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游戏公平”教学琐思

“游戏公平”教学琐思

 

   “游戏公平”是老师们普遍感觉比较难把握的一节课,成功的课例也是不太多。下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一点儿思考,并例举一些有价值的尝试。

一、公平性规则的本质内涵?

   公平性是游戏前的一种判断,而不是游戏后的一种结果,公平性的大小并不会妨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教学中,可通过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公平性规则的本质内涵”。

   举例:

    师:同学们通过改变白球或红球的个数,使得摸到白球和红球的可能性相同,修正了游戏规则。但老师还有一个疑问:既然游戏规则公平了,为什么在游戏中还是会有输赢?

 (生:游戏和比赛一样,就要分出胜负。)

    师:对!游戏规则的公平,只能代表游戏双方输赢的机会均等,赢的可能性相等,但在实际的游戏中输或者赢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二、等可能性实验是否有必要做?

   “概率”教学中的等可能性实验有没有必要做?就目前而言,大都赞同这个实验没必要做。赞同此观点的理由,张奠宙教授这样说:“概率”中的等可能性属于古典概型,等可能性事件的发生概率并不依赖于实验,往往是根据人们长期形成的对称性经验确认的,是通过理性思考得出的;一线教师这样说:能否验证抛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凭的是运气。

   确实,要真的通过实验验证这个,很难。也如专家所说,这个确实不是我们验证出来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作的一个判断。比如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盒子里有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摸一次,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五年级的学生可以很快地回答出。你再问他:摸10次摸到红球几次?他的回答就不会再定格在5次上了。

   上述现象,基本就是大家认为等可能性实验没必要做的原因了。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问题:虽然学生知道“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2”,学生也知道“摸10次摸到红球的次数不一定是5次”,但是从“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2”到“摸10次摸到红球的次数不一定是5次”则正好是一对矛盾。于是问题就产生了:这个矛盾蕴含的道理学生明白吗?我们又该用什么方法帮助学生解开这个矛盾呢?

     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做等可能性的实验入手。但是,做这个实验的目标应该有所调整。

案例:

……

盒子里还剩下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

师:老师摸1次,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1/2。

师: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呢?

生:也是。

师:看来摸1次,摸到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那如果老师摸10次,会摸到几次红球?

 

    图1

 

红球   黄球

     10

       9

       8

       7

       6

       5

       4

       3

       2

       1

 10      0

 

 

生1:5次。(其他学生有意见:不一定的)

 

生2:可能是4次,也可能是6次……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罗列所有情况(如图1)。

师:不是说摸到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吗?怎么会出现这么多情况?

生1:虽然可能性相等,但摸的时候要看运气的。

生2:真的摸了是不一定的,有一定的偶然性。

生3:我补充一下,可能性相等是指还没有摸的时候,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但真的摸了就不一定了。

师:我明白了,可能性相等是摸球之前的判断,真的摸了就会有随机性和偶然性。那么根据随机性和偶然性,这些情况都会出现吗?

生:不一定的。比如10和0或者0和10的情况应该不会出现。

 

组别

红球次数

黄球次数

1

4

6

2

4

6

3

6

4

4

8

2

5

5

5

6

2

8

7

6

4

8

5

5

9

5

5

10

6

4

11

4

6

12

3

7

图2

 

师:你们的意思就是在这些情况中有些容易出现,有些不容易出现。那你们说说看哪些容易出现呀?

 

生1:我觉得出现4和6的可能性比较大。

生2:我觉得出现5、5,4、6,6、4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生3:还可能会出现3、7或者7、3。

举手表决发现学生的猜测基本集中在5、5,4、6,6、4这3种上,老师在板书上将这几种情况圈出。

师:真的是这样的吗?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

生1:实际摸一下不就知道了吗?

学生4人小组实践,每组摸10次,并记录,然后反馈,形成表格(如图2)。

师:观察一下我们的实验结果,刚才我们猜摸10次就不一定是5和5,猜对了吗?

生:对啦!

师:看来实际摸的时候确实有随机性和偶然性。我们又猜了,虽然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但都集中在5和5左右,猜对了吗?

生:对啦!

 

          图3

 

红球   黄球  组数

     10     0

           0

           1

           1

           3

           3

           3

           1

           0

           0

 10          0

 

 

师:这个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数各种情况的组数,教师板书(如图3)。

师:奇怪了,怎么都集中在5和5边上?这是什么道理?

生1:因为这些情况和比较接近。

生2:因为盒子里只有1个红球和1个黄球。摸到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是相等。在摸是时候虽然有偶然性,但也不会离的很远。

师:这么说,我们一开始的判断是有道理的。

接下来引导将总数加起来进一步证明是有道理的。

上述实验的目标并非为了验证“1/2”,而是帮助学生实现如下体验:

  1、进一步体验事件的随机性,完善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事件的随机性,学生在三年级学习“可能性”时已经有过初步体验。但那时学生对可能性的刻画还只是停留在定性上,即只能说出可能性有大小,因此当事件出现随机性时,不至于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强烈的冲突。比如一个盒子有3个红球和5个黄球,摸1次,学生能正确判断出摸到黄球的可能性要大。小组进行摸10次的实验,结果有个别小组出现摸到红球的次数要多,学生也能理解是因为有“运气”的成分。到了五年级,则要求学生能定量刻画可能性的大小,比如1个红球和1个黄球放在一个盒子里,摸1次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摸10次,摸到黄球的次数应该是5次。但实际真的是5次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就可以知道其实是不一定的,可能比5次多,也可能比5次少。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也可以通过“运气”来解释,即事件的随机性。但如果我们不做追问,仅仅在学生得出后就认为学生他们已经理解了,显然这样的程度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是不到位的。因此,通过做等可能性的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更是完善学生对可能性大小认识的一个有效途径。

   2、体验概率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的意义

   当重复试验进行较多次时,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会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这个常数就称为这个事件的概率。(《数学辞海》第702页)这是概率的定义。显然,在教学中我们很难让学生去理解这句话。但是,很难理解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不让学生理解。相反,因为很难理解,所以我们更应该想办法使这句话变的好理解。在概率的定义中,有几个关键词需要我们注意:重复试验、常数、摆动。在这里,重复试验,可以用小组试验来代替。常数,就是学生一开始得出的。唯一理解有点难度的,就是“摆动”。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随即现象是在某一个常数附近摆动,是我们做这个等可能性试验的重要目标,也是让学生经历概率形成过程的主要途径。

三、选择什么样的例子联系生活?

举例:

师:只有公平的游戏大家才愿意玩,但是生活中的事是不是都是公平的呢?学生:阿姨,我买一支钢笔

售货员:给,98

学生:价格上不是写着975分吗?

售货员:小朋友,现在不用分币了,都用四舍五入法啦!

学生:“四舍五入”法对顾客公平吗?

师:请大家讨论讨论,“四舍五入”法对顾客公平吗?(对商家有利的有56789五种情况,对顾客有利的有1234四种情况,对顾客不公平。)

师:虽然只有五分之差,但如果顾客非常多的话,钱数就非常大了,请大家看这个信息。(一家中型超市由于“四舍五入”分币,一天可多收入3百多元,一个月就是9千多元,一年就是108千多元。四舍五入法不公平,怎样的办法才公平?这个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去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认识可能性一定要处理好两个数学思想
《可能性与公平性》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模拟测试卷(一)(三)(四)
可能性
可能性教学实录评析
三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案 第八单元:可能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