等等,还有个别学生直接写出了圆的周长公式:C=πd,C=2πr,说明学生对于怎样得到圆的周长,大都有自己的思考和方法。

   第三题中,有7人听说过圆周率,但对于“它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却说不清楚,说明学生对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不透彻,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这样,教师通过仔细分析调研数据,找准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设计时就能有的放矢,设计好教学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学习路径。

   全面的问卷调研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不要给学生增加过重的负担。另外,调研题目的设计和调研数据的分析对“单兵作战”的老师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和同年级组的教师分工合作,集体攻关,每人负责一部分,遇到问题,讨论解决,以保证质量。

二、个别访谈

   在日常教学实践当中,很难做到每课之前都对学生进行问卷调研,而个别访谈的形式就比较灵活,容易突出重点,简便、易于操作,更适合常态教学使用。个别访谈时需注意:第一,要在非正式场合下进行,便于了解到真实信息;第二,要针对学习重、难点设计问题,问题不宜过多;第三,要尽量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比如,每次访谈可以找4~6个人,一个好的,一个差的,还有几个中等生,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统揽全局”,保证访谈获取的信息能够真实反映各层次学生的需要。

案例:“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有位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就设计了几个问题,在课前选择了不同层次的六名同学,分别进行访谈。

 

 

 


 

 

1、如果你是小明,要从家到学校,打算走哪条路?为什么?

参与访谈的学生一致选择③号路线,理由是“这样走最近”。

2、你是怎么知道这样走最近的?学生有以下几种想法:

想法一:这样直着走路线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想法二:看出来的,还可以测量长度,再比较;

想法三:把①和②接起来,一端和③对齐,另一端一定超过③,④⑤理由相同。

想法四:感觉①比③的一半长,②也比③的一半长,合起来一定比③长,④⑤理由相同。

3、关于三角形你都知道些什么?

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具有稳定性,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4、看看三角形的三条边,你知道些什么?

是三条线段,能测量长度;三条线段加起来,是三角形的周长。

分析:

   1、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能够正确判断从小明家到学校的最短路线,并能分析出①与②、④与⑤比③长的理由,但这些理由并非我们所期望的“因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就要求教师要基于学生真实的起点精心创设“认知冲突”,找准学生的“真问题”,让学生在挑战性问题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学生对于三角形边的感知,只是停留在关注三条线段各自长度上,会计算周长,但没有比较边与边之间关系的意识。这缘于学生自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如何将学生的原认知由关注三条线段各自长度,引导到关注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上来?”就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三、课堂观察

   问卷调研和个别访谈都是在课前根据教师的主观想法进行的调研,而且调研数据有时也会受到干扰,因此依此进行的教学设计尚需得到实践的检验。而在课堂现场通过观察得到的学生信息会更加鲜活、自然,也更加准确。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增强资源利用的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速度和深度,关注学生的错误和争议等,从中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在课堂观察过程中,教师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直接介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比如利用小组讨论的时机和学生交换意见;也可以结合课后访谈进一步进行学情分析。这些观察和分析得到的信息也可以为今后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提供鲜活的依据。

案例:“分数乘整数”

   有位教师任教六(1)、六(2)两个班的数学。在教学“分数乘整数”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从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角度设计教学:首先,通过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再通过计算几个相同的分数的加法引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然后通过教师的细致讲解使学生理解掌握算法。

   在给六(1)班上课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学生对这一内容没什么兴趣,对老师的讲解个个听得无精打采,课堂气氛沉闷。下课后,他就找了五六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情况,得知班里已经有许多学生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觉得没什么可学的,对老师的教学缺乏兴趣。但是,也有个别学生由于课前对这一知识几乎一无所知,接受能力又比较弱,在听完老师的讲解后还是显得“一知半解”,对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始终讲不出个所以然来。

   于是,在接下来的六(2)班课堂上,这位教师及时调整了教学方式,想方设法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通过情境引出“3/10×3”之后,教师就先让学生讨论“3/10×3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结合情境很容易就理解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如何计算3/10×3?你能试着总结一下“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吗?你觉得有同学在计算时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你能给他讲明白吗?还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教师在巡视时重点关注班里的几个“学困生”,对他们适时进行了提示和点拨。全班交流时,同学们发言踊跃,积极阐述自己的算法。有的同学抓住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从而将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联系起来思考;有的同学利用分数单位的个数进行计算;有的从反面阐述了分母不能与乘数相乘的道理:如果3/10的分子和分母都乘3,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结果还应该是3/10,不是3个3/10。还有的同学转化成小数进行计算;还有一位同学有与众不同的想法:“我想给大家举个例子说明3/10×3等于9/10。老师拿来10支粉笔,每天用去3/10,也就是3支,三天用去9支,也就是用去这些粉笔的9/10。”……

   显然,通过教学设计的调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了,研讨的氛围更浓了。究其原因,缘于教师找到了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了教学资源来开发利用,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以外,作业分析也是一种有效的学情调研的方法。教师每天都会面对学生的数学作业,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进行分析应该成为调整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在分析的时候,要注意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掌握哪些学生是因为不会而出错,哪些是因为粗心而出错。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减少对学生的误读。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这不仅需要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驾驭课堂,也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情调研的价值,能够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做好学情分析。只有全面准确地读懂学生,我们的教学才能“挠到学生的痒处”,我们也才能成为课堂上的“常胜将军”,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正宪主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6

   2、吴正宪主编:小学数学学科主题教学案例研究 首都师大出版社  2009.1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数学课标教材的使用与教学思考
第6课时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漫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以深度教学成就深度学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